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經》

「本緣部」經文154卷03頁碼:P0070
西晉 竺法護譯

  《生經》五 ▪第3页

  西晉叁藏竺法護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王。教告仙人。仙人羞慚。克心自責。宿夜精懃。不久即獲。還複神通。佛告諸比丘。爾時仙人撥劫今舍利弗是。國王者吾身是。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清信士阿夷扇持父子經第五十叁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有一清信士。有子聰明。智能辯才。在在所興。無所不博。能自豎立。而無懈怠。明了殊絕。又曉家業買賣之利。多獲財寶。供養父母。佛威神護。諸天宿衛。無央數人。所共愛敬。不可父意。不愛念之。常憎惡見。驅使出舍。數加捶杖。不能複堪。馳至他國。在于異土賈作。治生方便。計校興造。時節不失。不廢所業。多積財寶。清信士。聞多積財寶。遙遣人呼使來歸。子不肯還。清信士。複遣人行。設使不來。遣財物來。殷勤谏曉。都不肯遣。其子報曰。父困苦我。不可複計。至使令我不能發心所遣遺也。複難自往。時清信士。對比丘衆。自訟說意。其子有病。不順父母。諸比丘具以啓佛。世尊告曰。此清信士。不但今世與子不和。前世亦然。福德殊異。有所造行。無所違失。不可其心。比丘且觀于此。其子智能殊特。德不可量。不可其心。不欲聞其聲。複欲思得。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一人。名曰阿夷扇持。爲猕猴師。教于猕猴。舉動法則。技術戲笑。多所悅豫。于衆人民。以此技術。無央數人。悉共愛敬。遠近皆來。觀其技術。蒙是之恩。多獲財利。其阿夷扇持。前後猕猴。大得衆物。撾捶搏蹋。其人異日。將彼猕猴。入于城中。縛著于柱。撾捶毒痛。毀辱折伏。于時猕猴。竊得默出。馳走入山。閑居獨處。近附仙人。依之止頓。采取果蓏。供養仙人。複自食之。阿夷扇持。聞之走在其處空閑山中。而遣人使呼之來還。猕猴不肯。遙報之曰。吾今續念。前困毒我。衆患難量。前時我父。橫無過罪。而見加毒。毀辱叵言。今故馳走。來入山中。阿夷扇持。便自往謂猕猴言。來歸還家。默聲不肯。仙人報曰。亦可原置。答仙人曰。吾置之耳。仙人報曰。敢可強致。小勸喻之。然後將行。假使強欲致之。傥不能也。其人答曰。假使方便欲致之去。不肯往者。吾當作計。實時以偈而歌頌曰

  卿賢柔善子  譬如鹿就蔭

  便從樹枝下  得無饑渴死 

  爾時猕猴以偈答曰

  不仁和生我  我自知志性

  從何所睹聞  猕猴爲柔賢

  我到諸方面  未有中間念

  假使有邪長  終不能製意

  吾今續念之  君阿夷扇持

  將我入城中  縛柱加毒痛

  于今不忘之  撾捶我苦毒

  我已得自在  不能就君困 

  佛告諸比丘。欲知爾時阿夷扇持子今清信士子是也。清信士者則今父也。其仙人者我身是也。如是具足當分別說。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夫婦經第五十四

  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有清信士。其婦端正。面貌殊好。威光巍巍。威德無倫。聰明智能。言語辯才。多所悅豫。衆人所敬。于時夫婿不敬重之。憎惡不歡。不欲見之。反更敬愛不急老妪仆使爲妾。而敬重之。其婦見婿心異不和。志在下使。便謂其夫。假使卿心不相喜者。傥當見聽出家爲道。作比丘尼。數數如是。婿便聽之。即便出家爲道作比丘尼。晝夜精進行道。未久證得羅漢。然于後時。其清信士所敬女人。歸非常沒。時清信士。便行求索。得前時所妻爲比丘尼。呼之歸家。比丘尼不肯隨之。吾已出家。則爲他人。更生異世。罪福不同。時比丘尼聞。往白世尊。說其本末。佛告諸比丘。是清信士。前世毀辱此有德之人。不但今世。又此女人。生生有德。有殊特之志。此人常壞亂之。今比丘尼。已入大路。複欲毀之。不得從願。佛告比丘。乃古無數世時。有一梵志。婦名蓮華。端正殊好。面顔殊妙。色像第一。于世希有。名德難及。其梵志有一婢使。而親近之。順敬于婢。不肯恭敬蓮華之婦。不喜見之。反用婢語。將婦出舍。至于山間。上優昙缽樹。擇諸熟果而取食之。棄諸生果而用與婦。其婦問曰。君何故獨啖熟果。生者棄下。而持相與。其夫答曰。欲得熟者。何不上樹而自取之。其婦答曰。卿不與我。我不能得。當從夫命。婦即上樹。夫見婦上樹。尋時下樹。以諸荊棘。遮樹四面。欲使不下。置在樹上。舍之而去。欲令便死。于時國王。與諸大臣。共行遊獵。過彼樹下。見其女人。端正殊好。顔貌殊異。世所希有。即問女人。卿爲何人。爲所從來。其婦本末爲彼國王。說所變故。王見女人。女相具足。無有衆瑕。心自念言。其彼梵志。愚騃無智。非是丈夫。而不敬喜于此女人除棘載去。至其宮內。立爲王後。其後智能辯才難及。互用摴蒱及以六博書疏通利。遠近女人。來共博戲。王後辄勝。無能當者。于時梵志。遙聞彼王有後。端正工于博戲。其有來者。王後得勝。無不歸伏。莫能勝者。心自念言。且是我前婦。非是異人。其我前婦。博戲第一。又彼梵志亦工博戲。欲詣王現其技術。時王後。聞一梵志形像如此。及其顔貌長短好醜。即心念言。是我前夫。于時梵志。詣王宮門。王即見之。遙試博戲。侍人名齒。于時梵志。以偈頌曰

  發好長八尺  其眉若如畫

  柔軟上第一  當念熟果蓏 

  于是王後以偈答曰

  往時婢自在  其志好其所

  敬重爲第一  劫取爲第一 

  時梵志複以偈答王後曰

  詣閑居龍處  龍象常所遊

  于彼相娛樂  當念熟果蓏 

  王後以偈答梵志曰

  獨自啖熟果  生者棄與我

  是吾宿因緣  梵志所劫取 

  于時梵志。心中懷恨。即自克責。悔無所及。佛告諸比丘。爾時梵志今清信士是。其婦者今婦是。彼國王者吾身是。爾時起亂。今亦如是。佛說如是。莫不歡喜

  佛說譬喻經第五十五

  過去無數劫時。有獨母。賣麻油膏爲業。時有比丘。日日于是母許。取麻油膏。爲佛然燈。積有年數。佛後授比丘決。汝後當作佛。諸天國王人民。悉往賀比丘。比丘言。我受恩。獨母聞比丘授決。便到佛所白言。此比丘。然麻油膏者。我所有。願佛複授我決。佛言。此比丘作佛時。汝當從其受決。佛告舍利弗。是時比丘者。提和竭佛是。時獨母我身是也。昔維耶離國。有一長者。聞佛來化。即詣佛所。稽首禮足。白佛言。意欲請佛一時叁月。佛默可之。即攝衣持缽。就長者家。余人請者。不能複得。皆興恚意。圖害長者。便克日舉兵。圍舍數重。長者怖懅。至心于佛。無複他想。佛爲說法。若幹要語。長者及眷屬。皆逮不起法忍。佛從座起。出解外人。說恚害之苦報。歎和慈之福。若幹要言。衆人意解。八萬四千。發無上正真道意。諸比丘白佛。今此大會。見佛意解。爲是遭時也。爲宿有因緣乎。佛言。今此衆會。一時度者。皆宿與佛有因緣故。比丘白言。願佛本末說之。聞者增益功德。佛言。昔有一國。居近大海。時王名薩和達。以慈治國。視民如子。國有大災。叁年不雨。人民饑餓。王召梵志道士。問當雨不。占者答曰。滿十年乃有雨耳。王聞是語。恐人民死盡。愁憂不樂。當作何計以濟國人乎。複念曰。唯當身施以救衆生耳。便齋戒清淨。又手向十方曰。以我前後所作善行。若有福報者。願生海中。作大身魚。以肉供養衆。便閉口不食。七日命終。得生爲魚。身長四千裏。具識宿命。便墮海岸上。正像黑山。人民見山怪那得有是山。皆往視之。乃知大魚。舉國皆往。乃解取食。得免饑困。國遂還複。豐熟如故告諸比丘。爾時魚者我身是也。爾時食我肉者。今維耶離國人是。如來往者。以肉活衆生。一世中耳。今以道慧救護識神。還複本無。長離叁界。衆苦永滅矣。菩薩勤苦具足叁施。何謂叁施。外施內施大施。是爲叁施。衣食珍寶。國土妻子。是爲外施。支體骨肉。頭目髓腦。是爲內施。四等六度。四谛非常。十二部經。爲衆生說。是爲大施。求道之法。叁施具足。乃疾得佛。佛說是時。無數衆生。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首達耆年尊。教化五千人。惟先年少。其智深遠。行諸國土。教化六萬人。展轉與首達共會。首達弟子。見惟先智能勇猛。悉欲往崇之。首達謂諸學者。惟先年幼。其慧薄少。惟先竊聞其言。菩薩法者。當相供養。行諸國土。視若見佛。今我無護。而起同法之意。惟先其夜默然而去其國土。所以者何。欲令學者供養首達。首達者用誹謗惟先故。墮摩呵泥梨六十劫。既出得爲人。無舌六十劫。所以者何。不製心口意故。而失菩薩法。罪盡已後。逮前功德。自致得佛。號字釋迦文。佛告諸學者。其首達者則吾身是。惟先者今現阿彌陀佛是。其坐中一切皆悉言。其失小耳。得罪甚大。佛告諸會者。身口意不可不護。其有信者。奉行而得道。所作過惡。能自覺改悔首。其過可得微輕。昔無數劫時。有一人。大興布施。供養外道梵志無數千人。數年之中。諸梵志法。知經多者。得爲上座。中有梵志年耆多智。會中第一。時儒童菩薩。亦在山中。學諸經術。無所不博。時來就會坐其下頭。次問所知。展轉不如。乃至上座。問長老梵志所知。亦不如儒童。十二年向已欲滿。知經多者。當以九種物以用施之。九種物者。金馬銀鞍勒。及端正女。金澡罐。及金澡盤。金銀床席。皆絕妙好。如是之比。有九種物。長老梵志。便自思惟。吾十二年中。無系我者。而此年少。欻乃勝吾。人可羞恥。物不足言。失名不易。便語儒童。所施九物。盡當相與。卿小下我。使吾在上。儒童答曰。吾自以理。不強在上。若我知劣。我自在下。無所恨也。梵志懊惱。避座與之。七寶挍飾。極爲精妙。長老梵志。因問儒童。卿之學問。何所求索。答言。吾求阿惟叁佛度脫萬姓。長老梵志。心毒恚生。內誓願言。吾當世世壞子之心令不得成。若故作佛亦亂之。不宜複念言。善惡殊途。恐不相值。唯當大修德爾乃相遇耳。便行六度無極。兼修諸善。恒無廢舍之意。于是別去。施主九物與諸梵志。使各分之已。各減一銀錢追與儒童。不受九物。使吾之等普分得之。儒童受已。各自別去。菩薩道成。調達恒與菩薩相隨。俱生俱死。共爲兄弟。恒壞菩薩。爾時長老梵志調達是也。儒童者釋迦文佛是。以本誓故。恒不相離。是其本末也

  師言。學當有善知識。昔有驢一頭。其主恒令與馬相隨。飲食行來。常與馬俱。馬行百裏。亦行百裏。馬行千裏。亦行千裏。衣毛嗚呼。與馬相似。後時與驢相隨。飲食行來。與驢共侶。驢行百裏。亦行百裏。驢行千裏。亦行千裏。毛衣頭軀。悉爲似驢。嗚呼唉疴。純爲是驢。遂至老死。不複作馬。學者亦如是。隨善知識。則日精進。精進者。得道駛。隨惡知識。則日懈怠。懈怠者。是爲長沒也

  昔者外國婆羅門。事天作寺舍。好作天像。以金作頭。時有盜賊。登天像挽取其頭。都不動。便稱南無佛。便得頭去。明日婆羅門失天頭。天頭若去。衆人聚會。天神失頭。是爲無有神。神著一婆羅門。賊人取我頭不能得。便稱南無佛。諸天皆驚動。是故得我頭。諸婆羅門言。天不如佛。皆去事佛。不複事天。賊人稱南無佛。得天頭去。何況賢者稱南無佛。十方尊神不敢當。但精進勿得懈怠

  昔有沙門。晝夜誦經。有狗伏床下。一心聽經。不複念食。如是積年。命盡得人形。生舍衛國中作女人。長大見沙門分衛。便走自持飯與。歡喜如是。後便追沙門去。作比丘尼。精進得應真道也。昔有國王。于城外。大作伎樂。國中人民。皆共觀之。城中有一家。其父有疾。不能行步。家室共扶。將令強行出城。便止樹下。不能自致。語家中言。汝行觀來。還乃將我歸。時天帝釋作一道人過其邊。便呼病人。汝隨我去。我能令汝病愈。人聞大喜。便起隨去。釋遂將上天。至天帝宮。見金珍寶。非世所有。意中生念。欲從求乞。有人語言。可從求瓶。病人便前詣釋言。我欲去。願乞此瓶。釋便與之。語之言。此中有物。在汝所願。病人即持歸。室家相對共探之。辄得心中所欲金銀珍寶。恣意皆因。大會宗親。諸家內外共相娛樂。醉飽已後。因取瓶跳之。我受汝恩。令我富饒。跳踉不止。便墮地破之。所求不能複得。佛之經戒。譬如寶瓶。初聞精進。所願必得。後小懈慢。忘經失戒。譬如瓶破無所複得也。法家婦女。著金銀珠環。有四事上生天上。一者著金銀珠環。若有明經者。聞經歡喜。脫持布施。是一福得生天上。二者若見遠方沙門興起塔寺歡喜。脫金銀布施勸助。是二福得生天上。叁者若貧窮困厄人。聞佛說布施第一行。便解布施。叁福得生天上。四者得疾病臨命終時。脫持布施。救助我命。目自見施。是人命盡。歡喜不懼。得上生天。是以法家婦女。有四事行。著金銀寶環。得生于天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