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二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犍度世第一法品之二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系耶。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及說所以名世第一法。未說在何界系。如人言勝。已說勝事。未知住處。今欲說故。故作此論。或有說者。爲止並義者意故。如摩诃僧祇部說。世第一法是欲界系。如犢子部說。是色無色界系。何以故。若地有聖道處。亦有世第一法。如昙摩掘部說。或言叁界系。或言不系。或言非不系法。爲止如是等並義意故而作此論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欲界系。應說其所以。不可但以言故。此義便立。答曰。不以欲界道得斷諸蓋。亦不能製伏纏。亦不能令現前不行。所言斷製不行者。謂究竟斷製不行。何以故。以欲界中無道能令蓋纏究竟斷製不行故。問曰。以何等故。欲界中無道能究竟斷蓋製伏纏耶。答曰。或有說者。欲界中不善根強善根弱。是故無道能斷蓋製纏。色界善根強。無不善根。是故有道能斷蓋製纏複有說者。欲界不善根如舊住。善根如客。舊住有勢。客則無力。是故無道。色界善根如舊住。無不善。是故有道。複有說者。欲界善不善同一系縛。是故無道。色界善根。欲界不善根。不同系縛。是以色界道。能斷欲界蓋製纏。複有說者。欲界威儀。無有忌難猶如夫妻。色界威儀。共相敬難猶如母子。複有說者。欲界是破慚愧法。如居士子與旃陀羅子交。色界有慚愧。如王不與旃陀羅交。複有說者。欲界愛結。愛欲界善根。以愛善根故。不能生厭離想。欲界愛不能愛色界善根。以不愛故。能生厭離想。以如是等因緣故。欲界中無道能斷蓋製纏。色界有道能斷蓋製纏。或有說者。言斷蓋者。是究竟斷。製伏諸纏不現前行者。是須臾斷。如究竟須臾斷如是。有縛無縛有影無影有片無片亦如是。複有說者。言斷蓋者害其根本。言製伏不現前行者。是製伏諸纏。複有說者。言斷蓋者。拔諸煩惱。製伏不現前行者。是製伏諸纏。問曰。欲界中雖無究竟斷蓋製纏道。可無須臾斷蓋製纏道耶。答曰。有。但不可信。何以故。不堅牢。不久住。不相續。不相著。不久住心中不能久伏煩惱得正決定。猶如水上浮萍以小石投之。雖散隨合。蝦蟆入中。數散數合。有如是等緣故。欲界雖有須臾斷道。而不可信。色界斷道可信。何以故。牢固久住相續相著。久住心中能製伏煩惱。得正決定。猶如大石投浮萍中散而不合。龍象入中亦散不合。有如是等緣。是故色界道。能拔諸蓋製纏害。諸煩惱製伏不行。問曰。若然者如汝所說。世第一法應唯在未至禅。所以者何。斷欲界蓋製纏對治道。唯在未至禅。余上地則不應有。答曰。對治有二種。一斷對治。二過患對治。若依未至禅。斷欲界欲。有二種對治道。余上地雖無斷對治。有過患對治。尊者瞿沙說曰。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道。所謂斷對治。過患對治。何以故依未至禅。斷欲界欲。其余諸地而不斷者。先已斷故。猶如日光于一切時與闇相妨。日初出時已破夜闇。其余日分。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亦如六人同一怨家而共議言。隨于何處獲便害之。猶如有人次持六燈入于闇室。初燈破闇。其余諸燈。雖與闇相違。而不破者。先已破故。如是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道。乃至廣說。複次雲何知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耶。若當六地中無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者。行者依上地。得正決定。不應分別欲界。亦不作證。然能分別作證。以是緣故。知六地中盡有斷欲界欲二種對治。若以欲界道。能斷蓋製纏。亦能除欲界結。乃至廣說。問曰。世第一法。不能斷結。何以言若當以欲界道得斷蓋製纏。乃至廣說。答曰。世第一法。雖不能斷結。而此善根妙勝第一。在深遠處。宜應與彼地離欲界道同在一處。是故以道證之。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能斷結耶。答曰。彼善根微小法身未長。雖爾有大威勢。以善根微小法身未長。不能斷結。有大威勢故。不爲諸結之所毀壞。如師子子身小未長。不能害狩。有大威勢。一切諸狩不能侵害。或有說者。世第一法。是一刹那故不能斷結。問曰。苦法忍亦一刹那。何以能斷結耶。答曰。彼雖一刹那。後有同性相續故。是以能斷。或有說者。彼是方便道。不以方便道能斷煩惱。但不以欲界道得斷蓋製纏。亦不能除欲界結。乃以色界道。得斷蓋製纏。乃至廣說。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欲界系耶。或有說者。欲界卑賤。彼善根尊勝。複有說者。欲界薄淡。彼善根美妙。複有說者。欲界散亂。彼善根寂定。複有說者。欲界非修。彼善根修。複有說者。欲界非離欲法。彼善根隨順離欲法。複有說者。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有自緣過。雲何名自緣過。如苦法忍緣欲界五陰。若世第一法是欲界系者。亦應緣欲界系五陰。若緣欲界系五陰。彼應自緣。若不緣者複違經文如說如苦法忍所緣。彼世第一法亦緣。便有如是自緣之過。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是色界系。答曰。色界法能與叁種道作次第緣。所謂見道修道無學道。余界不能與叁道作次第緣。若欲界能與叁道作次第緣者。則有世第一法。如叁道叁地叁根。初生法智分。次生比智分。如是等色界種種諸功德。應當廣說。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系。答曰。得正決定。先見欲界苦谛苦行。後色無色界俱。問曰。苦谛有四行。何以此中說見苦時。但說苦行。不說無常空無我行耶。答曰。此文應作如是說。得正決定時。先見欲界苦谛。不應言苦行。然不爾者。彼作經者。有何等意。答曰。爲現初始次第方便法故。如說苦行。無常空無我行。亦應如苦行說。複有說者。以苦行唯在苦谛中。無常行在叁谛中。空無我行在一切法。複有說者。此苦與一切有法相違。能棄生死。猶如小兒。雖有種種美食在前。有人語言。此食是苦。即便舍之。複有說者。一切衆生老少愚智。內道外道皆信是苦。複有說者。此苦粗現易以智知。所以者何。佛說苦智。爲緣何法。即緣苦法。如智所知覺所覺行所行。根根義緣所緣。應如智說。複有說者。說苦文句。久遠所傳。古昔諸佛皆說苦行。是以行者先見于苦。問曰。以何等故先見欲界苦。後色無色界俱。答曰。或有說者。欲界苦粗現。在了了易見。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細不現。不了了難見。是以後見。問曰。若然者色界苦粗。無色界苦細。何以俱見耶。答曰。以定不定故。欲界不定是以先見。色界苦雖粗。與無色界俱同定故。是以俱見。如是定不定。住離欲地住不離欲地。住修地不住修地。說亦如是。複有說者。欲界苦。是行者身生病苦痛。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非行者身不生苦痛。是以後見。複有說者。欲界苦近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遠是以後見。如近遠。現見不現見俱不俱此身他身亦如是。複有說者。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故。是以先見。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故。是以後見。複有說者。行者于欲界苦現見故。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不現見故。是以後見。問曰。若色無色界苦不現見者。行者雲何見耶。答曰。現見有二種。一離欲現見。二自身現見。行者于欲界苦。有二種現見。一離欲現見。二自身現見。于色無色界苦。有一種現見。所謂離欲現見。猶如商人有財兩擔。一自負之。二使人擔。于自所負有二種現見。一知物現見。二知輕重現見。于他所擔有一種現見。所謂知物現見。複有說者。欲界苦有叁種。善不善無記。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有二種。善無記。是以後見。複有說者。見欲界苦時。斷二種結。不善無記。見色無色界苦時。唯斷無記。如不善無記。有報無報生一果生二果。無慚無愧相應。無慚無愧不相應。當知亦如是。複有說者。謗言無苦。先從欲界。後色無色界。若信有苦。亦應先從欲界後色無色界。如誹謗生信。無智有智疑決定邪見正見。當知亦如是。若聖道起。先辯欲界事。後色無色界俱。問曰。見道辦事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無有差別。或有說者。亦有差別。知聚是見道。斷結是辦事。複有說者。知智是見道。斷智名辦事。如是智作證明得作證明解脫道道果。當知亦如是。複有說者。能見緣境界是見道。所作是辦事。複有說者。一刹那是見道。後相續者名辦事。如一刹那後相續。入數數入。當知亦如是。複有說者。無礙道所作名見道。解脫道所作名辦事。如無礙道所作解脫道所作。遠惡修善。舍無義得有義。出下賤入勝處。棄愛熾然。離愛安樂。當知亦如是。若得正決定時。先見無色界苦谛苦行。如是世第一法。當言無色界系。乃至廣說。問曰。得正決定時。不先見色界苦。不妨世第一法得名色界系。如是得正決定時。不先見無色界苦谛苦行。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系有何過耶。答曰。色界中有遍緣知智能緣下地。是故得有世第一法。無色界中無遍緣知智能緣下地。是故無有世第一法。但聖道起先辦欲界事。乃至廣說。不應言世第一法是無色界系。作義者說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不當言無色界系。或有說者。彼無色界。非因非地非器。以非器等故。是以無世第一法。複有說者。若彼處有觀谛善根如煗頂忍者。是處應有世第一法。彼無色中無故無世第一法。複有說者。若有見道處。則有世第一法。無色中無見道故。無世第一法。複有說者。若地有智遍緣一切法。亦有斷結對治道。則有世第一法。欲界中。雖有智能緣一切地。而無斷結對治道。無色界中。雖有斷結對治道。而無智能緣一切地。是故欲界無色界。無世第一法。複有說者。欲界善根不寂靜故。無世第一法。無色界道極寂靜故。無世第一法。複有說者。欲界善根羸弱故。無世第一法。無色中非其境界故。無世第一法。複次或有說者。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問曰。不應言。複次或有說者。若言。複次或有說者。義則不定。應作是說。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所以者何。同明一義故。不應如先說無色界苦谛苦行等。應作是說。入無色定除去色想。乃至廣說。何以故。此是根本義故。應作是說。而不爾者彼有何義。答曰。言語有二種。一者方便。二者根本。先所說者是方便語。…
《阿毗昙毗婆沙論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