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阿彌陀經》下 ▪第3页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田亦憂欲有其田。無宅亦憂欲有其宅。無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無不愛之。欲其皆有。適有一物複缺一物。適有是事複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無時。不達于道德。迷沒于嗔怒。貪恨于貨色。坐斯不得道。當入苦惡趣展轉其中。雖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極可哀愍。今語汝等世間之事。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乘佛在世當勤精進。願生極樂世界
五道昭明分第四十九
佛言。苦心與語令得解脫。若不信悟無益。其人大命將至悔亦何及。天地之間五道昭明。恢廓浩渺窈窈冥冥。業報相生轉相承受。美惡慘毒皆自當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暗入暗。世人昧此惡道不絕。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由出離。是爲大患。痛不可言。惟修淨土直得超去
壽數隨意分第五十
彌勒複白佛言。今聞佛所說莫不喜悅。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蒙慈恩授解脫法。佛語教誡甚善甚深。佛言。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從汝得道者無央數。至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汝及十方世界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從無數劫來流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至于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複得聞阿彌陀佛快哉甚善。吾助汝喜。汝今可厭生老病死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已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切勤苦亦須臾之間。後生阿彌陀佛刹。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億劫。無央數劫。不可複計劫。皆隨意所欲無不得之。欲衣得衣。欲食得食。皆如其意。次于泥洹之道。汝等各宜精進無得狐疑。無得中悔自爲過咎。以至生于彼刹邊地。雖在七寶城中。經五百歲。受其困谪
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
佛言。汝等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當自端束檢中外。無隨嗜欲益作諸善。當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複相教化。使彼爲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夜。勝于阿彌陀佛刹中爲善百歲。所以者何。以彼刹中無修營爲物皆自有。人悉爲善無毛發之惡。于此修善十晝夜。勝于他方佛刹爲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刹悉皆爲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爲善者多。爲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營。若此世界中。爲惡極多。爲善極少。不自修治物無自有。或轉相欺诒勞心苦形。如是匆務未嘗甯息。吾哀世人教誨切至。令超彼岸。永脫苦趣
衆見佛相分第五十二
佛告阿難。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爲阿彌陀佛作禮。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諸菩薩聲聞大衆。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不現惟見佛光。猶如劫水彌滿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佛。容體巍巍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無不照耀。會中四衆悉皆睹見。佛言。我說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及彼刹中自然七寶。及一切所有。與此相見有無異否。對言。今此所見。與佛所言一無有異。爾時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睹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慈心喜悅諸地獄畜生餓鬼。有拷治痛苦者。即皆解脫。諸盲者悉皆能視。聾者即皆能聽。喑者即皆能言。偻者即皆能伸。跛蹇者即皆能趨。凡病者即皆痊愈。諸狂愚者即皆黠慧。淫泆者皆修梵行。嗔恨者皆慈和爲善。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鍾鼓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自成五音之聲。婦女珠璎。亦皆自然震響。百鳥畜獸皆自然歡鳴。當此之時莫不喜悅。鹹得過度
疑城胎生分第五十叁
佛告彌勒。汝見彼刹有胎生否。對雲見。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人。何因緣故彼刹而有胎生。佛言。若有衆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刹。後有悔心亦複疑惑。不信有彼佛刹。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刹。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于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惟于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無由供養于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爲苦示其小谪。是故彼刹名爲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衆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回向。命終即于七寶池中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爲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徑于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爲胎生
菩薩往生分第五十四
彌勒複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刹。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地菩薩。往生彼刹。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央數佛。以此如彌勒者。皆當作佛。及諸小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勝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刹諸菩薩等往生于彼。他方佛刹亦複如是。其第一佛名光遠照。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佛名寶藏。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叁佛名無量音。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四佛名無極光明。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五佛名龍勝。有六百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六佛名勇光。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第七佛名具足交絡。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八佛名離垢光。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九佛名德首。有八百一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佛名妙德山。有萬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一佛名慧辯。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二佛名無上華。有無數不可稱計菩薩。其地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于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第十叁佛名樂大妙音。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特此十四刹中。諸菩薩衆皆當往生。十方無量佛刹中。其往生者甚多。無數不可複計。我但說十方無央數佛名號。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今爲汝等。乃略言之
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
佛言。世間人民前世爲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若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發聳然淚即出者。皆前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嘗爲菩薩固非凡人。若不信心。亦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余殃未盡。愚癡不解。未當解脫。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若得聞者。于無上道永不退轉。故當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吾今爲汝等說此經典。令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與一切所有所當爲者。必勉爲之。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衆生值遇無不得度。若有衆生。于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乃至晝夜思惟佛刹。及佛身功德。臨壽終時。佛與聖衆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刹
正法難聞分第五十六
佛言。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言必應從順。于此經典作大守護。爲諸衆生長夜利益。超生淨刹永離五趣。爾時世尊。複說偈言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 故有因緣聞此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贊演並供養
如是一心求往生 決定徑歸極樂刹
上品上生複何疑 皆賴平時修積力
彼佛刹樂無邊際 惟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 盡其神智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衆生 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贊如來功德身 究竟淺智不能盡
大聖法王宣妙法 濟度一切脫沈淪
若有受持揚說者 真是菩提殊勝友
佛說是經已時。彌勒菩薩。長老阿難。諸菩薩聲聞。及十方來諸大衆。靡不喜悅。信受奉行
右龍舒居士王虛中日休。校正四譯經文。析爲五十六分。無量壽尊因地果海。綸次煥然。安樂世界真景佳致。皎如指掌。披卷詳閱。端坐靜思。則七寶莊嚴。混成宇宙。聖賢海會。聲教儀刑。密移于此土矣。大哉壽尊之願力。奇哉淨域之境象。美哉虛中之盛心也。第十四分增入。阿阇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一段緣起。則知如來法門廣大。不拒來者。凡具是志。歸斯受之。不意法藏之後。複見此人。塵劫之外。淨刹相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後學之士睹斯記莂。甯無聞風而興起者乎。至第叁十九分則現在會中。二法王子。曠劫精勤。位鄰等妙。次補佛處。掌握化權。一曰普光功德山王。二曰善住功德寶王。後無央劫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爲衆寶善集莊嚴矣。此則備見于他經。約其依報住處。蓋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其第叁十二分。二法王子。于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爲第一。入則坐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于彼刹中不失現在。故圓通大士。元住海山。璎珞童子。曾紹祖位。法起于此。願輪與彼行海。雖未之逮。而實有志焉。方法藏菩薩之發是願也。先佛世尊。勉而謂曰。譬如大海。一人鬥量。曆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志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至哉斯言。與今釋尊所以勸駕。阿阇王子。五百同盟之意。則一而已矣。然第六分中。尚有一字阙文。所當校正而增修者。案釋尊所述。無量壽如來。本起因地。正以然燈出興之時。爲彼佛發心起行。劫數久近之准。蓋溯然燈而上。經涉五十叁重過量劫數。乃至古佛世自在王。則然燈以往。當更增次前二字以別之。然後知其世數懸遠。位序著明。若但言次有某佛。則是沿然燈而下。所曆劫數四十九重。方至世自在王。則佛出之後先。發心之久近。舛誤多矣。故愚以謂。當于光遠佛以上。各加一前字。共加五十二前字。則五十叁覺皇興世之序。無量壽如來因地之的。時分條理。井然不紊。事相顛末。了無舛差。傳之久遠。以诏無窮。真可以會人天于聖域。閉惡道于永劫矣。余得此書。喜不能寐。手不停披。但讀至此猶有遺恨。是用齋心炷熏。對越玄元聖母。及紫府先生。白華老人。而題其後焉。虛中居士。神遷淨域。必已位登上地。天眼智證。必已洞燭。此間九原。可作同聲相應。必有契于斯文。淳祐己酉建日除夕。海山舊住空常氏法起謹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