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5卷31頁碼:P0152
陳 真谛譯

  《攝大乘論釋》十叁 ▪第3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見色故。亦非二乘分別境界。此境最極非二乘所證故。不能分別。二乘如新生嬰兒不見日輪。以根弱故。最上者無譬喻故。法身于一切法中最極無等。無余法可爲譬喻故。非有上人所能知。真實者不可言說故。若不可言說未曾見真實。衆生不能分別。一切覺觀隨言說起。既無言說故非覺觀行處。是故不可思議。叁法身是諸佛證智所知。非世間聰慧人所能分別。于世間中無物可等法身。由見此物以比知法身。于法身中一切心行皆絕。以境智無差別故。是故不可思議

  論曰。複次此法身證得雲何

  釋曰。有證不得。有得不證。有亦證亦得。有不證不得。今欲顯亦證亦得。一切衆生在于生死。無有衆生本無法身。恒與法身相應故。此相應無始法自然成。如此相應說名爲得。此得非觸得。非根識所證故。爲離相應得故立此問。如經言于衆生聚中。無衆生在法身外。如無一色在虛空外。以一切衆生皆不離法身故。法身于衆生本來是得。得義如此。證義雲何

  論曰。是觸從初所得

  釋曰。爲顯觸得有始。由方便成利益無窮故。如眼證見色必具五義。一有實境對根。二根不壞。叁有覺觀。四識不亂。五無闇等障。五義若不具則不能證色。證知法身亦爾。必須具五義

  論曰。由緣相雜大乘法爲境

  釋曰。真如是大乘法。大乘十二部經所說法門。皆共顯此真如。一切正說于真如法。則同一味。故名相雜。如衆流歸海。相雜共爲一味。智與境無差別故言緣。菩薩緣相雜大乘中真如法爲境。此即第一顯境實有最勝

  論曰。無分別智。無分別後所得智

  釋曰。證智以無分別爲相。由此智于真如境起。離分別故清淨成證智。此即第二顯智清淨如根不壞。無分別後所得智。是前後助法。由此智後更入真觀後後轉勝。此即第叁明助法如覺觀。若有毗缽舍那無奢摩他。無證得義故須修奢摩他。修奢摩他有叁相。一得因。二得伴類。叁得功能

  論曰。五相修成熟修習

  釋曰。此明得因。五修及五修所得五果。如因果修差別中說。得無退失名熟。得最上上品名成。數數觀察名修習。此明二種因。一不失因。二圓滿因。故名得因

  論曰。于一切地善集資糧

  釋曰。此明得伴類從初地乃至十地。聚集福德智慧行爲資糧故。名得伴類

  論曰。能破微細難破障故

  釋曰。此明得功能。由前二義故能破智障。此煩惱與二乘無流道俱起。故名微細。非二乘道所能破故名難破。故名得功能。此即第四明得定如識不亂

  論曰。金剛譬叁摩提

  釋曰。有四義故。以金剛譬叁摩提。一能破煩惱山。二能引無余功德。叁堅實不可毀壞。四用利能令智慧通達一切法無礙

  論曰。次此叁摩提後滅離一切障故

  釋曰。得此定竟。滅一切障方盡。此即第五明滅惑如無闇等障

  論曰。是時由依止轉成證得應知

  釋曰。金剛心滅時名是時。是時第十地依止。轉成佛依止名證得。應如此知

  論曰。此法身有幾自在。于中得自在

  釋曰。欲顯約五陰轉依。明法身自在。故爲此問

  論曰。若略說有五自在于中得自在

  釋曰。若廣說有無量自在。今略說止明五種

  論曰。一淨土顯示自身相好。無邊音不可見頂自在

  釋曰。如意能現頗梨珂等淨土。隨衆生類如意現身。于大集中。皆對衆生無有背者。又稱衆生所樂見。現種種身。稱衆生所樂見。現種種相好。所說法音如意。遍滿十方世界。于一音中。隨諸衆生所欲聞法各各得聞。諸梵天等見佛之時。如來身量倍高于彼故。頂不可見。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如此自在何因能得

  論曰。由轉色陰依故

  釋曰。一一陰皆有如滅差別中所說前四轉依。色識名色陰。形礙是色體。對治起時。由分別性不淨品一分永得相離。淨品一分恒得相應。即是色陰轉依。于此轉依中。得淨土等自在

  論曰。二無失無量大安樂住自在

  釋曰。不爲諸惑及習氣染汙。故名無失。如來安樂住不可數量故言無量。過叁界樂最勝無等故。名大安樂住。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

  論曰。由轉受陰依故

  釋曰。受識名受陰。領苦樂是受體。由轉受陰依故。得此自在

  論曰。叁具足一切名字文句聚等中。正說自在

  釋曰。一切諸法名字。及諸言教文句。從偈以去一章一品。乃至一部皆名爲聚。悉能了知如意正說。故名自在

  論曰。由轉想陰執相差別依故

  釋曰。想識爲想陰。執相差別爲想體。由轉想陰依故得此自在

  論曰。四變化改易引攝大集。牽白淨品自在

  釋曰。未有現有。及分一爲多。是變化。轉其本性爲改易。所欲見衆生。隨其遠近如意引導。天人夜叉等來大集中。隨彼所宜。以四攝攝化。有流善爲白。無流善爲淨。牽此白淨品法。生相續中。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

  論曰。由轉行陰依故

  釋曰。行識爲行陰。作意爲行體。由轉行陰依故得此自在

  論曰。五顯了平等回觀作事智自在

  釋曰。如來于一切法無有過失。證知非現前境如對現前。譬如人憶持熟習文句。是名顯了智。從通達真如以來。于一切衆生得平等心。由證平等清淨法故。是名平等智。能守叁摩提陀羅尼門。于此法門中所欲取法。如意無礙。譬如財主守其庫藏取用無礙。是名回觀智。能受兜率陀天生。及般涅槃。爲立聲聞及下地菩薩無流善根。能顯如來事。是名作事智。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

  論曰。由轉識陰依故

  釋曰。識識爲識陰。了別爲識體故。轉識陰依得此自在

  論曰。此法身應知爲幾法依止

  釋曰。欲顯如來無量功德皆從法身生。以法身爲依止。故爲此問

  論曰。若略說唯叁

  釋曰。若廣說爲無量法依止。今略說唯叁

  論曰。諸佛如來種種住處依止故

  釋曰。住有四種。謂天住梵住聖住佛住。于諸住中如來多住此四法。故偏說此四得有二種。一自在得。二現前得。初成佛時一切如來法具足皆得。名自在得。後時隨所正用者。名現前得。若證法身一切如來法皆自在得故。法身爲住等法依止。何以故。無離法身得此法故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欲顯法身爲住等法依止。故重說偈

  論曰

  諸佛如來受五喜

  釋曰。菩薩亦有此五德。但未圓滿。唯佛具足故言諸佛如來。喜體唯一。但以無失最勝爲體。由五因所得故言五喜。諸佛自得解脫。以化身教二乘人令得解脫。何故如來自受五喜。而二乘不得

  論曰

  皆因證得自界故  二乘無喜由不證

  釋曰。由因有異故。得果不同。以證自界爲因。五喜爲果。界是如來性。即性淨法身。如來自大功能所證。不由無因。不由他得。故言證自界。由證自界故得五喜果。二乘不證此界。故無五喜

  論曰

  求喜要須證佛界

  釋曰。若人欲求五喜等法。必須修道以證法身。何以故。以果無離因得故。此偈顯法身爲五喜依止。由證法身故得五喜。不證法身則無五喜

  論曰

  由能無量作事立  由法美味欲德成

  釋曰。此偈示由五因故稱五喜。何者爲五。一因自能無量故生喜。一切佛同覺了法身。一切佛同得勝能。一切佛勝能即是一佛勝能。一佛勝能等一切佛勝能。何以故。諸佛同一法身爲體。體既是一故。余佛勝能即是一佛勝能。諸佛勝能無量。一佛勝能亦無量。故一佛勝能得等諸佛勝能。諸佛法身同得勝能。是故生喜。由見證自界得此勝能。是故生喜。二因作事立故生喜。一佛所作衆生利益事。是一切佛正事。是一切衆生利益事。何以故。一切佛所作淨土等利益衆生正事。即是一佛所作正事。諸佛設皆不作正事。一佛所作正事通等諸佛所作正事。若利益一衆生。即是利益一切衆生。若一衆生成佛。此衆生複能教化一切衆生。如此轉相利益。若諸佛已證自界。則成立此正事。由見證自界作正事立。是故生喜。叁因法美味故生喜。由如來昔時學叁乘十二部經。後成佛時各觀一切法。無不從此法身生。無不還證此法身故。一切法門同一法身爲味。由見修多羅祇夜等經同一法身味。是故生喜。四因欲德成故生喜。所欲得成功德亦成。所欲成者。如佛所思無不成就。謂淨土及大集等事。功德成者。謂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如來不共法無不圓滿。由見此二事成是故生喜

  論曰

  得喜最勝無有失

  釋曰。過叁界喜樂故最勝。一切惑乃至習氣皆盡無余故無失

  論曰

  諸佛恒見四無盡

  釋曰。複次如來見前四喜。乃至窮生死際無有滅盡。設入無余涅槃亦無滅盡。是故生喜。此喜何相。一最勝爲相以過叁界及二乘喜故。二無失爲相。一切惑乃至習氣滅盡無余。此顯最圓滿及最清淨。是名第一自利依止

  論曰。種種受用身依止。爲成熟諸菩薩善根故

  釋曰。諸佛應身無量故言種種。又一一佛應身品類不可說。故言種種。此法身爲應身依止。何故爲依止。爲生此身故。若離應身。登地菩薩善根則不得成熟。故須應身。應身由法身立故。法身爲應身依止。此即第二利益菩薩依止

  論曰。種種化身依止。爲多成熟聲聞獨覺善根故

  釋曰。此法身不但爲應身依止。亦是化身依止。何以故。若離化身下願衆生。謂聲聞獨覺所有善根不得成熟。多言顯不止利益二乘願樂。地中菩薩善根亦因化身成熟故。法身爲化身依止。此即第叁利益二乘依止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