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行經》

「論集部」經文1662卷32頁碼:P0543
宋 天息災譯

  《菩提行經》一

  聖龍樹菩薩集頌 /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贊菩提心品第一

  如佛妙法體無邊  佛子正心歸命禮

  佛甘露戒垂覆護  我今贊說悉依法

  此說無有未曾有  亦非自我而獨專

  我無自他如是時  乃自思惟觀察作

  如是發心觀察時  能令我此善增長

  時見如是娑婆界  此乃是彼佛世尊

  此界刹那難得生  得生爲人宜自慶

  思惟若離菩提心  複次此來何以得

  如雲覆蔽夜黑暗  閃電光明刹那現

  佛威德利亦複然  刹那發意人獲福

  是故善少力雖劣  能破大惡之業力

  如是若發菩提心  此善勇進能超彼

  思惟無量無邊劫  見佛鹹說此真實

  若不快樂得快樂  增長救度無邊衆

  爲諸有情處衆苦  令離百千諸苦怖

  受多快樂百千種  爲恒不離菩提心

  彼善逝子處纏蓋  行在輪回無所愛

  若刹那說菩提心  人天歡喜悉歸命

  若有受持不淨像  喻佛寶像而無價

  如藥變化遍堅牢  等修持妙菩提心

  菩提心寶驗無邊  價直世間無可喻

  調禦行人伴侶等  悉使受持而堅牢

  芭蕉不實而生實  生實芭蕉而身謝

  菩提心樹而清淨  恒生勝果而不盡

  已作暴惡衆罪業  依菩提心刹那脫

  勇猛依托無大怖  彼癡有情何不依

  譬如劫盡時大火  刹那焚燒罪業薪

  若贊慈尊無量言  是曰善哉之智者

  彼種種覺心  正智而平等

  菩提誓願心  而行菩提行

  喻去者欲行  彼之分別說

  智分別說已  所行如智用

  菩提之願心  大果如輪回

  福故不間斷  亦如彼行意

  若彼等無邊  有情界解脫

  與彼心平等  菩提願不退

  彼等好睡眠  亦複多迷醉

  間斷于福流  喻空無所有

  妙臂而問此  劣意之有情

  于解脫得生  爲自爲如來

  乃思惟療除  苦惱之有情

  使苦惱盡已  獲得無邊福

  有情無邊苦  雲何而療治

  使一一安樂  獲無邊功德

  何以利父母  如是及眷屬

  得天及仙人  淨行婆羅門

  如是彼有情  乃過去睡夢

  不願于自利  唯願生利他

  有情最勝寶  希有何得生

  種種意利他  不獨于自利

  歡喜世間種  精進世間藥

  心寶與有福  而彼雲何說

  雲何諸有情  得一切快樂

  爲發菩提心  供養于如來

  迷愛樂快樂  乃喻于冤嫌

  遠離與隨行  悉從于自意

  若彼求快樂  苦惱種無邊

  積諸善快樂  諸苦惱消除

  破壞迷惑因  善哉雲何得

  親彼善知識  彼福如是得

  作利若回向  彼必返贊歎

  作善不求利  說彼是菩薩

  若有布施于少食  修善供養于世間

  所施大小如蚊蚋  亦獲快樂得半日

  雲何獲得于能仁  要度無邊有情盡

  有情無盡若虛空  一切智求自圓滿

  佛子靜念而思惟  若煩惱生自心作

  數生煩惱複生疑  佛說此人墮地獄

  佛子若發菩提心  滅大罪力得勝果

  我今歸命摩尼心  救度有情得快樂

  菩提行經菩提心施供養品第二

  端彼摩尼恭敬心  用奉供養于如來

  及彼清淨妙法寶  佛功德海量無邊

  世間所有諸妙花  乃至妙菓及湯藥

  所有珍寶澄清水  悉皆奉供而適意

  山中之寶及衆寶  適悅樹林寂靜處

  蔓花莊嚴樹光明  結菓低垂枝[橠-多+可]橠

  人間天上香塗香  乃至劫樹及寶樹

  池水清淨複莊嚴  鵝鴻好聲極適意

  谷自然生非所種  別別莊嚴而供養

  等虛空界量廣大  此一切有悉受用

  我今所獻並子等  供養最上佛牟尼

  爲我不舍于大悲  受彼最上之供養

  我以無福大貧窮  更無纖毫別供養

  我今思惟爲自他  願佛受斯隨力施

  我自身施一切佛  以自身等遍一切

  加被我作上有情  有情恒常佛教化

  我得如來加被已  化利有情無怖畏

  過去罪業悉遠離  未來衆罪不複作

  寶光明處甚適悅  天蓋莊嚴奉真如

  水精清淨複光明  種種妙堂香浴作

  大寶瓶滿盛香水  複著適意諸妙花

  洗浴如來無垢身  我當贊詠獻歌樂

  清淨香熏上妙衣  用蓋覆彼最上色

  我今獻此上衣服  願佛慈悲哀納受

  種種柔軟妙天衣  彼莊嚴中而最上

  供養如來並普賢  及彼文殊觀自在

  菩提行經護戒品第叁

  持戒爲護心  護之使堅牢

  此心不能護  雲何能護戒

  喻醉象不降  不患于疼痛

  放心如醉象  當招阿鼻等

  念索常執持  系縛于心象

  得離放逸怖  獲一切安樂

  若能系一心  一切皆能系

  若自降一心  一切自降伏

  師子熊虎狼  夜叉羅刹等

  一切地獄卒  皆悉是其冤

  若怖一切冤  無邊苦惱集

  皆因心所得  佛世尊正說

  地獄衆苦器  及熱鐵丸等

  誰作複何生  貪嗔癡所有

  由彼諸罪心  佛生諸世間

  叁界心滅故  是故無怖畏

  若昔行檀施  今世而不貧

  今貧勿煩惱  過去雲何悔

  若人心少分  行檀波羅蜜

  是故說果報  同一切布施

  若人心持戒  嫌誰而牽殺

  嗔心之冤家  殺盡等虛空

  大地量無邊  何皮而能蓋

  履用皮少分  隨行處處覆

  外我性亦然  所有誰能勸

  但勸于自心  外我而自伏

  身貧而無福  彼果同所行

  若心施一衣  感果而增福

  諸行若修持  心念恒不舍

  一切無利心  虛假宜遠離

  一切心法財  宜秘密觀察

  離苦獲安樂  彼得超世間

  我雲何修行  修行唯護心

  是故我觀心  恒時而作護

  喻猕猴身瘡  一心而將護

  人中惡如是  恒常而護心

  怖苦惱之瘡  我一心常護

  破壞于衆合  心瘡乃無怖

  常作如是行  不行人中惡

  人中罪不犯  自然而不怖

  我欲盡身命  利行而供養

  別別身命盡  善心而不退

  我欲守護心  合掌今專作

  心念念之中  一切方便護

  喻于重病人  諸事不甯忍

  散亂心亦然  不堪諸事業

  心散亂不定  聞思惟觀察

  如器之滲漏  于水不能盛

  由多聞之人  于信方便等

  過失心不定  獲不寂靜罪

  心不決定故  迷惑賊所得

  所有之福善  偷墮于惡處

  煩惱衆盜賊  魔著故得便

  由魔羅發起  破壞善生命

  守彼意根門  惡不能牽去

  念彼罪苦惱  次複獲安住

  善哉隨師教  獲得善念生

  奉于教誨師  當一心供給

  于諸佛菩薩  刹那心決定

  當怖畏憶念  慈哀現面前

  塵心而不定  去去不複還

  若能守意門  護之住不散

  我今護此心  恒常如是住

  喻木之無根  不生惡枝葉

  眼觀于色相  知虛假不實

  物物恒谛觀  是故而不著

  因見而觀察  觀之令不惑

  所來觀見已  安畏以善來

  欲行不知道  望四方生怖

  決定知方已  觀心行亦然

  智者之所行  思惟于前後

  是善是惡等  如是事不失

  不住于此身  離此複何作

  雲何住此身  當複觀中間

  觀內心亦然  而用諸方便

  以法爲大柱  縛之令不脫

  當以如是意  觀我之所在

  諸識皆如是  攝令刹那住

  若怖因業力  能趣求快樂

  修彼檀戒度  乃至大舍等

  若修菩提因  彼別不思惟

  一向修自心  當起如是見

  如是修諸善  不起于怖畏

  而令諸煩惱  決定不增長

  種種正言說  見在而甚多

  觀覽悉決了  破疑網得果

  如草被割截  念佛戒能忍

  刹那行此行  獲得殊勝果

  欲于諸正說  皆悉得通達

  當觀照自心  常修于精進

  喻木之無情  無言無所作

  見自心亦然  決定令如是

  心起于輕慢  如彼迷醉人

  惟求自贊譽  非彼修行者

  若他人于我  而生于毀謗

  謂是嗔癡等  住心恒似木

  如木不分別  利養尊卑稱

  亦不爲眷屬  乃至承事等

  利他不自利  但欲爲一切

  是故說我心  堅住恒如木

  一心住如木  于尊親朋友

  乃至于叁業  不生憎愛怖

  觀察于煩惱  如空而不著

  當勇猛堅牢  受持爲恒常

  無善慚可怖  當一心求他

  清淨住叁昧  爲他所尊重

  雖居童稚位  不使他嗔惱

  自亦不嗔他  慈悲恒若此

  我受持禅那  使意恒寂靜

  爲一切有情  恒居無罪處

  念念須臾間  多時爲最勝

  如是受持心  不動如須彌

  鹫貪肉不厭  人貪善亦然

  身心不修行  雲何能出離

  雲何護身意  一切時自勤

  汝等何所行  各各專一心

  迷愚不自製  妄貪如木身

  此身不淨作  雲何返愛戀

  骨鎖肉連持  外皮而莊飾

  自覺令不貪  解脫于慧刃

  割截諸身分  令見中精髓

  審觀察思惟  雲何見有人

  一心如是觀  審谛不見人

  雲何不淨身  貪愛而守護

  處胎食不淨  出胎飲血乳

  不如是食飲  雲何作此身

  豺鹫等貪食  不分善與惡

  要同人愛身  受用成業累

  但如是護身  至死無慈忍

  與豺鹫無別  汝何恒此作

  身死識不住  衣食甯可留

  身謝識必往  受用雲何貪

  是故今作意  不貪如是事

  如是不遠離  得彼諸不善

  如似人生身  肢體求成就

  受身智不增  輪還徒自困

  于世親非親  悅顔先慰喻

  如是常自製  心念恒不舍

  笑不得高聲  不戲擲坐具

  輕手擊他門  谛信恒自執

  如盜如貓鹭  求事行無聲

  修心亦如此  當離于粗犷

  他人之所嫌  無義利不說

  恒得諸弟子  言上而尊愛

  一切所言說  聞之使稱善

  觀彼作福事  稱贊令歡喜

  衷私說彼德  彼聞心必喜

  欲贊說彼時  先觀彼德行

  修諸歡喜事  難得彼誠心

  勤修利他德  當受快樂報

  憎愛苦宜舍  來生大苦故

  此苦我不住  來生大快樂

  善言聲柔軟  悲根聞生喜

  顯彼適意事  當信真實語

  恒悲念有情  愛護如愛眼

  爲彼住真實  必當得成佛

  彼真實得成  各此利朋友

  刹那修功德  離苦大安樂

  功德殷勤修  恒作而自得

  不炫不覆藏  誰雲諸事等

  檀波羅蜜等  殊妙而最上

  別行非最上  利下無遠離

  佛如是利他  恒常之所切

  如來之教中  見彼慈悲事

  叁界師入滅  分別出家人

  食有可不可  不離叁衣等

  將求妙法身  不苦惱衆生

  于衆生如是  隨意獲圓滿

  舍非須盡命  彼舍要平等

  悲心當清淨  果報自圓滿

  淨心而重法  不執器杖等

  不持傘蓋頭  無諸輕慢事

  爲男子女人  說法深廣大

  不分人勝劣  令彼重平等

  法之不廣大  乃及非法行

  遠離不敬禮  樂說于大乘

  齒木及洟唾  不棄于淨地

  淨水及淨舍  勿得棄便痢

  吃食勿滿口  食勿令有聲

  食時不語言  亦勿大開口

  坐不得垂足  行亦不挑臂

  不與女同乘  亦不同坐臥

  諸所不律事  人見心不喜

  一切人既睹  遠離而不敬

  人問于道路  不得一手指

  雙手而指之  示其道所至

  凡所諸行步  不弄臂作聲

  亦勿妄彈指  威儀如是守

  師雖已化滅  四儀應當學

  奉戒行不輕  決定獲聖果

  菩薩行無量  所說無有邊

  當以清淨心  決定而奉行

  于一晝一夜  分之各叁時

  行道普忏悔  住佛菩提心

  菩提心自住  亦令他獲得

  佛子住學戒  一心如是持

  佛戒體清淨  不見有纖毫

  恒作如是行  彼福無有量

  無始爲有情  行行而不別

  如是爲有情  化令一切覺

  當知善知識  如命不可舍

  菩薩戒最上  大乘法亦爾

  解脫依師學  而能生吉祥

  佛佛說智經  讀之見戒法

  若人心護戒  所行悉已見

  若身若心位  當微細觀察

  口誦身不行  當得何所喻

  譬如重病人  空談于藥力

  虛空藏經中  說谟羅波底

  如見集戒定  廣如經所說

  聖龍樹菩薩  一心之所集

  隨所住之處  勸恒伸供養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行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3】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