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昙毗婆沙论》

「释经论部·毗昙部」经文1546卷28页码:P0001
北凉 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阿毗昙毗婆沙论》二 ▪第2页

  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后所说者是根本语。复有说者。先所说者明苦法忍缘欲界法。后所说者明世第一法与苦法忍同一缘。当知无色界不能缘欲界。问曰。除去色想。体性是何。答曰。七地。谓四无色定及三未至。问曰。此处言除去色想。四大犍度。亦说除去色想。如波罗延说偈

  除去色想  能断欲爱  于内外法

  无不见者

  如众义经说偈

  亦不有有想  亦不无无想

  如是除色想  能断渴爱因

  如是等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此处说除去色想者。除下地色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除有对色。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断缘色爱。或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念处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身念处。如波罗延众义经所说。除去色想者。是法念处。复有说者。此处言除去色想者。是四无色定及三未至四大犍度。言除去色想者。是第四禅。波罗延众义经所说偈。除去色想者。除爱缘色。复有说者。此言除去色想者。此内外道。共除色想法。余三是不共除色想法

  世第一法当言。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问曰。何以作此论。答曰。复为止彼人意言世第一法是欲界系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已说所以。已说界未说地。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虽明世第一法是色界系。色界中有三种地。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地。未说世第一法为在何地。今欲说故。所以者何。色界善根有在一地者。如净解脱等。有在二地者如喜等。今欲说世第一法所在地故。是以作论。世第一法。或有觉有观。乃至广说。云何有觉有观。答曰。若依有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如未至禅初禅是也。问曰。上言依者有何义耶。答曰。或有说者。共俱生义。是依义。彼世第一法生时。相应定力故。持彼心品使不散乱。是依义也。何以知之。有成文说共俱生义是依义。如说。若依空三昧得正决定。是中即说俱生是依义。如苦法忍与空三昧相应。是共俱生依义。空三昧亦与世第一法相应。是名依义。复有说者。与次第缘义是依义。如增上忍相应三昧。与世第一法作次第缘。是名依义。评曰。即依彼地。是名依义。如是说者好。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是也。云何无觉无观。答曰。若依无觉无观三昧。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无观。如二禅乃至第四禅是也。问曰。何以说世第一法在三地耶。答曰。为止并义者意故。如弥沙塞部说世第一法是有觉有观有相有势无定。是凡夫性缘有为有觉有观者。能分别故。有相者能缘故。有势者难得故。无定者。无相似心相续故。是凡夫者。凡夫身中可得故。缘有为者。缘诸行故。为止如是并义者意故。说在三地。若依未至地得正决定。彼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彼二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二禅得正决定。四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三禅得正决定。五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六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得正决定。一地见道修。一地世第一法修。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二地见道修。二地世第一法修。若依禅中间得正决定。三地见道修三地。世第一法修。何以故。皆是一地法故。此中有漏法。一种使所使故。此中诸善。展转为因故。二禅以上如先说。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何以故。若依无觉有观三昧。得正决定。得二种世第一法。有觉有观。无觉有观。若然者则违经文。如说云何名无觉有观。若依禅中间得世第一法。是名无觉有观。如先说者好◎

  ◎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修。以凡夫身中修故。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有三事故修。一从因生。二能作对治三能办事。从因生者。六地中展转更相为因。对治者。若对治断一地欲。余地亦名对治。断办事者。如一地事办。余地亦办。世第一法。不从因生者。不展转为因故。非对治者。不断结故。不办事者。非如圣道能办事故。修道亦以此三事故。自地他地修。彼亦展转为因。如法智断欲界结。比智亦修。彼比智非欲界对治道。法智现前时。亦名修亦名对治。办事者。如第四禅地苦智修。如初禅地亦修。如初禅地道办事。第四禅地道亦办。如第四禅地道办事。初禅地亦办。复有说者。无漏法所作异。有漏法所作异。所以者何。世第一法。为爱所系。无漏法者。不为爱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有垢有过患。杂毒滓浊。是以不他地自地修。见道无垢无过。不杂毒不滓浊。是以自地他地修。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界为界所系在地为地所系。无漏法。在界在地。不为界地所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在身有系。无漏法在身不系。复有说者。世第一法。必生报。无漏法不生报。问曰。同是有漏。以何等故。见道边等智。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边等智。不用功而得。以见道力故修。如见道力。能自地他地修。彼见道边等智亦修。世第一法大功力得。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是见道眷属。常不相离。如见道自地他地修彼亦如是。世第一法。非见道。眷属相离。是以唯自地修。非他地修。复有说者。见道边等智。坚信坚法。身中可得。若起上地。法现在前。下地便修。世第一法。凡夫身中可得。一切凡夫。不能修于他地。问曰。以何等故。上地见道现在前时下地修。下地见道

  现在前时上地不修耶。答曰。或有说者。上地法胜。若现在前时。下地则修。下地法劣。现在前时。不修上地。犹如胜人不造诣劣人。劣人则应造诣胜人。彼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下地诸法。先已得故。是以故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诸法或得不得。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上地诸法从下地因生。下地诸法不从上地因生。是以不修。复有说者。下地法不能对治上地。上地法能对治下地。以不对治故是以不修。复有说者。若依上地得正决定。尔时离下地欲故。是以修。若依下地得正决定。上地或离欲或不离欲。设使离欲。于上地法不得自在。设得自在。应即上地得正决定而不能得。是以知不自在。复有说者。下地法摄属上地。是以故修。上地法不摄属下地。是以不修。复有说者。犹如六种守护法故。三十三天。为备阿修罗故。安六种守护。一依水住龙。二杵手神。三持花鬘神。四常放逸神

  五四天王。六三十三天。若依水住龙。能坏阿修罗者余五无事。而水住龙若不能。杵手神助。余四无事而住。若二不胜持花鬘神助。余三无事而住。若三不胜放逸神助。余二无事而住。若四不胜四天王助。余一无事而住。若五不胜三十三天助。帝释无事而住。彼若不胜尔时帝释躬身自出。执金刚杵雨金刚雹。时阿修罗众即时退散。如是见道断结对治。在六地中。若依未至得正决定。即彼地见道断。见道所断结。其余五地无事而住。若依初禅得正决定。上地则无事而住。未至禅得修。亦随顺初禅。若依中间二禅三禅亦如是。若依四禅得正决定。彼四禅中见道断。见道所断结。下地得修。亦随顺第四禅。复有说者。犹如山陂有六重池次第而下。其在上池次流于下。下池不能逆流于上。如是上地无漏流注下地。是以故修。下地无漏不能流注上地。是以不修。问曰。世第一法颇有觉非有观耶。有观非有觉耶。亦有觉有观耶。非有觉非有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非有观耶。答曰。如未至禅初禅觉。相应观是也。所以者何。观不相应故。云何有观非有觉。答曰。觉诸中间禅观相应法。云何有觉有观。答曰。如未至禅初禅。除其觉观。余相应法所谓十大地。十善大地及心。云何非有觉非有观。答曰。谓中间禅观。诸余觉观不相应法。如二禅三禅四禅相应法及色心不相应行。问曰。颇世第一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耶。答曰。有。如未至禅初禅地观。彼非有觉有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与觉观相应。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有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有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相应与观相应法。彼观唯与觉相应。不与观相应。云何非无觉无观。答曰。观。所以者何。如说。云何无觉无观相应法。答曰。若法不与觉观相应。彼观虽不与观相应。与觉相应。问曰。颇世第一法。非与有觉有观相应。非不是观耶。答曰。有。禅中间观。彼不与觉观相应。非不是观。问曰。颇世第一法。有觉有观地非觉唯观耶。答曰。有。在未至及初禅地觉唯与观相应非觉。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非觉非观相应耶。答曰。有。禅中间观。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有觉有观地亦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有觉有观。如未至禅及初禅地觉观相应法。云何无觉有观。即彼觉是也。云何无觉无观。即彼色心不相应行是也。问曰。颇世第一法。在无觉有观地无觉有观无觉无观耶。答曰。有。云何无觉有观。如禅中间无觉有观相应法是。云何无觉无观耶。彼观色心不相应行。世第一法。当言乐根相应。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先已说世第一法体性所以界地。未说相应。今欲说故。复有说者。先已说世第一法在三地。未说在六地。今欲以根明六地义。分明了了。如观掌中阿摩勒菓。云何世第一法乐根相应。答曰。若依第三禅得世第一法。何者乐根相应。何者非乐根相应。答曰。除乐根。诸余乐根相应法。何者不相应。答曰。乐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喜根相应。答曰。若依初禅二禅。得世第一法。此中谁与相应。谁不与相应。除喜根。诸余喜根相应法。谁不与相应。喜根色心不相应行。云何舍根相应。答曰。若依未至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是也。问曰。何以不说禅中间耶。答曰。应作是说。若依未至中间禅第四禅。得世第一法。而不…

《阿毗昙毗婆沙论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