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6卷31頁碼:P0271
隋 笈多共行炬等譯

  《攝大乘論釋論》九 ▪第2页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事。曠大轉者。由于生死見其寂靜。煩惱即滅非有所舍。但煩惱不染由處染不染故。不舍生死此有何功德此曠大轉。諸菩薩以自依止轉依故。于一切法得自在。于一切趣中顯示同一切身[怡-臺+龍]悷不調衆生。以種種調伏方便智調伏。安立于富樂及叁乘中。此爲功德。是中富樂者是世間果報故

  論曰。爲轉依此中有偈

  凡夫覆真實  一切虛妄現

  諸菩薩離妄  一切真實現

  應知現不現  真實不真實

  此依止轉已  名解脫如意

  生死及涅槃  若平等智生

  生死即涅槃  彼人得如是

  即得于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亦即于涅槃  非得非非得

  釋曰。爲顯轉依故說偈。如諸凡夫由無明故。覆障真實。虛妄顯現。即是衆生等相。如是諸聖人真實顯現故。舍離衆生等相。由斷虛妄無明故。得如是。應知現不現真實不真實者。虛妄分別不顯現。真實成就性顯現。是名轉依。于轉依中虛妄不現行真實現行。此即是解脫相應名解脫如意者。如意欲行皆得解脫。非如聲聞畢竟涅槃猶如斬首。得如是解脫。生死及涅槃若平等智生者。于生死涅槃二種。平等智生。此二無有差別故者。若即于彼時故複次生死涅槃雲何得平等。由煩惱爲生死。煩惱法無我。菩薩通達此法。無我智生見彼諸法皆無所有。諸有生死即是涅槃。見生死法即是涅槃寂靜。若如是有何所得。即得于生死非舍非非舍故。非舍者由諸有生死即是涅槃故。非非舍者舍故。由于此中不染故。見無所有故若得如是。亦即于涅槃非得非非得。由彼法不異涅槃是故非得。由于彼法見其寂靜。與涅槃無有差別。是故非非得。釋學果寂滅竟

  攝大乘論釋論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寂滅勝相。智勝相雲何可見。叁種佛身故。應知是智勝相。謂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即是如來法身。一切法中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此顯諸佛種種大集輪。法身爲依止。清淨佛刹中。受用大乘法果報故。變化身者。亦以法身爲依止。處兜率陀宮故。及降生受欲樂。出家往外道中。修行苦行正覺菩提轉法輪入大涅槃。所顯示故

  釋曰。智勝相此中解說。即以叁身顯智勝相。自性身爲一切法自在依止。受用身者即以前所說。自性身爲所依。種種諸佛大集輪故。得顯于清淨佛刹中。大乘修多羅等法爲因故。得受用法樂此爲依止。複有別義爲受用清淨佛刹故。及受用法樂故以此爲依止。變化身中始從兜率陀宮。乃至入涅槃等者。爲顯示同天人法。以此爲依止

  論曰。此中有郁陀那(隋雲攝持)

  相得及自在  依止與攝持

  差別德甚深  念業等佛身

  何者爲相。諸佛法身略說有五種相。應知一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汙分依他性滅處。爲解脫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故。二白法自體相。六波羅蜜滿足得十自在。謂命自在心自在衆具自在。此陀那波羅蜜滿足故。業自在生自在。屍羅波羅蜜滿足故。勝解自在。羼提波羅蜜滿足故。願自在。毗離耶波羅蜜滿足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禅波羅蜜滿足故。智自在法自在。般若波羅蜜滿足故。叁無二相。謂有無無二相故。一切法無所有。此空相不無故。有爲無爲無二爲相。非業煩惱所爲。然似有所爲自在顯示故。一異無二相。于中一切諸佛依止無差別。然無量身相續證正覺故。此中有偈

  我取無有故  依止無差別

  前後次第證  假名說差別

  性行別非虛  具無初無別

  非一亦非多  無垢依止故

  四常相謂真如清淨爲相。本願所引佛事不休息故。五不思議相。此真如清淨唯自證知。世間譬喻不可得。非分別所行故

  釋曰。此郁陀那偈中。謂相得等。此中相者。即法身相有五種。應知轉依相。謂一切障染汙分。依他性滅。由染汙分依他性滅故。于一切障得解脫。一切法中自在現前。清淨分依他性顯者。由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依他性一分清淨性。即得顯現。白法體相者。謂六波羅蜜圓滿故。得法身十種自在。此是白法體。于中命自在者。欲得自身齊幾許時住。即能顯示。應知心自在者。于爾許時住。不爲生死所染汙故。衆具自在者謂食等十種衆具。諸佛如念即得。應知此叁由陀那波羅蜜圓滿爲因。應知如偈說

  諸菩薩思惟  若淨若不淨

  一切皆成善  是爲意自在

  業自在生自在。由屍羅波羅蜜滿故者。攝因及所生果故。又以此故身口業自在轉應知。由隨欲所生即彼業現前生自在者。謂生處自在轉應知。由于善惡等趣。隨意欲生即能生故。屍羅因名爲業。屍羅果名爲生。由此道理即得顯其自在故。信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圓滿故者。諸法皆隨心轉故。得隨所樂欲。如所樂欲一切事悉成就故。願自在是毗離耶波羅蜜圓滿果者。由精進一切發行皆究竟。一切思量事悉成就故。五通所攝神力自在。是禅波羅蜜圓滿果者。由心有堪能出生神通故。智自在法自在。是般若波羅蜜圓滿果者。般若力故安立陰等。及得此後一切種智。無二相中非有相者。一切法無有相故。非無相者有空自性故。有爲無爲無二相者。謂非有爲自性。非無爲自性故。于中非業煩惱所生故非有爲相。亦是有爲相者。于有爲中已得自在。處處顯示。由此義故名有爲相。一異無二爲相者。于法身中由依止無別。是故無異相。由無量身得至故不得爲一相。于此二中不可偏說故。名無二相。此義以偈顯示。我取無有故依止無差別者。于世中我取力故有身差別。于法身中無有我取故無差別。若身無差別雲何有多佛前後次第。證假名說差別者。由此無量身得故。亦有差別。如此等義。更以偈說。性別者諸菩薩有衆多。由此差別故發行亦異。由發行差別故有衆多人。菩提資糧得圓滿。是故若唯一佛。余人資糧則應虛。作具足者。諸佛具作一切衆生利益事。謂安立于叁乘中。若諸佛唯以佛乘安立衆生。則所作佛事不具足。是故應有多佛。如生死無初佛亦如是。若唯一佛即是有初。是故非一。又彼依止無差別故。亦不得爲多。即是此無垢法界依止無差別。此不一異相。由此道理即得顯示常相者。叁因緣故。此體常住爲相。真如清淨以爲佛體。此即常住。由此道理得顯如來常住。應知本願所引者。由昔發願作一切衆生利益事。由此願所引故。佛體顯現。是故彼願不虛。此即常住應知。若謂如來作衆生利益事已竟者。此義不然。以所作未究竟故。即于今時有無邊事。謂一切衆生未般涅槃故。以此因緣故常住爲相應知。雖如是等說已。彼亦不可思議應知。此不可思議因緣。今當顯示。唯自證知者。諸佛自證彼體故。由彼體唯自證故。非彼覺觀所能思量。于世間中亦無此比類。以譬喻知故

  論曰。複次雲何得最初證此法身。總相大乘法爲所緣故。無分別智及彼後得智故。五相善修于一切地中。善集資糧故。破微細難破障故。金剛譬叁摩提。次此叁摩提。後離一切障即得轉依

  釋曰。此中說得最初得者。由此體無生以無爲故。若生即是無常。金剛譬叁摩提者。此叁摩提猶如金剛能破微細難破障故。即得轉依者。謂由此金剛譬叁摩提。能轉依得法身

  論曰。複次法身有幾種自在而得至自在。略說有五種自在。一國土自身相好無邊聲。無見頂自在。由轉色聚依故。二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叁說一切名身句身味身自在。由轉想聚依故。四變化變易引大衆。引白法自在。由轉行聚依故。五鏡平等觀作所應作智自在。由轉識聚依故

  釋曰。此中顯示自在。由轉色等五聚依故得自在。于中由轉色聚依故。得佛刹自在。謂顯示金銀等。隨意顯示身自在。謂于大衆輪隨諸衆生樂欲。顯示身應知。相好等自在謂隨所樂欲爲彼顯示故。即是無邊聲。無見頂等自在。由轉受聚依故。得無譏嫌無量高大安樂行自在者。謂于無譏嫌無量高大等安樂行中得自在行故。于中無量者。應知是種種故。高大者謂此樂超過叁界樂故。應知由轉想聚依故。于說名身等中得自在故。由取相想故。緣于名言等而取其相。轉滅此想故。由轉行聚依故。于變化變易引大衆引白法等故得自在。于中變化自在者。謂隨意變化應知。變易者謂變易地等。令成金等故。引大衆者應知隨其意引諸大衆。謂引天夜叉等衆故。引白法者謂如意所欲則白法現前應知。由轉識聚依故。得鏡智平等智正觀智作所應作智。于中鏡智者。所應知法雖不現前。無忘失如世間善習經書故。平等智者于通達時。于一切衆生。得平等心。此即是淨心。應知正觀智者。如典庫者。于陀羅尼叁摩提門。隨于何時何法作意思惟。于彼中智行無礙故。作所應作智者謂顯示如從兜率陀乃至涅槃。于中顯現佛事

  論曰。應知法身爲幾法所依止。略說有叁種。一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偈

  得受五種自體喜  諸佛由證自界故

  遠離五喜由不證  是故爲喜應須證

  堪能事成無有量  法味義利功德具

  諸佛恒常見無盡  故得歡喜最無嫌

  二種種受用身依止成熟諸菩薩故。叁種種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等故

  釋曰。應知有幾法依止。法身于中種種佛住依止者。種種謂聖住天住梵住等諸住所依止故。或有人作是念。諸佛何須現化身。以諸聲聞不證此故。離于五喜。謂諸聲聞等不能證此法身。則遠離五種歡喜。是故爲喜。應須證者。謂若欲求此歡喜取于證者。當勤修方便也。此五種歡喜以第二偈顯示。堪能事成無有量。法味義利功德具者。于中法身有堪能無量故。無量人得正覺者。皆悉堪能平等應知。由得見此堪能無量故生于歡喜。及事成亦無量者。若一佛作衆生利益事。即是一切佛事。由諸佛多故事亦無量。由見此故生于歡喜。法味者由見了修多羅祇夜等十二部經法故。生勝歡喜。義利功德具者。謂財利具成及功德具成。于中財利具成者。謂隨所思念即得具足應知。功德具成者。謂十力十八不共法等具成應知也。故得歡喜最無失者。最者過叁界歡喜故。無失者及習氣煩惱滅故。應知諸佛恒常見無盡者。見此次前所說四種歡喜。乃至窮生死後際無有滅盡。雖入無余涅槃亦無盡。是故諸佛別得最勝歡喜。非余聲聞。法身亦爲受用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受用身依止。若離此入地已上諸菩薩不得成熟。亦爲化身所依止。何因緣得成化身依止。多爲成熟諸聲聞故由下願樂諸聲聞等。若離此不得成熟故。言多爲者亦攝信行地諸菩薩應知

  論曰。應知有幾佛法攝法身。略說有六種。一清淨攝阿梨耶識轉已。得此法身故。二果報攝。色根轉已得果報智故。叁樂攝轉欲行等樂已得無量智樂故。四自在攝。種種業所攝自在轉已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世流布攝。一切見聞覺。知世流布言說轉已得令一切衆生心喜正說智自在。故六拔濟攝。拔濟一切災橫過失轉已得拔濟一切衆生災橫過失智故。此等六種佛法。攝取諸佛法身

  釋曰。若有法能攝法身。今當顯示。轉何法故得此法身。阿梨耶識轉已得法身故者。謂得法身及清淨故。此法身清淨。名清淨攝。果報攝者即是果報所攝佛法。色根轉者。謂眼等色根轉故。得果報智者。謂轉彼色根得果報智故。樂攝中欲行等樂轉者。謂世間欲行轉已得佛法樂故。得無量智故者。即是遊于種種樂故。自在攝中種種攝業轉者。如世間種種業。謂田作興生等。轉此已得于一切世界中無障礙神通智故。世流布攝者。謂世間見聞覺知等流布轉已。于見聞等中得自在。由得歡悅一切衆生智故。拔濟攝者。如世間王法苦惱事起。或以親友力財物力而得拔濟。轉此已得拔濟一切衆生一切苦惱智。此拔濟智離一切過失故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攝大乘論釋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