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6卷31頁碼:P0271
隋 笈多共行炬等譯

  《攝大乘論釋論》一 ▪第2页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無量生中有力。于善說惡說法中能解其義。若複越次得于勝得。又爲煩惱依止體。由此得有極重煩惱及牢固煩惱。此等四種果報中。勝者身有堪能。翻此者無堪能。應知一切者于生死中隨何趣。非唯諸趣。亦有涅槃勝得。以有煩惱即有涅槃故。此阿含顯應知依止是阿梨耶識。彼阿含複說

  論曰。即彼經複說偈

  諸法所依住  一切種子識

  故名梨耶識  我爲勝人說

  釋曰。此偈第二句釋第一句。勝人者謂諸菩薩故

  論曰。有此等阿含爲證。然此識何因緣故。說名阿梨耶。一切有生染法依住爲果。此識亦依彼法爲因故。名阿梨耶識。又衆生依住以爲自我故。名阿梨耶識

  釋曰。此識名阿梨耶者。謂諸法依住故。依住者共轉故。有生者謂有生起類。皆名有生故。染法者謂異于淨法故。衆生依住爲自我者執取故

  論曰。此阿梨耶識複說名阿陀那識。于中有阿含。如世尊解節經中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轉如流

  嬰兒凡夫我不說  不令分別謂爲我

  釋曰。複于解節阿含中。佛告廣慧。六趣生死中。彼彼衆生中。隨彼彼衆生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中。自身轉生于出生時。彼時一切種子心。最初成熟。便得和合。粗大增長圓滿。有二種取。所謂有依色根取故。相名分別世俗戲論等熏習取故。于色界中有二種取。無色界中無二種取。廣慧。此識或說。名阿陀那。于身普遍持故。或說名阿梨耶于身隱藏普遍同衰利安否故。或說名心。以積聚增長色聲香味觸法故。廣慧。依阿陀那識爲住處轉生六識身。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于中有識。眼根及色爲緣生眼識。即彼眼識共行。同時共境界。有分別意識生。若一一眼識生。隨一一有分別意識。與眼識共行。同時共境界生隨一時。一時若二若叁若四若五識身轉生。即彼一時。一時一分別意識。與五識身共行。同時共境界生。如大川流。若有一起浪緣至。則一浪生。若二若多起浪緣至。則多浪生。彼川自流無斷無盡。複次如淨鏡面。若有一起像緣至。則一像生。若二若多起像緣至。則多像生。然此鏡面不轉成像。亦無損減。應知如是。如是阿陀那識。猶如大川。依此而住。若有隨一起眼識緣至。則隨有一眼識生。若乃至隨有起五識身緣至。則隨有五識身生如是廣慧。菩薩住法住智。得心意識秘密善巧。如來一切種一切智。不說菩薩齊此名心意識秘密善巧。廣慧。若菩薩于內于外。如實不見阿陀那阿陀那識。不見阿梨耶阿梨耶識。不見滋長。不見種種(此二謂心)。不見眼色眼識。不見耳聲耳識。不見鼻香鼻識。不見舌味舌識。不見身觸身識。廣慧。若菩薩依法住智。住法住智。得心意識善巧。又複如此義者偈中顯示。阿陀那識甚深細者難知故。一切種子轉如流者。謂一切種子次第轉生。猶如水流。念念相續轉故。阿陀那者顯別名故。不令分別謂爲我者。一相轉故。分別謂爲我

  論曰。何因緣故。說此識名阿陀那。攝持一切有色諸根故。及一切自身取依處故。于彼色根攝持不失。乃至命在故。又于相續受生時。取生令得自身故。是故名阿陀那

  釋曰。攝持一切有色諸根故者。謂此諸色根爲彼識攝持故。乃至命在者。即以此句爲釋。何以故。以眼等諸色根阿梨耶識攝持故。不如死身住青瘀等相。若至死時彼識舍離故。即有此諸青瘀等相。是故定知。由彼攝持乃至壽限不壞故。一切身取依處故者。即以相續受生時。取生令得自身故等。解釋以相續受生。識于彼相續生處攝取故。何以故。能攝持自身具足故。由阿梨耶識中具足自身熏習住故。即彼生時。名爲轉生。即彼生時。取名爲轉生取。由此取故取得自身。以是義故阿梨耶識說名阿陀那識

  論曰。亦說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于中意有二種。一次第緣與作依處者。由識次第滅。意識依此生故。第二染汙意。與四煩惱常相應。謂身見我慢我愛無明。此意即是余識染汙依止。余識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汙。由了境義故。次第義故。念義故。意有二種

  釋曰。複說名心者。阿黎耶識即名爲心。意及識二種有別義可見。當知此心亦有別義。爲顯示此故。于中次第緣與作依處故者。謂識若次第滅已。得爲意識因。此是第一意。複有第二染汙意。四種煩惱故。于中身見者即是我執。由此執故則有我慢。以取我自高。由此等于實無我中。起我渴名我愛。此等叁種皆以無明爲因。無明者無智故。余識由第一依止生。由第二染汙者。若識次第滅已名爲意。與當生識處所。爲彼生依止故。第二染汙意。爲染汙依止。何以故。由善心中亦有我故。由了境義故。次第義故。念義故。意有二種者。于中取境義故名爲識。與處所義故名第一意。我相等染汙義故名第二意

  論曰。複次雲何得知有染汙意。此若不有獨行無明。亦不有此爲過失。五識相似亦不有此爲過失。如五識身有同時依止故。得眼等名。不有此爲過失。無想定滅盡定無有差別。此爲過失。無想定染汙意得名。滅盡定不爾。故有差別。又即此無想一生無有煩惱。此爲過失。若彼天中無有我及慢等者。又一切時我執得行。謂善惡無記心若不如是。唯不善心中得相應。我執是煩惱故。不應與善無記心共行。是故若俱有而共行。則無此過。若相應現行。則有此過故。此中有偈

  若獨行無明  及相似五法

  二種定差別  得名無是過

  無想天中生  無我則有過

  我執隨順轉  一切處不有

  離染意不有  二叁即相違

  無此即亦無  一切處我執

  心行實義時  常與爲障礙

  一切時共行  名獨行無明

  釋曰。此第二染汙意以何道理得成立。此意若不有。則獨行無明不成。何者是獨行無明。未起對治時障真如智。癡此與五識不相應。于此處不爲障礙故。若起對治處。則于彼爲障。亦不在染汙意識。若即是染汙意識。則有過失。非染汙意識者。以與余煩惱共行。獨行名則不成。又若欲令即是煩惱染汙意識者。則有常染汙過失。雲何施等心得成善。以常與彼相應故。若言有意與善相應生。即建立此爲引生對治。能治染汙意識此不成。若言有善心與染汙意共生。此善心能引生對治。治滅余識。此滅則無過。複次與五識相似故。如眼識等五識。則有眼等五根。同時爲依止。此意識亦應有同時依止。二定無差別者。若言有染汙意。彼無想定中則有。滅心定中則無。可得差別。此二定中意識不行無差別故。得名者。由念自身故名爲意。若無體此名何所依。若六識次第過已。此識名意不應道理。以其滅故。又無想天中生。一期應無我故。若言彼處無染汙意者。于彼生中則應無我。諸聖人不應厭惡。既厭惡故。是故應知彼中生者。應定有我。我執隨順轉者。以施等諸善皆與我相應故。此我執若離無明則不成。無明不離依止。此依止離染汙意不可得故

  論曰。此意染汙故。是障礙無記。恒與四煩惱相應。如色無色界煩惱。是障礙無記。爲色無色界奢摩他所藏。此意一切時染著。故心體第叁離阿梨耶識不可得。是故成就阿梨耶識爲心。由此爲種子故。意及意識等轉生。何緣故說名爲心。種種諸法熏習種子聚集故

  釋曰。以見意及轉識。以阿梨耶識爲因生故。心體余處不可得。佛說識者。即是次第滅意所攝。由彼識滅已說爲意故。複次由種種法熏習種子聚集故。得名心。于中種種者。諸法各各相故。熏習種子者。謂有功能爲彼差別因故。聚集者。密合積聚一抟相故

  論曰。複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梨耶識阿陀那識。微細爾焰所攝故。諸聲聞人不爲知一切爾焰故。于彼雖離此說。然得成就彼智令得解脫。是故不說。諸菩薩等爲欲知一切爾焰。是故爲說。由離此智不可得一切智智故

  釋曰。微細爾焰所攝故者。此亦微細。亦爾焰故。名微細爾焰。又入在微細爾焰中以難得知故。又諸聲聞不爲知一切爾焰故。修行唯作自利故。彼等粗煩惱障。唯以苦等智得滅故。菩薩爲除自他煩惱障智障故修行。是故爲說

  論曰。然于聲聞乘中。亦以別道理說阿梨耶識。如增一阿含中說。衆生憙阿梨耶。樂阿梨耶。集阿梨耶。求阿梨耶。爲滅阿梨耶說正法時。爲聽聞故應攝耳。爲欲知故應作意。願滅阿梨耶故受法順法。如來出世故。此希有難得法世間顯現。如來出生四種可贊。經中以如是別名阿梨耶識聲聞乘中已顯現

  釋曰。衆生樂阿梨耶者。此句爲本。後以現在過去未來叁時爲釋。余叁句如文次第。複有別義憙阿梨耶者謂現在世。樂阿梨耶者謂過去世。由前世樂阿梨耶。是故複集阿梨耶。由憙阿梨耶集阿梨耶故。複希求未來世阿梨耶。順法者如說行故

  論曰。摩诃僧祇阿含中。亦以別道理說此識。名爲根本識。譬如樹依根

  釋曰。根本識如樹依根者。彼根本識爲一切識因體故。譬如樹根爲枝莖等衆物因。若無根枝莖等不可得故。若有阿梨耶識。爲諸識根本亦爾

  論曰。彌沙塞中亦以別道理說此識。名爲窮生死聚。有處有時見色心斷絕。阿梨耶識中種子無有斷絕

  釋曰。亦以別道理。說爲窮生死聚者。此識是窮生死聚體。何以故。有因緣故。有處者界也。謂無色界中色斷故。有時者有住定時。如無想定等。阿梨耶識中種子不斷者。色心熏習爲因。後時色心還從此生

  論曰。由此應知依止阿陀那識。心阿梨耶識根本識窮生死聚等名。此阿梨耶識已成大王之路

  釋曰。成大王路者寬大故

  論曰。複有余師。執心意識義一名異。是義不然。由見意及識義故。彼心義亦須有異。複有余師執。世尊所說衆生憙阿梨耶等諸句者。此中五取聚是阿梨耶。複有余師執與欲俱諸受是阿梨耶。複有余師執。身見是阿梨耶。此等諸師迷阿含及修得故。于阿梨耶識起如是等執。此聲聞乘中成立道理。彼等所成立道理不相應。若人不迷阿梨耶體相。以彼所成立名阿梨耶識即爲最勝。雲何最勝若言五取聚是阿梨耶。于惡趣一向苦受處生。即起厭惡。彼衆生一向不愛。言是著處。不當道理。以其常求舍離故。若言諸樂受與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無有此受。已得厭惡故。是諸衆生以彼爲著處。不當道理。若言身見是阿梨耶者。佛法內人信解無我。于彼即生厭惡。以彼爲著處。不當道理。然阿梨耶識中內我猶在故。若于一向苦受處生。唯求離苦聚。阿梨耶識中。我愛所縛故未曾求離。又四禅已上生者。雖厭惡欲俱樂受。于阿梨耶識中。我愛系縛猶在。又佛法內人雖信解無我厭惡我見。然阿梨耶識中我愛系縛亦在。是故以彼所成立阿梨耶。成就阿梨耶識體。則爲最勝。是爲安立阿梨耶識別道理

  釋曰。于中不迷者。謂諸菩薩。惡趣者。謂餓鬼畜生地獄等惡趣。一向苦者。彼趣報體一向非愛故。彼處若有樂受生。即是津液果。彼處生者其報唯苦。諸樂受與欲俱是阿梨耶者。第四禅已上。無有此受。已得厭惡故。彼處衆生者。謂四禅已上及即第四禅中故。彼處者。謂于彼得生故。內我猶在者。決定取此識以爲內我故。求離苦聚者。願舍苦受故。阿梨耶識中我愛系縛者。以阿梨耶識爲自我。由此渴愛故成系縛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