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6卷31頁碼:P0271
隋 笈多共行炬等譯

  《攝大乘論釋論》五 ▪第2页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聲聞共有。如取既不有者。此不與聲聞共。如凡夫所取分別性不如是有故。此意名爲大乘中無自性法。又即以此無自性故。無生等一切皆得成就。何以故。由無自性故無生。由無生故無滅。由無生無滅故本來寂靜。由本來寂靜故自性涅槃。前爲後依止者即是前爲後因故

  四意四合義章第四

  論曰。複有四種意。四種合義。一切佛語應隨順入。一平等意。如言我于昔時名毗婆屍正遍知。二別時意。如言誦持多寶如來名。決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又如經說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叁別義意如經說親近恒伽河沙等諸佛。得解大乘法義。四隨人心意。所謂或爲此人贊歎布施。後複爲此人毀訾布施。如布施戒及余修亦如是。是名四種意

  釋曰。如有人取同法故。言彼即是我。世尊亦爾。心在平等法身故。說我于彼時名毗婆屍等。非毗婆屍即是釋迦牟尼佛。此中以平等爲意故。別時意者。此意非唯稱佛名決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如言以一金錢得千金錢。豈一日得耶。此意在別時得故。以彼一金錢得千金錢因故。如是如是。唯發願得生極樂世界意亦如是。應知別義意中得解大乘法者。謂于叁性道理自覺其相。若世尊意但以如文詞爲解義者。凡夫亦應正解。彼解義者。必由親近無量諸佛方乃得故。此是佛意。隨人心意者。或于此人贊歎布施。又于此人毀呰布施。如是意者隨彼得成。若人悭吝于彼贊施。若此人于施已得勝欲。即于彼所毀呰布施。若無此意。于一施中或贊或毀。即是相違。由有此意故。若贊若毀皆悉相應。戒等亦爾。應知一分修者。謂世間修故。意與義異相者。若世尊心有所在而說者爲意。由所說決定令入佛教中者名義

  論曰。四種合義者。一令入義。所謂如于聲聞乘中。若大乘中。依世谛道理。說人法二種自性及差別。二相義謂隨所說法相中。皆以叁性顯示。叁對治義。所謂說八萬四千諸對治行門故

  釋曰。于中令入義者于人法二種。約世谛道理。或說自性或說差別。爲令衆生入佛法故。是名令入義。相義者。于中應以相義說其相。由說叁性故。對治義者。謂說衆生行對治。即是說諸衆生煩惱對治。爲安立衆生對治煩惱處故

  論曰。四翻義如別義語字。顯示別義故。此中有偈

  阿娑犁娑 羅末多耶 毗缽唎耶 斯柘素悉[肆-聿+頁](他棄)多者吉犁絁捺柘 素僧吉 利瑟吒 羅槃低菩提沒答摩

  釋曰。于中阿娑犁者。顯了義名不實。隱密義名不動。即是定以不動故名阿娑犁。娑羅末多耶者。翻名于定起尊重意。毗缽唎耶斯柘者。若顯了義名顛倒。隱密義名翻倒。素悉[肆-聿+頁]多者。謂善住于翻倒中。善住故無常謂常。此爲顛倒。翻彼無常謂常倒中善住故。吉犁絁捺柘者。若顯了義名煩惱。隱密義名勤苦。素僧吉利瑟吒者。謂善染。是故經說于生死中久染勤苦。羅槃低菩提沒答摩者。翻雲當得勝菩提。此句可解

  論曰。若欲解釋大乘法。略說應以叁種相解釋。一解說緣生。二解說因緣所生法。叁解說言教中義。于中解說緣生者如偈說

  言熏所生法  此于彼亦爾

  此顯果報識及生起識更互爲緣生故。彼因緣所生法者。生起識爲相有相及見識體性。彼以住持相分別相法爾相。即此得顯叁性相。如偈說

  有相及有見  是應知叁相

  複次雲何解釋彼相。謂分別相于依他相中無體。成就相于依他中是有。由此二故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同時。又于依他性中分別無所有。成就是有故。得彼不得此。不得彼得此。如偈說

  依他無分別  唯成就是有

  不得及可得  于中二平等

  釋曰。言熏所生法者。謂外分別熏習阿梨耶識。即于識中住。以此熏習爲因生一切法。即是生起識自性。此于彼亦爾者。此分別熏習即以彼諸法爲因。此顯示阿梨耶識與生起識更互爲因。又彼生起識性所有諸法。有相有見識體爲性者。謂若識體有相及有見即是彼體。此諸法有叁相所謂住持相者。即是依他相。由此等所說故。叁性所有相即得顯現。如是等義以偈義顯現有相有見。是應知叁相者此等叁相如論本解釋中顯示。不有及有不可得可得不見真實見真實此二同時等者。以顯示之。此中二者。謂分別及成就。于此二分一不有一是有故。說名有不有。若得分別則不得成就。由不見真實故。即于彼時不得分別而得成就。由見真實故。如是等義又以偈顯示。偈中言平等者。謂一刹那故。于中者謂依他性中故。二者謂見真實不見真實故。故者有因緣故。由依他性中分別是無。成就是有故。彼諸凡夫顛倒取故見。諸聖人正見故見

  論曰。解釋言教中義者。如說初句爲本以余句顯示其分。或功德依止或義依止。功德依止者。如說佛功德。最清淨覺無二法。行無相法爲勝道。住于佛住得一切佛平等。至無障礙處不退轉法。無礙境界不可思議成立。入叁世平等。遍行一切世界身。一切法無礙智。一切行具足知。于法智無疑。無分別身一切菩薩所受智。到無二佛住。第一波羅蜜至究竟。無差別如來解脫智。入無邊無中佛地平等法界。第一盡虛空界等。最清淨覺爲本。其余諸句是此句差別。應知如是等名爲善解釋。諸法體最清淨覺者。此佛世尊最清淨覺。應知攝余二十一佛功德。謂于應知中一向無障礙轉功德。令入有無無二相。真如最清淨功德。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法身爲依止。心業無差別功德。修對治一切障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成立法功德。授記功德。一切世界中示現受用身化身功德。斷疑功德。令入種種行功德。未來法生智功德。如所樂欲爲顯示功德。無量身爲教化衆生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佛刹無差別隨所信樂顯示功德。叁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窮生死際恒爲利樂一切衆生功德。無盡功德

  釋曰。顯示其分者。如所應解釋。今顯示此義。或功德所攝或義所攝。于功德所攝中。最清淨覺者此爲初句。所余諸句顯示其義。于中無二行者。二行不可得是名無二行。非如聲聞辟支佛智。亦有障礙亦無障礙。有無無二相。第一清淨者。謂清淨真如。即是無相法。此真如非有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亦非無相。由有自體相故。此真如于無相法中爲第一清淨。入處故言令入功德。最勝故名爲道。道者入處義。故名爲道。無功用佛事不休息佛住功德者。謂于所有佛事常行不住故。修對治一切障功德者。以一切時恒修覺故。能對治一切障礙。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礙功德者。凡生在世間必行世境界。然雖生世間不爲世間利等八法所染。成立法功德者。修多羅等諸法無量不可思議。以凡夫不能入故名最清淨覺。即此最清淨覺句一一句中皆相應。未來法生智功德者。謂于未來世法如是生。皆能知故。無量身爲教化衆生相應功德者。謂無量諸菩薩身。若作教化衆生事。諸佛得自他平等智故。彼智即爲佛智所攝故。即是佛教化事。平等法身波羅蜜成就功德者。謂法身無二故名平等。以此無二法身故名得最清淨波羅蜜。至究竟無差別解脫智者。謂于如來無差別智中。解脫究竟故。此中解脫者。即是增上解故。叁種佛身無方所限分功德者謂法身于若幹方處。不能分限。如是受用身化身于諸世界亦爾。法界第一者。最清淨法界第一故。名法界第一。盡虛空界者。佛智如虛空無盡故。是故名爲最清淨覺

  論曰。複次義依止者如經說。菩薩具足叁十二法者說名菩薩。于一切衆生起利樂意故。令入一切智智故。知我何價故。舍憍慢故。牢固意故。非有所爲作憐愍故。于親非親平等心故。究竟親友乃至涅槃際故。應量而語故。微笑先言故。無限大悲故。荷負重擔無退屈故。無疲惓意故。聞義無厭故。自所作罪能見其過故。于他罪失不嫌而誨故。一切威儀中修菩提心故。不求果報而行施故。不依止一切有趣生。而持戒故。于一切衆生無礙行忍故。攝取一切善法而行精進故。舍離無色界而修禅故。方便相應智慧故。以四攝事爲攝方便故。持戒破戒慈愛無二故。恭敬聽聞正法故。恭敬住白瑪若拙故。于世間雜事不樂著故。于下乘中無悕欲故。于大乘中見功德故。遠離惡友故。親近善友故。淨修四梵行故。遊戲五通故。隨智行故。于住正行不住正行諸衆生不棄舍故。一向語故重真實故。菩提心爲首故。如是諸句皆初句差別應知。于一切衆生中利樂意者。此利樂意句。有十六業差別應知。于中十六業者。謂展轉起行業。不顛倒業。他不請作亦自行業。不動壞業。無所求業。此有叁句不求返報故。于違順衆生無憎愛故。生生隨逐故。即此類中身口業有二句。于苦于樂及非二中平等業。不卑劣業。不退轉業。攝取方便業。厭惡障礙業。此有二句。無間思惟業。進勝業。此有七句正修行六波羅蜜。及修行四攝事修行成就方便業。此有六句親近善丈夫故。聽聞正法故。住白瑪若拙故。遠離惡覺故。正思惟功德有二種。共事功德有二種。成就業有叁種。無量清淨故。得大威德故。得勝功德故。安立彼業。此有四句。攝衆功德故。決定教授故。法財二攝爲一故。無染汙心故。如是句皆句差別。應知如經偈說

  初句所攝故  由功德句別

  初句所攝故  由義別句別

  釋曰。義依止者。謂一切衆生中利樂意。此句義有十六業。及余句顯示。此中利樂意。作何等業。令入一切智智者。若令諸衆生入一切智智。此是展轉行。譬如一燈傳然千燈。即是顯示利樂意。如是等諸句皆與利樂意相應。自知我爲何價者。自有利樂意。仍是顛倒。如有人意欲利樂而以飲酒與之。若如實自知稱己分量教示衆生。不以憍慢故自無所知。起心利益反成無利。舍憍慢者以舍憍慢心故。不待勸請自爲說法。牢固意者。不以衆生顛倒行故。牢固利樂心動壞。非有所爲作憐愍意者。以不爲利養作利益衆生故。此利樂愍意雲何可知。以順行身口業故。于中應量而語及先言等是口業。微笑及無限大悲等是身業。此中應量語者謂唯作法語故。無限悲者愍叁苦故。苦者苦苦故。樂者壞苦故。不苦不樂者行苦故。非二者不苦不樂故。不卑劣業者不自卑劣。雲我不能成佛。如此等類。無厭惓意者。若不疲惓則能修佛道。聞義無厭者。若不多聞則無教化衆生方便智。一切威儀中者。此句義如淨行修多羅中說。進勝業者是利樂意。趣向增長因體故。修成就方便業有六句者。若人親近此行即得成就。恭敬住白瑪若拙者。由住彼處故能離惡。覺世間雜事者歌舞雜戲等。成就業者謂表彼成就相故。威德者謂六神通。隨智慧行者。謂隨智不隨識自智慧生故。由此智慧正證相應。住諸法中安立彼業者。由有利樂意故。能以利樂安立衆生。于中攝衆者。于破戒者不舍安立亦不驅傧。令離不善令與善合。決定教授者。由一向與立教誡。不自說已後複言我前所說不善故。聞者授教。財法攝者由誠實告彼等言。以法及衣服等財利攝故。如言具攝。無染汙心者由攝行菩提心作衆生利益事。非爲自求供養。但念雲何以此善令衆生正覺無上菩提。如此攝受故。偈中義亦爾釋應知相竟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