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昙心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50卷28頁碼:P0809
晉 僧提婆共慧遠譯

  《阿毗昙心論》一 ▪第2页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于廬山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種。自然因者謂彼自已相似如習善生善。習不善生不善。習無記生無記。如物種隨類相因。一切遍因者。謂諸煩惱轉相續生。如見我審入計著。由此見故于我有常無常審入計著。謗陰相審入計著。于陰相猶豫受有常樂淨等生。諸煩惱如是。說諸一切遍如。使品說相應因者。心及心數法。各各力于一緣中。一時行相離則不生。報因者。謂行生于生中轉成果。如善愛果不善不愛果由此故生。已說諸因。諸法隨因中生今當說

  若心因報生  心數及煩惱

  是從于五因  興起應當知

  若心心數法因報生及諸煩惱。是從五因生。報因生者。從所作因生。彼生時相似不相似物不障礙故住。從共因生伴力故生。彼各各相伴。及心不相應行共伴從自然因生。彼有相似前生無記法從相應因生。俱一時一緣中行從報因生彼善不善。謂此果穢汙心心數法除報因無記故。是從一切遍因生由此故生。余四因如前說

  是彼不相應  諸余相應法

  除其初無漏  是從四因生

  是彼不相應者。若色從報生。及心不相應行是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報因自然因。穢汙色及心不相應行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一切遍因。諸余相應法除其初無漏。是從四因生者。余心心數法除其初無漏。亦從四因生。所作因共因自然因相應因

  謂余不相應  因生當知叁

  及諸余相應  初生無漏法

  謂不相應法前所說于中。余若有自然因除初無漏。是從叁因生。所作因自然因共因。初無漏相應亦從叁因生。所作因共因相應因。是前無自然

  于中不相應  應從二因生

  若從一因中  生者必無有

  于中不相應應從二因生者。初無漏品中。色心不相應行從二因生。所作因共因。已說一切有爲。于中若從一因生者必無有。已說諸因。如此因如來定知諸法相。覺力教化故說。緣今當說

  次第亦緣緣  增上及與因

  法從四緣生  明智之所說

  次第緣者。一一心生相續無間。緣緣者。心心數法境界。緣彼故心心數法生。增上緣者。是所作因一切萬物。萬物生時不作挂礙。但自所作爲要。是說增上緣。因緣者。共因相應因自然因報因一切遍因。已說諸緣。諸法隨緣生今當說

  心及諸心數  是從四緣生

  二正受從叁  謂余說于二

  心及諸心數是從四緣生者。心心數法從四緣生。前開導故生是彼次第緣。境界是彼緣緣除其自已。余一切諸法。是彼增上緣。二正受從叁者。無想定滅盡定是從叁緣生。于中入定心是彼次第緣。于中自地前生功德是彼因緣。及余俱生生住異壞。亦彼因緣彼增上緣如前說。謂余說于二者。離彼余心不相應行。及色從二緣生。因緣及增上緣。問以何故此諸法謂之行。答

  多法生一法  一亦能生多

  緣行所作行  如是應當知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者。無有一法能自力生。但一法由多法生。多法亦由一法生。以是故謂緣行所作行如是應當知

  業品第叁

  已說諸行己性及由諸因緣生。今謂此有因能嚴飾果種。生種生差別可得。今當說

  業能莊嚴世  趣趣在處處

  以是當思業  求離世解脫

  業能莊飾世趣趣在處處者。叁世于五趣中。種種身差別嚴飾。是世嚴飾事唯業。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

  身業及口意  有有之所造

  從是生諸行  嚴飾種種身

  身業及口意有有之所造者。謂身口意業生生所造作。從是生諸行嚴飾種種身。此業相今當略說

  身業教無教  當知二俱有

  口業亦如是  意業唯無教

  身業教無教當知二俱有者。身業性二種有教性無教性。于中有教者。身動是善不善無記。善從善心生。不善從不善心生。無記從無記心生。無教者。若作業牢固。轉異心中此種子生。如善受戒人不善。無記心中。彼猶相隨惡業人惡戒相隨。口業亦如是者。口業性亦二種。意業唯無教者。意業性一向無教。所以者何。不現故思微相續故。問此五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答

  教當知叁種  善不善無記

  意無教亦然  余不說無記

  教當知叁種善不善無記者。身口教說叁種善不善無記。于中善身教者。行施持戒等善心作身動。不善身教者。殺生不與取非梵行等。不善心作身動。無記身教者。無記心作身動。如威儀工巧伎術。如是口動善者。如不虛言饒益相應。應時言等從善心生。口業不善者。如妄言兩舌惡口绮語等。從不善心生。口業無記者。從無記心生。口業意無教亦然者。意業無教亦叁種善不善無記。善心相應思是善。不善心相應思是不善。無記心相應思是無記。余不說無記者。余有二身無教及口無教。彼二種善不善。無無記。所以者何。無記心羸劣。彼不能生強力業。謂轉異心中彼相似相隨。是故身無教口無教無無記。問無記業何業性。何處系。答

  色有無記二  隱沒不隱沒

  隱沒系在色  余在于二界

  色有無記二隱沒不隱沒者。身口業是色性以業色性故。二種隱沒及不隱沒。隱沒者。謂煩惱所覆亦從諸煩惱生。異者是不隱沒。隱沒系在色者。若隱沒一向系色界。所以者何。思惟斷煩惱能起身口業。此欲界思惟斷煩惱一向不善。不以不善煩惱能起無記業。余在于二界者。不隱沒無記業。亦系在欲界。亦系在色界。意業如心說是余處分別。故今不說

  身口業無教  當知善不善

  叁相禅無漏  調禦威儀戒

  身口業無教當知善不善者。業若色性于中若無教性是善不善。叁相禅無漏調禦威儀戒者。無教戒有叁相。無漏禅生調禦威儀。無漏者。謂戒道共俱行。正語正業正命。禅生者。謂禅俱行離惡。調禦威儀戒者。謂欲界戒

  無教在欲界  教依于二有

  當知非心俱  謂余心俱說

  謂欲界無教是非心共俱。所以者何。謂受戒戒雖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隨行。而不與善不善無記共。俱教者亦在欲界亦在色界。但非心共俱。所以者何。由身故色界無教。及無漏與心共俱。所以者何。由心故此非余心中隨行。已分別諸業。若成就業今當說

  無漏戒律儀  見谛所成就

  禅生若得禅  持戒生欲界

  無漏戒律儀見谛所成就者。見谛謂無漏見見聖谛。初生無漏見時見于欲界苦谛。是故一切聖人成就無漏戒。禅生若得禅者。謂得禅是成就禅戒。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者故成就欲界戒。已略說成就。如過去未來。現在可得。今當說

  謂住威儀戒  無教在于今

  當知恒成就  或複盡過去

  謂住威儀戒無教在于今當知恒成就者。若住威儀一切時成就無教戒。彼終不離至命盡所縛。或複盡過去者。或成就過去無教戒。若盡不失。謂初已盡是成就過去。過去者假名爲盡

  若有作于教  即時立中世

  當知成過去  已盡而不舍

  若有作于教即時立中世。若作身口教。爾時即成就現在教。現在者假名中世。當知成過去已盡而不舍者。若彼教已盡不失。爾時即成就過去

  謂得禅無教  成就滅未至

  中若入正受  教亦如前說

  謂得禅無教成就滅未至者。若得禅彼成就過去未來。所以者何。如彼禅成就戒亦複爾。中若入正受者。現在假名中。彼若入定空爾時成就現在無教。所以者何。與定俱故。教亦如前說者。如住威儀戒。若作教爾時成就現在教。若不作教爾時不成就教。若盡不失爾時成就過去。若不盡設盡便失。爾時不成就。住禅戒亦複如是

  悉成就當知  得道若未生

  中間在道心  盡不舍前世

  悉成就當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得道成就未來無漏無教。所以者何。如彼無漏心成就戒亦複爾。中間在道心者。已合道若入于定。爾時即成就現在。盡不舍前世者前世是過去彼于此無教。若盡不失如得聖果。及退者成就過去無教

  若作惡不善  立戒成就二

  至彼纏所纏  盡已盡當知

  若作惡不善立戒成就二者。如此住威儀戒。或住禅戒或住無漏戒。或作不善濁重纏。爾時于不善中起無教。即成就教及無教。若非濁重纏不起無教。問幾時成就。答至彼纏所纏。若纏所纏隨可得成就。盡已盡當知者。彼纏若盡教及無教亦隨盡

  處不威儀戒  無教成就中

  惡而不愛果  亦複過去盡

  處不威儀戒無教成就中惡而不愛果者。若住不威儀戒。爾時成就不善無教。不善名不愛果。亦複過去盡者。滅非不滅

  有教現于時  是說成就中

  亦複盡過去  善于上相違

  有教現于時是說成就中亦複盡過去者。教謂如前說。善于上相違者。如住威儀戒說。不善如是住不威儀。說善至彼善心

  若處中所作  即成就中世

  亦複過去盡  或二亦複一

  處中者。不威儀亦非不威儀住是居中容。彼如善住說善。或複二有教及無教。或一向教。或善不善。或一。問雲何得色界戒雲何舍。爲根本禅得。爲余方便。答非一向根本禅

  色界中善心  得定威儀戒

  是失彼亦失  無漏有六心

  色界中善心得定威儀戒者。若得色界善心或離欲或不離欲。彼一切得色界戒。所以者何。一切色界善心中戒常共俱。問雲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問無漏雲何。答無漏有六心無漏戒。無漏六地心共得。問雲何失。答是失彼亦失。六地者。未來禅中間禅根本四禅。問此戒幾時舍。答

  調禦威儀戒  是舍于五時

  禅生及無漏  二時覺所說

  調禦威儀戒是舍于五時者。威儀戒五時舍。罷道犯戒死時。邪見增法沒盡。禅生及無漏二時覺所說者。禅戒二時舍退及上生。無漏戒亦二時舍退及得果。問余業雲何舍。答

  不善戒有二  善無色亦然

  穢汙說一時  若業住于意

  不善戒有二者。不作方便及死時善無色亦然者。善無色業亦二時舍。善根斷時及上生。穢汙說一時若業在于意者。穢汙意業一時舍離欲時。已說諸業性及成就。如此業世尊種種分別。今當說

  若業與苦果  當知是惡行

  意惡行增上  貪嗔恚邪見

  若業與苦果當知是惡行者。謂業是不善盡說是惡行。不善者苦果。意惡行增上貪嗔恚邪見者。不善思願是意惡行。複叁種說意惡行。貪嗔恚邪見

  此相違妙行  最勝之所說

  若于中最上  是名爲十道

  此相違妙行最勝之所說者。此相違一切善業及無貪無恚正見。若于中最上是名爲十道者。若于不善業中。若業最上者是說業道。如殺生不與取邪行妄言兩舌惡口绮語貪恚邪見。于中殺生者。衆生想舍衆生意斷他命求方便成業。不與取者。物他所有他想不與辄取。邪行者。婦女他所有犯于道。若自所有時時犯非道。妄言者。異想意欺诳他說。兩舌者。憎他故親相離方便說。惡口者。以嗔于他不愛言。绮語者。不善心無義言。貪者欲界欲恚者忿怒。邪見者謗因果此是業道。余者非業道。謂此行方便求及飲酒等。不正業思願者是根本業。此以彼十爲道

  若業現法報  次受于生報

  後報亦複然  余則說不定

  謂業能成現法果時則不定。問如世尊說。叁業樂報苦報不苦不樂報。此雲何。答

  若欲界中善  及色界叁地

  是應有樂報  受者定不定

  若欲界中善及色界叁地是應有樂報者。欲界善業生報與樂俱。及色界初禅第二第叁。亦生報與樂俱。此總說樂報。問此亦是定耶。答受者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是四地中。善一切有樂報

  生不苦不樂  謂在于上善

  若受于苦報  是說不善業

  生不苦不樂謂在于上善者。第四禅地善業及無色中是不苦不樂報。是生報與不苦不樂俱。于中無樂痛。若受于苦報是說不善業者。不善業是苦報。必與苦痛俱。受報此亦定不定如上。問世尊說四業。黑黑報。白白報。黑白黑白報。不黑不白無報。此雲何。答

  色中有善業  是白有白報

  黑白在欲界  黑報說不淨

  色中有善業是白有白報者。色界善業是白報一向不淨故。及離不善故彼一向極妙報。是謂白有白報。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業黑白黑白報。所以者何。是不善所壞羸劣故故說黑白。彼雜受報愛不愛故說黑白報。黑報說不淨者。不善謂不淨是黑增惡故。鄙賤故是說黑報

  若思能舍離  是盡無有余

  彼在無礙道  謂是第四業

  謂道能滅此叁業是無礙道。若有思此思是第四業。于中四思思惟道滅。第二業十叁有二道。見谛道四。思惟道九。是無漏思不增惡故不黑。不五樂故不白。與無窮相違故無報。問世尊說身口意曲穢濁。此雲何。答

  曲生于谄僞  穢從嗔恚生

  欲生謂爲濁  世尊之所說

  曲生于谄僞者。若業從僞生。是曲欺诳故。穢從嗔恚生者。若業從恚生。是穢一向诤故。欲生謂爲濁世尊之所說者。若業從欲生。是濁一向塵垢故。問如世尊說叁淨身口意。此雲何。答

  淨一切妙行  滿者是身口

  謂無學意滿  即是無學心

  淨一切妙行者。若有妙行是一切淨。離煩惱不淨故。問滿雲何。答滿者是身口。無學意中身口妙行。是謂滿善除一切挂礙故。謂無學意滿即是無學心者。若無學意滿是無學心。所以者何。無學心者。已逮得文尼相故。已說諸業假名果。今當說

  善惡不善業  是俱有二果

  善或成叁果  一果謂余說

  善惡不善業是俱有二果者。善業成二果所依果及報果。無漏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解脫果。不善業亦有二果。所依果及報果。善或成叁果者。謂善有漏業能除諸煩惱是叁果。所依果報果及解脫果。一果謂余說者。謂余無記業是一果所依果。無余。問造色相是身口業。是業何四大造。答

  自地若有大  依于身口業

  無漏隨力得  是彼謂之果

  自地若有大依于身口業者。若欲界諸業是依于欲界大此所造故。色界業亦如是。問無漏諸業雲何。答無漏隨力得是彼謂之果者。無漏色若依四大得即依彼地。若住欲界得道。彼身口業欲界四大造。如是一切地謂力除色界欲及無色界。彼若命終生無色中。若未得而得身口業。是身口業即彼地四大造。問如世尊說叁障。業障煩惱障報障。是相雲何。答

  無間無救業  廣能生煩惱

  惡道受惡業  障礙亦應知

  此叁法障礙者。必不受聖法是故說障礙。問此業何等最大惡。答

  若業壞僧者  是說爲極惡

  謂業壞僧是業最惡。是阿鼻大地獄住劫。問何者最大妙。答

  第一有中思  當知彼最大

  非想非非想處于有第一。彼地攝思是大妙極。大果彼八萬劫壽報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阿毗昙心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