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釋》十
世親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余
論曰。複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雲何可見。此中有多頌
釋曰。于大乘中諸佛法身如甚深相。今當顯示。以十二頌。顯示十二甚深之相
論曰
佛無生爲生 亦無住爲住
諸事無功用 第四食爲食
釋曰。此中一頌顯示生住業住甚深。佛無生爲生者。顯生甚深。以諸如來無業煩惱同諸凡愚所造作生故名無生。然有與此相違之生。其相難了名生甚深。亦無住爲住者。顯住甚深。無住涅槃以爲住處。如是涅槃名住甚深。諸事無功用者。顯業甚深。以諸如來無功用業。一切等故名業甚深。第四食爲食者。顯住甚深。以佛所食是不清淨依止住等。四種食中第四食故。四種食者。一不清淨依止住食。謂段等四食。令欲纏有情不淨依止而得住故。二淨不淨依止住食。謂觸等叁食。令色無色纏有情。淨不淨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止。已離下地諸煩惱故說名爲淨。未離上地諸煩惱故。說名不淨是故名淨不淨依止。如是依止由觸意思識食而住除其段食。叁一向淨依止住食。謂段等四食令聲聞等清淨依止而得住故。四唯示現依止住食。謂即四食諸佛示現受之得住。是故諸佛食。此第四示現住食。爲令能施諸有情類淨信爲因福德增長。雖現受食不作食事。如來食時諸天受取。施佛意許諸余有情。由此因故。彼有情類速證菩提。如是一切。應知總說爲一甚深。又由十因。應知諸佛生無生相。一與愚癡不同法故。二與差別不同法故。叁于攝受得自在故。四于住持得自在故。五于棄舍得自在故。六無二相故。七唯似光影故。八同幻化故。九住無住故。十成大事故。複由十因。應知如來不住生死及以涅槃。一非遍知故。二非永斷故。叁非修習故。四知非有性故。五無所得無分別故。六遠離心故。七心證得故。八平等心故。九事不可得故。十可證得故。複由十因。應知諸佛無功用事而得成立。一妙斷離故。二無所依故。叁所作無功用故。四作者無功用故。五作業無功用故。六無所有無功用故。七本來無差別故。八所作已辦故。九所作未辦故。十純熟修習一切法中得自在故。複由十因。應知諸佛實無所食而現受食。一示現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諸有情福增長故。叁爲欲示現有同法故。四爲令隨學正受用故。五爲令隨學廉儉行故。六爲令發起精進行故。七爲令成熟諸善根故。八爲顯自身無染著故。九爲恭敬業助任持故。十爲欲圓滿本願生故
論曰
無異亦無量 無數量一業
不堅業堅業 諸佛具叁身
釋曰。此頌顯示安立數業甚深。無異亦無量者。顯安立甚深。諸佛法身無差別故說名無異。無量依止現等覺故說名無量。無數量一業者。顯數甚深。佛雖無量而同一業。是故甚深。不堅業堅業諸佛具叁身者。謂諸如來叁身相應。其受用身事業堅住。其變化身業不堅住。如是事業名爲甚深
論曰
現等覺非有 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 有非有所顯
釋曰。此頌顯示現等覺甚深。現等覺非有者。補特伽羅法非有故。一切覺非無者。由假名理說一切佛現等覺故。雲何知佛現等正覺。謂一一念無量佛故。此即顯示一一念中有無量佛現等正覺。有非有所顯者。此顯真如是有非有。諸佛是此真如所顯
論曰
非染非離染 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 悟入欲法性
釋曰。此頌顯示離欲甚深。非染非離染者。貪欲無故說名非染。以無染故離染亦無。所以者何。貪染若有可有離染。染既是無故無離染。由欲得出離者。由伏斷貪纏留貪隨眠故。得究竟出離。若不留隨眠。應同聲聞等入般涅槃故。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計所執貪欲無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
論曰
諸佛過諸蘊 安住諸蘊中
與彼非一異 不舍而善寂
釋曰。此頌顯示斷蘊甚深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者。謂諸如來超過色等五種取蘊。住無所得法性蘊中。與彼非一異者。雖已舍遍計所執諸蘊。而與彼非異。以即安住彼法性故。亦複不一。若是一者。遍計所執應同法性成清淨境。不舍而善寂者。謂不棄舍圓成實蘊。即是妙善涅槃體故
論曰
諸佛事相雜 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當作 他利無是思
釋曰。此頌顯示成熟甚深。諸佛事相雜者。謂諸如來成熟有情一切事業。悉皆平等。其喻雲何。猶如大海水者。譬如大海衆流所入其水相雜。爲魚鼈等同所受用。諸佛亦爾。同入法界所作事業和合無二。等爲成熟有情受用。我已現當作者。于叁時中隨一時作。他利無是思者。不作是思。我于他利已現當作。然無功用能作一切利益安樂諸有情事。譬如世間末尼天樂
論曰
衆生罪不現 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釋曰。此頌顯示顯現甚深。若諸世間不見諸佛。而說諸佛其身常住。佛身既常何故不見。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者。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則不現如是。有情身中無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現。水喻等持。體清潤故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者。謂今世間佛雖不現。然遍一切施作佛事。由說契經應頌等法。譬如日光遍滿世間。作諸佛事成熟有情
論曰
或現等正覺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諸佛身常故
釋曰。此頌顯示示現等覺涅槃甚深。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者。謂諸如來或現成佛或現涅槃。其事如火或時燒然或時息滅。諸佛亦爾。或于未熟諸有情類。現般涅槃。或于已熟諸有情類現成佛果。爲欲令彼得解脫故。譬如一火性無差別。法身亦爾。應知唯一。余半頌文其義易了
論曰
佛于非聖法 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 最勝自體住
釋曰。此頌顯示住甚深。佛于非聖法中。人趣惡趣中。非梵行法中。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由聖住等而安住故。此中聖住者。謂空等住。天住者。謂諸靜慮住。梵住者。謂慈等無量住。非聖法者。謂不善法。佛于其中住空等住。由此空等聖所住故。名爲聖住。人趣及惡趣者。謂緣彼有情住。諸靜慮所住靜慮名爲天住。非梵行法者。謂于彼法住慈悲等四種梵住。最勝自體住者。謂由如是最勝自體住最勝住。此顯諸佛于諸住中安住最勝自體諸住
論曰
佛一切處行 亦不行一處
于一切身現 非六根所行
釋曰。此頌顯示自體甚深。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者。謂後得智于善不善無記等中分別而轉。無分別智不行一處。第二義者謂變化身一切處行。其余二身不行一處。于一切身現者。即變化身遍于一切處處可見。非六根所行者。即變化身。爲欲化彼那落迦等。現于彼生。那落迦等受生有情見化身時。不如實見。不能了知。但謂即是那落迦等。是故化身決定非彼那落迦等六根所行
論曰
煩惱伏不滅 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 證佛一切智
釋曰。此頌顯示斷煩惱甚深。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者。菩薩位中伏煩惱纏。未滅煩惱。有隨眠故。譬如衆毒咒力所害。體雖猶在而不爲害。煩惱亦爾。智了知故。體雖猶在而不爲害。留惑至惑盡者。以留隨眠諸煩惱故。不如聲聞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諸煩惱盡。證佛一切智者。煩惱盡時得一切智
論曰
煩惱成覺分 生死爲涅槃
具大方便故 諸佛不思議
釋曰。此頌顯示不可思議甚深。謂諸菩薩具大方便。煩惱集谛轉成覺分。生死苦谛即爲涅槃。如是一切諸佛聖教。如前所說。叁因緣故。不可思議。謂自內證故等
論曰。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住甚深。安立數業甚深。現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甚深。示現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釋曰。此十二種皆難覺了故名甚深。一一別相如前已說
論曰。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有頌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種決定轉 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叁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淨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汙。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此中有二頌
圓滿屬自心 具常住清淨
無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樂
遍行無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應修一切念
釋曰。今當顯示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其念。于一切法得自在轉者。由得神通于一切法自在而轉。以諸如來于一切世界得無礙神通。非如聲聞等猶有障礙故。若諸如來于一切法自在而轉。何故一切有情之類不得涅槃。故今一頌顯由此因諸有情類不能證得究竟涅槃。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謂諸有情有業等障名爲具障。由具障故雖無量佛出現于世。不能令彼得般涅槃。諸佛于彼無有自在。若諸有情無涅槃法名爲阙因。此意說彼無涅槃因。無種性故。諸佛于彼無有自在。二種決定轉者。決定有二種。一作業決定。二受異熟決定。當知此中說名決定。諸佛于此二決定中無有自在。頑愚等身名異熟障決定。當墮那落迦等名受異熟決定。應知此中二種差別如來身常住。真如無間解脫垢故者。謂真如理無間。解脫一切障垢。顯成法身。是故如來其身常住。如來受大富樂者。應知如來清淨佛土名大富樂。如來能成大事者。謂諸如來現等正覺般涅槃等。成大義利。已成熟者令得解脫。未成熟者令其成熟。余修念佛其義易了。複以二頌顯釋如是七種念佛。于此頌中宣說諸佛七種圓滿。令修念佛。謂諸菩薩初念如來隨屬自心圓滿。次念如來其身常住圓滿。次念如來具足清善圓滿。即是最勝無罪。次念如來無功用圓滿。謂作佛事無功用故。次念如來。施大法樂圓滿。應知即于清淨佛土受大法樂。次念如來離諸染汙圓滿。即是遍行無所依止。若有所依而遍行者。即有苦難。由無所依而遍行故。佛常無苦離染遍行。後念如來平等多利圓滿…
《攝大乘論釋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