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本緣部」經文159卷03頁碼:P0291
唐 般若譯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五 ▪第2页

  大唐罽賓國叁藏般若奉 诏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然閑居。萬行增修證菩提果。緣覺聲聞一切賢聖。證得聖果亦複如是。其阿蘭若有十種德。能令證得叁菩提果。雲何名爲十種勝德。一者爲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二者離我我所名阿蘭若。于樹下時無執著故。叁者于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四者白瑪若拙叁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五者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六者能舍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七者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舍凡愚無散亂故。八者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九者白瑪若拙是叁昧室。能得百千大叁昧故。十者清淨如空以爲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智光當知。白瑪若拙有如是等無量功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離山林。若爲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于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摩诃薩。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智光汝等善谛聽  無煩惱人所住處

  遠離喧鬧處寂靜  此是神仙所居處

  叁世菩薩求菩提  于蘭若中成正覺

  緣覺聲聞諸聖衆  亦于此處證菩提

  住阿蘭若獲十利  能令證得叁乘果

  自在遊行如師子  四威儀中無系縛

  山林樹下聖所樂  無我我所名蘭若

  衣服臥具無系著  坐四無畏師子座

  離諸煩惱名蘭若  一切貪愛無所著

  常居物外厭塵勞  不樂世間五欲樂

  遠離愦鬧寂靜者  棄舍身命求佛道

  能住寂靜無人聲  于諸散亂心不起

  世出世間諸善業  心無障礙皆成就

  由是蘭若爲根本  能生百千諸叁昧

  以大空寂爲虛室  行者身心無障礙

  具足如是十勝利  是故衆聖常居止

  智光汝等諸佛子  若欲速成一切智

  乃至夢中莫舍離  白瑪若拙菩提道

  我滅度後發心者  而能住于蘭若處

  不久當坐寶華王  證得法身常樂果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無量百千初發心者。于無上道得不退轉。時智光等諸菩薩衆。得陀羅尼具大神通。百萬人天發菩提意悟叁解脫。爾時如來告諸大衆。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如是。四無垢性甚深法門。受持讀習解說書寫。如是人等所生之處。遇善知識修菩薩行永不退轉。不爲一切諸業煩惱之所擾亂。而于現世獲大福智。住持叁寶得自在力。紹繼佛種使不斷絕。命終必生知足天宮。奉觐彌勒證不退位。龍華初會得聞正法。授菩提記速成佛道。若欲願生十方佛土。隨其所願而得往生。見佛聞法。究竟不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阿蘭若品第五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诃薩。名常精進。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白瑪若拙是菩提道場。若有發心求菩提者。不應舍離白瑪若拙。是蘭若中有多衆生。虎豹豺[豸*良]毒蟲惡獸。乃至飛鳥及與獵師。不識如來。不聞正法。又不敬僧。此諸有情無複善根遠離解脫。何故如來令修學人住阿蘭若速得成佛。唯願世尊。爲諸衆生。分別解說決疑令喜。發菩提心使不退轉。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大慈問于如來清淨解脫。饒益未來諸修行者。功德無量。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今爲汝分別演說白瑪若拙種種功德。唯然世尊。願樂欲聞。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如汝所說。白瑪若拙得成聖者。山林之中多諸衆生。以何因緣不得成佛。是義不然。所以者何。彼諸衆生不識叁寶。不知厭足。不識善惡。于山林中。雖有世間種種珍寶。而不能知伏藏之處。菩薩摩诃薩即不如是。善男子。菩薩能知佛法僧寶是出世寶。七珍伏藏是世間寶。悉能辨其種種色相。知其所在而不貪求。亦不樂見。何況手取。菩薩出家。發堅固心不惜身命。舍離父母六親眷屬。樂住山林常作是念。假使叁千大千世界劫盡之時。七日並出。火災熾然焚燒萬物。日月星辰妙高山王。及七金山鐵圍山等。時至皆散。叁界之頂非非想天。八萬劫盡。還生下地。轉輪聖王千子圍繞。七寶眷屬四洲鹹伏。壽命報盡須臾不停。我今亦爾。假使壽年滿一百歲。七寶具足受諸快樂。琰魔使至不免無常。作是思惟。我今不如代其父母及諸衆生修菩薩行。當得金剛不壞之身。還來叁界救度父母。作是願已。住阿蘭若。爲諸衆生發弘誓願。上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常于露地長坐不臥。中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樹葉中常坐不臥。下根菩薩發是願言。願我未得成佛已來。于石室中常坐不臥。如是叁根出家菩薩。坐叁種座。各作是念。過去菩薩坐于此座。而能證得陀羅尼門功德自在。過現未來諸菩薩等皆于此座。得陀羅尼修證自在。我亦如是今坐此處。必當成就于陀羅尼而得自在。若未成就得自在者。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無量心。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五通神力。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六波羅蜜。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善巧方便。終不舍離白瑪若拙。若有菩薩。未能調伏一切有情。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四種攝法。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六念之法。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多聞智能。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成就堅固信力。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斷除六十二見。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修習八種正道。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永斷二障習氣。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圓滿隨病與藥微妙智能。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圓滿大菩提心。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圓滿恒沙叁昧。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成就無量神通。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以定通力見十八空而心不驚。如是大事若未成就。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圓滿一切智智。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一切種智。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修習叁十七種菩提分法。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十地萬行。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于百劫中未能修行相好之業。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得圓滿如來四智。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未能圓滿證大涅盤。終不舍離白瑪若拙。或有菩薩。坐金剛座未能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常坐不起。是名菩薩阿蘭若行。善男子。出家菩薩發菩提心入于山林。坐叁種座煉磨身心。經叁大劫而修萬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昔諸如來因地時  住阿蘭若離塵處

  伏斷煩惱所知障  超過叁界證菩提

  過去菩薩修行願  以阿蘭若爲舍宅

  阿僧祇劫修福智  十地究竟證叁身

  未來菩薩求佛果  入于深山修妙行

  斷除二障生死因  常證叁空真解脫

  現在十方諸菩薩  修持萬行住空閑

  不惜身命求菩提  念念證得無生智

  若欲速證深叁昧  因修妙定起神通

  白瑪若拙心無诤  能變大地爲七寶

  若欲遊戲十方國  往來自在運神通

  供養諸佛利群生  住阿蘭若無畏處

  欲證有無如幻智  了達諸法本來空

  住阿蘭若菩提場  令衆亦入真解脫

  若欲速得如如智  證會諸法如如性

  盡大劫海利群生  當住蘭若空寂處

  若人欲得難思智  妙高山王納芥子

  山王芥子不壞相  入于蘭若神通室

  若人欲得無礙智  以一妙音演說法

  隨類衆生各得解  當住蘭若修妙觀

  若欲無生及無滅  應現十方諸國土

  放光說法利群生  莫離蘭若空寂室

  若以足指按大地  令十方界皆振動

  睹相發心除邪見  當住蘭若觀自心

  若欲諸佛出現時  最初獻于微妙供

  檀波羅蜜皆圓滿  住阿蘭若修妙行

  若人于佛涅盤時  最後供養成檀義

  永斷貧窮及八難  誓願住于蘭若中

  若欲福智皆圓滿  未來諸佛臨涅盤

  受佛付囑廣弘宣  住阿蘭若修六念

  若于諸佛涅盤後  結集遺法度衆生

  助于諸佛贊真乘  住阿蘭若空寂舍

  人天大師薄伽梵  難見難遇過優昙

  若欲奉觐修供養  當住蘭若弘悲願

  衆寶之尊法爲最  成佛化利皆由此

  如人欲得常聽法  住阿蘭若修梵行

  始從今身至佛身  常願發心弘正教

  乃至未得大菩提  念念不舍阿蘭若

  若人欲報父母恩  代于父母發誓願

  入阿蘭若菩提場  晝夜常修于妙道

  若欲現世增福智  當來不墮八難中

  如是有情發善心  住阿蘭若修悲願

  叁世菩薩求真覺  得道涅盤蘭若中

  是故名爲大道場  叁乘聖衆皆同處

  菩薩厭苦入山林  爲度群生求聖道

  自未成佛先度佗  六道四生皆悲愍

  上根菩薩居露地  中根菩薩居葉中

  下根菩薩居石室  未成佛道常不臥

  叁世菩薩住蘭若  得陀羅尼自在力

  今我誓同菩薩心  未得總持恒止此

  得大菩提在蘭若  入大圓寂由住處

  菩薩起于金剛智  斷惑證真成妙覺

  廣化衆生遊聚落  爲求寂滅樂山林

  萬行因滿果亦圓  盡未來時度群品 

  爾時世尊。演說如是出家菩薩阿蘭那行。無量菩薩證極喜地。恒河沙等無數菩薩。永離相用微細煩惱。證不動地。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摩诃薩。斷一切障入妙覺地。無邊有情發無等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九萬七千衆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