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論》十
世親菩薩造 / 隋天竺叁藏笈多共行矩等譯
智勝相勝語第十之二
論曰。此諸佛法身。爲說差別。爲說無差別。依止意用及業無異故。不可說差別。無量正覺故有差別。如法身受用身亦爾。意用及業不異故無差別。依止有差別。無量依止轉故。變化身亦如受用身應知
釋曰。無量依止轉故者。諸菩薩有無量依止。由此受用身顯現故。是故意用及業無差別。然身事有差別于中意用無差別者。謂安樂一切衆生意應知。業無差別者。謂顯示證正覺般涅槃等業。此業無別應知
論曰。應知法身與幾功德相應。與最清淨四無量解脫勝處一切處無诤願智四辯六通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畏。叁不護叁念處無忘失法。拔除習氣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種勝智等相應。此中有偈
憐愍諸衆生 舍離結縛意
不舍安樂心 歸命利益意
解脫一切障 牟尼勝世間
智遍滿爾炎 歸命解脫心
能滅諸衆生 一切惑無余
惑者共歸苦 歸命離惑人
無功用無著 無障礙寂靜
常解一切難 歸命釋難者
所依及能依 說言及說智
意常無障礙 歸命善說者
隨彼等語言 行往還出離
知彼諸衆生 歸命善教者
諸衆生見佛 緣彼大人相
但見得生信 歸命生信者
執持住處舍 變化及變易
叁昧智自在 歸命到彼岸
方便歸依淨 及大乘出離
障隔諸衆生 歸命摧魔者
能說智及斷 出離障礙事
外道不能壞 歸命自他利
說法製大衆 遠離二煩惱
無護無忘失 歸命攝衆者
利益諸衆生 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不虛 歸命無忘失
行住一切處 無非圓智業
一切時遍知 歸命實義者
于晝夜六時 觀察諸世間
與大悲相應 歸命利益意
修行及證得 智慧與作業
勝一切二乘 歸命最勝者
叁身大菩提 具得一切種
歸命斷衆生 一切處疑惑
無畏無過失 無濁無住處
于諸法無動 歸命無戲論
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複有自性因果業相應行事等功德。是故諸佛法身是無上功德應知。此中有偈
成就最勝義 出過一切地
至諸衆生上 解脫諸衆生
無盡無等德 相應世間見
衆輪亦不見 一切天人等
釋曰。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複有自性因果業相應行事等功德者。于中法身自性者。以成就最勝義顯示。成就最勝義者。謂清淨真如。此是佛自性故。因者顯示出過一切地。謂以修一切地得彼佛體故。至諸衆生上者。此顯示果。顯此果在一切衆生上故。解脫諸衆生者。此顯示業。佛是救脫一切衆生故。相應者。無盡無等功德相應以此顯示。于中世間見者。謂見化身故。諸大衆輪見者。謂見受用身故。此等諸天人亦不見者。謂此諸大衆輪不見自性身。此等顯示佛身行事差別
論曰。然此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雲何可見此中有偈
諸佛不生生 無住處爲處
諸事無功用 受用第四食
無差別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動及動業 諸佛叁身具
無有證正覺 非不一切覺
念念不可量 有非有所顯
無欲無離欲 而亦與欲俱
既知欲非欲 得入欲法如
諸佛過諸陰 而亦住陰中
與彼不一異 不舍而寂滅
諸佛同事業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諸罪者不見 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世 法光猶如日
或顯示正覺 或涅槃如火
不生亦不有 如來常住身
佛于非正法 人及惡趣中
于非梵行法 自住最勝者
行于一切處 而亦無所行
一切衆生見 然非六根境
伏斷諸煩惱 如咒製諸毒
以惑至惑盡 佛具一切智
煩惱即菩提 生死寂滅體
有大方便故 如來不思議
此即是十二種甚深。應知所謂生成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正遍覺甚深。離欲甚深。滅陰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顯示正遍覺般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滅煩惱甚深。不思議甚深
釋曰。今當顯示大乘甚深。即是顯示十二種甚深。于中生成業住等甚深。以一偈顯示。諸佛不生生者。此顯生甚深。諸佛以不生爲生故。無住處爲處者。此顯成長甚深。諸佛不住生死涅槃處故。所作無功用者。此顯業甚深。諸佛以平等爲業。由無功用故所作之業一切處平等受用。第四食者。此顯住甚深。由四種食是不淨身依止住處。諸佛非不淨身依止住處。由段等四食。是欲界衆生不清淨身依止而住故。淨不淨身依止住處者。謂色無色界衆生。此等于下地煩惱則淨。于上地煩惱則不淨。此諸淨不淨身。唯有觸意思識等叁食。離于段食。彼身得住。彼身唯以叁食得住故。淨身住持者。即是段等四食。于聲聞緣覺等此等淨身。若住于世由此住持故。示現住持者。即彼段等四食示現。即以此住持故。諸佛食之。此爲第四。由示現以此爲住持故。諸佛世尊得受衆生所施令生歡喜。積聚福德故。無有食事。複有說言。諸佛食時諸天接取施余衆生。以此因緣令彼衆生當得菩提故。此等一偈同一甚深。又諸佛生相有十因緣應知。一愚癡別異故。二種種別異故。叁攝持自在故。四住自在故。五舍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影像故。八如幻故。九無住爲住故。十雲義成就故。有十因緣故如來不住生死涅槃應知。一非知故。二非滅故。叁非有故。四非有自性智故。五無得無分別故。六離心故。七得心故。八平等心故。九不得于物故。十非不得故。有十因緣故諸佛無功用而佛事成就。一滅離故。二無依止故。叁應作無功用故。四作者無功用故。五作業無功用故。六無所有無功用故。七本昔無差別故。八所作究竟故。九作事未究竟故。十由熟修一切法中自在故。有十因緣諸佛受用于食。一示現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諸衆生聚集福德故。叁爲示現同衆生作故。四爲令順學正食故。五爲令順學知足故。六爲令他發起精進故。七爲成熟善根故。八爲顯示自身無染著故。九爲住持尊重業故。十爲圓滿本願故
次顯示安立數業甚深偈。無差別無量者。此是安立甚深。于中無差別者。法身無別異故。無量者。無量身證菩提故。無數量一業者。此是數甚深。乘雖無量諸佛一業故。不動及動業諸佛二身具者。諸佛雖叁身相應。然受用身業則牢住。化身業則不牢住。此即是甚深故
次顯示證正覺甚深偈。無有證正覺者。人及法無所有故。非不一切覺者。由假名說一切覺故。此正覺雲何。偈言念念中無量。以此顯示。由于念念中無量人得正覺故。有非有所顯者。此顯真如于諸有非有爲義故
次顯離欲甚深偈。無欲無離欲者。欲無所有故無所染。既無染故亦無離。何以故。欲若是有可有離欲故。而亦與欲俱者。由唯斷上心欲留隨眠欲故。若不留隨眠欲。即同聲聞入涅槃故。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者。謂欲分別中。了知非欲。即入欲法真如故
次顯示滅陰甚深偈。諸佛過諸陰而亦住陰中者。謂已過色等五取聚。但住于無所得法如聚中故。與彼不一異者。佛已舍彼分別聚。然與彼非異。以即住彼法如中故。又非不異由雖是化身分別即成清淨境界故。不舍而寂滅者。謂不舍真實性聚即是涅槃故
次顯成熟甚深偈。諸佛同事業者。諸佛作業平等。皆爲成熟衆生故。此何所似猶如大海水。如水入海爲魚鼈等受用。如是既入法界同爲成熟衆生故。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者。無有一念思惟。我于叁時利益衆生。然似摩尼天樂無有功用。而作衆生利益事成
次顯示顯現甚深偈。若世間不見諸佛。又說諸佛是常住身。既有常住身。何故不見偈言諸罪者。不見如破器中月故。如器破水則不住。以水不住故月則不現。如是諸衆生等無有奢摩他滋潤故。佛月不現。水譬叁摩提。體滋潤故。普遍一切世法光猶如日者。雖不見佛亦爲作佛事。由說修多羅等法猶如日光。以此爲佛事。亦于世間得成熟衆生
次顯顯示正遍覺般涅槃甚深偈。或顯示正覺或涅槃如火者。或示正遍覺。或示般涅槃。其事如火。譬如火或時然或時滅。諸佛亦爾。或有衆生應以涅槃成熟。即示涅槃。應以正覺成熟。即示正覺。爲解脫故如火性不異。唯一法身亦爾。應如是知。余半偈義可解
次顯住甚深偈。佛于非正法人及惡趣中于非梵行法自住最勝者者。自體最勝住亦最勝。住于聖住故。此中聖住者。謂住于空故。天住者。謂住禅那故。梵住者。謂住慈等四無量故。非正法者。謂諸不善法。諸佛于諸不善法中住于空住。是故佛住聖住。于人道及惡趣衆生攀緣而住。入于禅那。是爲天住。于非梵行法中自體最勝住。如是等空住者即是自體
次顯顯現自體甚深偈。行于一切處而亦無所行者。後得智于善不善等中差別智生。若無分別智即無所行。化身于一切處行非余身也。第二義中一切衆生見者。謂即此化身一切處得見故。然非六根境者。即此化身若爲地獄衆生所見時。爲教化彼故生于彼處。非化身自性。彼地獄衆生見時。謂即是地獄身。是故非彼地獄等衆生六根境界
次顯滅煩惱甚深偈。伏斷諸煩惱如咒製諸毒者。謂現行煩惱。在菩薩位時不斷煩惱。由有隨眠惑在。如咒製諸毒者。譬如被毒咒力製之則不爲害。煩惱亦爾。以智知故則不爲惱。以惑至惑盡者。謂以留隨眠惑故不同聲聞入般涅槃。佛具一切智者。謂諸佛煩惱盡時。即得一切智具故
次顯不思議甚深偈。此等煩惱即是彼菩提分是集谛故。生死等苦谛即是涅槃故。如來一切所說皆不可思議。如前所說叁種因緣。謂唯自證知等非思量境界
論曰。諸菩薩念佛法身。以幾種念而念。略說諸菩薩修習念佛有七種。一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應如是修習念佛。于一切世界得無障礙神通智故。此中有偈
障礙及阙因 衆生界普遍
二種決定故 諸佛無自在
二如來身常住。真如無間離垢故。叁如來最無譏嫌。離一切煩惱障智障故。四如來無功用。無有功用而不舍一切佛事故。五如來大受用。清淨佛土爲大受用故。六如來無染汙。生在世間不爲一切世法所染故。七如來大義利顯示證正覺入涅槃等。未成熟衆生而成熟之。已成熟者而解脫之。此中有偈
隨逐于自心 常具淨相應
無複諸功用 施與大法樂
無依止…
《攝大乘論釋論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