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毗昙心論》

「釋經論部·毗昙部」經文1552卷28頁碼:P0869
劉宋 僧伽跋摩等譯

  《雜阿毗昙心論》五 ▪第2页

  宋天竺叁藏僧伽跋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智  俱觀于下苦

  世間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間第一法次第生苦法忍。欲界見苦斷十使對治。是則初無漏無礙道。複次世間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舍邪業邪趣邪見。邪業者五無間業。邪趣者惡趣。邪見者五見。又世間第一法分苦法忍作五種定。謂地定行定緣定刹那定次第緣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間第一法。即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間第一法。即此行苦法忍。緣定者。必同緣故。刹那定者。若此刹那背。即此刹那生。次第緣定者。世間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增上忍分作叁種定。除刹那及次第緣。以是故緣苦忍。後得超升離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無色界苦乃至色無色界行對治。是名下忍。彼複思惟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對治。舍色無色界行對治。是中忍。彼一一谛觀察舍還。乃至欲界苦相續修。然後複舍。相續乃至欲界苦一刹那思惟。是增上忍。然後生世間第一法。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脫道自性。問此忍智何緣。答俱觀于下苦。下苦是欲界苦。彼苦俱觀

  謂色無色苦  集滅道亦然

  此法無間等  說是十六心

  謂色無色苦者。色無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無礙道。苦比智解脫道。集滅道亦然者。集滅道谛亦以二忍爲無礙道。二智爲解脫道。此法無間等是說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頃爲法無間等。無間等是見義。此十五心頃是見道。最後一心是修道。問何故叁谛忍及智見道攝。道谛最後心修道攝耶。答修十六行道故。道比智相應修十六行。非見道修十六行道比智相續故。果道所攝。謂不應者不然。如盡智成者此則成。若此非分者無學道亦非分。略說叁地。見地修地無學地。于此諸地建立人。如是義今當說

  隨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隨信行鈍見  當知亦在中

  隨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見道十五心人。若利根說隨法行。隨法行故說隨法行。不從他信故。隨信行鈍見當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鈍根者說隨信行。信他得度故。隨信行者少觀察。隨法行者多觀察

  隨信隨法行  若具煩惱縛

  乃至五種斷  當知向始果

  此隨信隨法行人。若具煩惱縛。若一二叁四五種斷名向須陀洹果。煩惱上上等分別故立九品。彼若凡夫時未曾斷一品名具縛。若斷一品名不具縛。若斷五品超升離生。欲界見苦斷五品斷苦法智得解脫證。乃至見道斷五品斷道法智得解脫證。欲界修道斷五品斷斯陀含果得解脫證

  六斷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離欲至八地  是則第叁向

  六盡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隨信行隨法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斷。此說向斯陀含果。離欲至八地是則第叁向者。此隨信行隨法行者。若離欲乃至無所有處盡。彼俱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于果

  軟見信解脫  利見名見到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于果者。第十六心名道比智相應彼起俱說住果。若須陀洹若斯陀含若阿那含。軟見信解脫者。若軟見入見道名隨信行。彼住叁果時名信解脫。利見名見到者。若利根入見道名隨法行。彼住叁果時名見到。見到信根勝信解脫。但以慧所勳故說見到

  非事諸煩惱  謂彼一切盡

  乃至未進行  是名須陀洹

  若見道斷八十八結盡。是須陀洹果。乃至未集行。是名住須陀洹果。若方便斷上上種。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種乃至五品斷超升離生道比智起名須陀洹。非向斯陀含。以向彼果道。未一念現在前故。問斷衆多煩惱。何故世尊說叁結盡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見疑愛恚慢無明。彼見道斷六。五見及疑。彼見道斷六使永盡。彼叁轉叁隨轉。彼身見是轉。邊見是隨轉。戒取是轉。見取是隨轉。疑是轉。邪見是隨轉。已說轉。當知已說隨轉。是故世尊說。叁結盡是須陀洹。複次此諸煩惱。或一種二種四種。已說身見當知已說一種。已說戒取當知已說二種。已說疑當知已說四種。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緣無漏緣盡當知。此結已盡已知。乃至阿羅漢。猶有相似隨轉故

  未盡修道種  受生生死七

  當知彼所說  極滿須陀洹

  彼須陀洹修道種未盡。彼極滿當知七有。七生人間中陰生陰及欲界天。此總說七有。不過七故。如七葉樹。問何故說七有。不增不減耶。答如七步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業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八。彼住增上忍時。除欲界七生。余一切生。得非數滅至竟不現在前。若人間超升離生人間滿七天上者還天上滿。中間聖道雖現在前。業力持故不般涅槃。問若滿七生。佛不出世。彼雲何得阿羅漢果。答有說。在家得阿羅漢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說。即彼形自出家。成就不壞淨故。希望具足故。見惡行過故。是故須陀洹法不墮惡趣。又佛種性中生故。智火明淨故。見境界過故。止觀具足故。聖道藥所勳故。如王大子。如內火增人。如巧便魚。是故須陀洹不墮惡趣。凡夫雖不墮惡趣。以少及不定故不說。住正定聚故說定。必得涅槃故說趣正覺。七有者如前說。住者中陰。生者生陰。故說住生。更不受余生故名住苦邊。不必一切須陀洹滿七有也

  若斷叁四種  成就彼對治

  余二生叁生  是說名家家

  叁因緣故建立家家。謂煩惱斷成就根及受生。煩惱斷者。欲界修道斷煩惱。叁品四品斷無有五品斷名家家。若能斷五品者。勢力故必斷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對治無漏諸根。受生者。或更受欲界。余二生叁生。若叁因緣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種家家。若天若人。天家家者。謂欲界天。或受二生叁生。或受一天處種類身。或二或叁。人家家者。謂人間身。或一天下或二或叁。或一家或二或叁。問家家有何義。答從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須陀洹勝者名家家

  六品煩惱斷  見道斷一切

  是說斯陀含  謂彼未進行

  若欲界修道斷上叁品中叁品。及見道斷一切盡住果未進行。名斯陀含。問斯陀含有何義。答于此命終生欲界天。一來人間而般涅槃

  若七八品斷  成就對治根

  余則受一生  是名一種子

  若欲界修道斷七品八品。及見道斷一切盡。得彼對治無漏根。欲界余一生名一種子。叁因緣一一不具非一種子。若天一種子受天一身而般涅槃。人間亦爾。余一生種子故說一種子。問何故八品斷名一種子。五品斷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斷爲家家者猶生欲界。是故欲界業煩惱不爲障礙。一種子九品盡生色界。是故欲界業煩惱極作障礙。以是故說叁處衆生業極作惱亂。叁處後當說。一種子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盡不還  當知有多種

  或五及七八  或複說衆多

  九品盡不還者。見道斷一切及欲界修道斷九品結盡當知阿那含。問有爾所煩惱斷。何故世尊說五下分結盡爲阿那含耶。答一二四五種。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攝故。可惡卑下同義。複次二種下。界下及衆生下。界下者欲界。衆生下者凡夫。貪恚系故。下界者難度故。身見戒取疑系故。衆生下如守門防邏故。聖人或先斷二結或叁結。集斷故說五。不還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種。或五及七八或複說衆多。是說阿那含五種者。謂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七者。中般涅槃有叁種。如契經說(中般涅槃叁種者一如小迸木火二如小小迸熱鐵叁如迸燒鐵丸此即契經說)。四如前說。八者。五種如前說。又現法般涅槃無色界阿那含及不定人。色界五種根建立則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則二十。初禅有五。乃至第四禅亦五。種性建立則叁十。中般涅槃有六種。謂退法種性。思法護法住法升進法不動法種性。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處所建立則八十。梵身天五。如是乃至阿迦膩吒天。種性根建立則九十。地種性建立則百二十。地種性根建立則叁百六十。種性處建立則四百八十。種性處根建立則一千四百四十。記曰

  十五有二十  叁十與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叁百六十

  四百八十種  千四百四十

  如是廣略說  攝受阿那含

  根地及種性  處所廣建立

  隨彼煩惱斷  今當次第說

  複次一阿那含謂中般涅槃。根建立叁。地四。種性六。處所十六。種性根十八。地種性二十四。地離欲叁十六。地種性根七十二。處種性九十六。地種性離欲二百一十六。處種性根二百八十八。地種性根離欲六百四十八。處種性離欲八百六十四。處種性根離欲建立二千五百九十二。當知是中般涅槃數。乃至上流亦如是。此一切攝受萬二千九百六十。記曰

  一叁四與六  十六及十八

  謂說二十四  複說叁十六

  七十有二種  九十有六種

  二百一十六  二百八十八

  六百四十八  八百六十四

  及複說二千  五百九十二

  如是阿那含。其數有五倍(即上二千五百九十二五倍爲一萬二千九百六十)。已說一切阿那含。五阿那含相今當說

  利根軟煩惱  住于一種業

  是中般涅槃  分別六種性

  利根軟煩惱住于一種業是中般涅槃者。此人利根及軟煩惱。作中陰業增長不作生陰業。彼于欲界沒住色界中陰得無漏道。以此道舍余結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度欲界難故非欲界中陰般涅槃。若欲令般涅槃者。彼應斷不善無記二種結。得若二若叁沙門果。越度叁界。而欲界中陰于此無能。若色界沒者上流品所攝。問此人幾種性。答分別六種性。中般涅槃當知六種性。退法乃至不動。若說利根不應退種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品根故

  精進勤方便  修習速進道

  是生般涅槃  彼亦有二說

  精進勤方便修習速進道是生般涅槃者。生般涅槃人作中陰生陰業。命終受色界天中陰及生陰。彼初生起有行道。謂勤方便及速進道。疾斷余結。初生便般涅槃故說生般涅槃。彼亦有二說者。有說。若初生斷煩惱般涅槃者不然。無舍壽行分故。無有舍壽行者。乃至盡壽住。此義爲勝

  第叁勤方便  離于速進道

  第四不勤求  叁俱說六種

  第叁勤方便離于速進道者。彼行般涅槃若差別者。不行速進道。余如前說。名者。起有行道斷余煩惱而般涅槃。是行般涅槃。複次依有爲緣叁昧斷煩惱而般涅槃。亦是行般涅槃。第四不勤求者。此無行般涅槃亦不勤求亦不行速進道。余如前說。名者。起無行道斷余煩惱而般…

《雜阿毗昙心論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