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心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50卷28頁碼:P0809
晉 僧提婆共慧遠譯

  《阿毗昙心論》一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于廬山譯

  界品第一

  前頂禮最勝  離惱慈哀顔

  亦敬順教衆  無著應真僧

  說曰。法相應當知。何故應知法相者。常定知常定相。彼曰。定智有定智相則爲決定。以是故說法相應當知。問世間亦知法相此極愚。亦知堅相地濕相水熱相火動相風。無礙相空非色相識。如是一切不應已知複知。若已知複知此則無窮。無窮者。此事不然。雲何說法相應當知。答世間不知法相。若世間知法相。一切世間。亦應決定。而不決定。法相者常定不可說知法相而不決定。若然者不決定亦應決定。但不爾。是以世間不知法相。複次堅相地無常相苦相非我相。若不爾者。堅相應有常相樂相有我相。而不爾。是故堅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若世間于地知堅相者。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亦應知而不知。是故世間不知地堅相。問前說法相應當知此法雲何。答

  若知諸法相  正覺開慧眼

  亦爲他顯現  是今我當說

  問佛知何法。答

  有常我樂淨  離諸有漏行

  諸有漏行轉相生故離常。不自在故離我。壞敗故離樂。慧所惡故離淨。問若有常我樂淨。離諸有漏法者。雲何衆生于中受有常我樂淨。答

  計常而爲首  妄見有漏中

  衆生于有漏法。不知相已。便受有常我樂淨。如人夜行有見起賊相彼亦如是。問雲何是有漏法。答

  若生諸煩惱  是聖說有漏

  若于法生身見等諸煩惱。如使品說是法說有漏。問何故。答

  所謂煩惱漏  慧者之假名

  煩惱者說漏。漏諸入故。心漏連注故。留住生死故。如非人所持故。是故說有漏。問此更有名耶。答

  是名爲受陰  亦複煩惱诤

  是法說盛陰

  說勞說诤。問何故。答

  煩受诤起故  是彼應當知

  身見等諸煩惱。勞于衆生故說煩惱。惱受身故說受。忿怒心故說诤。從身見等生諸有漏法。是生勞故說勞。生受故說受。生诤故說诤。已說盛陰。陰相今當說

  若遠離煩惱  無漏諸有爲

  一切雜受陰  是陰聖所說

  謂法離身見等諸煩惱。亦解脫諸漏有爲從因生故。是一切及前說盛陰。此總說陰。是五陰色痛(應雲覺也)想行識。問色陰雲何。答

  十種謂色入  亦無教假色

  是分別色陰  牟尼之所說

  十種。謂色入者。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亦無教假色者。如業品說。此色是色陰。分別色陰時。是世尊說

  所名曰識陰  此即是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複說七種

  謂識陰即是意入。亦界中七種分別。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及意

  余則有叁陰  無教叁無爲

  謂是說法入  亦複是法界

  余則有叁陰者。痛陰想陰行陰。無教叁無爲者。虛空。數緣滅。亦非數緣滅。此總說法入亦複是法界。如是此法說陰界入。但陰一向有爲界。及入有爲無爲。已說陰界入。一一相今當說

  界中一可見  十則說有對

  無記謂八種  余則善不善

  界中一可見者。色界此可視在此在彼是故可見。當知十七不可見。十則說有對者。十界有對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是各各相對各各相障礙。處所若有一則無二是故有對。當知八無對。無記謂八種者。眼耳鼻香舌味身細滑。此非樂報可記。亦非苦報可記故曰無記。余則善不善者。色聲意法及六識。善身動是善色。不善身動是不善色。余色無記。如是聲口動淨心七識界。善不善煩惱相應是不善余無記。法界識心相應彼如心說。若不相應如雜品說

  有漏有十五  余二叁叁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有漏有十五者。五內界五外界五識界漏止住故。余二者。意界意識界法界。此或有漏或無漏。若漏止住是有漏。異則無漏。叁叁有者。意法識界是叁有中可得。欲有色有無色有。欲有中有四者。香味鼻識舌識是一向欲有。中攝非色無色有。離欲揣食故一切香味是性揣食。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十一界內五色聲細滑及是境界識。此非無色中以離色故

  有覺有觀五  叁行叁余無

  有緣當知七  法入少所入

  有覺有觀五者。五識界與覺觀俱粗故覺觀相應。叁行叁者。意法識界此叁行。若欲界及初禅是有覺有觀。若中間禅是無覺少觀。是上無覺無觀。余無者。謂余界非覺。俱亦非觀。俱不相應故。有緣當知七者。七界有緣有此緣故故曰有緣。如人有子謂之有子彼亦如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鼻識緣香舌識緣味身識緣細滑意識緣諸法。法入少所入者。若心心數法。是有緣余則無緣

  九不受余二  爲無爲共一

  一向是有爲  當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受名謂若色根數。亦不離根是心心數法。所行于中止住故。異則不受。于中九界不受。聲心法界非于中心心數法止住。余二者。五內界若現在是受。于中心心數法止住。過去未來不受。非彼心心數法止住。色香味細滑若不離根及現在是受。如心心數法根中止住。彼中亦爾。不離根故余則不受。爲無爲共一者。一法界有爲及無爲。于中叁種有常故不可有爲。余法界無常故有爲。有爲無爲合施設故。是以爲無爲共一。一向是有爲當知十七界者。十七界無常故一切有爲。是故一向有爲。問如是分別法相已。雲何攝法爲自性爲他性。答自性。問何故。答

  諸法離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說一切法  自性定所攝

  諸法離他性者。謂眼離耳。如是一切法不應說若離者。是攝以故非他性所攝。各自住己性者。眼自住眼性。如是一切法應當說。若住者是攝。故說一切法自性之所攝。已施設自性所攝。于中可見法一界一陰一入所攝。如是一切法。複次此義契經品當廣說

  行品第二

  已說諸法自相。如法生今當說。問若諸法自性所攝者。亦當以自力故生。答

  至竟無能生  用離等侶故

  一切法不能自生。所以者何。諸行性劣無勢力故。如羸病人不能自力起。問若不自力起。當雲何起。答

  一切衆緣力  諸法乃得生

  如羸病人由他扶起。彼亦如是。如心由伴生。今當說

  若心有所起  是心必有俱

  心數法等聚  及不相應行

  心者意。意者識。實同而異名。此心若依若緣若時起。彼心共俱心數法等聚生。問何者心數法等聚。答

  想欲更樂慧  念思及解脫

  作意于境界  叁摩提與痛

  想者事立時隨其像貌受。欲者受緣時欲受。更樂者。心依緣和合不相離。慧者于緣決定審谛。念者于緣憶不忘。思者功德惡俱相違于心造作。解脫者于緣中受想時彼必有是。作意者于緣中勇猛發動。定者受緣時心不散。痛者樂不樂俱相違緣受

  一切心生時  是生聖所說

  同共一緣行  亦複常相應

  一切心生時是生聖所說者。此十法一切心生時共生。是故說名大地。同共一緣行者。一切心共俱同一緣行不相離。亦複常相應者。各各共俱及與心俱常相應共行。離增減故故曰相應。已說心數法謂通一切心中。不通今當說

  諸根及覺觀  信猗不放逸

  進護衆煩惱  或時不相應

  諸根者。善根無貪無恚無愚癡。覺者于心粗相續。觀者于心細相續。信者成實真淨。猗者善心時于身心離惡故快樂。不放逸者。信善時方便不舍。進者作事專著。護者作事。行以不行求以不求。自守無爲。衆煩惱者。如使品說此法非一切心中可得。或時相應或時不相應。問何故說心數。答意謂之心。彼眷屬故說心數。已說諸心數法相。如所生今當說

  不善心品中  心數二十一

  穢汙二損減  欲界非不善

  不善心品中。心數二十一者。不善名若心生欲界諸煩惱除欲界身見邊見。是轉成不愛果故謂不善。此心品中當知有二十一心數法。十大地覺觀。二煩惱無慚無愧。睡調不信放逸懈怠穢汙二損減。欲界非不善者。謂心品是欲界穢汙非是不善。如身見邊見相應心。此品中當知有十九心數法。除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

  善不共二十  無記有十二

  悔及于眠心  是能以爲增

  善不共二十者。不共名謂心獨一無明煩惱。生是二十心數。除一煩惱余如前說。善名謂淨心能轉成愛果。此心共俱當知有二十。十大地覺觀信進。猗不放逸善根護慚愧。無記有十二者。不穢汙心品中有十二心數法。十大地覺觀。悔及于眠心是能以爲增者悔名事不成恨爲悔是善不善。彼相應心品中增悔余心數法如前說。眠名滅心一向合不自在爲眠。是一切五品中生彼盡增益。余心數法如前說。若悔眠不行叁品中是增二。余心數法如前說。問此欲界心相續說色界雲何。答

  初禅離不善  余知如欲有

  禅中間除覺  于上觀亦然

  初禅離不善余知如欲有者。初禅無不善彼中有四品。善穢汙不共無記是如欲界說。善中二十無記十二穢汙十九。已離不善當知亦離無慚無愧。一向不善故不共有十八。禅中間除覺者。中間禅無覺彼一向除覺余如初禅說。于上觀亦然者。第二第叁第四禅亦複無觀。及無色界于中一切除觀覺前已除。已說心數法由伴生色今當說

  極微在四根  十種應當知

  身根有九種  余八種謂香

  極微在四根十種應當知者。謂極微在眼中是知有十種。地種水火風種。色種香味細滑種。眼根種身根種。耳鼻舌極微亦如是。身根有九種者。謂余身根極微九種彼有一根種余如上說。余八種者。于中余非根色中極微有八種。問此極微何界說。答謂香欲界中有香。色界中離香彼一切除香味種。余種如欲界說問前已說若心生彼中必心數法生。及心不相應行。于中已說心數法。心不相應行雲何。答

  一切有爲法  生住變異壞

  一切有爲法各各有四相生住異壞。世中起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勢衰故異。已異滅故壞。此相說心不相應行。問若一切有爲法各有四相者是爲相。複有相。答是亦有四相。彼相中余四相俱生。生爲生住爲住異爲異壞爲壞。問若爾者便無窮。答

  展轉更相爲

  此相各各相爲。如生生各各相生。如是住住各各相生。異異各各相異。壞壞各各相壞。是以非無窮。後四相各行一法。前四相各行八法。生者生八法。前叁後四及彼法余亦如是。已說諸行伴。如由伴生今當說

  所作共自然  普遍相應報

  從是六種因  轉生有爲法

  一切因盡在六因中。此因生一切有爲行。于中所作因者。生法時不障礙不留住。由此故生不相似法。如由地萬物得生。共因者。諸行各各相伴由此故生。如心心數法心不相應行及極微…

《阿毗昙心論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