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2卷31頁碼:P0097
後魏 佛陀扇多譯

  《攝大乘論》上 ▪第3页

  後魏世佛陀扇多于洛陽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四諸相釋成無有義。若是唯識義現見依者。他性相雲何。他性以何義故說爲他性。自習種子生故。緣他性生已刹那後自不住。有力故說他性。彼是妄想分別非性非所依。未曾有塵見故。彼雲何妄分別。以何義故彼名爲妄分別。無量相妄分別顛倒相生故。妄分別者。無自相唯妄見故。說爲妄想。若是成就相者。彼永無自性相彼雲何成就。以何義故說爲成就。不以義故說爲成就。緣淨念一切善根妙義因故。亦是上義故名爲成就。複有分別及無分別說分別性。是中何者分別。何等分別。何等分別性。意識分別以能分別。然彼自語言習種子及一切識。語言習種子故。是無量諸相分別故。行一切處分別妄想分別故。說爲分別。複他性妄想念隨所有性。他性妄想者。是彼處妄想自性。以何相以何義故先已釋。雲何複妄分別以何分別。以何念以何念取。以何慢。以何假名。以何安義名。以念故他性中彼念取見彼慢分別起口業。見等四種世間行故。非有義而言有安故分別妄想。此諸叁性爲同行爲別行爲別不別。應說傍義故。他性相他性傍義故。彼亦是妄分別傍義故。彼亦是成就有何傍名義。是以他性他性習種子。生他性因故。有何傍名義。以是彼如是妄分別。及妄分別及諸分別因故。有何義故。隨彼如是妄分別。如所分別如是彼永無義故。有幾種他相。略有二種。一薰種子他相。二染淨性不成他相。如是此二種他相故。說爲他相。妄分別性亦有二種一者性分別。二者勝分別故。以爲分別。成就性亦有二種。一者性成就故。二者淨成就故。分別複有四種。一者性分別。二勝分別。叁覺分別四不覺分別。覺分別者解義事善巧故。不覺分別者。不解義事不善巧故。複有五種。一名所依義分別。所謂此名有是義爾。二義所依名性分別。所謂此義有此名爾。叁名依名性分別者。所謂不決定義名分別故。四所依義性分別者。未決定名義分別故。彼二依彼分別。所謂此義如是。身如是名爾。攝一切義故。複有十種分別。一根本分別。所謂阿犁耶識二相分別。所謂色等識。叁念現相分別。所謂同依眼識等識。四念異分別。所謂老等。樂受貪等。他所惱時轉變等。趣及欲界等異故。五念現相異事分別。所謂所說如是等異相。彼異相他所將分別。所謂不聞正法。及聞正法者所有分別。六不寂靜思惟。所謂不聞正法者。謂諸外道。七寂靜思惟。所謂聞正法同法者。八妒分別。所謂不正意思量。身見等六十二見。同順彼分別散分別。謂諸菩薩有十種分別。非事相散故。事相散故。正安散故。毀謗散故。一向事散故。異事散故。性散故。隨名義散故。及隨義名散故。此諸十句散事中對治故說無分別智。一切諸般若波羅蜜中說如是彼障及對治。具足般若波羅蜜應知。若是傍名義他性相叁種性成。雲何叁種性無差別不成。隨彼傍義他性者。非彼妄分別。非成就隨彼傍義妄分別者。非彼他性。非成就。隨彼傍名成就者。如是非彼他性。非妄想。雲何複知。如他性相。妄分別性事現故。非如是體性爾。本名離慧故。及自滅因故。多名故。多身相違因故。不定名穢身相違因故。是中有偈

  本名無慧故  多及不定故

  成彼自多身  穢身相違故

  覺見諸法事  及見染淨等

  如幻應當知  及如虛空等

  複以何義故。有如是所說事他性相一切事不成。彼無已成就性及無故。如是一切事不成。他性及成就性無故。染淨無事患應見染淨。是故非一切無。是中有偈

  他性既無  成就一切  無事常時

  于諸染淨

  所有此諸佛如來大乘方廣中說。彼說中雲何妄分別性應知。無傍名義說可知。他性相雲何知。幻焰夢鏡像光明響水中月應化等諸喻應知。成就性雲何知有四種淨法。說中知四種淨法者。性淨故。所謂真如空實際無相真實義及法界。是離垢淨所謂如是彼離一切障垢。彼得行淨。所謂一切菩提分法及波羅蜜等。彼生因念淨。所謂說大乘法。如是彼淨因故非妄想。淨法界因氣故非他性如是此諸四法攝成一切諸淨法。于中有偈

  幻等說故生  妄計無有說

  于諸四淨中  說爲真實淨

  淨性離垢行念故。彼淨諸攝四種義故。複以何相故。他性相如所說幻等喻中明。余者于他性相中。回妄顛倒取意故。雲何複余者于他性相中顛倒疑意成。如是余者作是意。雲何無此義。現境界成。爲彼除疑回義故說爲如幻。雲何無義諸心心數順義成。回疑義說如焰喻。雲何無此無義而受愛不愛事。回彼疑義故說如夢。雲何無此義而有淨不淨業愛不愛果順不順事。回彼疑故說如鏡像。雲何無義而有種種識順事。回彼疑義故說如光。雲何無此義而有種種假名語言順事。回彼疑義故說如響。雲何無此義實能取叁昧境界順事。回彼疑意義故說如水中月。雲何無此義而諸菩薩故取意不顛倒。作衆生益義故受生。回彼疑意義故如應化事。有何義故。如梵王經中說。我不見世間不證涅槃。他相性中妄分別。及成就性因故。說世間及涅槃事。無異事故。如是彼他性相妄分別分故說爲世間。成就分故說爲涅槃。如佛阿毗昙中說。有叁法。是染分淨分。彼二分有何義故說。他性中妄想性是煩惱分。成就性是淨分。還彼他性彼二分。以此義故說。此義中何者說金藏土示現。所謂如金藏土中有叁事可見。一地塵二土叁金。是中有地塵故見土及見有金。若入火時不見土唯見金。地塵者見土時非正見。見金時非如實見。是故地塵有二分。如是此無分別智火觸彼識已。彼識虛妄分別性事見成就性事故不見。無分別智火觸彼識已彼識實成就性事故見。妄分別性事故不見。是故所有妄分別識他性相二分成。如金藏泥地塵爾。如來或說一切法常或說一切法無常。或說非常非無常以何意故說常。他性相成就分別故說常。妄分別故非常。彼二分故非常非無常。以是意故說如。常無常不二。如是苦樂不二。淨不淨不二。空不空不二。有我無我不二。定不定不二。有性無性不二。有生不生不二。滅不滅不二。永定不永定不二。性滅不性滅不二。世間涅槃不二。如是等句差別諸佛一切密語。以此叁種性句隨順應知。如常等諸句中說。于中有偈

  如諸法所無  及如見非一

  如是法非法  不二義所說

  彼一分事故  亦說名爲事

  二分不名事  非事真實說

  如見非如有  是故說爲見

  如是彼亦見  是故說爲無

  自體自無故  自事中不住

  取者本亦無  故說爲無性

  無性義故成  上上依義故

  無生亦不滅  永寂性滅故

  然有四種意趣故。及有四種密語漸次。一切佛語隨順解釋應知。一者法同意趣故。所謂我是無量無邊時。號曰毗婆屍正真正覺。二者時節意趣。所謂若稱多寶如來名者。即定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無量壽經說。若有衆生願取無量壽世界即生爾。叁者義中間意趣。如經所說。供養若幹如許恒沙等。供養親近已得解大乘義爾。四者順衆生心意趣。所謂或有衆生贊行布施彼者複謗毀。說如是布施如是持戒。及余者說修事。是以故說四種意趣。四種密語漸次。一者勸發漸次。所謂或聲聞乘。或大乘中衆生法性勝故。順世谛理所說。二者相漸次。隨所法相說中示現。叁者對治漸次。隨所說八萬四千衆生行。四者發願漸次。隨所異義言音聲字義余說隨所。有偈

  非實而作實  顛倒中善住

  煩惱善染故  得無上菩提

  欲解釋大乘經者。彼應以叁種相差別故。略作解釋。一者因緣說。二者因緣所生諸法相說。叁者以說聞義故說。是中因緣集說者。如說言習所生法。彼如是還彼報識順識中疊互緣故生。彼複順識相諸法。同念見識性。然彼憶持相分別相及法體相。是以此示現叁種性相成。如說同念見者。彼知叁相爾。雲何複彼相解釋分別相者。他性中無。成就性中有。彼二有無。有覺無覺有見無見。真實同時。彼他性中依非衆生分別衆生成就者。行彼覺故彼不覺。如說分別他性中成就。彼處有不覺及覺故。略說彼二邊所說義解釋。所謂先已說句余句示現彼分別。或功德增上故。或義增故。功德增者。所謂說佛功德善覺慧。不二行無相法究竟佛行行故。得一切佛法。到無障道。不退轉法無障境界。不思住達叁世遍一切世界身。一切法無疑。知一切成就慧無疑。諸法知無分別知。一切菩薩正受智。不二佛行得最究竟。不離如來。解脫智盡。至無邊中佛地。通達法界最虛空界盡爾。善覺佛者。此句余句所解釋應知。如是善說法體成。善覺慧者。此善覺慧諸佛如來十九種諸佛功德攝成應知。智中一向無障無分別功德。事非事二相真如最淨說自然佛所作不休息行功德。法身中身心業無分別功德。一切障對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世間生世間法不能染功德。法住功德。受記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現報身應身功德。決疑功德。種種行入功德。未來生法智功德隨信示現功德。無量身化衆生行功德。同法成波羅蜜功德。異佛世界隨信示功德。叁種佛身說法不斷功德。乃至世間際一切衆生助成一切樂及無量功德。因此說故。義增上者。複如經所說。菩薩成就叁十二法故名爲菩薩。助益樂深心故。于一切衆生令入一切智智。稱己智滅慢故。淳厚深心故。不作恩愛怨及非怨等心故。永親故。盡至涅槃美言悅目先應故。不斷彼心故。所許之事不休息不疲倦意故。聞義無厭足故。自過見患故。見他作過不說故。一切威儀行菩薩心業故。布施中不求報故一切有道處不著修戒故。不嗔一切衆生忍故。聚集一切善根法以精進故。離無色界禅故。順方便智故。四攝法所攝方便故。破戒持戒不二心故。勤劬聞妙法故。樂住阿蘭若故。不樂世間種種事故。不希樂小乘故。于大乘見大利益故。遠離惡知識故。親近善知識故。淨四梵行故。五神通遊戲故。依智故。住有行不住有行衆生不舍故。一向定言故。重實語故。菩薩心爲首故。如是等句初句中差別應知。助樂深心故。于一切衆生此助樂深心故。有十六種作事差別應知。是中十六種作事者。轉轉行作。不退作。他所不勸而自行作。不嗔作。不望報作。叁句不望報故。有益無益不嗔喜。乃至後生隨逐故。彼相似口業故。有二句苦樂中不二等作事。不怯弱作事。不退轉作事方便攝作事。除障作事。二句相續不斷念彼心作事。勝至作事。七句六波羅蜜正修行。及攝取行正事。成就行作正事。六句親近知識。聽聞正法。樂蘭若。舍惡覺心。正念功德。二句大乘功德。二句成就作事。叁句無量清淨得益力得證功德。彼令住作事四。將衆功德除疑。教受財法攝取心故。不雜心故。如是等句與初句解釋差別應知。如經說。依于初句故句別有功德。依于初句故句別義別爾。如是智相釋已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