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毗昙心論》六 ▪第3页
宋天竺叁藏僧伽跋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法受。有法受現世樂後世樂。如是比。煩惱者是業因。于此轉緣此起。余則如前說者。余如處非處力說
諸禅及背舍 正受叁摩提
第叁力回轉 九智余如前
諸禅及背舍正受叁摩提第叁力回轉者。禅者四禅。背舍者八背舍。正受者。無想定滅盡定及四無色。叁摩提者。空無相無願。第叁力者。于此禅背舍正受叁摩提中轉緣此起。問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滅智。及滅四行無相叁昧無爲緣故。余如前者。余如自業智力說
于上下諸根 第四力回轉
第五說解力 第六于界緣
于上下諸根者。上者勝下者劣。根者主。第四力者。上下諸根力也。回轉者緣也。謂緣叁谛。從緣根方便起故說上下諸根力如他心智。第五說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種。有勝有劣。勝者善欲劣者惡欲。複次欲道及道果者勝。欲生死者劣此亦緣叁谛。從欲方便起故說欲力。第六于界緣者。界者自性也。有二種如前說
于彼種種趣 第七力回轉
當知已說四 余皆如前說
于彼種種趣第七力回轉者。趣者道也。彼亦種種。向地獄乃至涅槃。彼緣趣及衆具故名趣力。當知已說四余皆如前說者。已說根解界趣力。余因緣當知如禅背舍正受叁昧說或有說。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說第八力
謂禅有煩惱 余則如前說
知宿命有行是說第八力者。宿命力于宿命所受若所行所受。種種悉知。彼所行者謂中陰。所受者謂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刹利若婆羅門。如是比悉知。是宿命力。說一智。謂宿命智有二種。謂曾得今得。上中下說叁地。建立說四。軟中上曾得今得說六地。曾得今得說八。下下至上上說九地。及下中上分別說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說十八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說二十四地。下下等分別說叁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說七十二。此總說一宿命智。謂禅者。根本禅非眷屬。非無色無神通所依叁摩提故。四支五支所攝叁摩提神通所依。唯禅非余。若依彼禅得宿命通。即知彼禅及下地。若依初禅得神通。知初禅及中間。同一地故。有煩惱者。前已說。是等智是故無無漏事是法念處。余則如前說者。如趣智力說
第九力當知 遠離于所緣
命終及受生 行于衆生數
第九力當知遠離于所緣者。生死智力除緣。余如宿命智說。聲聞不方便見千世界。方便者見二千世界。緣覺不方便見二千世界。方便見叁千世界。佛不方便見叁千世界。方便見無量無邊億百千叁千世界。問何緣。答命終及受生行于衆生數。彼緣色入。如所說隨業受法如實智。當知彼說眷屬。生死智此則內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現力明通 余皆如前說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說漏盡人所得爲漏盡智者。彼說十智性。若以漏盡緣故爲漏盡智者。彼說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者。漏盡智在十一地。攝受生故。示現力明通者。彼漏盡智說名示現。謂教誡示現。令彼歡喜不傾動故說力。永離無明故說明。通種性故說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說通明力。非示現。問此非非學非無學耶。何故契經說。叁明一向無學。答無學身中得故。導第一義明故。問六通何故叁通建立明。非余耶。答叁種愚對治故。彼初明滅前際愚。第二滅後際愚。第叁滅真谛愚。導叁解脫門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現非明。謂神足他心智。二是明非示現。謂宿命智及生死智。漏盡通俱有。天耳通俱無。余皆如前說者。余所未說者因緣如前說。已說力。無畏今當說
初則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余二如二七 是名無畏安
初則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覺此初無畏。即處非處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諸漏已盡。此即漏盡力。余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者。言我爲諸弟子說障道法。彼言不障道者。無此畏也。此即自業智力。言我爲諸弟子說道是賢聖出離。言不出離者。無此畏也。當知此即趣力。問世尊何故說此契經。答製善星及婆羅婆誹謗故說此契經。善星言。沙門瞿昙無過人法。爲製彼故說前二無畏。婆羅婆言。沙門釋種子法我悉知見。爲製彼故說後二無畏。複次前二無畏是說自安。後二無畏是說安他。不屈伏義是無畏義。離恐怖故。問力無畏何差別。答有說。無差別。又說。智是力。智光普照是無畏。安住是力。勇猛是無畏。智無盡是力。辯無盡是無畏。如是等。複次一一力攝四無畏。一一無畏攝十力。此十四法。又叁不共念處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一切聲聞緣覺故不共。念處及大悲是慧性。問無诤何地雲何行何處現在前。何緣何等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禅有垢 無诤叁方依
緣欲未生惱 依不動智慧
第四禅者。無诤在第四禅非余。普境界故。于一切依最勝故。是有垢離聖行故。無诤者。煩惱相違故。叁方依者。叁方現在前非余。說力所起故。緣欲未生惱者。緣欲界未來煩惱。謂貪恚癡慢自相煩惱非總相。總相是普境界。是故得四念處舍根相應。依不動者。依離煩惱身得故叁昧力故。唯不動法者所能起非余。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羅漢不行五因緣故。則能令彼不起煩惱。謂正威儀及正說分別應受不應受觀察住處及觀察人。正威儀者。于一方正身坐。若有人來即觀其心。觀察彼心何等威儀令不起結。若此威儀令彼不起。即時便住如是威儀。正說者。若有人來即觀其心。若說而起彼結則不爲說。不說而起則便爲說。分別應受不應受者。他施衆具即觀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結。雖須不受。不受而起雖不須而受。觀察住處者。若住此處而起彼結。雖衆具豐足則便舍去。觀察人者。先觀察人然後入裏。若舍若巷有起結者則便不入。雲何于彼複作惡緣。爲攝他故作是思惟。我于往昔煩惱身時。彼等于我起煩惱故受不愛果。況今離欲。當作方便令彼于我必不起惱。佛及波羅蜜諸聲聞等。得無诤滿而不數入(爲令衆生因惱得度故有時不入無诤叁昧也)
所謂妙願智 遠離彼境界
于彼最後得 六智自在性
所謂妙願智遠離境界者。妙願智亦在第四禅。是有漏依。叁方不動者所得。是智惠性緣一切法。普境界故。無色依者(上雲無色依者此依是津膩義謂欲色界是無色界氣分故名爲依此釋願智因依果知無色界也)。觀行差別如田夫。是故說四念處。如願而知故說。願智欲知而知是其義。于彼最後得者。若起彼智時。謂欲界善心次第初禅現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善心。複順次第乃至第四禅現在前。彼複于第四禅從軟至中從中至增。于彼增上第四禅後起願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種自性。謂叁無礙智除辭無礙。又無诤智後邊智及妙願智。此智叁因緣故起。攝他故。攝教法故。覺世間安不安故
義辯漏無漏 在于一切地
佛說爲方便 余則如前說
義辯漏無漏者。此辯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義故。有說。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滅谛最第一義故。是故說行念處叁昧緣。在于一切地者。此辯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說爲方便者。義辯以佛所說爲方便。若先無佛說則無能起者。不知義故。余則如前說者。余所未說者。如願智說
所謂爲應辯 境界道及說
因明論方便 或叁余如前
所謂爲應辯境界道及說者。應辯緣道及言說。是故九智自性除滅智有十二行。因明論方便者。此辯不以因明論爲方便。則無能起者。不知應不應故。是故說阿毗昙爲方便。以因明論無如阿毗昙者。以智具足故。或叁者。此辯叁智性。謂辯及願智最後智。有說。知一切法第一義。彼亦義辯。余如前者。余所未說者。如義辯說
法辯緣施設 在于五地中
以數爲方便 余如無诤說
法辯緣施設者。法辯緣名分齊。在于五地中者。謂欲界及四禅。非上地。以無色界不緣名及下地。非分故。以數爲方便者。法辯以數論爲方便。余如無诤說者。余所未說者。如前無诤說
聲明論方便 是則爲辭辯
境界于言說 二地余如前
聲明論方便是則爲辭辯者。辭辯以聲明論爲方便。若先不習聲明論。則不能起離種子故。境界于言說者。此辯緣言說。是故是身念處。二地者。欲界及初禅。非上地。離覺觀故。余如前說者如法辯說。問辯雲何。如說生耶爲異耶。答有說。如說生。謂先于法起名巧便。知名未知義故次第起義辯。雖知義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辯已不能連注說故次起應辯。又說。先起義辯。知義不知名故次起法辯。知名不知辭故次起辭辯。知辭不能連注說故次起應辯。應辯如前說。又說。名隨說轉。是故先起辭辯後起法辯。義依名轉。是故次起義辯。此叁辯導應辯。問此辯雲何。爲一一得也。答不然。若得一則具四。如四聖種一時得。此亦如是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雜阿毗昙心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