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6卷28頁碼:P0001
北涼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阿毗昙毗婆沙論》一 ▪第3页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尊者迦旃延子引犢子部所立義耶。答曰。彼犢子部所說而與此經少有相違。所謂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汙。彼以欲界苦谛所斷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叁種。學無學非學非無學。阿須羅是第六道。說有我人。爲如是等。若五若六。與此經相違。莫謂彼部所說盡與此經同。彼作經者。爲斷如是意故。次作是說。如我義。于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問曰。如汝所說。五根性善。余心心數法性非是善者。應是不善無記。若以五根性善不善無記親近五根。亦名善者。今五根亦親近不善無記。應是不善無記。此則不然。何以故根與心心數法。同一所依。同一行。同一所緣。同一果。同一依。同一報。共成一事。而雲其性善是親近善者。是妄想耳。或有說者。誦持修多羅者。說言五根是世第一法。尊者達摩多羅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思名差別耳。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世第一法。體性是心。名差別耳。所以者何信心異。乃至慧心異。若有衆生。能于一時以五種心。次第得正決定。無有是處。若一一次第得正決定。斯有是處。問曰。若然者。以不相應法得正決定耶。答曰。不也。所以者何。汝法心不與心相應。有爲所緣。有爲所緣故。能次第得正決定。我信亦爾。不與信相應。能有所緣。有所緣故。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問曰。若然者則有大過。所以者何。若但信心得正決定。不以精進念定慧等得正決定者。懈怠失念亂意惡慧。亦應次第得正決定。乃至慧亦如是。爲斷彼人如是意故故作是說。如我義于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如我義者謂不顛倒如法性順。經文同我等意。而作是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彼迦旃延子。欲顯正義故。言世第一法。亦是根亦非根。問曰。如世第一法。現在前未來世中心心數法。亦修彼爲是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說者。依如經本非世第一法。何以故經本說諸心心數法。次第得正決定。是世第一法。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是故非世第一法。複次若當是者複違經本。如說世第一法。當言一心非衆多心。評曰。應作是說。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未來者不能作次第緣。雲何是世第一法耶。答曰。彼未來者雖不能作次第。而能隨順作次第法。譬如比丘布薩時。不在僧中。而與僧欲名得布薩。僧事亦成。如是彼在未來世中。爲現在得如與欲者。若未來世中。無現在得不與欲者。今現在者。亦不能作次第。若作次第。當知皆是未來者力。何以故彼未來者。不與聖道作障礙故。複次若彼未來非世第一法者。與智犍度經文相違。所以者何。如未曾得道。今現在前。彼未來世中。相似種修。若彼未來不作世第一法者。雲何名彼種相似修。以是事故。彼未來者亦是世第一法。問曰。若未來是世第一法者。經文何故不說耶。答曰。若能與次第緣者經文則說。彼不能與次第緣。是故不說。複次若流轉叁世者則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從因而生。成就此法。住在身中。是故說之。彼未來者。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住身中。是故不說。問曰。若然者。雲何非是衆多心耶。答曰。此中唯說現在刹那能成事者。故非衆多心。或有說者。若能令未來世中修者則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若心彼因彼心此果。是以故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能與因能取果住身中。能有所緣。是以故說。未來不爾。或有說者。有二修義。是以故說。彼未來者。唯有得修無有行修。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俱生色心不相應行。爲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或有說者。如經本說。彼非世第一法。所以者何。彼不能與次第緣故。評曰。應作是說。彼亦是世第一法。問曰。彼不能與次第緣。雲何名世第一法耶。答曰。彼雖不能與次第緣。而能隨順次第緣義。所以者何。彼與世第一法。俱生住滅。同一果一依一報。是以故說。問曰。彼若是世第一法者。經本何故不說耶。答曰。彼不能與次第緣故。是以不說。或有說者。若從因生成就此法。能有所緣是以說之。彼雖從因生成就此法。不能有所緣。是故不說。或有說者。若是相應。有依有勢。有行有緣。是以故說。彼非相應。無依無勢。無行無緣。是故不說。問曰彼世第一法。得爲是世第一法不耶。答曰。彼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等故。生住無常。是世第一法。而得非耶。答曰。生等一事。世第一法。同一果。共行不相離。常相隨無前後。得則不爾。不同一果。不共行相離。不相隨有前後。或離所得法。如樹皮離樹。以是義故非世第一法。問曰。以何義故。沙門果得即沙門果。而此第一法。得非世第一法耶。答曰。以成就得故。名沙門果。是以得即沙門果。能與次第緣。亦能隨順次第緣義。名世第一法。得則不爾。是故非世第一法。如是余達分善根。得非達分善根。何以故若得即是達分善根者。已得聖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以成就得故而實不爾。是故得非達分善根。或有說者。若共起世第一法。俱生者名世第一法。後生者非。余達分善根亦如是。或有說者。得即是世第一法。其余達分善根得。即是達分善根。問曰。若然者已得聖果。應重起達分善根現在前。答曰。或現前。或不現在前。何者現前所謂得也。何者不現在前所謂諸相應法也。評曰。不應作如是說。如先所說者好◎

  ◎問曰。世第一法爲幾念處。答曰。現在一壞緣法念處。未來四。問曰。世第一法爲幾緣。答曰。爲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因。次第緣者。與苦法忍作次第緣。境界緣者忍智所緣。威勢緣者除其自體。余一切法是彼緣生法。于世第一法亦有四緣。因緣者相應共有法。次第緣者苦忍是。境界緣者欲界五陰是。威勢緣者除其自體。余一切法是複有義說者。雲何名出世第一法。答曰。苦法忍是。所以者何。是聖道種子故。複有說者。金剛喻定是。所以者何。能盡諸結得究竟果故。複有說者。盡智是。所以者何。以初得盡智。余無漏法時淨修故。複有說者。正叁昧是。所以者何。得一切有爲法中正定最勝故。複有說者。涅槃是。所以者何。一切法中最妙勝故。複有說者。阿羅漢最後心是。所以者何。凡夫人最後心。名世第一法。阿羅漢最後心。名出世第一法。評曰。不應作是說。彼阿羅漢最後心。非出世法故。如先說者好。問曰。頗有世第一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世間第一法。色心不相應法則是。問曰。頗有相應法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耶。答曰。有。未來修者是也。尊者佛陀提婆說曰。若以信心。得正決定。是名世第一法與苦法忍作次第緣。余精進念定慧心。是名世第一法。而不與苦法忍作次第緣。說相似法沙門說曰。受與受作次第。不與想等。余數法亦如是。心法生時。遇緣便生。若愛前緣生樂受。欲有所想生想。欲有所作生思。問曰。若然者無相似次第義。答曰。有。但非一一次第耳。如汝法中。無想衆生。生時心滅。死時心生。想去雖遠得作次第。我法亦爾。如受滅想等生。複還生受。相去雖遠得作次第。評曰。不應作是說。心與心作次第。受與受作次第。心心數法。一一次第生。作次第緣。若作是說與經文相違。如說雲何心次第法。答曰。心心數法是也。若然者複更有過。如依有覺有觀叁昧入無覺無觀叁昧。有覺有觀叁昧。不應與無覺無觀叁昧作次第緣。不相似故。無覺無觀叁昧。則不從次第緣生。若依無覺無觀叁昧入有覺有觀叁昧亦如是。若然者無解脫。何以故。欲相應心唯次第生。欲相應心不淨觀等及諸善心。無由得生。若善心不生則無解脫。有如是等過。如先說者好

  以何等故名世第一法。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前雖說世第一法體性。未說所以名世第一法。今欲說故。猶如有人世稱言勝。未知爲以族姓財力眷屬言爲勝耶。彼亦如是。今欲說其所以名世第一。名第一者。此心心法于余法爲最爲勝爲長爲尊爲上爲妙。以如是等義故名爲第一。問曰。言第一者。于世法中爲都勝爲分勝耶。若都勝者。彼則不勝見谛邊等智何以故。彼等智見道眷屬不相離。慧力勝故。一切見道慧力偏多。複次彼亦不勝淨修勳禅。何以故修勳禅者。不與凡夫同生一處。複次彼亦不勝得盡智時一切善根。何以故。得盡智時。所修善根。永離一切諸垢障故。複次彼亦不勝空空叁昧無願無願叁昧無相無相叁昧。何以故。空空叁昧等。乃至惡賤無漏。何況有漏。若分勝者。彼煗頂忍法。亦應言第一。答曰。或有說者應言分勝。何以故。唯勝煗頂忍法等故。複有說言。第一者。彼則勝一切凡夫所得禅無量解脫。除入一切入乃至第一。有中思故。或有說者。彼則都勝。言都勝者。非謂一切事業中勝。但以能開聖道門故。勝彼見道邊等智。雖是見道眷屬不相離慧力勝。而不能開聖道門。如等智淨修勳禅盡智。俱生善根。空空叁昧等。不能開聖道門亦複如是。或有說者。一切都勝。以能開聖道門故。見道邊等智。雖是聖道眷屬。乃至慧性偏多。若當世第一法。不開聖道門者。彼則不修。若得修者。皆是彼世第一法功用之力。余淨修勳禅盡智俱生善根空空叁昧等。亦複如是。問曰。第一有何義。答曰。最勝義是第一義。得妙果義是第一義。能入勝分破有頂義是第一義。最後心義是第一義。如高幢頂更無有上。問曰。上言最勝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此言皆是歎說上妙之義。或有說者。以善根故。而有差別。于不淨安般名爲最。于聞慧名爲勝。于思慧名爲長。于煗法名爲尊。于頂法名爲上。于忍法名爲妙。或有說者。以地故而有差別。若依未至名爲最。若依初禅名爲勝。若依中間名爲長。若依二禅名爲尊。若依叁禅名爲上。若依四禅名爲妙。或有說者。邊頂義名爲最。上義名爲勝。增善義名爲長。升進義名爲尊。堅牢義名爲上。滿足義名爲妙。複有說者。能與苦法忍作次第故名爲最。勝諸凡夫善根故名爲勝。逮勝進故名爲長。勝世俗善根故名爲尊。無二故名爲上。與無漏相應故名爲妙。複有說者。以最故名勝。以勝故名長。以長故名尊。以尊故名上。以上故名妙。複有說者。是凡夫最後心故名爲最。猶如樹端。能開聖道門故名爲勝。根猛利故名爲長。于達分善根中勝故名爲尊。折伏煩惱名爲上。得好果故名爲妙複次此心心法。舍凡夫性者。問曰。舍凡夫性爲世第一法。爲苦法忍耶。若世第一法舍凡夫性者。雲何于一刹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若以苦法忍舍凡夫性者。爲以生時舍。爲以滅時舍。若以生時舍者。雲何未起法。能有所作。若以滅時舍者。彼已滅已複何所舍。答曰。或有說者。即彼世第一法時舍。問曰。若然者雲何于一刹那。以凡夫法舍凡夫性。答曰。凡夫性。世第一法相妨礙。是故住世第一法時舍。猶如象師乘象策象。馬師船師勝怨之人亦複如是。複有說者。苦法忍生時舍。凡夫性滅時。斷見苦所斷十使。如燈生時破闇。已生燋炷盡油。問曰。若爾者雲何未起法。能有所作。又一法不應能作二事。答曰。若然者有何過。一切內法有二種。于未來中。能有所作相應者苦法忍是也。不相應者生相是也。一切外法。于未來世。能有所作。唯燈是也。或有說者。世第一法。苦法忍共舍凡夫性。世第一法如無礙道。苦法忍如解脫道。世第一法與凡夫性。成就得俱滅。苦法忍與不成就得俱生。世第一法。依苦法忍。苦法忍助其勢力。能舍凡夫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能伏怨家。彼亦如是。得聖法者苦法忍是也。舍邪性者世第一法是也。問曰。邪性有叁種。一趣邪性。二業邪性。叁見邪性。趣邪性者。叁惡趣是也。業邪性者。五無間業是也。見邪性者。五見是也。于此叁種邪性爲舍何等。若舍趣業邪性者。爾時則不成就。若舍見邪性者。道比智現在前。爾時乃舍。答曰。叁種俱舍。問曰。雲何俱舍。答曰。不趣不作不行名爲舍。不趣者舍趣邪性。不作者舍業邪性。不行者舍見邪性。問曰。若然者住上忍時已舍。何故乃言住世第一法舍耶。答曰。破其所依故。諸煩惱以凡夫性爲所依。能起生死過患。猶如師子依于窟穴能害諸狩。彼亦如是。是故說住世第一法時舍。或有說者。苦法忍是邪性對治。問曰。趣邪性業邪性是修道所斷。何以乃言苦法忍是其對治耶。答曰。對治有衆多。有舍對治有斷對治。有持對治。有不作對治。有不趣對治。苦法忍是凡夫性舍對治。斷見苦十使是斷對治。諸無漏道是持對治。不作無間業及余不善業是不作對治。不趣惡道是不趣對治。如是等名舍邪性。得正性者苦法忍是也。得正決定者見道是也。問曰。一切聖道是正決定。何故獨稱見道是也。答曰。或有說者。諸煩惱令衆生善根不熟。愛潤增長染著不離。彼見谛道能令衆生善根成熟。幹竭愛水離諸染著。不作覆障。不爲所壞。不雜余心。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衆生根熟入于聖道。是故見道名正決定。複有說者。拔煩惱根入于聖道。是故見道名正決定。複有說者。舍五人種入八人性。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扶持長養名正決定。猶如牛馬因于水草長養性命。一切聖人。因于見道長養慧命。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此法解縛永更不系。是故見道名正決定。或有說者。正必定義是決定義。自有決定而非正所謂邪定是故必定名正決定。或有說者。相應如法義是決定義。見道相應如法故名正決定。問曰。諸正是正性耶。答曰。諸正性彼正也。頗正非正性耶。答曰。有。世第一法是也。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正而非正性耶。答曰。或有說者。衆生無始已來。煩惱惡行。邪見顛倒。惱亂此心。住世第一法而能製伏。是故名正體。是有漏爲使所使不名正性。複有說者。等義是正義。猶如稱懸在中物偏則低。如是世第一法。等住凡夫性。見道中間。若苦法忍。生聖道偏多。是故等義是正義也。複有說者。等義是正義。佛辟支佛阿羅漢等住上上法故。是故等義是正義也。複有說者。等現前行義是正義。一切行人皆同住一刹那故。複有說者。彼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四事同等。所謂地根行緣地者。如苦法忍。依何地與何根相應。行何行緣何法。彼亦如是。與苦法忍四事同故。名爲正體。是有漏爲使所使。不名正性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昙毗婆沙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