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行經》二
聖龍樹菩薩集頌 /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菩提心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四
奉行諸善業 施戒而先導
供養于如來 百千劫無盡
修行于羼提 嗔罪而不立
觀種種體空 是故一心忍
不得貪快樂 守意令平等
心有嗔惱病 無睡恒不足
彼此有施主 供給于利養
隨彼愛重心 無得生嗔惱
凡諸親近事 不起于憎嫌
于彼無所嗔 乃得其安樂
忍如是等事 若對于冤家
于嗔若能除 世世獲安樂
冤若生于心 于愛亦無喜
若飱嗔惱食 無忍善不壞
彼食我大冤 于我無善利
知彼冤不食 是故忍堅牢
凡見冤來去 歡喜而不嗔
于冤若起嗔 善利終滅盡
忍心常若此 令嗔不得起
住忍無時節 嗔冤自不生
若人自保愛 不作惡口業
口業若不離 後感冤家苦
畏苦不出離 不行衆苦因
是故堅忍心 獲得諸快樂
彼讷陵誐子 邪見求解脫
刀割火燒身 無利由能忍
愚癡無正見 虛受大苦惱
我以菩提心 雲何苦不忍
蚊蚤壁虱等 常饑渴苦惱
大癢煩苦人 住忍而不見
寒熱並雨風 病枷鎖捶打
被諸苦惱事 忍不求快樂
殺他血流迸 堅牢心勇猛
割身自見血 怕怖而驚倒
智者心清淨 常懼嗔惱侵
與煩惱相持 忍心恒勇猛
蛇腹行在地 喻嗔伏于心
殺之謂無勇 殺彼得最勝
如來大悲者 愍苦說輪回
使識罪根本 住忍而不作
父母何計心 懼子遭淪溺
持心離嗔怒 自遠大苦報
譬如無智人 令罪而得生
修行而無智 嗔生亦複爾
欲住不思議 當須持自心
于此生愛重 令嗔不生起
若貪彼塵境 而生種種罪
因彼諸業力 而不得自由
于境若不貪 彼集無因立
和合心無故 是故無有生
不貪而不生 無得而自說
我得如是故 是生不思議
彼無生不生 是得雲何有
瞻察于彼此 滅盡得無余
此心恒清淨 喻隨色摩尼
所變悉從因 無因相何有
過去行行時 彼行何所作
隨彼所行因 等因而感果
一切雖由因 因善惡由心
說求性寂靜 如是有何過
若取和合因 是樂于苦惱
此心不可住 智人應自勸
是故見冤家 想作善知識
因行如是行 當獲得快樂
如是諸有情 由業不自在
自在若成就 誰肯趣于苦
散亂心緣塵 心被刺不覺
食斷食增嗔 于苦而返愛
自若無福行 返愛纏縛業
如飱毒藥食 墮于生死崖
自住是煩惱 誠由不自護
欲解脫他人 此事何由得
煩惱迷昏濁 而致于自殺
毒盛無有悲 雲何嗔不護
自性既愚迷 于他行娆亂
生彼嗔無疑 如火而能燒
有情性愚時 所行諸過失
愚迷故若此 如煙熏虛空
若人嗔不護 愚迷無智故
喻持杖勸人 而增彼嗔惱
我于過去生 苦惱諸有情
是故于今身 被苦惱能忍
我身喻于鐵 受彼燒錘鍛
如彼鐵持身 何得有其苦
我今看此身 如無情形像
雖被諸苦惱 而嗔無所起
愚迷起愛業 不知其苦本
得苦緣自過 雲何生嗔惱
喻受地獄苦 飛禽劍林等
知自業所生 何處有嗔惱
我得如是業 此過知所起
設令入地獄 不由他所作
欲盡我之業 無量無有邊
我業既如是 長時受地獄
我此過如是 彼實我冤家
雲何分別知 愚迷嗔造作
若人自護持 對冤忍不恚
是心功德生 地獄雲何入
盡我之所行 得因如彼時
不忍嗔不護 破壞于修行
意無相無形 散亂即破壞
由身護持故 身苦當忍受
我于口惡業 衆過而不作
身不被衆苦 雲何心有嗔
我于今生中 淨心行利行
于利益既無 何事于食飲
凡所作爲事 要在于利他
彼無利非愛 定獲罪無疑
不如今殒沒 無貪邪壽命
邪命住雖久 死當墮苦趣
譬如在夢中 百年受快樂
如真實得樂 覺已知暫非
喻彼時無常 壽命之延促
覺此二事已 彼何得快樂
久處于歡娛 自謂得多益
如行人被劫 裸形複空手
福利隨過減 罪根還複生
福盡罪不生 爲獲不嗔利
彼何爲活命 一向作不善
如是不思惟 無善不破壞
無得贊于嗔 破壞有情故
如是心利他 彼嗔無由生
爲彼修心人 于忍不住故
見彼煩惱生 是贊忍功德
塔像妙法等 有謗及破壞
佛等無苦惱 我于彼不嗔
于師並眷屬 不作于愛業
今因過去生 見之而自勉
覺心觀有情 恒在衆苦惱
見彼如是已 于苦惱能忍
嗔恚與愚癡 分別過一等
于此毒過咎 何得說無過
雲何于過去 而作害他業
如是諸業因 間斷此何作
如佛福亦然 我今一心作
與一切有情 慈心互相睹
喻火燒其舍 舍中而火入
舍中若有草 彼火自延蔓
如是還喻心 和合于嗔火
燒彼福功德 刹那無所有
若人殺在手 放之善可稱
地獄苦能免 此善誰不贊
若人在世間 少苦不能忍
地獄苦無量 嗔因何不斷
我以如是苦 曆百千地獄
一一爲利他 所作不自爲
我無如是等 諸大苦惱事
以離世間故 爲利如是行
離苦獲快樂 彼皆贊功德
得彼如是贊 雲何而不喜
彼既得如此 無礙之快樂
利他行最上 智者何不勉
如是最上行 得快樂不修
此見若不舍 破壞于正見
若敬愛于他 以德而稱贊
他德既稱贊 乃是自敬愛
當發菩提心 爲一切有情
令得諸快樂 雲何嗔有情
佛爲叁界供 欲有情成佛
世利得不實 彼煩惱何作
若人之骨肉 乃及諸眷屬
養育與命等 不喜嗔何生
如彼求菩提 當用菩提心
而不愛有情 福自舍何嗔
若人有所求 出財大舍施
所求既不獲 不如財在舍
清淨功德福 何障而不獲
得已自不受 如住嗔修行
作罪與作福 不同不隨喜
亦複不依作 當自一無得
若愛于冤家 欲求其歡喜
複求諸贊說 此事無因得
雖欲利圓滿 返苦而無樂
菩提心不忍 于利不成就
煩惱之惡鈎 牽人不自在
由如地獄卒 擲人入湯火
我本求利他 何要虛稱贊
無福無壽命 無力無安樂
自利行不圓 智者應須覺
後後而自行 當愛樂圓滿
修行要稱贊 若持刃自殺
如世不實事 無益無利樂
譬如破壞舍 日照內外見
亦由稱贊非 須用心明了
汝思惟于聲 起滅而平等
心如此利他 當行如是行
于他何所受 而行于利益
彼既獲快樂 我利益非虛
彼彼獲利樂 以一切贊我
雲何而于我 無別威德樂
彼如是贊我 以愛彼自得
彼無緣若此 如愚如迷者
此贊我雖獲 速破而勿著
憎惡正德者 由此而嗔作
是贊成障礙 我令不發起
護不墮惡趣 爲彼行無我
若解諸有情 利養尊卑縛
令有情解脫 彼意雲何嗔
若人欲舍苦 來入解脫門
此是佛威德 雲何我嗔彼
此嗔我不作 于福障礙故
修行平等忍 彼無不獲得
自身諸過失 忍辱故不作
過失不作故 彼福而獲得
若人福無有 安忍而自生
常令安住忍 雲何說障礙
世求利益人 不于施作障
障礙出家故 是不得出家
世間諸難得 求者而能與
我唯說善利 于過無所得
以彼菩提行 遠離于所冤
如出舍中藏 是故雲不難
忏悔于業因 彼初爲先導
是故于忍果 如是而得生
彼無我所心 此心乃住忍
成就不思議 供養于妙法
此心爲利他 乃至以壽命
或以冤不供 雲何別說忍
于彼彼惡心 各各與忍辱
于如是得忍 因供養妙法
佛土衆生土 大牟尼說此
于彼奉事多 能感于富貴
如來及于法 與有情平等
尊重于佛故 尊有情亦然
立意乃如是 于自無所作
以彼大平等 平等于有情
大意于有情 慈心而供養
發心如佛福 如佛福可得
是故佛法行 佛有情平等
佛無所平等 功德海無邊
佛功德精純 無功德能比
雖叁界供養 見之而不能
佛法等之師 是最上有情
供養諸有情 當如此作意
于自之眷屬 不能起利行
于他之奉事 不作得何過
破壞身入無間獄 若彼作已我複作
廣大心爲彼一切 如是常行于善事
喻世人爲自在主 由于己事不稱情
雲何而爲彼作子 我作非彼奴仆性
喻佛入苦而無苦 如得快樂複歡喜
要歡喜彼一切佛 佛喜爲彼能此作
如身煩惱而普有 欲一切乏悉充足
于有情苦亦複然 我無方便空悲慜
是故此苦我遠離 救一切苦興大悲
先娆惱于忍辱人 彼罪我今而忏悔
我今奉事于如來 同于世間諸仆從
衆人足蹈我頂上 受之歡喜而同佛
世間一切賤能作 以悲慜故無有礙
見此一切無比色 彼如是尊誰不敬
如是爲奉于如來 如是爲自利成就
如是爲除世苦惱 如是我今乃出家
譬如一王人 能調伏大衆
衆非一能調 以長親王故
彼一而非獨 蓋有王之力
製斷不怯劣 亦無有過失
悲慜心住忍 力若地獄卒
將護于有情 如事以惡王
嗔非王所令 如彼地獄苦
煩惱于有情 彼苦而自受
喜非王所與 如得于佛等
善心于有情 此心何不受
將護于有情 後當得成佛
見感尊重稱 此善何不見
無病複端嚴 快樂而長命
富貴作輪王 斯皆從忍得
菩提行經菩提心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五
智者行忍辱 菩提住精進
懈怠遠離福 如離于風行
精進力何解 彼要分別說
懈怠不精進 如毒宜自觀
貪味于睡眠 謂快樂無事
輪回苦可嫌 而從懈怠生
煩惱之舍宅 懈怠力牽入
已到無常門 雲何今不知
精進爲自他 此行汝不見
懈怠複睡眠 此如屠肆牛
若此而不見 一切道皆斷
彼既無所得 雲何樂睡眠
若得于威儀 無常而忽至
施爲不可及 何以住懈怠
精進而不修 安然若精進
忽然趣無常 思惟而苦苦
見彼焰魔門 苦惱複情急
刹那而淚下 眷屬不能救
聽聞地獄聲 自念業熱惱
身住不淨處 驚怖不能極
地獄苦極惡 惡業何複作
如魚鼎中活 彼得如是怖
地獄業作已 乃受湯火苦
身糜爛苦惱 如何得清淨
魔王多苦人 捉人送無常
無常苦可畏 此見懈怠果
愚迷著睡眠 此過而不劣
入于大苦河 複不得人身
除樂最上法 無邊樂種子
懈怠並戲笑 苦因汝何樂
見負嗔力多 知彼自精進
自他各所行 如自他平等
我何得菩提 而無分別作
以如來真實 實言正解脫
彼蚊蚋[蟲*盲]蠅 及蟲蝦蚬等
若獲精進力 亦當得菩提
彼我何生人 能知利不利
恒知諸精進 何不得菩提
或舍于手足 于此而生怖
愚迷違師教 此利彼不知
斷壞及燒煮 無邊皆拔出
無數俱胝劫 而未得菩提
曆此無數苦 久久證菩提
喻若毒苦傷 毒盡苦皆出
作一切醫人 救療諸病苦
是故苦消除 一切病皆少
是故說救療 甜藥不利病
上醫療大病 甜藥皆不與
前後皆如是 智者鹹所行
後後而進修 身肉而舍用
智者觀身肉 喻菜而生有
枯謝棄糞土 是舍不名難
若身所作苦 心謂其虛作
智者心非惡 彼無惡業苦
知法意快樂 具福身快樂
無此虛輪回 得苦雲何悲
求盡過去罪 深利他福海
此力菩提心 二乘等要急
如是利不樂 行行何得苦
菩提心辇輿 智者乘得樂
爲成就有情 樂施方便力
身力苦怖作 觀之唯稱贊
斷如是分別 增長于精進
我身而能舍 超過身方便
我消除自他 無數之過失
一一之過失 若劫盡無余
彼過一一盡 我無有纖毫
無邊苦已脫 我心雲何損
我求多功德 爲利于自他
學一一功德 劫盡學無盡
纖毫之功德 我生不曾作
或當得生處 虛度無所有
我樂興大供 供養佛世尊
爲貧不能作 而願不圓滿
不施怖者安 不修母快樂
如入母胎藏 母唯病苦惱
過去爲離法 我今得果報
所生既如是 當行何法行
一切善心根 世間之牟尼
彼根恒不退 常得好果報
煩惱苦纏綿 而得種種怖
于他愛障難 生罪而自感
若人于處處 能起于善願
而感彼彼福 獲得供養果
若人于處處 作罪取快樂
而感彼彼報 獲得苦器侵
月藏中清涼 廣博妙香潔
佛音味第一 非修而不得
而彼善逝子 得解善逝法
如蓮出最上 亦如仁覺月
焰魔之獄卒 牽引于罪魂
火坑及洋銅 燒煮悉皆入
焰熾殺器杖 斷肉百千斤
墮落熱鐵地 斯由多不善
是故心作善 極微細觀察
依彼金剛幡 修學而作觀
初學觀和合 不觀汝非學
而無最上名 汝要回心作
生中之所作 增長于罪苦
上事業不修 彼下不求勝
叁種事應知 由業煩惱力
將來之惡因 于此雲何作
世間之煩惱 拘人不自由
我如人不能 是故我無作
下業之所修 雲何令安住
當觀我無我 而此我所作
一滴之甘露 鳥食變金翅
我意謂微劣 能脫少苦難
嗔作無心難 以不善罪故
無心見發起 廣大勝難及
是故清淨心 頌作此文句
使知彼叁界 我遠離戲論
我得勝一切 無人能勝我
我今而自知 是佛師子子
有情離我人 而彼得最上
不降懈怠冤 懈怠冤自降
以惡趣所牽 身善速破壞
由仆從愚惡 寄食而受瘦
彼受于一切 修行住我慢
而此得名聲 下劣雲何說
如是若勇猛 自勝彼冤家
勇猛行此修 慢冤而不勝
彼慢心若起 此實我冤家
勝果雖欲生 是果悉皆舍
喻精進師子 煩惱獸中見
煩惱獸千萬 雖衆不能敵
世有大苦惱 人自悉具見
煩惱不降伏 乃得如是苦
我甯使頭落 及刳剔心腸
煩惱諸冤家 一切我不降
因修此精進 得彼慢業盡
獲得勝果報 自感嬉戲樂
爲快樂修因 彼卻不獲得
所修不決定 亦得不殊勝
輪回欲不足 喻貪刀刃蜜
福甘露若貪 食之後轉美
是故業寂靜 感妙果隨行
如日溫月寒 晝夜而相逐
精進之有力 能破于懈怠
獲得遠離故 深心而愛樂
煩惱棒堅牢 鬥彼念慧劍
喻棒劍相持 同彼女人學
執劍手無力 失之而怖急
念劍失亦然 地獄而在心
世間知善人 不肯飲毒血
心過亦複然 心過而不作
出家精進心 喻執持油缽
缽墜必當死 墜之故驚怖
著睡眠懈怠 喻毒蛇在懷
不去當被傷 去之宜須急
一一之深過 要回心思惟
此過不可守 雲何我複作
和合之業因 斷以正念劍
雲何名自位 此念而獲得
正念心不發 纖毫不能滅
來業如往行 一切報皆得
如彼睹羅綿 隨風而來往
精進人亦然 增上如是得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菩提行經》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