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5卷31頁碼:P0152
陳 真谛譯

  《攝大乘論釋》十一 ▪第4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則與此法同。是故難修

  論曰。八隨覺難修。諸佛如來甚深不了義經。能如理判故

  釋曰。如來所說正法。不出了義及不了義。若衆生但有信根。未有智根。如來爲成其信根故。作不了義說。如二乘教。又欲伏憍慢衆生故。作不了義說。廣說如十七地論。爲生聞思修慧故說了義經。不了義經其言秘密。能如理判。是故難修

  論曰。九不離不染難修。不舍生死。不爲生死染汙故

  釋曰。由慈悲故不舍生死。由般若故不被染汙。于生死涅槃無著無住。是故難修

  論曰。十加行難修。諸佛如來于一切障解脫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衆生利益事。乃至窮生死後際

  釋曰。具顯叁身故言諸佛如來。一切障。謂叁障四障叁十障等。法身已得無垢清淨。是故住于一切障解脫中。法身常住解脫中。窮生死後際。依法身起應身。于一切正事自然恒流。不作功用。依應身起化身。行一切衆生利益事。隨根性令下善種。乃至得解脫

  論曰。樂修如此加行故

  釋曰。欲得爲樂。起正勤爲修。恒修恭敬修爲加行。是故難修

  論曰。于隨覺難修。諸佛如來說不了義經。其義雲何。菩薩應隨理覺察

  釋曰。十難修中九義易解。故不重釋。第八難解。菩薩應隨覺察故。須更示其相

  論曰。如經言。雲何菩薩不損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薩善能行施無量無數。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續生起

  釋曰。菩薩舍自愛。攝一切衆生爲自體。一切行道一切財物。悉屬衆生故。財非己有。用者非他。彼物彼用豈關于我。若能如此運心。則是善能行施。複次菩薩舍自愛。攝一切衆生爲自體。一切衆生行施。即菩薩行施故菩薩起隨喜心。得無量施福。亦是不損一物。不施一人。名善能行施

  論曰。雲何菩薩樂行布施。若菩薩不樂行一切施

  釋曰。若菩薩不樂行隨至等八施。義至但樂行菩薩淨心施。複次若菩薩不樂世間著叁輪施。樂行不著叁輪施。複次著名爲樂。若菩薩著施因。或著施果。名樂行施。若菩薩不著行施。名不樂行施

  論曰。雲何菩薩行信施心。若菩薩不行諸佛如來信心

  釋曰。由菩薩自證施故行施。不由信他故行施。前信有根故成信。後信無根故不成信

  論曰。雲何菩薩發行布施。若菩薩于布施中不策自身

  釋曰。若菩薩自性能行施。無有貪吝嫉妒等障。非策自身方能行施

  論曰。雲何菩薩恒遊戲布施。若菩薩無布施時

  釋曰。菩薩非時施。不隨一物施

  論曰。雲何菩薩大能行施。若菩薩于施離娑羅想

  釋曰。娑羅名目二義。一目貞實。二目散亂。貞實是直語。散亂是密語。若取直語離貞實。則與大施相違。若取密語離散亂。則與大施相符。若離欲叁界後行施時。名爲大施。何以故。離欲菩薩行施。具縛凡夫行施。百千萬倍所不能及。若施定互相妨不名大施。由不相妨故得大名

  論曰。雲何菩薩于施清淨。若菩薩郁波提貪吝

  釋白。郁波提名目二義。一目生起。二目拔根棄背。生起是直語。拔根棄背是密語。若取直語生起貪吝。則與清淨施相違。若取密語拔根棄貪背吝。則與清淨施相符。拔根是除身見。身見是貪吝根本。棄背是除貪吝體。由菩薩能斷身見滅貪吝故。于施清淨

  論曰。雲何菩薩能住于施。若菩薩不住究竟後際

  釋曰。究竟後際有二義。一施有初中後。以最後爲究竟後際。若依此義。不住施最後分。豈得言能住于施。此則相違。二若有余涅槃名究竟。無余涅槃名究竟後際。若聲聞住無余涅槃不更起心。無利益衆生事。則不能住施。菩薩依大悲不同聲聞。住無余涅槃故。恒起六度無有窮盡。若依此義則與能住施相符

  論曰。雲何菩薩于施自在。若菩薩于施不得自在

  釋曰。若菩薩不得施障自在。菩薩于施則得自在。昔在凡夫地中。見修二惑無道對治。欲起便起故得自在。今入聖位爲道對治故。菩薩于惑不得自在。于施能得自在

  論曰。雲何菩薩于施無盡。若菩薩不住無盡中

  釋曰。無余涅槃名爲無盡。菩薩不同聲聞入無盡中。無利益他事。是故菩薩于施無盡

  論曰。如施經。于戒乃至般若。如理應知

  釋曰。如施經說施有不了義語。說余度亦有不了義語。皆須如理分判

  論曰。複有經言。雲何菩薩行殺生。若菩薩有命衆生斷其相續

  釋曰。若有命則知有業。若有業則知有惑。由具此叁六道四生相續不斷。若菩薩隨其根性。爲說叁乘聖道。令彼修行斷此叁法。得無余涅槃果不相續。即是斷命故名殺生

  論曰。雲何菩薩奪非他所與。若菩薩自奪非他所與衆生

  釋曰。菩薩以大悲。攝一切衆生爲自眷屬。令離生死崄難。非彼父母及人主等所與。故名奪非他所與

  論曰。雲何菩薩行邪淫。若菩薩于欲塵起邪意等

  釋曰。菩薩叁業與淫欲相反。意知其虛妄不實爲衆惡本。口亦作如此說。身不行其事。亦是相反。即是于欲塵起邪意等。故名行邪淫

  論曰。雲何菩薩能說妄語。若菩薩是妄能說爲妄

  釋曰。一切法皆是虛妄。菩薩如虛妄而說故。名能說妄語

  論曰。雲何菩薩行兩舌。若菩薩恒住最極空寂處

  釋曰。兩舌令彼此不和。菩薩思空說空。令自他不見此彼。何況和合。故名行兩舌

  論曰。雲何菩薩能住波留師。若菩薩住所知彼岸

  釋曰。若依直語波留師。名目惡口。住惡口人不爲他所親近。菩薩住所知彼岸即叁無性理。亦不爲衆生所親近。以此理非凡夫二乘所行處故。故名能住惡口。又若依密語。波留師名目彼岸住。即以密語顯于直語

  論曰。雲何菩薩能說不相應語。若菩薩能分破諸法隨類解釋

  釋曰。菩薩能分破諸法。謂根塵識皆無所有。此無所有非定是無。亦非定有。有無悉不可得故。名能說不相應語

  論曰。雲何菩薩行阿毗持诃婁。若菩薩數數令自身得無上諸定

  釋曰。若依直語。阿毗持诃婁名目貪欲。行貪欲者必愛樂外塵。菩薩恒樂令自身得最勝定。故名行貪欲。又若依密語。阿毗持诃婁名目數數得定。即以密語顯于直語

  論曰。雲何菩薩起憎害心。若菩薩于自他心地能害諸惑

  釋曰。嗔恚以憎害爲相。菩薩作意欲斷自他一切煩惱故。名起憎害心

  論曰。雲何菩薩起邪見。若菩薩一切處遍行邪性。如理觀察

  釋曰。大乘以有分別爲邪性。分別性遍行于依他性。即是邪性。若離分別名人法空真性。小乘以身見爲邪性。因此身見生諸惑故。若離身見。一切邪執皆不得起。得人空真性。菩薩能如理觀察此邪性。見其是邪故名起邪見

  論曰。複有經言佛法甚深

  釋曰。初明六度。次顯十惡。此下明道及道果。故言甚深

  論曰。何者甚深。此論中自廣分別一切佛法。常住爲性。由法身常住故

  釋曰。諸佛法身常住。一切佛法皆依法身以法身爲上首故。法身常住爲一切佛法性

  論曰。一切佛法皆斷爲性。由一切障皆斷盡故

  釋曰。一一佛法悉無惑障及智障故。障斷盡爲一切佛法性。現在煩惱滅爲斷。未來煩惱不生爲盡。即是盡無生智

  論曰。一切佛法生起爲性。由化身恒生起故

  釋曰。由慈悲本願生起化身。相續無盡故化身生起。爲一切佛法性

  論曰。一切佛法能得爲性。能得共對治衆生八萬四千煩惱行故

  釋曰。一切佛法以無所得爲性。此是正說。由叁無性不可定說有無故。雖以無得爲性。亦有能得義。若離佛法。不能得了別所對治惑。不能得安立能對治道故

  論曰。一切佛法有欲爲性。有欲衆生愛攝令成自體故。一切佛法有嗔爲性。一切佛法有癡爲性。一切佛法凡夫法爲性

  釋曰。此有二義。一菩薩攝一切有欲衆生爲自體。一切佛法皆依自體故。二大悲爲愛愛即是欲。菩薩以大悲攝一切衆生。依大悲生福德智慧行故。嗔癡及凡夫法亦爾

  論曰。一切佛法無染著爲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

  釋曰。道後真如斷一切障。盡是無垢清淨故名成就。一切障所不能染。一切佛法以此真如爲體性故

  論曰。一切佛法不可染著。諸佛出現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

  釋曰。前明真如境。此明真如智。諸佛菩薩以真如智爲體。即是應身。此體是唯識真如所顯。非根塵分別所起。非八種世法及世法所起。欲嗔等惑所能染著。何以故。是彼對治故。修得無分別智成就。名諸佛出現于世

  論曰。是故說佛法甚深

  釋曰。此語結前意。示難思難行難得。具叁義故甚深

  論曰。爲修行波羅蜜。爲成熟衆生。爲清淨佛土。爲引攝一切佛法故。菩薩叁摩提業差別應知

  釋曰。此論中明菩薩叁摩提。不別說事差別。但通說業差別。諸菩薩修定有總有別。總有此四。別有五百。此四是諸定通業。何以故諸菩薩修得定已。依此定修行十度。依此定成熟衆生。雲何成熟衆生。依此定起通慧。引令入正定位。又依此定力清淨佛土。何以故。由心自在。如意能成金寶等淨土故。又依此定得現在安樂住。能引攝成熟一切佛法故。此四事是一切定通差別業。應如此知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4】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