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优婆塞戒经》

「律部」经文1488卷24页码:P1034
北凉 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一 ▪第2页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善知识教。是故生悲。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舍施。是故生悲。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等共有之。是故生悲。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动转。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动转。故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作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麨施一乞儿。能得如见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槃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槃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咤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体者是身口意。郁单曰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槃人。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生怜念心。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若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名喜地。以何义故名为喜地。闻不退故名为喜地。以何义故名为菩萨。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行无障碍道。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世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是故我于声闻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善男子。无量众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人乃能得度。如庵罗花及鱼子等。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以何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是四谛。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厌。故名为佛。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净。而器不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净。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去城五十由延。是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船师。名大医师。大牛…

《优婆塞戒经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