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八 ▪第2页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生佛法是名爲業。釋增上心學竟
攝大乘論釋論增上慧學勝相勝語第八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心學勝相。增上慧學勝相雲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依止。若因緣。若所緣。若相貌若建立。若釋難若住持。若伴類若果報。若津液若出離。若至究竟若方便。無分別後得等功德。若差別若無分別智譬喻。若無功用作所應作若甚深等。此是無分別智。增上慧差別應知
釋曰。今當說增上慧學勝相。此中顯無分別智是增上慧。此智複有叁種。一方便無分別即是尋思。二無分別。叁後得。于中求欲智是初增上慧。自內智是第二增上慧。攝持智是第叁增上慧。于中唯成就無分別智爲正體。由于尋思因智即是彼果故。由于後得果智即是彼因故。若此智成就前後二智即得成就。今應先釋無分別智自性。自性即是體相。諸菩薩無分別智自性。應須離五種相今當說
論曰。此無分別智自性離五種相。離非思惟故。離過覺觀地故。離滅受想定故。離色自性故。離計度真實義種種相故。離此等五種相。是無分別智應知
釋曰。五種相中。若不作意是無分別者。則重睡耽淫極醉等應是無分別智。複次若過覺觀地是無分別者。則二禅已上皆應是無分別知。若爾世間人亦應得無分別智。複次若心及心法不行故。是無分別智者。住滅受想定等應是無分別智。此智不成。何以故。以住滅定等時無有心故。複次若智體性如色者。如色頑鈍無知。智亦如是頑鈍無知。複次若于真實義中。取種種相是無分別者。此取即是分別。以分別言此是真實故。若智離此五種相緣真實義。于真實義中。若不起種種相言。此是真實此是無分別智相故。緣真實義時。如眼識緣色無種種相此是其義
論曰。此中爲成立。如所說無分別智故說偈
諸菩薩自性 出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 于真不計度
諸菩薩依止 非思亦是思
是無分別智 非思義種類
諸菩薩因緣 有意言聞熏
是無分別智 正思惟相應
諸菩薩所緣 不可言說法
是無分別智 無我及真如
諸菩薩相貌 于彼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 爾炎無有相
相應自性義 所分別非余
字字相應故 是爲義相應
若離于言說 于義智不生
言說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諸菩薩住持 即無分別智
後得智中行 得增長進趣
諸菩薩助伴 說爲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 五度之種類
諸菩薩果報 諸佛二輪中
是無分別智 方便及正得
諸菩薩津液 于後生生中
是無分別智 自體轉勝故
諸菩薩出離 得成就相應
是無分別智 應知十地中
諸菩薩究竟 由得叁身淨
是無分別智 得最上自在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種種極惡業 唯信決定故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 得成就相應
如虛空不染 此無分別智
常行于世間 世間法不染
如痖求受塵 如痖正受塵
如非痖受塵 叁智如是說
如愚求受塵 如愚正受塵
如非愚受塵 叁智如是說
如五求受塵 如五正受塵
如意識受塵 叁智如是說
如未解求解 如知法及義
叁智次第爾 當知方便等
如人正閉目 是無分別智
即彼開目時 是爲後得智
此無分別智 應知如虛空
如空中色像 後得智亦爾
如摩尼天樂 作業離分別
諸佛種種業 亦常離分別
非此亦非余 非智亦是智
與爾炎無別 是無分別智
由說一切法 自性離分別
所分別非有 無無分別智
釋曰。此初偈中即顯此義。即此所說自性由依止故得生。今當說。由說此智爲無分別故。此智必應依止心生。若依止心生。由能思念故名爲心。若依止思念生。則無分別義不成。又若依止非心生。則不成智。爲離此二過故。偈說諸菩薩依止等。于中此智所依止非思。何以故。以不思量義故。又此所依止亦非非思。何以故。以思所引生故。此所依止生時。是思種類故得說名思。又此智由因所生起故。次以偈顯示其因。諸菩薩因緣。有意言聞熏者。由于他音聲正聞熏習。以此熏習爲因。生思惟意言。名正思惟。此智以何爲所緣。複以偈顯示。諸菩薩所緣等者。于中不可言法性。謂于分別性一切法不可言。複次何法不可說。謂無我真如人法體分別性無我。此無體之體名爲真如。莫作斷取。又此所緣有何相貌。次以偈顯示。諸菩薩相貌等者。于中無相者。此智與真如平等而生。無有別相爲相。此是相貌如眼取色。于中見青等相貌與色無異。此亦如是。智與真如無異相貌。若所有一切法皆不可說。何者爲所分別。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故。與彼不別故名非余。複次此雲何成。爲成就此故偈言字字自相應。是爲義相應者。若此字與彼字相應。說此中義名和合義。如斫刍二字不斷說故。即有眼義和合生(斫刍隋雲眼)。是所分別。以何道理成就一切法不可說。若離于言說于義智不生故。如有人未識能說名。于所說義智則不生。若汝言但得能說名則知所說義者。此義不成。如偈言言說不同故。以能說名與所說義不同。名與義各別體故。偈言一切不可說。由此義故能說與所說俱不可說。複次此無分別智何所住持。偈言諸菩薩住持。即無分別智後得智中。行者由無分別後所得智故。菩薩得修諸行即依此智得增長進趣。菩薩所有諸行此增長義。依無分別智住持故。複次此智以何爲伴。偈言諸菩薩伴助。說爲二種道故。此無分別智以五波羅蜜爲助伴。于中道有二種。謂資糧道。及依止道。資糧道者。謂施戒忍精進等諸波羅蜜。依止道者。謂禅波羅蜜。由如前說。諸波羅蜜所生善根。及依止禅定故。無分別智得生。此智即是般若波羅蜜。複次乃至未得佛果已來所有無分別智。能成熟果報。偈言諸菩薩果報諸佛二輪中。是無分別智者。何者諸佛二輪。謂受用身輪。及化身輪。若修方便無分別。能成熟化身果。若正得無分別。能成熟受用身果。爲顯示此義故。偈言方便及正得。複次何者是無分別智津液。諸菩薩津液于後生生中者。即于彼二輪中。于後後生處。此無分別智體轉得勝進。即此無分別智轉勝進時。此是津液果應知。複次雲何出離。諸菩薩出離者。究竟出離。即是涅槃得成就相應。此無分別智者。此智初得得相應。從此經無量百千劫得成就相應。應知十地中者。從初地乃至第十地如是次第。初地中唯有得相應。爾後無量時得成就相應。是故諸菩薩于叁阿僧祇劫得涅槃。由經爾所時乃得究竟故。何者無分別究竟。即次前所說得者。是偈言諸菩薩究竟。由得叁身淨。是無分別智。此中叁身清淨者。由此叁身初地中唯有得。于十地中得善清淨故。得最上自在者。此無分別智。非唯清淨叁身得究竟。複有十種自在。如後說彼亦是得應知。複次無分別智有何功德。于中有叁種無分別。一方便無分別。二根本無分別。叁後得無分別。此中方便無分別者。由此人初于他所。聞菩薩無分別已。自未見其方便。然生信樂。依止此信樂。修無分別觀。此時名方便無分別。由此觀行故無分別得生。故得無分別名。此方便無分別無染功德。譬如何等。偈言如虛空不染。此無分別智故。爲顯示何法。無染故說種種極惡業。爲顯示不染因故。說唯信決定故。由于此無分別唯信決定故。能對治惡趣。此即顯示諸惡不染根本。無分別功德複何所以。偈言如虛空無染。此無分別智故。何法不染。謂一切障礙。何故不染。得成就相應故。顯示于諸地中由得相應及成就相應爲因故。此即顯示對治一切障。無分別後得智功德。複何所以。偈言如虛空不染。此無分別智。常行于世間。世法不能染故。由此智力故。見有利益衆生處。隨念往生雖生世間。然不爲世法所染。世法有八種。謂得利不得利好名惡名毀贊苦樂等。此即是無分別。從無分別智生故。今當顯示此叁智差別。其相應知。如痖求受塵。無有言說。方便無分別亦爾。如痖正受塵無有言說。根本無分別亦爾。如非痖受塵。如所受塵。即有言說。無分別後得亦爾。名字等名爲言說。如愚求受塵者。未曾識知名愚。此愚等譬叁智。如痖中說。如五求受塵者。無分別五種。應知是眼等五數。此等求覓及正受。此譬叁智。一切如痖中說。如意識受塵者。如意識于塵能分別。亦受用。後得亦爾。于塵亦分別亦受用。如未解論求解。方便無分別亦爾。如誦習論時。但受用于法。根本無分別亦爾。法者謂文字如解。論者于法于義皆受用。後得亦爾應知。複次爲攝此法及義故顯示二智。如人正閉目者。此偈顯示無分別及後得二種差別相。如虛空者。如虛空無染無有分別。亦不爲他所分別。無分別智亦爾。遍在一切法一味。空中一切法不能汙故名無染。自體無分別故名無分別。亦不爲他分別成相貌故非所分別。此智如是應知。如空中色像後得智亦爾者。如色顯現亦是能分別。亦是所分別。複次若以無分別智名爲佛者。既離分別衆生雲何得成利益衆生事。雖離分別如理得成故。以摩尼天樂譬喻顯示。如摩尼天樂者。如如意珠離分別業。隨衆生所欲作利益事。又如天樂無有作者。隨彼天所欲。出種種聲。諸佛亦爾。離于分別而種種事成應知。此無分別甚深說中。雲何爲智緣依他性所分別物。爲有別緣。若爾何過。若分別所攀緣則不得名無分別。若言有別攀緣。此別攀緣亦非有。非此亦非余者。于中非此者。以非分別所能緣。以無分別故亦非余者。以即于依他性法中作法。如攀緣故。此法及法如二種。不可說一不可說異故。此亦爾不可說爲分別所緣。又不可說爲異緣故。複雲何此爲是智爲非智。若爾何過。若是智既名爲智。雲何不分別。若非智自性雲何說爲無分別智。故以非智亦是智偈顯示。此不可爲智。何以故。由方便有分別智自性中不生故。亦非非智以方便有分別智爲因生故。複有別義非即亦非異非智亦是智者。由非即緣分別中生故名非智亦非異。由即緣法如中生故非非智。即以前句釋後句。與爾炎無別。是無分別智者。非如方便智有能取所取生故名無分別。若于所取爾炎中。無別異平等平等生。是無分別。此智不住能取所取中。世尊于修多羅中。說一切法無分別。此中欲顯示此無分別故。更說偈。由說一切法自性離分別者謂一切法即自性無分別。何故如此偈言。所分別非有。以此顯示由所分別物非有故。若所分別非有故。即一切法自性無分別者。何故一切衆生不即得解脫。無無分別智者。即以此句顯示不得解脫。雖一切法自性無分別。由一切法自性無分別故。無有所分別。若于此中通達智生證見此無分別故得解脫。若通達智不生。即不得解脫。所說無分別智即此智有叁分。今當顯示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