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5卷31頁碼:P0152
陳 真谛譯

  《攝大乘論釋》十五 ▪第2页

  世親菩薩釋 /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

  釋曰。若諸佛無前五異。由法身五業是同。二乘人有五業異。不得法身。無五業同。如來爲何義故。說二乘人同趣一乘皆得成佛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爲顯說一乘意。是故說偈。前偈以了義說一乘。後偈以密義說一乘

  論曰

  未定性聲聞  及諸余菩薩

  于大乘引攝  定性說一乘

  釋曰。有諸聲聞等。于小乘根性未定。欲引令信受大乘。攝令修行大乘。謂未得令得。已得令不退。雲何彼舍小乘道。于大乘般涅槃。佛爲此意故佛說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

  論曰。及諸余菩薩于大乘引攝

  釋曰。有諸菩薩于大乘根性未定。雲何安立彼于大乘。令不舍大乘于小乘般涅槃。爲此意故佛說一乘。引攝令入住大乘

  論曰。定性說一乘

  釋曰。有諸菩薩。于大乘根性已定。無退異意。爲此菩薩故說一乘

  論曰

  法無我解脫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涅槃  究竟說一乘

  釋曰。由法等無我等解脫等故說一乘。此中法即真如。一切叁乘皆不離真如。是彼所應乘法。由真如法同故說一乘一切法唯法無人。若人實無雲何分別。此人是聲聞。此人是獨覺。此人是菩薩。如此分別不稱道理。由無我義同故說一乘。叁乘人同解脫惑障。如佛言解脫與解脫無有差別。由滅惑義同故說一乘叁義。同故名等

  論曰。性不同

  釋曰。有二乘人。于自乘位根性不同。此人雖求二乘道。未得二乘。由二乘根性未定故。可轉作大乘根性。爲化此人故說一乘

  論曰。得二意涅槃

  釋曰。二意中初名于衆生平等意。諸聲聞等人。于一切衆生作如此意。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此意故。謂彼得正覺即是我得正覺。我得正覺即是彼得正覺。如我應解脫自身。亦應如此解脫衆生。爲如此意故說一乘。後名于法如平等意。諸聲聞等人。如來于法華經中。爲其授記已得佛意。但得法如平等意。未得佛法身。若得此法如平等意。彼作是思惟。如來法如即是我法如。由如此意故說一乘。複次于法花大集中。有諸菩薩名同舍利弗等。此菩薩得此意。佛爲授記故說一乘。複次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爲其授記欲令已定根性聲聞。更練根爲菩薩。未定根性聲聞。令直修佛道。由佛道般涅槃。如佛言曰我今覺了過去世中。已經無量無數劫依聲聞乘般涅槃。欲顯小乘非究竟處。令其舍小求大故。現爲此事。由如此義故說一乘

  論曰。究竟說一乘

  釋曰。若說乘義唯一乘是乘。所余非乘。若過此乘。無別行故。余乘有上所謂佛乘。由此義故。若彼乘比此乘。此乘無等。彼乘失沒故名究竟。由如此義故說一乘

  論曰。叁世諸佛若共一法身。雲何世數于佛不同

  釋曰。諸佛既同得一法身。雲何有叁世。複有衆多。若有叁世及衆多。雲何言一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有因證諸佛或一或多。今欲顯示此義。是故說偈。雲何或一

  論曰

  于一界中無二故  同時因成不可量

  次第成佛非理故  一時多佛此義成

  釋曰。一法界平等。諸佛是法界所顯。由法界一故諸佛是一。複次一時中于一世界。無二佛俱出故說或一。雲何或多

  論曰。同時因成不可量

  釋曰。于一時有無數諸菩薩。同時修福德智慧二行。因已成熟。若不同時得無上菩提果。則修行唐捐。以諸菩薩修因。同時成熟同時得果故。一時有多菩薩成佛不可度量。若言因雖俱成。必前後次第成佛。是義不然。何以故

  論曰。次第成佛非理故

  釋曰。諸菩薩不作是願。我當相待次第成佛。由此願故因雖成熟故待次第。既無此願。雲何因俱成熟。不同時得果。雲何多人俱時修因不觀次第。得果之時必觀次第。故此義非理

  論曰。一時多佛此義成

  釋曰。此句明一時中。十方世界有無量佛。同時出世。若言有佛經證于世間。但一如來無俱出義。是義不然。經言無處無位非前非後。二如來阿羅诃叁藐叁佛陀。出現于世。有處有位。若一如來出現于世。譬如二轉輪王不得同時共生一處。此經爲當說大叁千世界無二如來。爲當說一切世界無二如來。宜應詳釋。此經說一切世界。何以故。不應限礙世尊勝能。唯世尊一人于一切處有勝能。若一佛不能于余處化度衆生。余佛亦應不能。複有經言。舍利弗。若人至汝所作如是問。大德舍利弗。于今時有沙門婆羅門。與沙門瞿昙平等平等于無上菩提不汝得此問。當雲何答。舍利弗言。若有人至我所作如是問。我當如是答。善男子。于今時無沙門婆羅門與世尊平等平等于無上菩提。何以故。世尊。我從世尊吉祥口聞。從世尊所得。無處無位。無前無後。二如來並出于世。有處有位唯一如來出現于世。若爾雲何于梵王經中。佛說但大叁千世界中我自在成。如此言教別有密意。若世尊不作意。但在自性中無功用心。于大叁千世界。言語光明五識等事自然得成。若有功用心。無邊世界是如來境。複有余部說。于余世界別有諸佛出世。何以故。有無量菩薩同時修行六度。因已成熟不可數量。無有道理諸佛于一處一時共生。無有別法能礙彼于余處出世。是故定知于余世界別有諸佛出世。此經證諸佛不同一時出世譬。如轉輪王。今當詳辯此經此經若說一世界一佛出世。不妨余處。若說一切世界一佛出世。余轉輪王于別世界不應得生。既說轉輪王不俱生。譬諸佛。汝若忍許余世界有別轉輪王。雲何不忍許諸佛出余世界。佛出于世是大吉祥。何故不許于多世界有多佛出世。此無過咎。世間有多衆生。與最勝利益相應故。雲何于一世界。二佛不俱出現。以無用故。又隨宿願故。諸菩薩昔作是願。願我于盲闇世界無人將導處。得成正覺。爲作光明爲彼將導。由此願故無二佛俱出。若爾何故唯說一佛。不說多佛。爲令衆生起極尊重。及急修行故。何以故。若但于一佛則起極尊重心。謂他無如此德。亦能急修行如來正教。何以故。佛若涅槃。我等則無歸依處。故偈言一時多佛此義成

  論曰。雲何應知。諸佛法身非一向涅槃。非非一向涅槃

  釋曰。有諸師說。諸佛如來不永般涅槃。別部聲聞乘人說。諸佛如來永般涅槃。此二執非了義說。是密意所顯

  論曰。此中說偈

  釋曰。爲顯此義是故說偈

  論曰

  由離一切障  應作未竟故

  佛一向涅槃  不一向涅槃

  釋曰。諸佛永解脫惑障及智障。是故一向涅槃。如來應作正事未究竟。謂未成熟令成熟。已成熟令解脫。此二事不可休廢。是故如來不一向涅槃。若如二乘一向涅槃。如來本願但有願無果。若了義說。應言有涅槃有不涅槃

  論曰。雲何受用身不成自性身

  釋曰。應身不成法身是道理。應身成法身非道理。此是非義雲何可知

  論曰。由六種因故

  釋曰。有六種因。證是非義

  論曰。一由色身及行身顯現故

  釋曰。十入名色身。受等名行身。諸佛以真如法爲身。于法身中色行不可得。應身則不爾。此義雲何。一切智大定大悲等。恒河沙等如來功德。雖依法身。若顯現時不離化身此化身似佛異一切衆生。爲應身事相。故色行于應身有。于法身無。是故應身不成法身。是道理成則非道理

  論曰。二由無量大集處差別顯現故

  釋曰。應身有差別。由佛弟子大集輪差別故。應身能集菩薩弟子衆。法身不爾。何以故。大通慧能集菩薩衆。大通慧即是應身。能說正法立義釋疑。此是般若功用。般若即是應身。日夜六時觀衆生根性。往彼爲作利益事。是大悲功用。大悲即是應身。若以應身即是法身。則不能集化菩薩。若法身即是應身。則諸佛非常住。由此差別顯現故。應身不成法身

  論曰。叁隨彼欲樂見。顯現自性不同故

  釋曰。彼爲無量菩薩。欲樂觀如來衆德。但依應身觀。隨其欲樂。所見衆德顯現不同。如此應身自性不定。以多種類故。法身不爾。是故應身不成法身。複有別經。爲證應身隨衆生欲樂。現相不同。何以故。有諸衆生于應身。欲見黃色青色等。及樂受舍受等。有識無識等。種種不同。皆悉得成。此經顯應身自性不定。法身則不爾。故應身不成法身

  論曰。四別異別異見。自性變動顯現故

  釋曰。有一衆生。先見此應身別異相顯現。此衆生後見此應身更有別異相顯現。如一人見不同。余衆生見亦爾。爲成熟此衆生善根故。初現粗相。次現中相。後現微妙相。應身有此變動相。法身不爾。故應身不成法身

  論曰。五菩薩聲聞天等。種種大集相雜和合時。相雜顯現故

  釋曰。應身恒時。由菩薩等種種大集相雜聽法時。應身有叁相雜。一一切衆生各各見佛。皆對其前故名相雜。二隨無量衆生色相不同。佛如其色相。故名相雜。叁隨其根性所宜。大智大定大悲有無量事用。故名相雜。應身有此相雜。法身不爾。若以法身爲應身。佛無利益衆生事。若以應身爲法身。佛無現世安樂義。以恒喧動離寂靜故。是故應身不成法身

  論曰。六阿黎耶識及生起識見轉依。非道理故

  釋曰。阿黎耶識及生起識。即是受用身。此二識轉依名法身。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轉二識依複得何身。由此非道理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若受用身即是自性身。則無大智等衆德。由不無衆德故。自性身不成受用身

  論曰。是故受用身。無道理成自性身

  釋曰。由此六因。證知是道理非道理義

  論曰。雲何變化身不成自性身

  釋曰。變化身不成法身。是道理。變化身成法身。非道理。是非義。雲何可知

  論曰。由八種因故

  釋曰。有八種因證是非義

  論曰。一諸菩薩從久遠來。得無退叁摩提于兜率陀天道及人道中受生。不應道理

  釋曰。菩薩從得初地乃至十地。經叁十大劫阿僧祇。得五百不退定。久已離欲叁界。無有道理生天道中。何況有道理于人間。在釋迦王種中生。爲化下衆生故。現受人身。此身無因而于世間是有。故非果報身及自性身。但是變化身

  論曰。二諸菩薩從久遠來。恒憶宿住

  釋曰。菩薩從初地至十地。于長時中恒憶宿命。先所修得無量伎能。悉不忘失

  論曰。方書算計數量印相工巧等論。行欲塵及受用欲塵中。菩薩無知不應道理

  釋曰。六十四種方土異書。乘除等十六種算計法。離乘除等十六種觀。聚知數多少。觀…

《攝大乘論釋十五》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