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心論》二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遠于廬山譯
使品第四
已說諸業。諸煩惱今當說
一切有根本 業侶生百苦
九十八使者 文尼當說思
譬怨不識則害成。若識則得離。諸煩惱亦然。當知如怨家。問雲何知。答
一切諸使品 當知立二種
見谛所斷種 亦思惟所斷
若有使者。盡見斷及思惟斷。謂從見道是見斷。從思惟道是思惟斷。于中
說二十八使 是系在見苦
謂當見苦時 斷滅盡無余
見習斷當知 十九滅亦然
增叁見道斷 十說思惟止
是謂九十八使已說。種界今當說
第一煩惱種 在欲當知十
二種種有七 余八見道斷
在欲界當知 四是思惟斷
謂余在二界 是亦當分別
在欲界當知四是思惟斷者。此叁十六使是欲界系。謂余在二界是亦當分別者。余六十二使。于中叁十一色界系。叁十一無色界系。已說界諸使。今當說
受邊見邪見 及與五我見
二盜應當知 是煩惱說見
從因相續不識諸法性。于中或有常相。或有斷相。斷常是二邊世尊之所說。于中若見受邊是謂受邊見。誹謗真實義此見是邪見。若有情識類愚于中計我是謂身見。有漏法受第一此見是見盜。非因見因此見是戒盜。此五煩惱是慧性故說見
欲猶豫嗔恚 慢癡說非見
是界差別故 轉行種種名
欲猶豫嗔恚慢癡說非見者。欲名受念想思。于諸行中樂著猶豫名如前所見。于中或思惟嗔恚名所作相違忿怒。慢名自舉。癡名所有不識。此五煩惱說非見。是謂一切諸煩惱。是界差別故轉行種種名者。是十煩惱或從苦行。或從習或從滅或從道。于中若從苦行者。是見苦斷如是至道。余思惟斷
下苦于一切 離叁見行二
道除于二見 上界不行恚
下苦于一切者。下苦是欲界苦。于中行一切十煩惱。凡愚于欲界苦不了因見斷。不了果見常謗果謗苦邪見。苦受第一見盜。謂法于法非因計因戒盜。自見欲他見恚從見中或從自見舉慢。不了無明。離叁見行二者。習及滅各七行。身見行于現五陰。習者細微不現。是故于中不行。滅亦如是。受邊見者亦行于現。戒盜行于界彼亦非習滅。道除于二見者。身見邊見不行于道有漏境界。故戒盜者行于道。似道故終竟不解至不見正道。上界不行恚者。如欲界分別。色無色界亦爾。除其恚彼中無恚意止柔軟故。諸見及疑非思惟所斷。余欲界四思惟所斷。色界叁無色界二。問雲何彼緣境界。答
普遍在苦因 疑見及無明
是一切種使 樂在一地中
見苦斷種及見習斷。疑見及無明此煩惱是普遍。一切五種行于自地。所以者何。一切有漏法是苦習性。問何故行于自地非他地。答非境界故不行于上。離欲故不行于下。是謂欲界十一一切遍煩惱。色無色界亦爾。余不一切遍自種境界故
初煩惱五種 四說爲第二
境界于上界 未離慧所說
欲界見苦斷邪見。謗色無色界苦見盜。受第一戒盜受解脫方便疑惑無明不了。見習斷邪見謗色無色界因見盜。于因受第一疑惑無明不了。如是色無色界一切地。乃至無所有處
邪疑是俱生 及不共無明
息止道二斷 當知無漏緣
見滅斷邪見謗于滅。是緣滅故無漏緣。如是疑惑于滅。及彼相應無明無漏緣。如是見滅斷不共無明。謂不欲于涅槃。彼亦無漏緣。見道斷亦複如是。是十八使無漏緣。問雲何有漏種諸使所縛。答
若種在欲界 一切諸遍使
緣縛于己地 在上界亦然
諸一切遍使。是于自地中緣使一切種
其余諸結使 當知自種緣
所使于自界 及是相應品
其余諸結使當知自種緣所使于自界者。一切不遍使自于種中。緣諸法即彼所使。及是相應品者。一切遍及不一切遍是一切自品中相應所使
若無漏所行 及他地緣惱
是相應所使 境界解脫故
若無漏所行及他地緣惱是相應所使者。若使無漏緣及上地緣。是自品相應所使非緣使。所以者何。境界解脫故。此使不緣于境界。無漏諸法解脫一切煩惱。上地諸法解脫下地煩惱。問此使當言不善爲無記。答
己身見邊見 此相應無明
是欲中無記 色無色一切
己身見邊見此相應無明是欲中無記者。欲界身見邊見及相應無明是無記。所以者何。己身見數數行。若當不善者欲界衆生。應無有樂多作不善故。複次若不善者相違于福。此中計我人行福令我得樂。不善者相違于善。是以身見非不善。斷見是無常見厭于生死是亦非不善。是故非不善有常見亦不違善。如身見是故非不善。余欲界煩惱一向不善。色無色一切者。色界無色界諸使盡無記。所以者何。正受所壞故。不善者受苦痛報彼中無苦痛。問一切諸煩惱盡縛自所有境界爲不。答
貪欲嗔恚慢 知或過去縛
未來受一切 余二世盡受
貪欲嗔恚慢知或過去縛者。謂過去愛恚慢。是不必于前一切自境界起愛者。不能于前一切法中起。非以不見生故。未來受一切者。謂未來愛恚慢縛一切有漏法。所以者何。緣一切有漏故。余二世盡受者。見疑及無明總緣一切法。是故縛過去未來諸有漏法。現在使不定故不說。若有者受自相彼應說如過去。已說諸使境界。次第今當說
次第是轉生 自地于自地
上地亦生下 此事當分別
次第是轉生自地于自地者。一切諸煩惱于自地煩惱次第緣。可得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此事當分別者。梵天上命終次第生欲界一切。若彼中穢汙心命終。此中一向穢汙心相續。如是一切地
已說諸使自相。如此煩惱世尊教化故多種說今當分別。問世尊說七使。欲愛恚有愛慢見疑及無明。此雲何。答
欲界五種欲 此說欲愛使
色無色如上 有愛當分別
欲界五種欲此說欲愛使者。見苦習滅道思惟斷。色無色如上有愛當分別者。色界愛五種無色界亦爾
恚即是恚使 五種如前說
憍慢及無明 十五在叁界
恚即是恚使五種如前說者。嗔恚亦如是五種。憍慢及無明十五在叁界者。慢欲界五種。色界五種。無色界五種。無明亦爾
見使叁十六 說普在叁界
疑使有十二 此七有異名
見使叁十六說普在叁界者。欲界十二見五見苦斷。二見習斷二見滅斷。叁見道斷。色無色界亦爾。疑使有十二者。欲界有四見苦習滅道斷。色無色界亦爾此七有異名者。此煩惱說扼受流漏。問何以等故答
扼縛及受流 漏一切無窮
諸扼及受流 煩惱是說漏
系一切衆生故說扼。受生具故說受。流下一切衆生故說流。漏一切無窮故說漏。已說種種相。相應根今當說
諸使在叁界 盡護根相應
隨地諸根使 相應于色身
諸使在叁界盡護根相應者。一切九十八使盡護根相應。諸煩惱後時依于無求而止。隨地諸根使相應于色有者。梵天及光曜有喜根。彼地諸使喜根相應及護根。遍淨有樂根彼地諸使。樂根相應及護根
邪見及無明 欲界中樂苦
嗔恚疑唯苦 謂余一向樂
邪見及無明欲界中樂苦者。欲界邪見無明樂根相應及苦邪見者作惡業爲喜淨業爲憂。彼相應無明亦爾。嗔恚疑唯苦者。疑憂戚爲本不決定故。不喜嗔恚亦爾謂余一向樂者。欲界余使一向樂相應非苦。彼歡喜爲本
二勳堅著身 見斷唯應意
欲界諸煩惱 此根是相應
二勳堅著。名諸煩惱思惟斷。彼身痛相應心痛。于中身痛者樂根及苦根。心痛者喜根及憂根俱有。護根一切身痛思惟斷意俱有。見斷唯應意者。見谛斷結唯意相應。欲界諸煩惱此根是相應者。是謂欲界諸煩惱。已分別相應根。上煩惱今當說
無慚亦無愧 睡悔及與悭
嫉掉眠煩盛 故設上煩惱
此八事說上煩惱諸使是煩惱。于中此上從中起此。是使垢依于使。問何者使垢。答
一切煩惱俱 說睡及與掉
無慚不善俱 無愧亦複然
一切煩惱俱說睡及與掉者。掉名于心不止息。是一切煩惱相應。煩惱是不止息眠雖名沈意。彼亦一切煩惱相應。以沈心使生煩惱。無慚不善俱無愧亦複然者。無慚名行惡時不慚他。無愧名自惡不厭不著。此二上煩惱。一向不善相應非無記
謂苦在于意 悔思惟所斷
眠唯在欲意 余各自建立
謂苦在于意悔思惟所斷者。悔名作善作惡事不成而悔。不可說是喜故一向苦相應。是意憂根相應從惡行生故。說思惟斷苦相應故當知是欲界。眠唯在欲意者。眠意閉故眠是一向欲界在意地。彼于欲界一切煩惱相應。一切諸煩惱行于眠時。余各自建立者。謂余二上煩惱嫉及悭。嫉名見他樂生熱。悭名守護惜著。彼俱自建立非余煩惱相應。問諸煩惱幾識相應。答
欲嗔恚無明 當知依六識
謂欲思惟斷 色中隨所得
欲嗔恚無明當知依六識。謂欲思惟斷者。欲界思惟所斷。愛恚無明六識相應。色中隨所得者。愛無明色界隨所可得。梵天上四識彼中。此二煩惱四識相應。余煩惱在意識中。已說諸煩惱。如所斷今當說
一時斷煩惱 而于中解脫
無量時所得 正智之所說
一時斷煩惱而于中解脫者。此煩惱無礙道一時斷。非已斷複斷。無量時所得正智之所說者。此得盡數數如欲界見斷。五時得盡證自分。及四沙門果如是。一切如賢聖品說
欲界中解脫 聖說四斷智
離色無色界 當知五斷智
永盡無余謂之斷智。于中若欲界見苦習所斷。若盡得無余解脫是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叁。思惟斷四。色無色界見苦習斷一斷智。見滅斷二。見道斷叁。色界思惟斷四。無色界思惟斷五。問以何等故于斷分斷智。答智果故說斷智。如瞿昙性中生亦名瞿昙。此亦複爾。問此諸使爲心相應。爲不相應。答相應。所以者何
心爲使煩惱 障礙清淨違
諸妙善可得 當知相應使
心爲使煩惱者。若使心不相應不以煩心。若煩心者是故相應。障礙名若使心不相應。不障礙諸善法。若障礙者善法不生。不障礙使生是故相應。淨相違諸妙善可得者。若使不相應不與善相違。若不與善相違者善心亦應生。若不相應是煩惱性亦不應作患。若相違常相隨不生善。不相隨則生善。因此事故是相應使
賢聖品第五
已說使品。賢聖品今當說
如此聖斷勞 衆恐怖之本
等方便正智 今當說善聽
不亭心者無能起正見是以
始自身處所 系縛心令定
亦欲縛識足 及盡煩惱…
《阿毗昙心論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