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無性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617卷31頁碼:P0867
陳 真谛譯

  《叁無性論》上

  真谛叁藏于廣州製旨寺翻譯

  論曰。立空品中。人空已成未立法空。爲顯法空故。說諸法無自性品釋曰。前說空品。後說無性品。欲何所爲。答曰。前說空品爲顯人空。但除煩惱障。是別道故。後說無性品爲顯法空。通除一切智障及煩惱障。是通道故。複有別用。爲除世間叁虛妄論。一鬥诤爲勝論。如露伽耶鞮迦及僧佉等論。二多聞爲勝論。如四韋陀及伊鞮诃婆等論。叁正行爲勝論。如二乘教等。今說二空除此叁論。先說人空。爲除前外道兩論。次說法空。爲除後一二乘偏執乃至外道邪執論。顯真實正行。依因此行得究竟無比故。複次說人空爲破邪法。說法空爲立正法。若廣明論用如十八部。爲顯此用故說斯論。此即第一明用分也

  論曰。外問于何法中立此無性。應先安立是法。若說如是則無相理有所相應。實虛兩境即便可見

  答曰。一切諸法不出叁性。一分別性。二依他性。叁真實性。分別性者。謂名言所顯諸法自性即似塵識分。依他性者。謂依因依緣顯法自性即亂識分依因內根緣內塵起故。真實性者。謂法如如。法者即是分別依他兩性。如如者即是兩性無所有。分別性以無體相故無所有。依他性以無生故無所有。此二無所有皆無變異故言如如。故呼此如如爲真實性。此即第二相應分。即是立名。次約此叁性。說叁無性。由叁無性應知是一無性理。約分別者。由相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如所顯現是相實無。是故分別性以無相爲性。約依他性者。由生無性說名無性。何以故。此生由緣力成。不由自成。緣力即是分別性。分別性體既無。以無緣力故生不得立。是故依他性。以無生爲性。約真實性者。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何以故。此理是真實故。一切諸法由此理故同一無性。是故真實性。以無性爲性

  釋曰。約真實性。由真實無性故。說無性者。此真實性更無別法。還即前兩性之無。是真實性。真實是無相無生故。一切有爲法。不出此分別依他兩性。此二性既真實無相無生。由此理故一切諸法同一無性。此一無性。真實是無真實是有。真實無。此分別依他二有。真實有。此分別依他二無故。不可說有亦不可說無。不可說有如五塵。不可說無如免角。即是非有性非無性故名無性性。亦以無性爲性名無性性。即是非安立谛。若是叁性並是安立。前兩性是安立世谛。體實是無安立爲有故。真實性即是安立真谛。對遣二有安立二無。名爲真谛。還尋此性離有離無故非安立。叁無性皆非安立也。此即第叁相分。明叁種體相也

  論曰。此叁種性如是無性已說其相。今須說成立道理。分別性者無有體相。何以故。此性非五藏所攝故。若法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一相。二名。叁分別。四如如。五無分別智。一相者。謂諸法品類爲名句味所依止。名者。即是諸法品類中名句味也。分別者。謂叁界心及心法。如如者。謂法空所顯聖智境界。無分別智者。由此智故一切聖人能通達如如。此五法中前叁是世谛。後二是真如。一切諸法不出此五。若分別性體是有法則應爲此五攝。以不攝故故知體無也

  外曰。此法若無體相。雲何分別。答曰。但有名無義。何以故。如世間于義中立名。凡夫執名分別義性。謂名即義性。此爲顛倒。是故但有分別無有實體。外曰。雲何知此分別是虛妄執。答曰。此名及義皆是客故。所以然者。名于義中是客非義類故。義于名中亦客非名類故。外曰。雲何得知兩互爲客。答曰。由叁義故此理可知。一者先于名智不生。如世所立名。若此名即是義體性者。未聞名時則不應得義既見。未得名時先已得義。又若名即是義。得義之時即應得名。無此義故故知是客。二者一義有多名故。若名即是義性。或有一物有多種名。隨多名故應有多體。若隨多名即有多體。則相違法一處得立。此義證量所違。無此義故故知是客。叁者名不定故。若名即是義性。名既不定義體亦應不定。何以故。或此物名目于彼物故。知名則不定物。不如此故知但是客。複次汝言。此名在于義中。在義雲何。爲在有義爲在無義。若在有義。前叁難還成。若在無義則名義俱客。此定成立。外曰。義及名非分別所作。何以故。實名能顯實義故。如實有燈照實瓶等。是故名義俱非分別。答曰。是義不然。何以故。照了不平等故。若如汝言。義實有者用名顯義。如燈照色。是義不成。何以故。要先得義後立名故。未得義時不得立名。既由先取義後方立名取尚不能了義。何況其名而能了耶。以燈照物。義則不爾。要因于燈故能了物。無先了物然後須燈。是故照義不平等也

  釋曰。言取尚不能了義者。如識先得義。次取青黃。或是非等。從取後方立名。若取能了義。則不應未取之時識已得義。是故不因于取能得了義。名在取後豈能了也。又若名能了義。余人未識名時。則不應聞名。不得其義。譬如由燈照色。此人因燈能顯了色。而余人因此不能見色。無有此義。決定因照能顯色故。由名顯義則不如是。是故照義不平等也

  論曰。外曰。若汝謂由名分別義。實無所分別義。是故名中無義。義中無名。二俱客者。是義不然。何以故。若人執名異于義義異于名。此人既無顛倒。則于義中應無僻執。不應聞說好惡生憂喜心。名義不相關故。聞好惡名即生憂喜心故。知名義相應不得是客。當知客義是汝顛倒

  答曰。是義不然。何以故。由久時數習顛倒故有此僻執。不關名義相應。若人已執名異義異由名。于義亦未免僻執。何以故。由長時數習名言熏習故。必由此法門生分別心起虛妄僻執。如凡夫正見人。亦知此身但唯色等行聚。由其數習我執堅固故。于自他相續中不免人我僻執。如此名義分別是法僻執。即是顛倒增益無物故。如人我僻執故。知名義僻執。是法顛倒。既是顛倒雲何生此顛倒而非系縛。是故由僻執熏習本識成于種子。能生起依他性。爲未來果。此僻執即是分別性。能爲未來依他因也。又因此未來依他性果。更生未來法執顛倒。即是由依他性爲因。能生未來分別性爲果。如此更互相因故。生死恒起相續不斷。此即第四成立叁性分說。分別性成立義已

  別有六種差別。次說此性品類差別。然此分別性差別有六種。一者自性分別。謂分別色等諸陰體相。但以證量所取。五識但能直取五塵。乃至意識直能取法。不于一中種種分別故。名自性分別。直取體性故。二者差別分別。謂有色可見不可見等。色則可見。香味五塵非眼所見。如是隨于一自性中。更種種分別不同故。稱差別分別也叁者覺知分別。謂見前法即識其名字能爲他說。既自識名字。複能令他得識故。稱覺知分別。四者隨眠分別。謂見前物不識名字。不能宣說故。稱隨眠分別。五者加行分別。又有五種。一隨愛分別。二憎憶分別。叁和合分別。四遠離分別。五隨舍分別。由此五分別生叁毒煩惱故稱加行。合此五就前四。並是約義分別。六名分別又有二種。一有名字。二無名字。有名字。謂此物實如是。或色乃至及識。或有爲無爲有常無常善惡無記。如是等執皆有名字分別。無名字者。謂此何物爲。此雲何。何所以。雲何如此。此四句分別。初一覓體性。次一求因。謂何因緣故有如此。叁覓體差別。四求因差別。此四皆是無名字分別。此依名分別義自性五種。又有五種所分別自性。一依名分別義自性。二依義分別名自性。叁依名分別名自性。四依義分別義自性。五依名義分別名義自性。一依名分別義自性者。謂此類是色。由色體性而得成就。乃至此類是受想行識等。由識體性。而得成就也

  釋曰。謂此人先未得義。前得色名聞說色相。如此有形礙可捉持有壞滅。如此等相名之爲色。此人後見色體品類相貌。如昔所聞知其是色。即是由名字能分別色體性。乃至識陰亦爾。先得其名未見其體。後時得體。如昔所聞。即知是受乃至識也

  論曰。二依義分別名自性者。謂此類可名爲色。彼類不可名色。乃至此類可名爲識。彼類不可名識。由先得義。然後分別立其名也。叁依名分別名自性者。謂此色名。如人雖得其名未識此名品類。更複思量學其訓釋。是名依名分別名乃至識名求其所訓品類亦爾。四依義分別義自性者。謂未得色名。因不定名分別色類。如人未識物名。但見物體。而分別此體異于余物。不知定是何物。不得其定名故。但名依義分別義。亦如小兒所見。未識名字。及無分別識位。所得境界如五識等。並緣義不緣名也。五依名義分別名義者。謂此類以色爲體。此色即是名。如人先已識名識義後重分別。前所識名義。謂此爲色體此即色名。乃至此類以識爲體。此識即是名。如是等皆名依名義分別名義也。此五分別即是廣前六中最初自性分別。前略明故但雲自性分別。後廣明故分別五種自性也。如是前六後五。皆名分別性品類差別。已說分別性品類差別竟。次說分別性功用。此分別性能分別前六後五。今爲顯此六五分別性功用差別。有八種分別。能作叁種事類。叁事類者。一戲論類。二我見我慢類。叁欲等惑類。八種分別者。一自性分別。謂色等類色即色。陰等即余四陰類。即是前依名分別義等五種分別自性。及前六中最初自性。如是等皆名自性分別也。二差別分別。謂于色等類可見不可見礙無礙。如是等無量差別分別。皆依止自性分別。是名差別分別也。叁聚中執一分別。謂于色所陰。執我衆生命者受者。如是等名共期所立執此而起分別又于多法聚中執聚爲因謂屋軍車衣食飲等。如是等名。皆是共期所立。執此而起分別。是名聚中執一分別也。此兩即是內外分別。前執有人後執有法

  釋曰。共期者。世流布所立名字。皆共期契所作。欲令同作一解也

  論曰。四我分別。謂此類是有流有取。長時我執數依串習。從此僻執串習。緣身見所依止類。起虛妄分別。是名我分別也

  釋曰。此類是有流有取者。類即是阿梨耶識爲諸惑本。有流即是無明。有取即是貪愛。過去煩惱十使以滅。不可分別爲諸惑名。但總稱無明能障智明故。此無明能爲諸惑因。能流轉生死故稱有流。如數人說。流注生死故。心漏連注故。非人所持故。故說有流。取者即是有流家果。因謝過去故…

《叁無性論上》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