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3卷25頁碼:P0875
唐 義淨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下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 叁藏法師義淨奉 诏譯

  如來說彼爲具相者。此非具相。由此說爲具相。此有何意。頌曰

  謂于真法身  無隨好圓滿

  亦非是具相  非身性應知

  于法身無別  非如來無二

  重言其具相  由二體皆無

  言法身實不圓滿隨好色身。應知亦不具足衆相。彼無身性故。是謂法身無具相義。亦非如來無斯二種。所謂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斯二種不離法身。是故如來有其相好。爲此重言。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二皆無故。是故此二亦說爲無。言此非圓滿此亦非具相。亦說爲有。以說色身圓滿及具相言故。斯有何意。由其法身無此相好。是故名此爲如來。色身圓滿及以具相。由與彼身不相離故。法身之性即不如是。然法身非彼自性故。若言不應以色身圓滿及具相身觀如來者。如何如來有所說法耶。爲答斯難。此即以其惡取而謗于我。由不能解我所說義故。頌曰

  如來說亦無  說二是所執

  何意重言。說法說法者。頌雲說二是所執。雲何爲二。一乃是文。二便是義。由何所以。文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耶。答曰

  由不離法界  說亦無自性

  由不離法界外有說法自性可得。若言無有世尊是能說者。所說之法亦複不離法身。故成非有。如是甚深之法。如何當有敬信之人。爲除此難。答曰

  能說所說雖甚深  然亦非無敬信者

  經雲。妙生彼非衆生非非衆生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非衆生非非生  非聖聖性相應故

  諸有當能生敬信者。彼非衆生。由余衆生不與聖性相應。即與凡夫性相應故。非非衆生者。由與聖性相應故。此中義者。由彼望其凡夫性故。不是衆生。由望聖人性故。非非衆生。何以故。衆生衆生者。如來說彼爲非衆生。此據愚小異生性。由此說爲衆生者。此據聖人性。若言如來曾無有法。是所覺知者。雲何離其後後正知次第。而名無上正等覺耶。爲答此難。非是有法可覺方名無上正覺。然由頌曰

  少法無有故  無上覺應知

  由法界不增  清淨平等性

  及方便無上

  于此乃至無有少法能過故名無上。又複法界無有增故。其法平等故。名無上上。上性無故。又複如來法身清淨平等故。其法無不齊等。無有少增故名無上。又複其法是無我自相。此即高。高性無故名無上。又複于諸方便亦是無上。所有善法皆圓滿故。名爲無上。此余菩提于諸善法不圓滿故。即此方便實爲有上。此乃如來說爲非法。由此說爲善法者。此有何意。頌曰

  由漏性非法  是故非善法

  由此名爲善

  由有漏性彼不是持有漏之相。不能持故。由此說爲善法。由無漏性決定能持是善性故。若要以善法獲大菩提者。所有說法亦應不獲菩提。是無記性故。爲遮此難更言差別之福答所說法。縱令無記終有所得。頌曰

  說法雖無記  非不得應知

  由非離此能得菩提故。知籍斯菩提方契。頌曰

  由斯一法寶  勝彼寶無量

  故此宣說法寶。望前無數妙高無邊之寶。顯福差別。假爲第百分亦不能及一者。乃至廣說。將顯何義。頌曰

  于諸算勢類  因亦有差殊

  尋思于世間  喻所不能及

  此言何義。謂以此福望前福聚。謂是算勢類。因四種差別。于此世間遍尋思已。無有其喻能比況者。言由算差別者。始從假爲第百分。乃至或爲算分不顯差殊。但言算者。此即應知總攝。其余所有算數。或爲勢分者。由其勢力有差殊故。如強弱人事不相並。或爲比數者。由品類別。言此福類元不比數前之福類。如貴賤人不相比數。因者明其因。果亦不相幹涉故。言彼亦不可與此爲因(邬波尼殺昙譯爲因字如芥子種將比松柏)于此世間竟無其喻可況于福。由斯前福望于此福。實爲減少皆不足言。故雲乃至譬喻亦不能及。若言彼法性相平等故。無不平者即無能度所度。雲何如來說脫有情耶。爲除此難故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法界平等故  佛不度衆生

  于諸名共聚  不在法界外

  凡名有情者。于彼蘊處由名共蘊。不在法界之外。即此法界其性平等。是故曾無有一衆生可是如來之所度脫。此即如何當有我執者。此有何意。若言但唯脫其五蘊而已。此即是有所許衆生。由如是故。頌曰

  若起于法執  與我執過同

  定執脫有情  是無執妄執

  如雲妙生言我執者如來說爲非執。妄執如來說爲非生者。是不能生聖法之義。若言不應以其具相觀于如來。非彼自性故。由是法身自性故。然彼如來自性法身。可以具相而比知之。有作斯難。爲除疑意生起後文。將顯何義。頌曰

  不應以色體  准如來法身

  勿彼轉輪王  與如來齊等

  此則報相之福。亦名具相。由彼成此故。藉其福力得菩提故。有作是說。此則如來以其具相。現證無上正覺。爲除此意。不應以具相如是等。將顯何義。頌曰

  即具相果報  圓滿福不許

  能招于法身  由方便異性

  由真法身是智自性故。與彼福體性不同。此二伽他要顯何義。頌曰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彼人起邪勤  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  即導師法身

  法性識難知  故彼不能了

  此二頌中。所說之義。頌曰

  唯見色聞聲  是人不知佛

  此真如法身  非是識境故

  此文意顯不應以色聲二種觀于如來。由是異生不能見者。此何爲也。彼人起邪勤。言彼異生妄起邪勤。不依正道求見于我。此雲法性者即是真如。若言福不證菩提者。此即菩薩福業其果應斷。爲釋此疑故有下文。言此福性雖複不能親招覺處。頌曰

  其福不失亡  果報不斷絕

  得忍亦不斷  以獲無垢故

  更論于福因  爲此陳其喻

  彼福無報故  正取非越取

  由此是彼智資糧性故。又複何爲。更于其福而陳喻耶。故雲得忍亦不斷。以獲無垢故。更論其福因。爲此陳其喻。又有疑雲。既得無生法忍智乃不生。菩薩諸福皆應斷絕。爲顯福不斷絕至極清淨。獲福既多果報亦勝。于不生法得無性者。有二種無性。由其二性體不生故。經雲妙生應正取不應越取者。雲何是正取不應越取。答彼福無報故。正取非越取。凡所有福招果報者。是可厭故。當知彼取即是越取。如越正路而行崄道。而彼福不招報。是故彼是正取非爲越取。問菩薩福津既不感報。所獲之果如何可知。答曰

  彼福招化果  作利有情事

  彼事由任運  成佛現諸方

  去來等是化  正覺常不動

  彼于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諸佛世尊現衆變化。非彼如來若來若去等故。雲彼事由任運成佛現諸方去來等是化正覺常不動。爲顯斯義生起下文。曾無有去亦不有來。由此故名爲如來。此有何意。若如來有去來等異者。彼即不是。如其常性無有變易。微塵作墨喻者。是誰之喻顯何事耶。答曰

  彼于法界處  非一異應知

  言彼如來于法界處。非一非異性。意顯斯事故彰其喻。頌曰

  微塵將作墨  喻顯于法界

  又世界爲墨。喻顯何義。頌曰

  此論造墨事  爲彰煩惱盡

  非聚非集性  顯是非一性

  于彼總集性  明其非異性

  譬如造墨。所有塵埃衆多極微性非一處。其聚集物非一事故。亦非異性。由總集故。此由無有別別斷割之理。如是應知。諸佛世尊于法界中煩惱障盡。非一處性。亦非異性。此即兼述叁千大千世界。不是聚性。及是聚性其喻亦同。如來說爲非是聚性。是故說爲極微聚者。此顯何義。若其聚物是其一者。不應名此爲極微聚。又複若是一界者。亦不應言叁千大千世界。由此故雲。此即是其有聚執也。此即如來說爲非執。不爲聚執故。由其妄執是故說爲聚執。欲明異此余悉應無無上正智。複有何因。諸凡愚類于實無聚而執耶。爲除斯難。而雲其聚執者。但俗論說有如是等。此何所明。頌曰

  不了但俗言  諸凡愚妄執

  妙生諸有說雲。如來宣說我見等者。此明何義。頌曰

  斷我法二種  非證覺無故

  言我法二種體是無故。此兩雖言得斷。而亦不證菩提。是誰之斷而能獲耶。答由二見之斷。彼二之見是所除故。頌曰

  是故見無見  無境虛妄執

  由此故知我體是無。諸有我見如來說爲非見。以無境故。意道所有我境元來是無。文雲故名我見者。明虛妄分別有也。如是于無我理顯見無見性已。亦是顯其于法見無見性。是故文雲。于一切法應如是知等。然其法想亦是非相性故。猶如我見。複有何意。此之我法二見說爲非見性耶。答曰

  由此是細障  如是知故斷

  是所顯義。此之我法二見。是其見取。此謂細障。由于二事如是正知非見性故。方能除斷。經雲應如是知。應如是見。應如是解者。此文說頌曰

  由得二種智  及定彼方除

  謂以覆俗勝義智。及以此二所依之定。方除彼障。又論差別之福何所顯耶。答頌曰

  陳福明化身  非無無盡福

  如來雖複任運廣爲化用。然彼化身宣說正法。即是無漏之福。便成無有盡期。雲何正說等者。此意爲顯如來不自言我是化身。頌曰

  諸佛說法時  不言身是化

  由不自言故  是其真實說

  此何所陳。欲明如來雖爲衆生宣揚法化。而不自說我是化身。由作如是不正說故。爲此名彼以爲正說。意道若異此者。于彼所化諸衆生輩不生極敬。斯乃爲利多衆生事。複是無法可說故。若言如來爲多化身無盡說法。如何彼複說有涅槃耶。爲釋此疑說伽他曰

  如來涅槃證  非造亦不殊

  非諸如來所證圓寂是其造作。有爲自性望其造作複不是異。雖現涅槃而是其化。示同生死利益有情。欲顯如來無住涅槃。生死涅槃兩皆不住故。複有何因。示同生死而不住于生死因緣事耶。答頌曰

  一切有爲法  如星翳燈幻

  露泡夢電雲  應作如是觀

  此集造有九  以正智觀故

  由以星等九事爲同法喻。喻九種正智而觀于境。何謂九觀。應知即是九種所觀之事。何謂所觀。頌曰

  見相及與識  居處身受用

  過去並現存  未至詳觀察

  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滅故。應觀所緣境相。如瞖目人睹發團等。是妄現故。應觀其識猶若于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應觀居處猶如于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應觀其身譬如露渧。暫時住故。觀所受用猶若水泡。其受用性是叁事合所生性故。應觀過去所有集造同于夢境。但唯念性故。應觀現在事同于電。疾滅性故。應觀未至體若重雲。阿賴耶識在種子位。體能攝藏諸種子故

  作斯九種觀察之時。有何利益。獲何勝智。頌曰

  由觀察相故  受用及遷流

  于有爲事中  獲無垢自在

  此義雲何。觀有爲法有其叁種。一由觀見境識故。即是觀察集造有爲之相。二由觀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觀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叁由觀叁世差別轉故。即是觀其遷流不住。由此觀故便能于諸有爲法中。獲無障礙隨意自在。爲此縱居生死塵勞不染。其智設證圓寂灰燼。甯味其悲。頌曰

  由斯諸佛希有法  陀羅尼句義深邃

  從尊決已義廣開  獲福令生速清淨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