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婆塞戒經》一 ▪第2页
北涼中印度叁藏昙無谶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善知識教。是故生悲。又見衆生多有財寶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又見衆生耕田種作商賈販賣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見衆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衆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爲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時雖作是觀。觀皆有邊。衆生亦爾。既得道已觀及衆生皆悉無邊。是故得名爲大悲也。未得道時悲心動轉。是故名悲。既得道已無有動轉。故名大悲。未得道時未能救濟諸衆生故。故名爲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濟。故名大悲。未得道時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與慧共行。故名大悲。善男子。智者修悲雖未能斷衆生苦惱。已有無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羅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爲難。在家修悲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則不能得優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獲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能具戒忍進定智慧。若修悲心。難施能施。難忍能忍。難作能作。以是義故。一切善法悲爲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人所作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
優婆塞戒經解脫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當知是人得一切法體諸解脫分。善生言。世尊。所言體者。雲何爲體。善男子。謂身口意。是身口意從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聞。二者思惟。複有叁種。一者惠施。二者持戒叁者多聞。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從叁方便得解脫分是叁方便有定數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雖于無量世中以無量財施無量人。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于一時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兒。能得如見解脫分法。有人乃于無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獲得解脫分法。有人于無量世無量佛所。受持讀誦十二部經。亦不能得解脫分法。有人唯讀一四句偈。而能獲得解脫分法。何以故。一切衆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觀察生死過咎涅槃安樂。如是之人雖複惠施持戒多聞。終不能得解脫分法。若能厭患生死過咎。深見涅槃功德安樂。如是之人雖複少施少戒少聞。即能獲得解脫分法。善男子。得是法者。于叁時中。佛出世時。緣覺出時。若無是二。阿迦尼咤天說解脫時。是人聞已得解脫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發心時。都不見佛及辟支佛。聞淨居天說解脫法。我時聞已即便發心。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叁方便故。亦非無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無身口故。是法體者是身口意。郁單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無叁方便故。是解脫分叁人能得。所謂聲聞。緣覺菩薩。衆生若遇善知識者。轉聲聞解脫得緣覺解脫。轉緣覺解脫得菩薩解脫。菩薩所得解脫分法。不可退轉。不可失壞。善生言。世尊。說法之人複以何義能善分別。如是等人有解脫分。如是等人無解脫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謂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聽法。聽已受持。聞叁惡苦心生怖畏。身毛皆豎涕泣橫流。堅持齋戒乃至小罪不敢毀犯。當知是人得解脫分法。善男子。諸外道等獲得非想非非想定壽無量劫。若不能得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爲地獄人。若複有人阿鼻地獄經無量劫受大苦惱。能得如是解脫分法。當觀是人爲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于郁頭藍弗生哀愍心。于提婆達多不生憐念心。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萬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脫分法。雖爾猶勝緣覺根利。善男子。是法有叁。謂下中上。下者聲聞。中者緣覺。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優婆塞戒。于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無量世如聞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獲得解脫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善男子。若諸菩薩得解脫分法。終不造業求生欲界色無色界。常願生于益衆生處。若自定知有生天業。即回此業求生人中。業者所謂施戒修定。善男子。若聲聞人得解脫分。不過叁身得具解脫。辟支佛人亦複如是。菩薩摩诃薩得解脫分。雖複經由無量身中常不退轉。不退轉心出勝一切聲聞緣覺。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脫分法。雖複少施得無量果。少戒少聞亦複如是。是人假使處叁惡道。終不同彼叁惡受苦。若諸菩薩獲得如是解脫分法。名調柔地。何故名爲調柔地耶。一切煩惱漸微弱故。是名逆流。若善男子。有四種人。一者順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叁者不順不逆。四者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聲聞人名柔軟地。于諸菩薩亦名柔軟複名喜地。以何義故名爲喜地。聞不退故名爲喜地。以何義故名爲菩薩。能常覺悟衆生心故。如是菩薩雖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薩不名人天非五道攝。是名修行無障礙道。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種子。一者不貪財物。二者不惜身命。叁者修行忍辱。四者憐愍衆生。善男子。增長如是菩提種子。複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輕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厭悔。叁者勤行精進不休不息。四者救濟衆生無量苦惱。五者常贊叁寶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時。常當修集如是五事。增長熾然菩提種子。複有六事。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六種事因一事增。謂不放逸。菩薩放逸不能增長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則能增長。善男子。菩薩求于菩提之時。複有四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心堅難壞。叁者能行難行。四者憐愍衆生。複有四事。一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二者常樂稱贊他人功德。叁者常樂修集六念處法。四者勤說生死所有過咎。善男子。若有說言離是八法得菩提者。無有是處
善男子。若有菩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即得名爲無上福田。如是菩薩出勝一切世間之事及諸衆生。善男子。雖有人言。無量世界有無量佛。然此佛道甚爲難得。何以故。世界無邊衆生亦爾。衆生無邊佛亦如是。假使佛道當易得者。一佛世尊則應化度一切衆生。若爾者世界衆生則爲有邊。善男子。佛出世時能度九萬九那由他人。聲聞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諸衆生猶不可盡。故名無邊。是故我于聲聞經說無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諸衆生輕佛道故。諸佛聖道非世所攝。是故如來說無虛妄。如來世尊無有妒心。以難得故。說無十方諸佛世尊。善男子。無量衆生發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薩道。若人難言。若有現在無量諸佛。何故經中但說過去未來二世有無量佛。不說現在無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國說過去未來有恒沙佛。現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真實義者能得佛道。無量衆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轉。時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羅花及魚子等。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解脫分法。是不爲難。在家得者。是乃爲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優婆塞戒經叁種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叁種。一者聲聞菩提。二者緣覺菩提。叁者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爲佛者。何以故。聲聞辟支佛人不名爲佛。若覺法性名爲佛者。聲聞緣覺亦覺法性。以何緣故不名爲佛。若一切智名爲佛者。聲聞緣覺亦一切智。複以何故不名爲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佛言。善男子。菩提有叁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惟得。叁者從修而得。聲聞之人從聞得故不名爲佛。辟支佛人從思惟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從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爲佛。法性二種。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爲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爲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了。不依聞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爲佛。善男子。如來世尊緣智具足。聲聞緣覺雖知四谛緣智不具。以是義故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恒河水叁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則盡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緣河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猶如香象。是故如來得名爲佛。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原。故名爲佛。善男子。疑有二種。一煩惱疑。二無記疑。二乘之人斷煩惱疑不斷無記。如來悉斷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之人厭于多聞。緣覺之人厭于思惟。佛于是二心無疲厭。故名爲佛。善男子。譬如淨物置之淨器。表裏俱淨。聲聞緣覺智雖清淨。而器不淨。如來不爾智器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淨有二種。一者智淨。二者行淨。聲聞緣覺雖有淨智。行不清淨。如來世尊智行俱淨。是故名佛。善男子。聲聞緣覺其行有邊。如來世尊其行無邊。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世尊能于一念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如來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來出言無二無謬亦無虛妄。智慧無礙樂說亦爾。具足因智時智相智。無有覆藏不須守護無能說過。悉知一切衆生煩惱。起結因緣滅結因緣。世間八法所不能汙。有大憐愍救拔苦惱。具足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叁念。身心二力悉皆滿足。雲何身力具足。善男子。叁十叁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見。其城縱廣滿十萬裏。宮室百萬。諸天一千六十六萬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叁月時。釋提桓因欲往波利質多林中歡娛受樂。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羅缽那。具足七頭。帝釋發念象知即來。善見城中所有諸天。處其頭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勝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萬八千。其力唯敵佛一節力。是故身力出勝一切衆生之力。世界無邊衆生亦爾。如來心力亦複無邊。是故如來獨得名佛。非二乘人名爲佛也以是義故。名無上師。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師子龍王調禦示導。名大船師。名大醫師。大牛…
《優婆塞戒經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