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大乘論》下 ▪第3页
堅意菩薩造 / 北涼叁藏法師道泰等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報不思議。佛不思議應顯現法。唯有利根衆生。從盧舍那佛以來。所說諸法悉能堪受。問曰。雲何得從彼佛以爲次第乃至今耶。答曰。如來法身爲化衆生有四方便。何等爲四。一者多檀多羅波羅比地。二者多檀多羅尼比致。叁者阿亶多波羅比致。四者阿亶多羅比致(此四深妙秦言無以譯之故存梵本耳)。問曰。若如來法身常是寂滅無相無爲。雲何而得隨順有相。答曰。以本願力故。如入滅盡定比丘。雖無心相。以先要心。若打揵捶。聲發至耳。隨其聲發。即得出定。菩薩亦複如是。發菩提心。本誓願力。若使我得寂滅法身爾時心識雖複無相以無作力故。教化衆生。是故如來無相法身。便能普應。隨順有相。如叁千大千世界百億兜率天。百億炎摩天。皆悉俱時示現色身。現色身已。或複舍壽。或現入胎。或現初生。或作釋梵四天王等。接事左右。或現行七步或現師子吼。或複自言天上人間最尊最上。最後邊身斷生老病死或現童子。或現入宮。或現出家。或現苦行。或現坐道場。或現降魔。或現初成佛。或現覺悟衆生或現久成佛。或現釋梵請轉法輪。或現成熟不成熟衆生。或現度脫已成熟者。或現當入涅槃。或現已入涅槃。或現閻浮提全身舍利分身舍利。或現兜率下來。乃至現度脫成熟衆生。隨應所見皆爲現形。或複數數示現。或複暫時示現。如是說者。名真實義。終不叁阿僧祇劫修行諸波羅蜜而成。四十五十年果便滅盡耶。雲何當說。因如須彌只羅山等。果如芥子微塵分許。是故汝說即是顛倒。如我法中。乃可令使因如芥子。果如須彌只羅大山。此合斯義。是故叁阿僧祇因。得盡一切生死果報。應化衆生法身常存。如法花壽量所明。亦如文殊師利授記品中說也。彼雲何名爲多但多羅尼比致。如佛所說。我作佛事已竟語諸比丘。我涅槃時到。如是十方諸佛。亦複如是。爲化衆生故。作如是語。其實不滅。一切佛國。神通變化。皆與虛空法界齊等。是故當知。法身是常。色身應化故無常。若以色身觀佛者。不名見如來。如佛說偈
若以色見佛 音聲求如來
是人行邪道 不名爲見佛
以是義故。以法身觀佛。名真見如來。如蓮花比丘尼。見佛色身。便作是念。我最先見佛。佛言。汝不先見我。唯須菩提識于法身。已先見我。是故當知。位階十住。名見法身。若禮法身。即禮一切色身。如佛于法華經中說。若人稱名供養觀世音法身者。勝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色身。何以故。以其位階十地。得佛法身。亦名菩薩。亦名爲佛。以是故知。法身爲本。無量色身。皆依法身。而現化出。是故佛便假說六十二億恒河沙色身。不如供養一法身乎。如佛于寶積經中所說
如是迦葉。如世間人。月初出時。恭敬禮拜。至其盛滿。而不恭敬。何以故。從初以至滿故。如是迦葉。若善男子。欲恭敬我者。先當敬禮菩薩。何以故。以佛從菩薩地得滿足故。乃至經曆生死變化色像利益衆生。以是義故。彼已得佛果。是佛實說。非虛妄也。問曰。若未入菩薩地者。受具戒比丘得爲禮不。答曰。得禮。以初發心菩薩勝于一切聲聞辟支佛故。如尊者羅睺所說偈
若發深心 必生菩提 故爲一切
之所恭敬
問曰。雲何受具足戒比丘。而禮不具足戒未入正位菩薩耶。答曰。應禮菩薩。何以故。聲聞戒要須受得盡壽便舍。菩薩發心成就自性第一義戒。解脫戒。是故聲聞雖受具足戒。猶應禮彼未入正位菩薩。以菩薩體性不殺。遠離刀杖。乃至蟲蟻盡無殺心。而有慚愧。如是廣說。體性不盜。乃至體性不邪見。如波羅提木叉戒。命終時舍。罷道時舍。菩薩大士性戒成就。乃至道場。終不中舍。以是義故。雖受具戒。應爲作禮。問曰。成就體性戒者。乃可供養。不應禮拜。答曰。不然。以有戒功德故。亦應禮拜。豈但供養。汝言。不受戒菩薩。不應向禮。我今複當爲汝廣說。不但以白四羯磨故。而受具足戒。如比尼毗婆沙中說有十種受具足戒。菩薩有種種受戒。何等爲十。如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已得受具足戒。如摩诃迦葉。自誓因緣受具足戒。如憍陳如。見谛故受具足戒。如波阇波提比丘尼。以八法受具足戒。如達摩提那比丘尼。遣使受具足戒。如須陀尼耶沙彌。論義受具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來受具足戒。如拔陀羅波楞伽。叁歸受具足戒。如邊地第五律師受具足戒。中國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是以菩薩常受具足戒未曾舍離。問曰。若被法服菩薩得禮白衣菩薩不。答曰。菩薩方便具足五通。隨順衆生一切形相。而同其服。亦隨一切衆生。入于諸趣。同其狀類。大菩薩等。隨衆生業報。變化受身如尊者拘摩羅陀所說偈言
諸趣悉變化 唯除淨居天
隨業種種轉 無處不受生
以是故知。諸菩薩常同利益。隨其受生。而化導之。以方便力。但爲衆生。不隨煩惱業報所系。如尊者提婆所說偈
或現作師長 或複爲弟子
以種種方便 爲化諸凡愚
自在于諸趣 常爲衆恭敬
若不恭敬者 是大憍慢業
是以菩薩雖形服在俗。應得禮敬。猶如如來。爲化衆生。作若幹種形。亦如化弗迦沙王。作老比丘形。作瓦師形。作力士形。作琴瑟伎術師形。亦現種種在家人形。雖爲種種無量形狀。一切皆應恭敬禮拜。是故雖同俗服。應加禮敬。如佛所說偈
嚴飾諸行而寂滅 調伏決定修梵行
于諸衆生舍刀杖 是名沙門婆羅門
是以于諸菩薩。不應取其形狀相貌。而生分別。菩薩但爲叁界衆生。作大舍宅。或化爲佛。或化爲天人。乃至化爲種種畜生。一切皆應禮彼菩薩功德妙聚。不應作心禮其狀貌如彼世人。致禮形像。遠敬法身。豈在金石泥團土木而尊事乎。是故菩薩。以諸方便。作內外形。利益衆生。禮無咎耶。是以如來非是涅槃。非不涅槃。如羅睺羅所說偈
生死苦長遠 應當入涅槃
以大慈悲力 久住而不舍
是故當知。隨生死久遠。法身常住。色身應現。猶如燈滅是故菩薩法身。勝于諸佛色身。諸佛色身。于欲界而成正覺。菩薩法身。住于淨居。菩薩法身。住于諸佛一切種智。諸佛色身。爲化衆生。令諸釋梵。四天王等。皆悉恭敬。是以佛說。供養六十二億恒河沙諸佛色身。不如供養菩薩一法身也。如集一切福德叁昧經中所說。喜樂正法。終不說佛入于涅槃。如法華經中說偈
常在靈鹫山 及余諸住處
凡愚無智者 雖在而不見
如入一切世界大莊嚴叁昧經中說。告善男子。汝見如來法身不。白言。世尊。唯然已見。于一毛孔。見億百那由他諸佛世界。身口業等遍滿一切諸佛世界。又如來密藏中說持速疾菩薩。觀如來頂上。至無量諸佛世界。猶不能見。如目連尋如來說法音聲。乃至野馬世界。猶不能盡于佛音聲。如首楞嚴經中所說。如來處于宮中。而現無量世界初生轉法輪入涅槃。如密藏經中說。如來法身住于一切衆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彩裹摩尼珠。無所障蔽亦複如是。是故當知。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衆生中。如佛所說。乃至枯樹焦木亦悉皆入不應生害。況複余類。是故不應稱量衆生。除諸如來。無能知者。如維摩诘所說。一切佛土。皆悉嚴淨。此娑婆世界亦是。大心衆生有如來藏故。釋迦如來以善方便。令諸聲聞大弟子等。現五濁世。諸外道等。雖計一異如是人等。一切身中。亦有法身。悉從菩薩善方便生。皆爲顯發摩诃衍道。是故當知。菩薩于叁千大千世界。教化衆生故。種種不同。若利根衆生。爲贊大乘。而無譏嫌。令心易解。若鈍根衆生。入邪見林。著愚癡網。得見諸佛菩薩因緣故。滅諸邪見。乃入大乘。是故摩诃衍。于諸乘中。最爲根本。若有衆生。受持信解此大乘者。當知是人業報煩惱皆悉消除如世尊爲阿阇世王解諸疑悔經中所說光相。勿作是言。何以故。汝于余佛世界。十劫修諸禅定。不如于此娑婆世界。能一食頃修行慈心。何以故。于余世界。斷除煩惱。亦複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食頃中修習善業。如與文殊師利授記中說。及余諸經。皆具分別。若有衆生誹謗正法。如般若經及法花中廣說。其謗法過逆罪。若能受持信解大乘。乃至五無間等。皆悉消盡。如佛所說偈
所作重惡業 能深自悔責
敬信大乘法 拔除諸罪根
佛說如是。真實法相。信心次第相續連注。皆悉空寂。先所造惡。即能消滅。如世尊解除疑悔經中說也。大王觀察汝心。以何心殺父。爲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耶。若過去心。過去心已滅。若心已滅。則無方所。亦無住處。若未來心。未來心未至。若現在心。現在心不住。譬如幻化。非青黃赤白。紫頗梨色。體性純淨。乃至非相非可見。如是廣說。即得勝趣。是故當知。摩诃衍者。是根本乘。如彌勒莊嚴經中說。發菩提心事。解菩提心。住菩提心。得大利益。不墮惡趣。解菩提心。淨菩提心。從地至地。漸漸增益。而得法身。能現神通。如盧舍那佛所作變化。而說偈言
若得無垢身 色像則無量
或出于閻浮 或處于兜率
從于定光佛 乃盡生死際
知時與非時 當知定光化
非是形色處 亦複非無相
悉由于本行 亦如水中月
身口意皆密 悉是不共法
一切諸世界 色身現解脫
持世諸天人 欲觀見佛頂
無邊不思議 過于億世界
目連諸弟子 至心求佛聲
亦過百千界 尋聲無邊際
法身功德業 一切無能知
不可以形類 言辭巧宣說
見聞唯佛力 非我之境界
念報佛恩者 頂戴信奉行
今我所說法 回施諸衆生
悉滅煩惱結 得證無上道
入大乘論卷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本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經文閱讀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