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譯雜阿含經》叁 ▪第2页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續本經文上一頁說。何者利益。何者無利。佛告帝釋。善分別者。皆是善說。汝等今當聽我所說。即說偈言
一切衆生皆爲利 各各隨心之所欲
等同利欲適願樂 夫人精勤求必得
既得事業忍最勝 是故應當修行忍
帝釋毗婁支。聞佛所說。禮佛足已。即于彼處。而沒還宮
(五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伽蘭陀竹林。爾時王舍城中。有一貧人。極爲窮困。甚可憐愍。于佛法中。生清淨信。能淨持戒。少讀誦經。亦能小施。有此四事因緣果報。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勝妙善處。此新生天。有叁事勝。一色貌勝。二名稱勝。叁壽命勝。諸天見已。皆共恭敬。往帝釋所。白帝釋言。有新生天。有叁事勝于余諸天。帝釋言。我先曾見。彼新生天。本爲人時。貧窮困苦。極爲寒悴。直以信心。向于叁寶。能淨持戒。少多修施。今得生此忉利天上。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若于叁寶生淨信 其心堅固不動轉
持所受戒不毀犯 當知此人不名貧
名爲智慧壽命人 以敬無上叁寶故
得生天上受勝樂 是故應當作斯學
爾時諸天。聞此偈已。歡喜信受。作禮還宮
(五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爾時王舍城有九十六種外道。各各祠祀。設有檀越。信心于外道遮勒者。言當先供養我師遮勒。若信外道婆羅婆寔者。亦言先當供養我師婆羅婆寔。若信外道乾陀者。鹹言先與我師乾陀大嚫後與余者。若信外道名叁水者。言當供養我師叁水。若信外道名老聲聞者。言先供養我師老聲聞。若信外道大聲聞者。亦言供養我師大聲聞。若信佛者。鹹言應先供養我師如來及以衆僧。是釋提桓因。作是念言。今王舍城人。生大邪見。佛僧在世。若生邪見。名爲不善。帝釋爾時尋自變身。爲老婆羅門。容貌端正。乘以白車。駕以白馬。諸摩納等。圍繞在右。向于寺場。當中直過。時王舍城人。鹹作是念。今老婆羅門。先向何處。我等隨從。爾時帝釋。知諸人等心之所念回車南旋。向靈鹫山。到諸乘駕所住之處。于中而止。下車前進。往至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爾時帝釋。即說偈言
轉法輪聖王 能度苦彼岸
無怨憎恐怖 我今稽首禮
設人欲修福 當于何處施
又欲精求福 應生淨信敬
今日修布施 來世得善報
于何福田中 少施獲大果
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中。爲天帝釋。敷演祠中。最爲勝者。以偈答言
四果及四向 禅定明行足
功德力甚深 猶如大海水
此名爲實勝 調禦之弟子
于大黑闇中 能燃智慧燈
常爲諸衆生 說法而示道
是名僧福田 廣大無漄際
若施斯福田 是名爲善與
若祀斯福田 是名爲善祀
焚物而祭天 徒費而無補
不名爲善燒 若于福田所
少作諸功業 後獲大富利
乃名爲善燒 帝釋應當知
是名良福田 施僧次一人
後必獲大果 此事是時說
世間解所說 無量功德佛
以百偈贊僧 祠祀中最上
無過僧福田 若人種少善
獲報無有量 是以善丈夫
應當施于僧 能總持法者
是則名爲僧 譬如大海中
多有衆珍寶 僧海亦如是
多饒功德寶 若能施僧寶
是名善丈夫 已獲歡喜信
若能信心施 當知如此人
得叁時歡喜 以叁時喜故
能度叁惡道 除祛諸塵垢
離煩惱毒箭 淨心手自施
自利亦利彼 能設如此祠
是人則名爲 世間明智者
信心既清淨 得至無爲處
世間之極樂 智者得生彼
帝釋聞是偈已。踴躍歡喜。于坐處沒。還于天宮帝釋。還宮未久之間王舍城中。長者婆羅門。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唯願世尊。及比丘僧。于明晨朝。受大祠歡喜請。爾時如來。默然許之。時王舍城婆羅門長者知佛默然受已請已。頂禮佛足。各還所止。時諸人等。既還家已。各各辦諸香美飲食清淨香潔供設。辦已晨朝敷座具行淨水。遣使往詣靈鹫山中。白世尊言。食時已到。爾時如來。著衣持缽。衆僧圍繞。世尊在前。往詣彼城。到大祠所。既至彼已。如來敷座。于僧前坐。彼城中人。敷好床座。與僧而坐。爾時諸長者等。察衆坐定。各行淨水。諸婆羅門長者。手自斟酌種種香美飲食。時諸人等。各各勸益
爾時世尊。觀諸衆僧。飯食已訖。即時收缽。付于阿難。時諸人等。各自敷座。在佛前坐。專心敬仰。求欲聽法。爾時如來。贊其所施。而說偈言
婆羅門經書 祠祀火爲最
外道典籍中 婆比室爲最
于諸世人中 王者最爲首
百川衆流中 巨海名爲最
星辰諸宿中 月光名爲最
于衆明之中 日光最爲最
上下及四方 世間及天人
諸賢聖衆中 佛最第一尊
爾時世尊。爲王舍城人。種種說法。示教利喜。諸人踴躍。從坐而退。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須毗羅仙人 滅嗔月八日
病並持一戒 鳥巢及婆梨
貧人及大祠
(五叁)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俱薩羅國。漸次遊行。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聞佛來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往詣佛所。稽首問訊。在一面坐。而白佛言。世尊我昔聞。爾出家求道。要成無上至真等正覺。汝爲實有如是語耶。將非他人謬傳者乎。爲是譏嫌。致于毀呰。作此語也。佛告波斯匿言。如此語者。是真實語。非爲毀呰亦非增減。實是我語。實如法說。非非法說。一切外人。亦無有能譏嫌我者。波斯匿王複作是言。我雖聞爾有如此語。猶未能信。何故不信。自昔諸人。有久出家。耆老宿舊。諸婆羅門。富蘭那迦葉.末伽梨俱賒梨子.刪阇耶毗羅邸子.阿阇多翅舍欽婆羅.迦據多迦栴延.尼乾陀阇提弗多羅。彼諸宿舊。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況汝年少而出家未久。而當得乎。佛言大王。世有四事。小不可輕。何者爲四。一者王子雖小。最不可輕。二龍子雖小。亦不可輕。叁火雖小。亦不可輕。四比丘雖小。亦不可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王者雖爲小 具習諸技藝
生處既真正 亦不雜鄙穢
有大美名稱 一切悉聞知
如此雖言小 其實不可輕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于小
刹利雖雲小 法應紹王位
既紹王位已 法當行谪罰
是以應敬順 不宜生輕慢
于諸聚落中 及以閑靜處
若見小龍子 形狀雖微細
能大亦能小 亦複能興雲
降注于大雨 若以小故輕
必能縱毒螫 欲護身命者
不宜輕于彼 爲于己利故
宜應自擁護 亦如有小小
若具于衆緣 猛炎甚熾盛
遇于大暴風 能焚燒山野
既焚林野已 遇時還複生
欲護己命者 不應輕小火
若于淨戒所 惡口加罵辱
其身及子孫 一切皆毀謗
于未來世中 當同受惡報
是故應自護 莫以惡加彼
刹利具技藝 龍子及與火
比丘持淨戒 此四不可輕
爲護己命故 謹慎應遠離
爾時波斯匿王。聞此語已。其心戰栗。身毛爲豎。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我于今者。實有過罪。自知毀犯。譬如孾愚狂癡無知所作不善。唯願世尊。憐愍我故。聽我忏悔。佛告波斯匿王言。我今愍汝聽汝忏悔。時波斯匿王。既蒙忏悔。心大歡喜。作禮而去
(五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禀性仁孝。母初崩背。哀號戀慕。不自堪勝。燒葬母已。便自沐浴。衣發故濕。于日中時。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佛告王曰。王從何來。衣發故濕。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我之慈母。情特尊敬。一旦崩背。我送母喪。遠至曠野。殡葬已訖。新浴洗故。衣發猶濕。佛告大王。汝于母所。極愛敬不。王即答言。實爲愛敬。設令有人。能使我母還得活者。我以象軍車軍馬軍步軍。悉以與之。續我母命。心無悔恨。設以半國賞之。亦不生恨。王複言曰。佛語誠實。一切生者。會必歸死。佛言。實爾實爾。生必有死。五趣四生。無不終者。王者臣民婆羅門衆。會歸當死。灌頂人王。威力自在。統領國土。會歸終沒。轉輪聖王。王四天下。七寶具足。亦會當死。五通神仙。在于山薮。飲水食果。亦歸于死。叁十叁天。極受快樂。光色熾盛。處天宮殿。壽命延長。亦歸終沒。諸羅漢等。舍于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正智解脫。後邊之身。亦歸散滅。諸辟支佛。獨一無侶。常在閑靜。亦當散滅。諸佛正覺。具于十力。有四無畏。得四無礙。能師子吼。身亦無常。會歸散滅。佛言大王。我爲大王。種種分別生必有死。略而言之。無生不終。佛即說偈言
一切生皆死 壽命必歸終
隨業受緣報 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升天 爲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 永入于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諸佛與緣覺 菩薩及聲聞
猶舍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心開意解。更不憂愁。歡喜而去。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在空閑處。獨靜思惟。夫爲人者。雲何愛己。雲何惡己。複作是念。若身口意。行于善業。遠離諸惡。名是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作衆惡行。名不愛己。波斯匿王。思惟是已。從靜處起。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即白佛言。世尊我獨靜處。作是思惟。雲何名愛己。雲何不愛己。若能于身口意行善。是名愛己。若身口意。行不善業。名不愛己。佛言。大王實爾。若人身口意行惡者。是名不愛己。何以故。彼爲惡者。雖有怨仇。不必速能有所傷害。自造惡業。毀害甚深。是以自作惡業。名爲不愛己。又有爲己故作殺盜淫。是爲損己。若人身口意行善者。設作是念。我舍所愛居家妻子。名不愛己。實是愛己。何以故。如此之人。雖有親友父母兄弟。恩徹骨髓。至其衰老。不能得救。要自身口意修行善。能自濟度。是名愛己。佛即說偈言
若人自愛己 不以惡加彼
無有造作惡 得于快樂者
若人自愛己 應修諸善業
速疾能獲得 種種諸快樂
夫欲愛己者 應當自擁護
譬如…
《別譯雜阿含經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