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毗婆沙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46卷28頁碼:P0001
北涼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阿毗昙毗婆沙論》二 ▪第2页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後所說者是根本語。複有說者。先所說者明苦法忍緣欲界法。後所說者明世第一法與苦法忍同一緣。當知無色界不能緣欲界。問曰。除去色想。體性是何。答曰。七地。謂四無色定及叁未至。問曰。此處言除去色想。四大犍度。亦說除去色想。如波羅延說偈

  除去色想  能斷欲愛  于內外法

  無不見者

  如衆義經說偈

  亦不有有想  亦不無無想

  如是除色想  能斷渴愛因

  如是等有何差別。答曰。或有說者。此處說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對色。如波羅延衆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斷緣色愛。或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處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身念處。如波羅延衆義經所說。除去色想者。是法念處。複有說者。此處言除去色想者。是四無色定及叁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禅。波羅延衆義經所說偈。除去色想者。除愛緣色。複有說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內外道。共除色想法。余叁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當言。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問曰。何以作此論。答曰。複爲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系故。複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已說所以。已說界未說地。今欲說故。複有說者。先雖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系。色界中有叁種地。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地。未說世第一法爲在何地。今欲說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如淨解脫等。有在二地者如喜等。今欲說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論。世第一法。或有覺有觀。乃至廣說。雲何有覺有觀。答曰。若依有覺有觀叁昧。得世第一法。如未至禅初禅是也。問曰。上言依者有何義耶。答曰。或有說者。共俱生義。是依義。彼世第一法生時。相應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亂。是依義也。何以知之。有成文說共俱生義是依義。如說。若依空叁昧得正決定。是中即說俱生是依義。如苦法忍與空叁昧相應。是共俱生依義。空叁昧亦與世第一法相應。是名依義。複有說者。與次第緣義是依義。如增上忍相應叁昧。與世第一法作次第緣。是名依義。評曰。即依彼地。是名依義。如是說者好。雲何無覺有觀。答曰。若依無覺有觀叁昧。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有觀。如禅中間是也。雲何無覺無觀。答曰。若依無覺無觀叁昧。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無觀。如二禅乃至第四禅是也。問曰。何以說世第一法在叁地耶。答曰。爲止並義者意故。如彌沙塞部說世第一法是有覺有觀有相有勢無定。是凡夫性緣有爲有覺有觀者。能分別故。有相者能緣故。有勢者難得故。無定者。無相似心相續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緣有爲者。緣諸行故。爲止如是並義者意故。說在叁地。若依未至地得正決定。彼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決定。彼二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間得正決定。叁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二禅得正決定。四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叁禅得正決定。五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四禅得正決定。六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複有說者。若依未至禅得正決定。一地見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決定。二地見道修。二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間得正決定。叁地見道修叁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種使所使故。此中諸善。展轉爲因故。二禅以上如先說。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何以故。若依無覺有觀叁昧。得正決定。得二種世第一法。有覺有觀。無覺有觀。若然者則違經文。如說雲何名無覺有觀。若依禅中間得世第一法。是名無覺有觀。如先說者好◎

  ◎問曰。以何等故。見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見道展轉爲因。非世第一法。複有說者。見道聖人身中修。以聖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修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複有說者。見道有叁事故修。一從因生。二能作對治叁能辦事。從因生者。六地中展轉更相爲因。對治者。若對治斷一地欲。余地亦名對治。斷辦事者。如一地事辦。余地亦辦。世第一法。不從因生者。不展轉爲因故。非對治者。不斷結故。不辦事者。非如聖道能辦事故。修道亦以此叁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轉爲因。如法智斷欲界結。比智亦修。彼比智非欲界對治道。法智現前時。亦名修亦名對治。辦事者。如第四禅地苦智修。如初禅地亦修。如初禅地道辦事。第四禅地道亦辦。如第四禅地道辦事。初禅地亦辦。複有說者。無漏法所作異。有漏法所作異。所以者何。世第一法。爲愛所系。無漏法者。不爲愛所系。複有說者。世第一法。有垢有過患。雜毒滓濁。是以不他地自地修。見道無垢無過。不雜毒不滓濁。是以自地他地修。複有說者。世第一法。在界爲界所系在地爲地所系。無漏法。在界在地。不爲界地所系。複有說者。世第一法。在身有系。無漏法在身不系。複有說者。世第一法。必生報。無漏法不生報。問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見道邊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說者。見道邊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見道力故修。如見道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見道邊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大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複有說者。見道邊等智。是見道眷屬。常不相離。如見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見道。眷屬相離。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複有說者。見道邊等智。堅信堅法。身中可得。若起上地。法現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于他地。問曰。以何等故。上地見道現在前時下地修。下地見道

  現在前時上地不修耶。答曰。或有說者。上地法勝。若現在前時。下地則修。下地法劣。現在前時。不修上地。猶如勝人不造詣劣人。劣人則應造詣勝人。彼亦如是。複有說者。若依上地。得正決定。下地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得正決定。上地諸法或得不得。是以不修。複有說者。上地諸法從下地因生。下地諸法不從上地因生。是以不修。複有說者。下地法不能對治上地。上地法能對治下地。以不對治故是以不修。複有說者。若依上地得正決定。爾時離下地欲故。是以修。若依下地得正決定。上地或離欲或不離欲。設使離欲。于上地法不得自在。設得自在。應即上地得正決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複有說者。下地法攝屬上地。是以故修。上地法不攝屬下地。是以不修。複有說者。猶如六種守護法故。叁十叁天。爲備阿修羅故。安六種守護。一依水住龍。二杵手神。叁持花鬘神。四常放逸神

  五四天王。六叁十叁天。若依水住龍。能壞阿修羅者余五無事。而水住龍若不能。杵手神助。余四無事而住。若二不勝持花鬘神助。余叁無事而住。若叁不勝放逸神助。余二無事而住。若四不勝四天王助。余一無事而住。若五不勝叁十叁天助。帝釋無事而住。彼若不勝爾時帝釋躬身自出。執金剛杵雨金剛雹。時阿修羅衆即時退散。如是見道斷結對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得正決定。即彼地見道斷。見道所斷結。其余五地無事而住。若依初禅得正決定。上地則無事而住。未至禅得修。亦隨順初禅。若依中間二禅叁禅亦如是。若依四禅得正決定。彼四禅中見道斷。見道所斷結。下地得修。亦隨順第四禅。複有說者。猶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于下。下池不能逆流于上。如是上地無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無漏不能流注上地。是以不修。問曰。世第一法頗有覺非有觀耶。有觀非有覺耶。亦有覺有觀耶。非有覺非有觀耶。答曰。有。雲何有覺非有觀耶。答曰。如未至禅初禅覺。相應觀是也。所以者何。觀不相應故。雲何有觀非有覺。答曰。覺諸中間禅觀相應法。雲何有覺有觀。答曰。如未至禅初禅。除其覺觀。余相應法所謂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雲何非有覺非有觀。答曰。謂中間禅觀。諸余覺觀不相應法。如二禅叁禅四禅相應法及色心不相應行。問曰。頗世第一法。非有覺有觀。非無覺有觀。非無覺無觀耶。答曰。有。如未至禅初禅地觀。彼非有覺有觀。所以者何。如說。雲何覺觀相應法。答曰。若法與覺觀相應。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雲何非無覺有觀。答曰。觀所以者何。如說。雲何無覺有觀相應法。答曰。若法不與覺相應與觀相應法。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雲何非無覺無觀。答曰。觀。所以者何。如說。雲何無覺無觀相應法。答曰。若法不與覺觀相應。彼觀雖不與觀相應。與覺相應。問曰。頗世第一法。非與有覺有觀相應。非不是觀耶。答曰。有。禅中間觀。彼不與覺觀相應。非不是觀。問曰。頗世第一法。有覺有觀地非覺唯觀耶。答曰。有。在未至及初禅地覺唯與觀相應非覺。問曰。頗世第一法。在無覺有觀地。非覺非觀相應耶。答曰。有。禅中間觀。問曰。頗世第一法。在有覺有觀地亦有覺有觀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答曰。有。雲何有覺有觀。如未至禅及初禅地覺觀相應法。雲何無覺有觀。即彼覺是也。雲何無覺無觀。即彼色心不相應行是也。問曰。頗世第一法。在無覺有觀地無覺有觀無覺無觀耶。答曰。有。雲何無覺有觀。如禅中間無覺有觀相應法是。雲何無覺無觀耶。彼觀色心不相應行。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乃至廣說。問曰。何故作此論。答曰。先已說世第一法體性所以界地。未說相應。今欲說故。複有說者。先已說世第一法在叁地。未說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義。分明了了。如觀掌中阿摩勒菓。雲何世第一法樂根相應。答曰。若依第叁禅得世第一法。何者樂根相應。何者非樂根相應。答曰。除樂根。諸余樂根相應法。何者不相應。答曰。樂根色心不相應行。雲何喜根相應。答曰。若依初禅二禅。得世第一法。此中誰與相應。誰不與相應。除喜根。諸余喜根相應法。誰不與相應。喜根色心不相應行。雲何舍根相應。答曰。若依未至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是也。問曰。何以不說禅中間耶。答曰。應作是說。若依未至中間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而不…

《阿毗昙毗婆沙論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