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13卷25頁碼:P0875
唐 義淨譯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中

  無著菩薩造頌 世親菩薩釋 / 叁藏法師義淨奉 诏譯

  何謂能立因相

  兩成尊重故  由等流殊勝

  煩惱因性故  由劣亦勝故

  言兩成尊重者。由所托處成製底塔故。謂是說法之地。其所依身成如大師尊重性故。即是持經之人施寶之地。及能施者無如是事故。次下經文顯此法門。乃是諸佛親所證會等流之性。頗曾有法是如來說不者。此明何意。言無有法是如來獨說。皆是諸佛共宣揚故

  又此施珍寶福是苦惱事生起之因。法門功德乃是煩惑斷除之要。優劣懸隔。是故下文將地塵爲喻。如來說作非塵。由此說爲地塵。所言世界如來說爲非界。由此說爲世界者。此有何意。言此地塵不是染等性塵。是故名作地塵。又彼世界非是煩惱之因名界。爲此說爲世界。界是因義。即是世之因也。斯言意顯彼福乃是煩惑塵坌之因由其外塵。雖是無記彼福縱善方之極卑。況並成佛福因。而不更爲微劣。又彼能成大丈夫相所有福業。嫓此成菩提因。持說法門之福亦爲是劣。由彼衆相非是正覺之體性故。爲此名爲大丈夫相。是彼標相故。由持說福能得大覺性。爲此名劣。亦勝過施寶之福。況法身因而不超越。是故劣亦勝也。即是寶福極卑爲能成立因。此既成立施寶之福與此福因有差別已。次下諸文更複成立。欲何所明。頌曰

  彼果勝苦故  難逢勝事故

  境岸非知故  于余不共故

  是甚深性故  勝余略诠故

  胄族高勝故  望福福殊勝

  此述何義。答施寶之福獲得自身所受用果。彼身是勝。以能舍彼無邊之身。此福勝前。由彼自身是苦性故。何況爲彼而行其施

  爾時具壽妙生。了彼自身是苦事故。由法勢力遂便墮淚。此之法門複是難逢。妙生自從生智已來。亦未曾聞。複是勝事。此言欲顯般若之名。此下意欲成立是勝妙事。即經雲如來說爲般若波羅蜜多者。彼即非波羅蜜多。爲何意趣作如是說。答境岸非知故。由其所知境岸除佛于余無能知者。複是于余不共故。此之法門所有實想。即實想者。除佛教已余處無故。言實想者唯此處有。言非實者是于余不生義。是故文雲若能生如是想者。彼當成就第一希有。又此法門亦是甚深。由于此經或少受或遍持。于我等想不複生起。于我等想不生故者。明于所取義無有顛倒。于我等想即是非想者。明于能取無有顛倒。此二如其次第明我法二無性智。佛于此義隨印妙生所說之事。言不驚不怖不畏者。此叁皆名爲懼。即是驚懼怖懼畏懼。然隨事不同。故有叁別。言驚者謂于非處生懼(若正譯梵音應雲越怖今言驚等者此爲不能移舊若准論釋驚義未甚相當下二准此應可思之也)違越正理如越正道可厭惡故。言怖者。(應雲續怖)相續生懼怖。既生已不能除斷故。言畏者。(應雲定怖)生決定心一向畏懼。此等若無便成心離惶惑(若不見本音本意于文即未閑釋義爲此注出本音斯乃可亡疑惑余家釋別義非此論)又此法門勝余略诠故者。由經說此是最勝波羅蜜多如來所說。(經是略诠)又此法門族胄高勝故。言勝族者。謂由諸佛所共說故。然彼寶施無有如斯衆德圓備。即是成立此福望前福聚升況理別也。所雲于身是其苦性。彼施即是苦果性故。其福卑劣者。然此法門若有持說。彼之大士行諸苦行。此亦豈非是招苦報。如何不是得苦果耶。爲除此難故有下文。欲顯何義。頌曰

  彼行堪忍時  雖苦行善故

  彼德難量故  由斯名勝事

  由無恚怒情  不名爲苦性

  有安樂大悲  行時非苦果

  此述何義。答縱令彼人行苦行時有苦惱果。然于彼時由有堪忍性故。此名勝事。有其二因。一是善性故。由諸波羅蜜多皆以善爲體性故。二是彼德難量故。如經雲此即是其非波羅蜜多。由彼德岸曾無知者。爲此名爲不知其岸。由與勝法相應故。即此難行之苦。望前苦惱自有殊別。何況我想嗔想悉皆無故。必無其苦。非但無苦更生悲樂。如經雲我無是想亦非無想。言非無想者。此顯有想與悲心相應。准斯語理。若諸有情于我想等不除遣者。苦行之時見有苦惱。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應離諸想。乃至廣說。此何所顯。若人不發勝菩提心。便有如斯過失生嗔恨心。頌曰

  生心因不舍  是故應堅求

  問于何處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堅固勤求。複于何處是不舍菩提心因令進求也。頌曰

  謂是得忍邊  及此心方便

  此謂入初地勝義之心。得忍邊際行。無住心即是。文雲應離諸想發起無上正等覺心。何以故者。此謂顯其無住著心生起之因。若于色等處有住著心者。此必不能進求佛果故。諸菩薩應無所住而行布施者。文意欲明施攝六到彼岸。即是生起無住著心方便。謂得忍已。雖複遭苦而不棄舍大菩提心。問如何起行爲利有情。複遣不住利有情事。此則取舍同。問疑情遂發。答曰。菩薩如是應行布施爲利諸衆生等。此顯何意。頌曰

  應知正行者  是利生因故

  于有情事相  應知遍除遣

  此述何義。言此正行者。是利益衆生因。應知即是利益有情。而不取有情所有相貌。何謂有情相貌事耶。頌曰

  彼事謂名聚

  彼衆生者。即是名字施設。喚爲衆生及所依事。何者是其正行。謂于衆生事相皆除遣故。由彼名字想者即是非想。以彼自體本非有故。即彼衆生不是衆生。謂于五蘊名爲衆生。由彼衆生自體無故。此我法無性。何以故。由佛世尊並除諸想。此明我法二想皆無。如何能成最勝妙事。頌曰

  最勝除其想  諸世尊無此

  由真見相應

  此述何義。由非彼二是實有性。而諸大師強除彼想。然諸如來與真見相應故。果不住因位。如何得見彼果之因。既有此疑。答如經雲妙生如來是實語者。有其四句。頌曰

  果不住因位  是得彼果因

  世尊實語故  應知有四種

  此實語性有其四種。何謂爲四。頌曰

  立要說下乘  及說大乘義

  由諸授記事  皆無有差舛

  由佛自立要期。元求佛果無有妄謬。于下劣乘及以大乘並諸授記。並無謬故。于此隨其次第。實語如語不诳語不異語。而相配屬。言如來者。由于聲聞乘說苦等四谛。是實不虛。于其大乘說法無性。所顯真如稱實知故。如來是知義。于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所有授記如其事故。皆無妄謬故曰如來。經雲如來所證法及所說法。此即非實非妄者。此有何意。答曰

  不得彼順故  是非實非妄

  如言而執者  對彼故宣說

  言諸如來所有說法。此說不得彼故。而是隨順于彼。由彼說法不能親獲內證法故。于其言下無有體故。故非是實。由順彼故。故非是妄言。我現證無上覺者。此據文句道理而有此說。問何故世尊自立要言。我是真實語者。而所說法非實非虛。一說兩兼理成難信。由此答雲。如言而執者。對彼故宣說。言諸聖人是無爲所顯者。然真如性常時遍有。如何佛果以無住心方能證得。非有住心。又複如何常時遍有實體真如。或有得者或不得者。爲除此疑。說入闇喻。此明何義。頌曰

  常時諸處有  于真性不獲

  由無知有住  智無住得真

  此中意道真如之性。雖是常時遍有。由其無智有住心故。即不能得。是不清淨義。由其有智無住心故。即便得見是清淨義。然佛世尊是真如所顯。由斯理故。以有住心不能證得。由此頌曰

  無智由如闇  當闇智若明

  能對及所治  得失現前故

  猶如闇者。是與闇相似義。由斯以闇比其無識。以其日光譬同有智有眼。如文具述。故雲能對及所治得失現前故。隨其所應由其有眼者顯得能對。夜分曉已顯破所治冥闇謝故。日明既出者。顯能對現前。日光既照見衆色像。次後之文欲說何事。頌曰

  由如是正行  獲如是福量

  于法正行者  業用今當說

  由如是正行者。此明文正行。頌曰

  于文有叁種  受持讀演說

  文有叁者。一受持。二讀誦。叁演說。言受持者。謂持法人。讀誦者依多聞說。雖不能持由能讀故亦多聞攝。義正行者。謂是周遍得其義故。頌曰

  義得由從他  及己聞思故

  義之得因從他及己。何謂從他。雲何由己。爲聞思故。如其次第從他及己而得者。據遍得義。此謂文義正行。頌曰

  此謂熟內己  余成他有情

  由事時大性  望福福殊勝

  此受持等。但爲成熟內己。余成他有情。即是于他廣爲正說。獲如是福量者。顯其福量差別。由事時大性望福福殊勝。此舍身福望前舍身福。由事大故有其差別。及由時大。由一日中尚以極多自身而行布施。複經多時于法正行者。業用今當說。何謂彼行業用耶。頌曰

  非境性獨性  能依是大人

  及難可得聞  無上因增長

  若但持正法  所依處成器

  蠲除諸業障  速獲智通性

  世妙事圓滿  異熟極尊貴

  于此法修行  應知獲斯業

  經雲不可思者。此顯不是凡情。比度所行境界。言不可稱者。此顯獨性所獲之福。于聲聞等是不共性故。言爲益發趣極上最勝乘有情故說者。顯此法門是大人所依大乘教。名極上乘大乘行。名最勝乘。樂下劣者不欲聞故。此顯難聞性。聽者難得故。由能成就不可思量等福聚故。此顯增長無上之因。福種增長故。此中文雲不可思不可稱者。謂以非量非度。如次應知。當知是人則爲以肩荷負等者。此即顯其能持法者。由彼持法即是持菩提也。所在之處香花供養者。此顯所依之處成勝妙器。由被輕辱故。所有應生惡趣之業。皆當消盡故。此顯淨除業障。言此爲善事者。謂遭輕辱時。顯被辱之人有福德性故。言此爲善事。(自古翻譯皆無此語由梵本中字隱密故)于然燈佛先供事諸佛。所得之福比于末代。于此法門能受持等。獲多福故。此顯得成智通性。多福資糧悉圓滿故。乃至當知。是經不可思議。此顯果報不可思也。即是世妙事圓滿。果報極尊貴。謂于護世帝釋婆羅門等所有圓滿皆當攝取。言狂亂者。應知此是狂心因。言不可思果報者。此之多性勝性二種。皆非凡情所測。斯謂于法正行。便能安住如是衆德。是故名此爲正行業果報功用。又複如前叁種問答。此中重問。義有何殊。答曰

  由自身行時  將己爲菩薩

  說名爲心障  違于無住心

  妙生實無有法可名菩薩者。若無菩薩。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行菩薩行耶。答此疑曰。實無有法如來于然燈佛所如是等。此顯何義。頌曰

  授後時記故  然燈行非勝

  菩…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中》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