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釋》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97卷31頁碼:P0321
唐 玄奘譯

  《攝大乘論釋》九

  世親菩薩造 / 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增上慧學分第九之余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叁種。謂因緣引發數習生差別故

  釋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叁種差別。謂或由種姓力。或由前生引發力。或由現在數習力而得生故。或由種姓力者。種姓爲因而得生故。前生引發力者。由前生中數習爲因而得生故。現在數習力者。由現在生士用力爲因而得生故

  論曰。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釋曰。此中喜足無分別者。應知已到聞思究竟。由喜足故不複分別故。名喜足無分別智。謂諸菩薩住異生地。若得聞思覺慧究竟。便生喜足作是念言。凡所聞思極至于此。以是義故說名喜足無分別智。複有余義。應知世間亦有喜足無分別智。謂諸有情至第一有見爲涅槃。便生喜足作是念言。過此更無所應至處故。名喜足無分別智。無顛倒無分別者。謂聲聞等。應知彼等通達真如。得無常等四無倒智。無常等四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應知菩薩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戲論。應知此智所證真如。過名言路超世智境。由是名言不能宣說。諸世間智不能了知

  論曰。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釋曰。此後得智五種差別。一通達思擇。二隨念思擇。叁安立思擇。四和合思擇。五如意思擇。此中通達思擇者。謂通達時如是思擇。我已通達。此中思擇意取覺察。隨念思擇者。謂從此出隨憶念言。我已通達無分別性。安立思擇者。謂爲他說此通達事。和合思擇者。謂總緣智觀一切法皆同一相。由此智故進趣轉依。或轉依已重起此智。如意思擇者。謂隨所思一切如意。由此思擇能變地等令成金等。爲得如意起此思擇。是故說名如意思擇。如有說言。由思擇故便得如意。雖已成立無分別智。猶未宣說成立因緣。是故複說多頌顯示

  論曰。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于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  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  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  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  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  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  如義皆顯現

  無分別智行  諸義皆不現

  當知無有義  由此亦無識

  釋曰。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者。謂于傍生見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于人所見有糞穢處。豬等傍生見爲淨妙可居室宅。于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爲臭穢不淨。如是衆生于等事中心見異故。應知境義非真實有。若義實無識應無境。有無境識如緣去來。如緣夢像。如緣鏡等及叁摩地所行影像。爲顯此義說一伽他。謂于過去等。此中前半由後半釋。如其次第應知其相。由無別實境。是故說言有無境識。由自變爲境。是故說言境相成就。即是自緣心影像義。謂緣去來夢像二影。次第安立境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義實有義之自性。是則應無無分別智。若謂雖無無分別智。當有何失。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若汝撥無無分別智。是則不應證得佛果故。應決定許有如是無分別智。得自在菩薩者。謂已證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者。由願樂力。如欲地等成者。謂令地等成金等相。隨欲皆成。得定者亦爾者。謂余聲聞等。成就簡擇者者。謂已成滿毗缽舍那。言有智者。謂諸菩薩。得定者者。得叁摩地。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者。謂菩薩等定慧成滿攝心于內。如如思惟經等法義。如是如是皆得顯現。若念佛時隨所思念彼彼法中佛義顯現。思色受等應知亦爾。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者。謂無分別智正現行時。一切境義皆不顯現。當知無有義者。謂由前說種種道理。當知境義實無所有。欲顯其識如境亦無故。言由此亦無識。所識境義既無所有。由此應知能識亦無。此義如前所知相中分明已顯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雲何名爲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叁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釋曰。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由彼經中說。諸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爲欲令知如是義故顯示彼文。遠離外道我執處者。謂如外道住般若中執我我所。作如是念我能住般若。般若是我所菩薩不爾。遠離如是諸外道輩我執處故。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者。謂如未見真如菩薩。于無分別般若波羅蜜多中。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分別。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安住生死。諸聲聞等安住涅槃。菩薩不爾。遠離二邊。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者。如聲聞等唯斷煩惱障便生喜足菩薩不爾。由此意趣。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者。謂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于無余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菩薩不爾。不住聲聞所住之處。應知說名非處相應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論曰。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于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爲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叁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爲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余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爲體  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  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緣于蘊等分別識生。非菩薩智分別蘊等。非少分差別者。謂顯叁種非少分性。一所達真如非少分性。二所知境界非少分性。叁所度有情非少分性。所達真如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具足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性。聲聞等智入真如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無我之性。所知境界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緣一切所知境生。聲聞等智唯緣苦等諸谛而生。所度有情非少分性者。謂菩薩智普爲度脫一切有情。勤趣菩提。聲聞等智唯求自利。無住差別者。謂菩薩智正爲安住無住涅槃。非聲聞等。是故差別。畢竟差別者。謂聲聞等于無余依涅槃界中一切滅盡。菩薩于此涅槃界中功德無盡。是故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等上有大乘。其菩薩乘無複有上。是故差別。爲顯此義說一伽他。世出世滿中者。謂于色無色界世間滿中。及于聲聞乘等出世滿中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屍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于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見有諸有情匮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障現前  積集損惱故

  現有諸有情  不感菩薩施

  釋曰。此中顯示。由是因緣。菩薩雖得財位自在具足大悲。而不施與有情財位。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障故者。謂諸有情有障菩薩神力惡業。由彼惡業障礙菩薩無障礙智。由見此故。雖有堪能雖彼匮乏而便棄舍。此中應引餓鬼江喻。如江有水。無障飲者。然諸餓鬼由自業過不能得飲。此亦如是。江喻菩薩。財位喻水。鬼喻有情。如彼餓鬼不合飲用江中淨水。如是有情不合受用菩薩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複有余補特伽羅雖無業障。菩薩見彼于相續中當生善法。若施財位。受富樂故障彼生善。作是思惟。甯彼貧賤順生善法。勿彼富貴障善法生。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前故者。謂複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由貧賤故厭離現前。作是思惟。甯彼貧賤厭離現前隨順善法。勿彼富貴不生厭離。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爲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複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乃至貧窮常不積集諸不善法。作是思惟。甯彼貧窮不造諸惡。勿彼富貴集諸不善。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複有余補特伽羅。菩薩見彼得大財位即便苦惱無量有情。作是思惟。甯彼一身獨受貧賤。勿彼富貴損惱其余無量有情。由此道理。雖得自在不施財位。爲顯此義複說伽他。謂見有情有業障故。障生善故。厭現前故。積集惡故。損惱他故。不感菩薩施彼財位。是故現有匮乏有情。此略顯義。余廣易了

  攝大乘論釋果斷分第十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淨分

  釋曰。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者。謂住此轉依時。不容煩惱不舍生死。是此轉依相。何者生死。謂依他起雜染性分。何者涅槃。謂依他起清淨性分。何者依止。謂通二分所依自性。何者轉依。謂即此性對治生時。舍雜染分得清淨分

  論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不現行故。二通達轉。謂諸菩薩已入大地。于真實非真實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乃至六地。叁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真實顯現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最清淨真實顯現。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爲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爲過失。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

《攝大乘論釋九》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