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長阿含經》

「阿含部」經文1卷01頁碼:P0001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長阿含經》十五 ▪第3页

  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念之。當爲汝說

   婆羅門言。唯然。瞿昙。願樂欲聞

   爾時。佛告究羅檀頭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刹利王。水澆頭種。欲設大祀。集婆羅門大臣而告之曰。我今大有財寶具足。五欲自恣。年已朽邁。士衆強盛。無有怯弱。庫藏盈溢。今欲設大祀。汝等說祀法斯何所須。時。彼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大王。如王所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但諸民物多懷惡心。習諸非法。若于此時而爲祀者。不成祀法。如遣盜逐盜。則不成使。大王。勿作是念言。此是我民。能伐能殺。能呵能止。諸近王者當給其所須。諸治生者當給其財寶。諸修田業者當給其牛犢.種子。使彼各各自營。王不逼迫于民。則民人安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告究羅檀頭。時。王聞諸臣語已。諸親近者給其衣食。諸有商賈給其財寶。修農田者給牛.種子。是時人民各各自營。不相侵惱。養育子孫。共相娛樂

   佛言。時。王複召諸臣語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無所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我今欲設大祀。汝說祀法悉何所須。諸臣白王。如是。如是。如王所說。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王欲祀者。可語宮內使知。時。王即如臣言。入語宮內。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欲設大祀。時。諸夫人尋白王言。如是。如是。如大王言。國富兵強。庫藏盈溢。多有珍寶。欲設大祀。今正是時。王出報諸臣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給諸人民。使其無乏。養育子孫。共相娛樂。今欲大祀。已語宮內。汝盡語我。斯須何物

   時。諸大臣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如王所說。欲設大祀。已語宮內。而未語太子.皇子.大臣.將士。王當語之。時。王聞諸臣語已。即語太子.皇子.群臣.將士言。我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大祀。時。太子.皇子及諸群臣.將士即白王言。如是。如是。大王。今國富兵強。庫藏盈溢。欲設祀者。今正是時。時。王複告大臣曰。我國富兵強。多有財寶。欲設大祀。已語宮內.太子.皇子。乃至將士。今欲大祀。斯何所須。諸臣白王。如大王言。欲設祀者。今正是時。王聞語已。即于城東起新堂舍。王入新舍。被鹿皮衣。以香酥油塗摩其身。又以鹿角戴之頭上。牛屎塗地。坐臥其上。及第一夫人.婆羅門.大臣。選一黃牸牛。一乳王食。一乳夫人食。一乳大臣食。一乳供養大衆。余與犢子。時。王成就八法。大臣成就四法

   雲何王成就八法。彼刹利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爲他人所見輕毀。是爲成就初法。彼王顔貌端正。刹利種族。是爲二法。彼王戒德增盛。智慧具足。是爲叁法。彼王習種種技術。乘象.馬車.刀牟.弓矢.戰鬥之法。無不具知。是爲四法。彼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無不靡伏。是爲五法。彼王善于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是爲六法。彼王多有財寶。庫藏盈溢。是爲七法。彼王智謀勇果。無複怯弱。是爲八法。彼刹利種王。成此八法

   雲何大臣成就四法。彼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爲他人所見輕毀。是爲初法。複次。彼大臣異學叁部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是爲二法。複次。大臣善于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是爲叁法。複次。大臣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是爲四法。時。彼王成就八法。婆羅門大臣成就四法。彼王有四援助.叁祭祀法.十六祀具

   時。婆羅門大臣于彼新舍。以十六事開解王意。除王疑想。雲何十六。大臣白王。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爲大祀。而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爲他人所見輕毀。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爲他人之所輕毀。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爲大祀。而顔貌醜陋。非刹利種。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顔貌端正。刹利種族。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爲大祀。而無增上戒。智慧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戒德增上。智慧具足。或有人言。今刹利王欲爲大祀。而不善諸術。乘象.馬車.種種兵法不能解知。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善諸技術。戰陣兵法。無不解知。或有人言。王欲爲大祀。而無大威力攝諸小王。設有是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有大威力。攝諸小王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善于言語。所說粗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善于言語。所說柔軟。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多財寶。設有是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庫藏盈溢。多有財寶。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無智謀。志意怯弱。設有是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智謀勇果。無有怯弱。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宮內。設有是語。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宮內。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不語太子.皇子。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太子.皇子。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群臣。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欲大祀。先語群臣。或有人言。王欲大祀。不語將士。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王欲祭祀。先語將士

   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婆羅門大臣七世以來父母不正。常爲他人之所輕毀。設有是語。不能汙王。所以者何。我七世以來父母真正。不爲他人所見輕毀。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于異學叁部諷誦不利。種種經書不能分別。世典幽微亦不綜練。不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我于叁部異典諷誦通利。種種經書皆能分別。世典幽微靡不綜練。又能善于大人相法.瞻察吉凶.祭祀儀禮。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不善言語。所說粗犷。義味不具。設有此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我善言語。所說柔和。義味具足。或有人言。王欲大祀。而大臣智謀不具。志意怯弱。不解祀法。設有是言。不能汙王。所以者何。我智謀勇果。無有怯弱。凡祭祀法。無不解知

   佛告究羅檀頭。彼王于十六處有疑。而彼大臣以十六事開解王意

   佛言。時。大臣于彼新舍。以十事行示教利喜于王。雲何爲十。大臣言。王祭祀時。諸有殺生.不殺生來集會者。平等施與。若有殺生而來者。亦施與。彼自當知。不殺而來者。亦施與。爲是故施。如是心施。若複有偷盜.邪淫.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貪取.嫉妒.邪見來在會者。亦施與。彼自當知。若有不盜。乃至正見來者。亦施與。爲是故施。如是心施

   佛告婆羅門。彼大臣以此十行示教利喜

   又告婆羅門。時。彼刹利王于彼新舍生叁悔心。大臣滅之。雲何爲叁。王生悔言。我今大祀。已爲大祀.當爲大祀.今爲大祀。多損財寶。起此叁心。而懷悔恨。大臣語言。王已爲大祀。已施.當施.今施。于此福祀不宜生悔。是爲王入新舍生叁悔心。大臣滅之

   佛告婆羅門。爾時。刹利王水澆頭種。以十五日月滿時出彼新舍。于舍前露地然大火[廿/積]。手執油瓶注于火上。唱言。與。與。時。彼王夫人聞王以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廿/積]。手執油瓶注于火上。唱言。與。與。彼夫人.婇女多持財寶。來詣王所。而白王言。此諸雜寶。助王爲祀。婆羅門。彼王尋告夫人.婇女言。止。止。汝便爲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以祭祀。諸夫人.婇女自生念言。我等不宜將此寶物還于宮中。若王于東方設大祀時。當用佐助。婆羅門。其後王于東方設大祀時。夫人.婇女即以此寶物助設大祀

   時。太子.皇子聞王十五日月滿時出新舍。于舍前然大火[廿/積]。手執油瓶注于火上。唱言。與。與。彼太子.皇子多持財寶。來詣王所。白王言。以此寶物。助王大祀。王言。止。止。汝便爲供養已。我自大有財寶。足已祭祀。諸太子.皇子自生念言。我等不宜持此寶物還也。王若于南方設大祀者。當以佐助。如是大臣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西方。將士持寶物來。願已助王祭祀北方

   佛告婆羅門。彼王大祭祀時。不殺牛.羊及諸衆生。唯用酥.乳.麻油.蜜.黑蜜.石蜜。以爲祭祀

   佛告婆羅門。彼刹利王爲大祀時。初喜.中喜。後亦喜。此爲成辦祭祀之法

   佛告婆羅門。彼刹利王爲大祀已。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爲道。修四無量心。身壞命終。生梵天上。時。王夫人爲大施已。亦複除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婆羅門大臣教王四方祭祀已。亦爲大施。然後剃除須發。服叁法衣。出家修道。行四梵行。身壞命終。生梵天上

   佛告婆羅門。時。王爲叁祭祀法.十六祀具。而成大祀。于汝意雲何

   時。究羅檀頭聞佛言已。默然不對。時。五百婆羅門語究羅檀頭言。沙門瞿昙所言微妙。大師何故默然不答

   究羅檀頭答言。沙門瞿昙所說微妙。我非不然可。所以默然者。自思惟耳。沙門瞿昙說此事。不言從他聞。我默思惟。沙門瞿昙將無是彼刹利王耶。或是彼婆羅門大臣耶

   爾時。世尊告究羅檀頭曰。善哉。善哉。汝觀如來。正得其宜。是時。刹利王爲大祀者。豈異人乎。勿造斯觀。即吾身是也。我于爾時極大施慧

   究羅檀頭白佛言。齊此叁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複有勝者耶

   佛言。有

   問曰。何者是

   佛言。于此叁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衆僧。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又問。于叁祭祀及十六祀具。若能常供養衆僧使不斷者。爲此功德最勝。複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叁祭祀及十六祀具並供養衆僧使不斷者。不如爲招提僧起僧房堂閣。此施最勝

   又問。爲叁祭祀及十六祀具。並供養衆僧使不斷絕。及爲招提僧起僧房堂閣。爲此福最勝。複有勝者耶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爲叁種祭祀.十六祀具。供養衆僧使不斷絕。及爲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口自發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叁歸。得大果報耶。複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歡喜心受.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叁祀。至于五戒。得大果報耶。複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衆生。如構牛乳頃。其福最勝

   又問。齊此叁祀。至于慈心。得大果報耶。複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于世。有人于佛法中出家修道。衆德悉備。乃至具足叁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瞿昙。我爲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今盡放舍。任其自遊隨逐水草。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聽我于正法中爲優婆塞。自今以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唯願世尊及諸大衆時受我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即起禮佛。繞叁匝而去。還家供辦種種肴饍。明日時到。爾時。世尊著衣持缽。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詣婆羅門舍。就座而坐。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食訖去缽。行澡水畢。佛爲婆羅門而作頌曰

   祭祀火爲上  諷誦詩爲上

   人中王爲上  衆流海爲上

   星中月爲上  光明日爲上

   上下及四方  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  唯佛爲最上

   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叁寶

   爾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取一小座于佛前坐。爾時世尊漸爲說法。示教利喜。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爲大患。上漏爲礙。出要爲上。分布顯示諸清淨行。爾時。世尊觀彼婆羅門志意柔軟。陰蓋輕微。易可調伏。如諸佛常法。爲說苦谛。分別顯示。說集聖谛.集滅聖谛.出要聖谛。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即于座上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猶如淨潔白疊。易爲受染。檀頭婆羅門亦複如是。見法得法。獲果定住。不由他信。得無所畏。而白佛言。我今重再叁歸依佛.法.聖衆。願佛聽我于正法中爲優婆塞。自今已後。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重白佛言。唯願世尊更受我七日請。爾時。世尊默然受之。時。婆羅門即于七日中。手自斟酌。供佛及僧。過七日已。世尊遊行人間

   佛去未久。時究羅檀頭婆羅門得病命終。時。衆多比丘聞究羅檀頭供養佛七日。佛去未久。得病命終。即自念言。彼人命終。當何所趣。時。諸比丘詣世尊所。頭面禮足。于一面坐。彼究羅檀頭今者命終。當生何所

   佛告諸比丘。彼人淨修梵行。法法成就。亦不于法有所觸娆。以斷五下分結。于彼現般涅槃。不來此世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長阿含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