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住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21卷26页码:P0020
后秦 鸠摩罗什译

  《十住毗婆沙论》三 ▪第2页

  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王天忉利诸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天乃至阿迦腻吒天。乘琉璃车[(王*巨)/木]马瑙大青宝帝青宝金刚颇梨众宝宫殿。其色无比光明远昭。俱集宝树围绕供养。又十方无量世界诸菩萨众随本所愿备诸供具。雨众宝物花香幡盖种种伎乐等。是名具足菩提树。世间庄严者。菩萨观察十方清净国土最上妙者而发大愿。我修集功德所得国土。复胜于此第一无比。众生善利者。众生端正无诸疾患无有老病。寿无量阿僧祇劫悉皆化生。身无众秽具足三十二相。光明无量。烦恼微薄易可化度。可度具足者。一坐说法恒河沙众生同时得度自有余佛演说法时度一人二人。是诸众生宿种善根。结使微薄闻说即悟。大众集会者。有佛大会满一由旬。或十由旬。有百千万亿由旬。有满三千大千世界。此中大集会者。十方恒河沙世界以为大会。又其会中但是福德之人。及诸天八部。初地菩萨乃至十住悉共来会。唯除诸佛。佛力具足者。诸佛所行四十不共法。是一一法所行处。一切无量无边。是第七愿。复次

  俱行于一事  愿无有怨竞

  若菩萨所作福德。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若谛舍灭慧四功德处。若因诸大愿。求佛道时应作是愿。若有余人同我行此六波罗蜜四功德处求佛道者。愿我以此福德因缘。不于余人而生怨竞。何以故。同行一事。诸有智者说有怨相。世间亦复现有此事。除此过故发是大愿。是第八愿。复次

  愿行菩萨道  转不退转轮

  令除诸烦恼  得入信清净

  轮者法轮。不退转者无人能坏。菩萨应如是发愿。我当如说行道。必转不退法轮。转此法轮除诸众生三毒烦恼。转舍生死入佛法众。苦集灭道中使得清净。是第九愿。复次

  愿一切世界  皆示成菩提

  随诸世界应有佛事处。尽于其中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乐一切众生故。灭度一切众生故。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故独说。其余入胎出胎生长在家出家受戒苦行。降伏魔众梵王劝请及转法轮。大众集会广度众生。现大神力示大灭度。如此诸事悉皆如是应作。是知有如是无量力。能利无量无边众生。不应但于一国示成佛道。有人言。于一佛国所有四天下。诸阎浮提是一佛土。过此已外唯佛能知。而实不尔。是第十愿。复次

  如是诸菩萨  十大愿为首

  广大如虚空  尽于未来际

  及余无量愿  亦各分别说

  愿名心所贪乐求欲。必成十者有十种门。广大如虚空者。愿所缘方如所有虚空处愿亦如是。尽未来际者。愿时所住尽一切众生未来生死际。有人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未来世生死际。若诸佛入无余涅槃。是生死后际。菩萨志愿无尽而实成佛则止。一切十方世界诸大菩萨。皆有是愿。余无量愿者。诸菩萨成就无量希有功德故。诸所有愿不可尽说。复次

  菩萨发如是  十大愿究竟

  是十大愿。有十究竟事。何等为十。答曰

  众生性世性  虚空性法性

  涅槃佛生性  诸佛智性竟

  一切心所缘  诸佛行处智

  世间法智转  是名十究竟

  初众生性竟。二世间性竟。三虚空性竟。四法性性竟。五涅槃性竟。六佛生性竟。七诸佛智性竟。八一切心所缘竟。九诸佛行处智竟。十世间法智转竟。是名十究竟。问曰。汝言竟何者为竟。此义应分别。答曰

  众生性若竟  我愿亦复竟

  如众生等竟  如是诸愿竟

  竟义名无竟  我善根无竟

  众生性竟者。若众生都尽灭。我愿便应息。随世间性尽。虚空性尽。诸法性尽。涅槃性尽。诸佛生性尽。诸智性尽。一切众生心所缘性尽。入佛法智性尽。世间转法转智转尽。我此十愿尔乃尽息。但是众生性等十事实不尽。我是福德善根亦不尽不息。不息义者。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过诸算数名为不息。如此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无量无边过诸算数故名为世间无边。是诸世界中三界六趣众生无边故名为众生性无边。是一切世界中内外二种虚空性无边故名为虚空性无边。是诸世界中。欲色无色无漏性所摄有为法无边故名为法性无边。若一切众生灭度涅槃性不增不减。是故涅槃性无边。若过去十方诸佛无量无边。今现在十方诸佛亦无量无边。未来十方世界诸佛亦无量无边。是故佛生性无边。诸佛智无量。不可称不可量无等无等等无对无比故。诸佛智性亦无量无边。如佛告阿难。是声闻人诸佛智无量。是故诸佛智性无量无边。于过去世一一众生无量无边心。是诸心皆有缘生。未来世亦如是。现在世一切众生心。亦无量无边皆有缘生。是故心所缘亦无量无边。诸佛力略说有四十不共法。是四十不共法。一一法行处无量无边。行处无量无边故智亦无量无边。是故说佛行处智无量无边。世间转法转智转者。转名以此法有所转。世间者。世间有二种。国土世间众生世间。此中说众生世间。诸佛及诸菩萨。以无量无边方便力引导众生。法转者。以无量无边善根福德摄取诸佛法。智转者。无量诸善法六波罗蜜十地等摄取佛智。是故智转无边。此三同转故合为一愿。是菩萨一一愿牢坚故。成是十无尽愿。方如虚空时如未来际。如是以略说广说。解是十愿究竟

  发菩提心品第六

  问曰。初发心是诸愿根本。云何为初发心。答曰

  初发菩提心  或三四因缘

  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缘。如是和合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曰。何等为七。答曰

  一者诸如来  令发菩提心

  二见法欲坏  守护故发心

  三于众生中  大悲而发心

  四或有菩萨  教发菩提心

  五见菩萨行  亦随而发心

  或因布施已  而发菩提心

  或见佛身相  欢喜而发心

  以是七因缘  而发菩提心

  佛令发心者。佛以佛眼观众生。知其善根淳熟堪任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人者。佛教令发心作是言。善男子来。今可发心当度苦恼众生。或复有人生在恶世。见法欲坏。为守护故。发心作是念。咄哉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来。唯有一人二处行出三界。四圣谛大导师。知五种法藏脱于六道。有七种正法大宝。深行八解脱。以九部经教化。有十大力说十一种功德。善转十二因缘相续。说十三助圣道法。有十四觉意大宝。除十五种贪欲。并得十六心无碍解脱。出十六地狱众生。及身十七具足十八不共法。善分别十九住果人。善知分别学人阿罗汉辟支佛诸佛二十根是。大悲心者。是大将主大众主大医王大导师大船师。久乃得是法。行难行苦行。乃得是法。而今欲坏。我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厚种善根得成佛道。令法久住无数阿僧祇劫。又行菩萨道时。护持无量诸佛法故勤行精进。或复有人见众生苦恼。可愍无救无归无所依止。流转生死险难恶道。有大怨贼诸恶虫兽生死恐怖诸恶鬼等。常有忧悲苦恼刺蕀。恩爱别离怨会深坑。喜乐之水甚为难得。大寒大热独行其中。旷绝无荫难得度脱。众生于中多诸怖畏。无有救护将导之者。见如是众生。入此生死险恶道中受诸苦恼。以大悲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我当为无救作救无归作归无依作依。我得度已当度众生。我得脱已当脱众生。我得安已当安众生。复有人但从人闻以信乐心等。发无上道心。作是念。我当修善法不断绝故。或堕必定得无生法忍。集诸福德善根淳熟故。或值诸佛或值大菩萨。能知众生诸根利钝深心本末性欲差别。善知方便为般若波罗蜜所护。能作佛事者知我发愿。善根成熟故令住必定。若无生法忍。是诸菩萨。在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如佛善知众生心力教令发心。不以但有信乐力等教令发心。复有人见余菩萨行道修诸善根大悲所护。具足方便教化众生。不惜身命多所利益。广博多闻世间奇特人中标胜。疲苦众生为作荫覆。安住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惭愧质直柔软调和。其心清净深乐善法。见如是人而作是念。是人所行我亦应行所修愿行我亦应修。我为得是法故当发是愿。作是念已发无上道心。复有人行大布施。施佛及僧或但施佛以饮食衣服等。是人因是布施。念过去诸菩萨能行施者。韦蓝摩韦首多罗萨婆檀尸毗王等。即发菩提心。以此施福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人若见若闻佛三十二相。足下平手足轮指网缦手足柔软七处满纤长指足跟广身[月*庸]直足趺高平毛上旋伊泥[跳-兆+尃]臂长过膝阴马藏身金色皮软薄一一孔一毛生眉间白毫上身如师子肩圆大腋下满得知妙味身方如尼拘楼陀树顶有肉髻广长舌梵音声师子颊四十齿齐白密致眼睛绀青色[目*妾]如牛王等相。心则欢喜作是念。我亦当得如是相。如是相人所得诸法我亦当得。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是七因缘发菩提心。问曰。汝说七因缘发菩萨心。为皆当成有成有不成。答曰。是不必尽成。或有成有不成。问曰。若尔者应解说。答曰

  于七发心中  佛教令发心

  护法故发心  怜愍故发心

  如是三心者  必定得成就

  其余四心者  不必皆成就

  是七心中佛观其根本。教令发心必得成。以不空言故。若为尊重佛法为欲守护。若于众生有大悲心。如是三心必得成就。根本深故。余菩萨教令发心。见菩萨所行发心。因大布施发心。若见若闻佛相发心。是四心多不成。或有成者。根本微弱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十住毗婆沙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4】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