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七 ▪第2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果名富樂自在故稱樂。具德故稱富。此富樂是一切如意可愛法。若約小乘。以智斷爲如意。恩德爲可愛。若約大乘。法身爲富樂。應身爲如意。化身爲可愛。此叁攝無上菩提盡故言一切。前言舍命者。譬離智障。智障既滅。雲何我如意可愛富樂而當不成。由第叁煉磨心。于方便中。第叁退屈心則滅不生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偈中更顯前叁義
論曰
人道中衆生 念念證菩提
處所過數量 故無下劣心
善心人信樂 能生施等度
勝人得此意 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時 即得勝富樂
滅位圓淨善 此義雲何無
論曰。人道中衆生
釋曰。此顯同類能得無等果故。不應輕賤自身
論曰。念念證菩提
釋曰。此顯時無定。修因及得果並無定時。是故恒須勤修。無時而不可修。修因既爾。得果亦然。是故不應謂時有障而輕賤自身
論曰。處所過數量
釋曰。顯處所無定。隨處立因皆可得成。得果亦爾
論曰。故無下劣心
釋曰。此明解前叁義故退屈心不生。謂我無有功能應得無上菩提。故心不下劣
論曰。善心人信樂。能生施等度
釋曰。非惡心及無記心能信樂何以故。有諸人。以散漫無記心行施等行。複有諸外道。以惡心行施等行。爲離此惡無記故說善心。求得無上菩提者名善心人。複次施等是善。若無善心爲因。則不成施等行。是故須勝因以生勝果。勝因即信樂。由信樂故生施等諸度。此兩句顯叁義。一顯增上緣。二顯同類因。叁顯等流果
論曰。勝人得此意故。能修施等
釋曰。諸菩薩名勝人。此意即是菩薩正意。謂信及樂。由有此意于修施等有能。是故我修施等不以爲難
論曰。若善人死時
釋曰。善人有二種。即凡夫及二乘。凡夫修施修戒。二乘修道品。死時亦有二種。即死墮及移位
論曰。即得勝富樂
釋曰。亦有二種。凡夫得人天梵世富樂。二乘得六通等富樂。若立此因必定得果
論曰。滅位圓淨善。此義雲何無
釋曰。我今修十地福慧及無流道品。圓約諸地。淨約道品。金剛心滅後名爲滅位。此即無上菩提果名勝富樂。我決定應得此。雲何言無
論曰。由滅除四處障故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四處。此四種障菩薩皆應滅除。今當說之
論曰。由舍離聲聞獨覺思惟故。邪思惟滅
釋曰。二乘思惟。謂數觀苦無常等生死過失。及數觀涅槃寂靜功德。此觀但愛自身。舍利益衆生事。若離此觀名滅邪思惟
論曰。于大乘中。生信心及決了心故。滅一切邪意及疑
釋曰。于大乘甚深廣大法中。于真谛生信心。于俗谛生決了心故。于真如舍非撥意。于如來所說大乘十二部經。舍如文判義意。故滅一切邪意及疑。複次于大乘中。依所安立法相。如來說叁性。謂一切法無性。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無有品類。是依分別性說。若說幻事鹿渴夢相光影鏡像谷響水月變化。是依依他性說。若說真如實際無相真實法界空等。是依真實性說。此叁性說中。不信及疑不得生故。說滅邪意及疑
論曰。是所聞思諸法中。舍離我及我所邪執故。是故滅除法執
釋曰。聞思境界名所聞思諸法。文句所顯義是聞慧境界。依此義如理如量推尋道理。此道理是思慧境界。于中若執法體是有。名法我執。譬如執有涅槃。謂集谛無生寂靜爲體。若執法體有用。名法我所執。譬如執涅槃用。謂能離叁苦。如此等執名爲邪執。若未滅此執。不能得入唯識四位。由滅除法執故。能得入唯識四位。複次遠離所聞及所思法我及我所執。此中但執法體及用爲有。說名我我所。不執人我我所。何以故。此人我執前十解中已滅除故。唯法我未除故。顯入唯識方便
論曰。安立現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是故能滅除分別
釋曰。于散亂位中。色等六塵自所證知。爲現前住。于寂靜位中。骨鎖聚等從定心起爲安立。如此等一切相。是散亂寂靜二心境界。思惟謂覺觀思惟。觀苦無常無我等。此心緣內境。由見境無相見識無生。是故能滅分別。由無分別爲方便故。得入四位。若起分別則不得入。複次現前住及所立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別者是人在分別。觀方便道中故。作無分別意若方便已熟不須功用自然能無分別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此偈顯最後所滅
論曰
現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別 故得無上覺
論曰。現住及安立。一切相思惟
釋曰。一切相有二種。謂現住及所立。散心所緣六塵名現住。定心所緣骨等爲所立。複次一切相有二種。一如外顯現。二如內顯現。如外是相。如內是思惟
論曰。智人不分別
釋曰。菩薩名智人。已聞思唯識道理。由此聞思故名智人。作意不分別乃至無功用不分別
論曰。故得無上覺
釋曰。由不分別故。成就無分別智。得入初地。即初地以上爲無上覺
論曰。緣法及義爲境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五處因。及方便能令入唯識觀。今當說之
論曰。何因何方便得入
釋曰。此問有兩意。先問因後問方便
論曰。由聞熏習種類正思惟所攝。顯現似法及義。有見意言分別故
釋曰。此即答第一問。因大乘十二部經所生聞慧熏習。此熏習有種類。種類即是聞慧。以此爲生因。依此聞慧數起正思惟。增長令堅住故名攝攝。持令堅住正思惟爲長因。有憶念攝持。或似正教顯現。或似正教所诠義現。意識覺觀思惟名意言分別。此意言分別有二種。謂相及見。今但取見不取相。何以故。此觀緣識遣塵故
論曰。由四種尋思。謂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六處。若菩薩于名唯見名。于義唯見義。于名義自性言說。唯見名義自性言說。于名義差別言說。唯見名義差別言說。于此四處見度疑決了說名尋思。菩薩見名義相各異。及見相應依義相應。菩薩見自性言說及差別。言說皆屬義故名與義相應。雲何得知名義互爲客。先于名智不生故。若名與義同體。未聞名時于義中名智應成。又名多故。若名與義同體。名多義亦應多。又名不定故。若名與義同體。名既不定義亦應爾。若不成一物相違法則應同體。又此名爲當于有義中起。于無義中起。若已有及未有義中名起。則一體義不成。又若汝說先已有義。後以名顯義。譬如燈照色。若爾此人先已執義。後方立名。非未執義時立名。此執即應能了義。何須後更立名顯義。此執若不能了義。名豈能了。複次由此名有余人不達此義。以未了此名故。若名定能了義。則不應如此。若名定能了義。由此名不應有人有識物有不識物。複次若有執義異名異。由此名于義無有邪執。譬如凡夫人識五陰但是行聚。由數習故。于自他相續起我執。于義中不無邪執。若義與名一。此二事不應成。由如此等義。是故知。名于義爲客。義于名爲客亦爾
入資糧章第六
論曰。由四種如實智。謂名義自性差別。如實智四種不可得故
釋曰。此即八處中第七處。何者名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名已尋思唯有名。後如實知唯有名。世間爲顯此義故。于此義中立此名。爲想見言說故。若世間不安立色等名。于色類中。無有一人能想此類。是色若不能想則不增益。若不增益不起執著。若不執著不能互相教示。若菩薩如此知名。是名名尋思所引第一如實智。何者義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義已尋思唯有義。如實知義離一切言說不可言說。謂色受等類。色非色不可說。法非法不可說。有非有不可說。是名義尋思所引第二如實智。何者自性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色名等類自性言說中。已尋思唯有言說。由自性言說此類非其自性。如其自性顯現。菩薩如實通達此類。譬如變化鏡像谷響光影夢想幻事等。非類似類顯現。是名自性尋思所引第叁如實智。以甚深義爲境界。何者差別尋思所引如實智。若菩薩于差別言說中。已尋思唯有言說。于色等類中菩薩見差別言說。無有二義。此類非有非非有。由可言體不成就故。非有非非有由不可言體成就故。如此非色由真谛故非非色。由俗谛故于中有色言說故。如有非有及色非色。如此有見無見等差別言說別類。由此道理應知皆爾。若菩薩如實知差別言說無有二義。是名差別尋思所引。第四如實智。先已說名及義。後說自性及差別。此四中皆假立言說欲何所顯。爲顯義不可得。由義不可得名亦無自性及差別。是故菩薩尋思此名。唯假立。自性差別。如此度疑決了等說名尋思。因此尋思菩薩觀名義等二無所有。是名如實智
論曰。若菩薩已入已解如此等義
釋曰。已入謂已得四種尋思。已解謂已得四種如實智
論曰。則修加行爲入唯識觀
釋曰。地前六度及四種通達分善根名加行。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通名唯識觀。若欲入唯識觀。修加行緣何境界
論曰。于此觀中意言分別。似字言及義顯現
釋曰。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名觀中。緣意言分別爲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故
論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別得如此通達
釋曰。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
論曰。此義依于名言。唯意言分別亦如此通達
釋曰。前已遣名。此下依名以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是故依名以遣義。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能通達義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
論曰。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爲量。亦如此通達
釋曰。前已遣名義。名義既無名義自性及差別。雲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故。名爲通達
論曰。次于此位中。但證得唯意言分別
釋曰。是觀行人已遣外塵。于此觀中複緣何境。觀一切境唯是意言分別故。此觀行人緣意言分別爲境。未能遣于此境。若未能遣唯識境。在此位中已遣何境。皆盡無余。此位但不見四境。何者爲四
論曰。是觀行人不見名及義。不見自性差別假說。由實相不得有自性差別義已
釋曰。名義是本。名義各有自性及差別假說。即是名不見自性差別假說。即是不見自性差別名。遣此四法永盡無余。由心緣意言…
《攝大乘論釋七》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