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八 ▪第3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名義無所有故。能分別亦無所有。此菩薩得入何觀
論曰。得入叁無性
釋曰。菩薩見名義更互爲客。入異名義分別性。若菩薩見名自性假說。差別假說唯分別爲體。得入分別無相性。若菩薩但見亂識無六種相。此亂識體不成故不可說。因緣不成故不可執有生起。此中分別既無。言說亦不可得。則入依他無生性。若菩薩見此二義有無無所有。則入叁無性非安立谛
論曰。又正教兩偈如分別觀論說
釋曰。今此論中顯入見道境智不圓滿故引分別觀。論兩偈顯成此義。何人何位能見此心。但是影無實法義
論曰
菩薩在靜位 觀心唯是影
舍離外塵相 唯定觀自想
菩薩住于內 入所取非有
次觀能取空 後觸二無得
論曰。菩薩在靜位觀心唯是影
釋曰。唯菩薩人在寂靜位。能作此觀法。義實無所有。心似法義顯現。故說唯是影
論曰。舍離外塵相唯定觀自想
釋曰。若人在寂靜位中。已了別心唯是影。能除外塵相。是自心似法及義相起。作如此觀
論曰。菩薩住于內
釋曰。若菩薩心。如此得住實無有塵。心緣內心起。不緣外塵故住于內。若住于內此心定何所觀
論曰。入所取非有
釋曰。是所取義實無所有。菩薩能見所取境空
論曰。次觀能取空
釋曰。由所取義既實非有。世間所說心是能取。如此道理亦不得成。是故觀行人亦不見有能取心。前已不見所取。後又不見能取。是時觀行人有何所得
論曰。後觸二無得
釋曰。真如非所取非能取。以無所得爲體故。說真如爲二無得。是人先已入無相性。次入無生性。後入真如無性性。觸以入得爲義。由入得真如故名爲觸。前兩偈與後兩偈異相雲何。前兩偈約名義及假說。顯四尋思及四如實智。爲方便得入真觀。後兩偈明叁性體及叁無性。又前兩偈顯正教。明入叁性及叁無性。後兩偈顯所入叁性及叁無性
論曰。複有大乘莊嚴經論。所說五偈爲顯此道
釋曰。經義深隱難解。如實顯了經中正義。故名莊嚴經論。論解此經故得莊嚴名。莊嚴經論中有衆多義。今但略取五偈。此偈欲何所顯。此偈爲顯于修道中難覺了義
論曰
菩薩生長福及慧 二種資糧無量際
于法思惟心決故 能了義類分別因
論曰。菩薩生長福及慧
釋曰。菩薩如前釋生在見位。長在修位。又初刹那名生。後刹那名長。又單名生複名長。菩薩所修唯複無單故。生長一時而成。所生長何法。謂福及慧。施等叁度名福。般若名慧。精進及定若爲生福則屬福。若爲生慧則屬慧。所以爾者。精進若生布施。持戒忍辱則屬福。若爲生聞思修慧則屬慧。定若依四無量起。緣衆生爲境則屬福。若爲生盡智無生智及無分別智等則屬慧。誰能生長。謂菩薩人
論曰。二種資糧無量際
釋曰。此福及慧有二種功用。一能助道。二能成道體。由此二故道得成就。故說此二爲道資糧。此二用幾功力。凡經幾時得成就道。功力無量時節無際。無言顯長遠。譬如說大海無量大劫無際。以長遠故資糧亦爾。修一一度皆遍一切衆生。故功力無量。修一一度經叁阿僧祇劫。故經時無際
論曰。于法思惟心決故
釋曰。由定後心觀察諸法。是故于法心得決定。又菩薩備修五明。于度量方便具足自能故。于思惟心得決定
論曰。能了義類分別因
釋曰。菩薩能比能證故名能了。真俗二谛名爲義類。知此義類但以分別爲因。是故能了
論曰
已知義類但分別 得住似義唯識中
故觀行人證法界 能離二相及無二
論曰。已知義類但分別
釋曰。由菩薩已于義類及分別。心決定故
論曰。得住似義唯識中
釋曰。由菩薩如此思惟。但識似塵顯現故。菩薩心住唯識中不緣外起
論曰。故觀行人證法界
釋曰。由觀行人離外塵。但緣識住知塵無相。名證法界
論曰。能離二相及無二
釋曰。所證法界有何相。離能取所取二相。及無人法二分別。如此法界菩薩已證
論曰
若離于心知無余 由此即見心非有
智人見此二不有 得住無二真法界
論曰。若離于心知無余
釋曰。由此方便令法界可證。今顯此方便。知離唯識外無別有余法
論曰。由此即見心非有
釋曰。由見所緣義非有。知能緣心亦非有
論曰。智人見此二不有
釋曰。智人謂諸菩薩。見境及心二皆非有
論曰。得住無二真法界
釋曰。菩薩若見二皆非有。則得住真法界。真法界者。無塵無識故言無二。離顛倒及變異二虛妄故名真。是諸法第一性故名法界
論曰
由無分別智慧人 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依稠密過聚性 遣滅如藥能除毒
論曰。由無分別智慧人恒平等行遍一切
釋曰。此已見真如菩薩說名慧人。已于見道中得無分別智。此智何相。一以無退爲相。不退故稱恒。二以平等行爲相。此智見一切法平等理。猶如虛空。于如來所說十二部修多羅叁乘等法。同見一味無有差別。內外法名一切。內外諸法同一如性故名爲遍。平等行顯智慧體。遍一切顯智慧境界。由如此無分別智菩薩。欲何所作
論曰。染依稠密過聚性
釋曰。叁種不淨品名染。此染以過聚性爲依止。從過聚性生故。此過聚性名稠密。以難解難破故。離如來正教。余教不能令解故言難解。離無分別智。余智不能破故言難破。一切染汙法熏習種子。是過聚性體
論曰。遣滅如藥能除毒
釋曰。此性是叁品不淨法因。難解難破惑等熏習種子爲性。由無分別智聰慧人。能遣能滅此過聚性。如阿伽陀藥能除諸毒。遣約現在。滅約未來。即是菩薩盡無生智
論曰
佛說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憶念唯分別 功德海岸智人至
論曰。佛說正法善成立
釋曰。一切叁世諸佛共說此法。所說理同不相違背。故名正法。又欲顯說者勝故言佛說。由所說道理勝及所得果勝故名正法。如來成立正法有叁種。一立小乘。二立大乘。叁立一乘。于此叁中第叁最勝。故名善成立
論曰。安心有根于法界
釋曰。菩薩先已得聞思二慧。安心于如來正法中。後合觀如來一切正說爲境界。即是無分別智。此智名有根。得此智已余智皆滅。唯此智不可動壞。故名有根。複次于叁無流根中。此智爲第一。謂未知欲知根。故名有根。複次解脫有叁事。一能生解脫。二能持解脫。令住不失。叁能用解脫。自利利他。此解脫叁事即配叁無流根。此無分別智通于叁處得名。自體是根。又能爲他作根故名有根。此有根心安住法界中
論曰。已知憶念唯分別
釋曰。菩薩已住有根心中。後出觀時在無分別後智心中。如前入觀事皆能憶念。知此憶念非實有。唯是分別。由無分別智及無分別後智。菩薩得進何位
論曰。功德海岸智人至
釋曰。如來功德因中。有十地十波羅蜜等。果中有智德斷德恩德。如此諸德唯佛一人。余人所不能得。故名爲海。因果究竟名之爲岸。智人即是菩薩。菩薩乘前二智。能至未曾至功德海岸。此中五偈總明衆義。第一偈顯道資糧。第二偈顯道加行。第叁偈顯見道。第四偈顯修道。第五偈顯究竟道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