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住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21卷26頁碼:P0020
後秦 鸠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叁 ▪第2页

  後秦龜茲國叁藏鸠摩羅什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王天忉利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膩吒天。乘琉璃車[(王*巨)/木]馬瑙大青寶帝青寶金剛頗梨衆寶宮殿。其色無比光明遠昭。俱集寶樹圍繞供養。又十方無量世界諸菩薩衆隨本所願備諸供具。雨衆寶物花香幡蓋種種伎樂等。是名具足菩提樹。世間莊嚴者。菩薩觀察十方清淨國土最上妙者而發大願。我修集功德所得國土。複勝于此第一無比。衆生善利者。衆生端正無諸疾患無有老病。壽無量阿僧祇劫悉皆化生。身無衆穢具足叁十二相。光明無量。煩惱微薄易可化度。可度具足者。一坐說法恒河沙衆生同時得度自有余佛演說法時度一人二人。是諸衆生宿種善根。結使微薄聞說即悟。大衆集會者。有佛大會滿一由旬。或十由旬。有百千萬億由旬。有滿叁千大千世界。此中大集會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爲大會。又其會中但是福德之人。及諸天八部。初地菩薩乃至十住悉共來會。唯除諸佛。佛力具足者。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處。一切無量無邊。是第七願。複次

  俱行于一事  願無有怨競

  若菩薩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若谛舍滅慧四功德處。若因諸大願。求佛道時應作是願。若有余人同我行此六波羅蜜四功德處求佛道者。願我以此福德因緣。不于余人而生怨競。何以故。同行一事。諸有智者說有怨相。世間亦複現有此事。除此過故發是大願。是第八願。複次

  願行菩薩道  轉不退轉輪

  令除諸煩惱  得入信清淨

  輪者法輪。不退轉者無人能壞。菩薩應如是發願。我當如說行道。必轉不退法輪。轉此法輪除諸衆生叁毒煩惱。轉舍生死入佛法衆。苦集滅道中使得清淨。是第九願。複次

  願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隨諸世界應有佛事處。盡于其中示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安樂一切衆生故。滅度一切衆生故。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故獨說。其余入胎出胎生長在家出家受戒苦行。降伏魔衆梵王勸請及轉法輪。大衆集會廣度衆生。現大神力示大滅度。如此諸事悉皆如是應作。是知有如是無量力。能利無量無邊衆生。不應但于一國示成佛道。有人言。于一佛國所有四天下。諸閻浮提是一佛土。過此已外唯佛能知。而實不爾。是第十願。複次

  如是諸菩薩  十大願爲首

  廣大如虛空  盡于未來際

  及余無量願  亦各分別說

  願名心所貪樂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種門。廣大如虛空者。願所緣方如所有虛空處願亦如是。盡未來際者。願時所住盡一切衆生未來生死際。有人言。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未來世生死際。若諸佛入無余涅槃。是生死後際。菩薩志願無盡而實成佛則止。一切十方世界諸大菩薩。皆有是願。余無量願者。諸菩薩成就無量希有功德故。諸所有願不可盡說。複次

  菩薩發如是  十大願究竟

  是十大願。有十究竟事。何等爲十。答曰

  衆生性世性  虛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緣  諸佛行處智

  世間法智轉  是名十究竟

  初衆生性竟。二世間性竟。叁虛空性竟。四法性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緣竟。九諸佛行處智竟。十世間法智轉竟。是名十究竟。問曰。汝言竟何者爲竟。此義應分別。答曰

  衆生性若竟  我願亦複竟

  如衆生等竟  如是諸願竟

  竟義名無竟  我善根無竟

  衆生性竟者。若衆生都盡滅。我願便應息。隨世間性盡。虛空性盡。諸法性盡。涅槃性盡。諸佛生性盡。諸智性盡。一切衆生心所緣性盡。入佛法智性盡。世間轉法轉智轉盡。我此十願爾乃盡息。但是衆生性等十事實不盡。我是福德善根亦不盡不息。不息義者。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過諸算數名爲不息。如此叁千大千世界。十方無量無邊過諸算數故名爲世間無邊。是諸世界中叁界六趣衆生無邊故名爲衆生性無邊。是一切世界中內外二種虛空性無邊故名爲虛空性無邊。是諸世界中。欲色無色無漏性所攝有爲法無邊故名爲法性無邊。若一切衆生滅度涅槃性不增不減。是故涅槃性無邊。若過去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今現在十方諸佛亦無量無邊。未來十方世界諸佛亦無量無邊。是故佛生性無邊。諸佛智無量。不可稱不可量無等無等等無對無比故。諸佛智性亦無量無邊。如佛告阿難。是聲聞人諸佛智無量。是故諸佛智性無量無邊。于過去世一一衆生無量無邊心。是諸心皆有緣生。未來世亦如是。現在世一切衆生心。亦無量無邊皆有緣生。是故心所緣亦無量無邊。諸佛力略說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處無量無邊。行處無量無邊故智亦無量無邊。是故說佛行處智無量無邊。世間轉法轉智轉者。轉名以此法有所轉。世間者。世間有二種。國土世間衆生世間。此中說衆生世間。諸佛及諸菩薩。以無量無邊方便力引導衆生。法轉者。以無量無邊善根福德攝取諸佛法。智轉者。無量諸善法六波羅蜜十地等攝取佛智。是故智轉無邊。此叁同轉故合爲一願。是菩薩一一願牢堅故。成是十無盡願。方如虛空時如未來際。如是以略說廣說。解是十願究竟

  發菩提心品第六

  問曰。初發心是諸願根本。雲何爲初發心。答曰

  初發菩提心  或叁四因緣

  衆生初發菩提心。或以叁因緣。或以四因緣。如是和合有七因緣。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問曰。何等爲七。答曰

  一者諸如來  令發菩提心

  二見法欲壞  守護故發心

  叁于衆生中  大悲而發心

  四或有菩薩  教發菩提心

  五見菩薩行  亦隨而發心

  或因布施已  而發菩提心

  或見佛身相  歡喜而發心

  以是七因緣  而發菩提心

  佛令發心者。佛以佛眼觀衆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發心作是言。善男子來。今可發心當度苦惱衆生。或複有人生在惡世。見法欲壞。爲守護故。發心作是念。咄哉從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來。唯有一人二處行出叁界。四聖谛大導師。知五種法藏脫于六道。有七種正法大寶。深行八解脫。以九部經教化。有十大力說十一種功德。善轉十二因緣相續。說十叁助聖道法。有十四覺意大寶。除十五種貪欲。並得十六心無礙解脫。出十六地獄衆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別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別學人阿羅漢辟支佛諸佛二十根是。大悲心者。是大將主大衆主大醫王大導師大船師。久乃得是法。行難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壞。我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厚種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無數阿僧祇劫。又行菩薩道時。護持無量諸佛法故勤行精進。或複有人見衆生苦惱。可愍無救無歸無所依止。流轉生死險難惡道。有大怨賊諸惡蟲獸生死恐怖諸惡鬼等。常有憂悲苦惱刺蕀。恩愛別離怨會深坑。喜樂之水甚爲難得。大寒大熱獨行其中。曠絕無蔭難得度脫。衆生于中多諸怖畏。無有救護將導之者。見如是衆生。入此生死險惡道中受諸苦惱。以大悲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作是言。我當爲無救作救無歸作歸無依作依。我得度已當度衆生。我得脫已當脫衆生。我得安已當安衆生。複有人但從人聞以信樂心等。發無上道心。作是念。我當修善法不斷絕故。或墮必定得無生法忍。集諸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諸佛或值大菩薩。能知衆生諸根利鈍深心本末性欲差別。善知方便爲般若波羅蜜所護。能作佛事者知我發願。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無生法忍。是諸菩薩。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衆生心力教令發心。不以但有信樂力等教令發心。複有人見余菩薩行道修諸善根大悲所護。具足方便教化衆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廣博多聞世間奇特人中標勝。疲苦衆生爲作蔭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慚愧質直柔軟調和。其心清淨深樂善法。見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應行所修願行我亦應修。我爲得是法故當發是願。作是念已發無上道心。複有人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飲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過去諸菩薩能行施者。韋藍摩韋首多羅薩婆檀屍毗王等。即發菩提心。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有人若見若聞佛叁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輪指網缦手足柔軟七處滿纖長指足跟廣身[月*庸]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跳-兆+尃]臂長過膝陰馬藏身金色皮軟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間白毫上身如師子肩圓大腋下滿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樓陀樹頂有肉髻廣長舌梵音聲師子頰四十齒齊白密致眼睛绀青色[目*妾]如牛王等相。心則歡喜作是念。我亦當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諸法我亦當得。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以是七因緣發菩提心。問曰。汝說七因緣發菩薩心。爲皆當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盡成。或有成有不成。問曰。若爾者應解說。答曰

  于七發心中  佛教令發心

  護法故發心  憐愍故發心

  如是叁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余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觀其根本。教令發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若爲尊重佛法爲欲守護。若于衆生有大悲心。如是叁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余菩薩教令發心。見菩薩所行發心。因大布施發心。若見若聞佛相發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十住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