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經集部」經文847卷17頁碼:P0935
唐 智嚴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下

  大唐至相寺沙門釋智嚴譯

  第二十二

  出虛空藏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以四十五種魔障覺故超度四魔

  爾時佛告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如何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邪魔。而得超度四魔。若修行菩薩以智慧故。見一切諸法喻如幻化。則能超度陰魔。若聞甚深佛法依句披尋。則能超度蘊魔。若悟常樂我淨則能超度死魔。若不離菩提心故則能超度天魔。然此修行菩薩能伏一切魔障。何者魔障菩薩而能摧伏。不令邪魔娆亂。善男子當知。凡有魔障四十五種。障其正行。所謂一者若修行菩薩心樂聲聞。是爲魔障。二者不念菩提。是爲魔障。叁者所施而有分別。是爲魔障。四者求生高貴。是爲魔障。五者願生端正。是爲魔障。六者勤求世事。是爲魔障。七者[斬/食]嘗禅定少分欣悅。是爲魔障。八者以智輕嫌少分功德。是爲魔障。九者不樂世間生死。是爲魔障。十者所修功德而不回向無上菩提。是爲魔障。十一者厭見煩惱。是爲魔障。十二者覆藏所犯不能忏悔。是爲魔障。十叁者于修行菩薩起憎嫉心。是爲魔障。十四者誹謗佛法。是爲魔障。十五者诳惑衆生。是爲魔障。十六者不修六波羅蜜。是爲魔障。十七者于諸佛法不樂聽聞。是爲魔障。十八者悭吝佛法。是爲魔障。十九者爲利養故宣說佛法。是爲魔障。二十者不以方便設化衆生。是爲魔障。二十一者不攝受衆生。是爲魔障。二十二者于犯戒人憎嫌輕賤。是爲魔障。二十叁者于持戒精進無敬重心。是爲魔障。二十四者修聲聞行。是爲魔障。二十五者順獨覺行。是爲魔障。二十六者非時意修道業。是爲魔障。二十七者舍大慈悲而求涅槃。是爲魔障。二十八者樂修無爲。是爲魔障。二十九者嫌賤有爲。是爲魔障。叁十者不助衆生善行。是爲魔障。叁十一者我慢貢高。是爲魔障。叁十二者兩舌鬥亂。是爲魔障。叁十叁者诳惑衆生。妄說是非。是爲魔障。叁十四者谄曲妄語所愛非真。是爲魔障。叁十五者于諸衆生無真直心。是爲魔障。叁十六者心變剛犷。是爲魔障。叁十七者心變粗猛。是爲魔障。叁十八者見造罪人不勸忏悔。是爲魔障。叁十九者謗法不信。是爲魔障。四十者隨自欲樂。是爲魔障。四十一者樂行非理。是爲魔障。四十二者愛樂非法。是爲魔障。四十叁者所有業障報障煩惱障纏繞積聚不令散滅。是爲魔障。四十四者心垢不除。是爲魔障。四十五者與諸俗緣。是爲魔障

  第二十叁

  出如來境界經(顯說一條行)

  諸比丘于迦葉佛所聞法故值遇釋迦如來法化當來若有衆生于佛法中聞說大乘者當生彌勒叁會

  爾時如來告須菩提言。是等比丘所說誠不虛言。須菩提當知。迦葉如來出現世時。是諸比丘于佛聞法皆悉隨逐。文殊師利以隨逐故。所聞深法無有忘失。善根智慧成就圓滿。當來若有于我法中聞是深法聞已憶念。如是衆生。皆于未來彌勒叁會大數之中。次第皆入。何況修習大乘菩薩。若能修習大乘行已。是等通達甚深法忍

  第二十四

  出阿阇世品經(顯說一條行)

  解菩薩藏及聲聞緣覺藏定上座

  爾時寶日菩薩言。善男子。如來行業不可思議。若大乘法不可率爾調習悟入。若修行菩薩乃至睡眠。不樂聲聞緣覺行業。將是如來實相示現衆生不應吝惜。能作是念願。一切衆生習學大乘。此無等心而無損減。以是不吝法故。應當覺悟如來大乘義趣。善男子。譬如栽樹根莖著地枝葉花果必當茂盛。修行菩薩亦複如是。已能堅持菩薩藏故。亦當解了一切諸乘。是名無量善根菩薩藏法器。善男子。何者是菩薩藏。何因名菩薩藏。譬如大海中水滴無量雜寶無數。諸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摩睺羅伽摩竭魚等。無量雜類悉居其中。修行菩薩亦複如是。無量法寶印記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悉住其中。是以名爲菩薩法藏。譬如大海所生雜類一切衆生。是等不堪飲余河水。若修行菩薩修習菩薩藏已。亦不應飡余乘法味。是以名爲菩薩法藏。善男子當知。凡有叁藏。聲聞藏緣覺藏大乘菩薩藏。何者是聲聞藏。依他所說依他所聞而得道行。何者辟支佛藏。依自悟入常樂我淨滅定門故。何者是菩薩法藏。悟達無量諸佛法故。發起無上菩提心故。善男子。當知聲聞緣覺乘人。不應得有叁藏名位。然但可得爲叁乘教。若聞師說叁乘教者。各隨所聞而般涅槃。由于叁乘各禀承故。以此叁乘號爲叁藏。然非明于大乘義趣。若修行菩薩說法之時。以叁乘教化衆生令入涅槃。是以菩薩名爲叁藏。善男子。有叁種學。何者爲叁。所謂一聲聞學。二辟支佛學。叁者菩薩行學。何者是聲聞學。分令悟自心故。何者辟支佛戒學。隨中品行無悲心故。何者是修行菩薩學。隨順大悲自悟智故。精進善行。聲聞緣覺不習菩薩行門。亦不知義。若菩薩則知二乘義理行門。然不染著。菩薩習學深心樂住。而能示現聲聞辟支解脫趣路不入其位。善男子。若修行菩薩如是學故。是以名爲菩薩乘藏。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著衣持缽。呼長老迦葉言。仁當先行我等隨從。何以故。長老須菩提。如來先度出家已久。年夏俱尊。汝自往昔當發是願。我今所度出家。依世間諸阿羅漢道。迦葉。仁但先行我等隨從。時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言。于佛法中。不應以老爲上。生年爲上。何以故。文殊當知。于佛法中智慧爲上。智慧上故所學亦上威德亦上。此等甚深法教中爲上。文殊師利。仁者智慧爲上法教爲上威德無礙。普觀一切衆生善惡根性。明了知見。是故當知。文殊師利最尊最上。仁但先行我等隨從

  第二十五

  出離垢菩薩所問經(顯說一條行)

  諸菩薩從空中下往昔爲女人以發菩提願故現身轉爲男子

  爾時佛告淨光夫人言。夫人當知。若有女人以一行故。速得舍離女人之身。受丈夫身。何者一行。以堅固願發起無上菩提之心。何以故。夫人當知。菩提心者是大丈夫。是大男子非容易心。故能遠離阿羅漢行。摧伏一切諸魔外道。于叁界中最爲無上。斷除一切煩惱習氣。若有女人正念歸佛。起菩提心。無複更受女人之身。清淨心故。回此女身轉成男子。如是善根回施一切女人。以此回施功德故。亦皆回向無上菩提。夫人當知。以一行願故。速離女人轉成男子。時于此會虛空之中。有諸菩薩來至佛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是諸菩薩往昔皆是女人。現身轉爲男子。于時會中是諸菩薩。見諸往昔夫婿蒙放出家者。各相慰言。汝等是我善知識故。速發無上菩提之心。諸佛出世難可值遇。修功德因會緣甚難。若于衆生起大慈悲。發起無上菩提心者。則得成就圓滿供養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時諸菩薩說是語已。是等比丘告諸菩薩言。善大丈夫。汝與我等爲善知識。救度一切衆生故。今勸我等發無上心。我等以汝勸故。善念歸依一切諸佛。願我等未來成等正覺。皆如世尊釋迦牟尼。是時此大菩薩及諸修行菩薩白佛言。願佛慈悲度我等出家。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爲度此等諸善男子出家。彌勒言。如佛所教。則以度訖

  第二十六

  出文殊師利菩薩解義經(顯說一條行)

  修行菩薩修二種行獲十一種善根利益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修行菩薩以二種行相應不退善願。隨願往生諸佛刹土。無所障礙。何者爲二。若修行菩薩。不樂聲聞行業。亦不習學交通不說聲聞和雜教迹。亦不勸化衆生令入聲聞緣覺法中。專爲無上菩提勸化衆生。修學成就如來聖德。若修行菩薩。勸諸衆生。令入佛乘獲十種利。何等爲十。所謂一者遠離聲聞緣覺乃至成佛遊諸刹土。二者值遇清淨菩薩法集。叁者成佛已來諸佛攝護。四者名聞十方諸佛會中稱其名號。五者發起無等最妙上心。六者唯受帝釋梵天之身。七者若生人中受轉輪王位。八者常得值遇諸佛如來。九者天人所敬。十者積集無量善根功德。舍利弗。若叁千大千世界衆生悉令勸入阿羅漢辟支佛位。若複有人能勸一善男子善女人。令住佛位。是人功德甚多于彼。何以故。舍利弗當知。佛種不應聲聞緣覺起故而能斷絕。若如來不出于世。則聲聞緣覺不有。若佛種不斷佛出世故。聲聞緣覺方得出現。修行菩薩。于佛地中安立他故。得此十種善利。以是二種功德相應故。不離行願。于諸刹土隨願往生

  第二十七

  出光明遍照品經(顯說一條行)

  挍量菩薩聲聞福力

  爾時佛告毗盧遮那願光明菩薩言。譬如恒河兩岸有無量百千餓鬼。饑渴所逼裸形露體火焰爲衣身肉焦然形枯風日。雕鵄烏鹫飛繞爭餐。惡獸豺狼競來搏撮。餓鬼罪故。不見恒河。設有所見其水枯涸。或見爲灰。何以故。爲罪障故受諸苦惱說不可盡。聲聞弟子雖複同住逝多林中。不見如來廣大神力。不聞佛說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無明瞖膜覆其眼故。不曾種植薩婆若地諸善根故。善男子。譬如有人于大會中。昏睡安寢。忽然夢見須彌山頂帝釋所居善見大城宮殿園林種種嚴好天子天女百千萬億普散天花遍滿其地。種種衣樹出妙衣服。種種花樹開敷妙花。諸音樂樹奏天音樂。天諸婇女美音歌詠。無量諸天于中戲樂。其人自見著天衣服。普于其處住止周旋。時大會中一切諸人。雖同一處不知不見。何以故。此人夢見。非彼大衆所能見故。一切菩薩世間諸王亦複如是。以久積集善根力故發一切智廣大願故。習學一切佛功德故。修行菩薩莊嚴道故。圓滿一切智智法故。滿足普賢諸行願故。趣入一切菩薩智地故。遊戲菩薩諸叁昧故。已能觀察一切菩薩智慧境界無障礙故。是故悉見如來不可思議自在聖德神變。一切聲聞諸大弟子不能知見。以無菩薩清淨眼故。譬如比丘得心自在入滅盡定。六根作業皆悉不行。一切語言不知不覺。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以在定故。不覺世間諸法。一切聲聞亦複如是。此等諸大比丘。同在逝多林中。六根具足。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何以故。爲諸佛如來及大菩薩甚深自在力故。希逢難遇過去善根功德清淨無雜。若聲聞緣覺無有分故。是以比丘。雖在逝多林中如來足下。不見如來聖德神變。亦不見菩薩集會挍量法義。以不相應住于無上菩提位故

  第二十八

  出出生菩提經(顯說二條行)

  說叁種佛地 解釋叁乘高下

  爾時迦葉敖…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下》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