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行經》

「論集部」經文1662卷32頁碼:P0543
宋 天息災譯

  《菩提行經》四

  聖龍樹菩薩集頌 / 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啰國密林寺叁藏明教大師賜紫沙門臣天息災奉 诏譯

  菩提心般若波羅蜜多品第七

  如來智慧仁  爲一切世間

  令求遠離苦  是故智慧生

  真如及世間  今說此二法

  知佛真如故  說法而智慧

  彼世間凡夫  見二種相應

  害及勝害等  乃世相應事

  彼二事見已  見之乃爲智

  智見世間性  是喻于真如

  此說無去來  智者無不見

  色等甚分明  乃世相應事

  不淨而爲淨  智者喻有利

  爲知世間故  是說世間性

  爲見于真如  見以刹那住

  世間行相應  此行無過失

  知女人不淨  異世諸害事

  謂佛福虛幻  使我雲何信

  有情若幻境  雲何複生滅

  彼因集和合  乃得于幻緣

  有情種子生  雲何有真實

  殺彼虛幻人  無心性等罪

  平等心虛幻  罪福得生起

  真言力等持  幻境心無著

  以彼種種幻  種種因業生

  何有于一人  得于一切力

  若住于真如  或住于淨戒

  如是即佛行  誰雲菩提行

  因緣當斷盡  幻化不可得

  因緣若斷盡  無生而自得

  若不住疑妄  幻境而不立

  幻境若彼無  一切不可得

  如是即真如  得現于心體

  心如是若分  虛幻何由見

  心不自見心  世尊之所說

  如劍刃雖利  雖利不自斷

  自性由若斯  複喻如燈光

  破闇然得名  而不雲自照

  又若水精珠  體本唯清澈

  因青而有青  影現隨衆色

  非青而現青  如心而自作

  又如彼燈光  智者知此說

  智慧此開通  知者何所說

  雖開而不開  如人無所睹

  石女義不生  與此義不二

  亦同無心識  緣念無所得

  非念而別生  虛妄念如毒

  謂若因若果  爲法而自說

  有談眼藥方  見瓶而無藥

  若見聞覺知  此有而非有

  念斷于苦因  此實念當念

  念念而無別  此心當平等

  前塵常惑人  了之無所有

  如幻而不實  妄心而自見

  住塵處輪回  喻空無所依

  住塵性亦然  亦無有所得

  若與不善俱  不善汝所得

  若心有取舍  施一切如來

  如是用心意  而有何功德

  幻境一切知  煩惱雲何斷

  于彼幻叁毒  遠離而不作

  知于煩惱心  彼作而未盡

  于彼得見時  空有意無力

  煩惱性非盡  與空而相雜

  至彼無所學  彼後乃得盡

  彼性而無得  亦複不能見

  彼性若無住  雲何住此身

  若性而無有  身住于無性

  是性如去來  隨現而無著

  劫樹與摩尼  能如意圓滿

  佛變化亦然  當爲斯行願

  喻法咒林樹  咒成而枯壞

  毒等雖久害  彼彼皆消除

  菩薩之修行  所作諸事業

  菩提行最勝  佛樹能成就

  以彼平等行  而住于寂靜

  及作不思議  供養得何果

  隨彼所行因  而得于彼果

  供養等真實  得果而稱實

  雲何得法空  實得解脫法

  不離牟尼道  當得于菩提

  汝不求大乘  何法求圓滿

  二乘得成就  成就非圓滿

  若彼所作因  怖畏于大乘

  別怖怖非實  此怖實名怖

  此法要當知  大乘之所論

  離此爲他法  知彼外道論

  法乃僧根本  僧知法出離

  心若有著處  涅槃不可得

  解脫心無著  煩惱得消滅

  煩惱業消除  斯由解脫力

  愛取不相緣  以此無執持

  愛業而羸劣  是無有癡愛

  受愛得相緣  此受而有得

  安住有著心  是得名處處

  若心之不空  複得名爲著

  心性若雲空  如識而無得

  如應正等覺  所說之妙法

  是義乃大乘  大乘行平等

  說法之一時  了一切過患

  一味之平等  諸佛無不說

  迦葉大尊者  如言之不知

  彼汝雲不覺  不受當何作

  解脫力若怖  輪回得成就

  迷彼苦空事  而得于此果

  迷空彼若此  不得謗于法

  此空審觀察  是故得不疑

  離闇知煩惱  因法知于空

  欲速一切知  彼言審觀察

  若物生于苦  是苦怖得生

  彼苦因空作  彼何得生怖

  若于彼物怖  斯即名我所

  如是我無所  苦怖雲何得

  牙齒發爪甲  骨肉並血髓

  鼻洟唾膿涎  脂肪及腸胃

  便痢汗熱風  九漏並六識

  如是諸法等  一切皆無我

  說彼智與聲  聲恒受一切

  若說聲智離  彼離雲何知

  若智之不知  彼智難知故

  彼智既決定  乃近于智智

  此智非聲受  彼聲何以聞

  彼聲近于心  彼知色如是

  若受于色聲  而色複何受

  如彼一父子  思惟無真實

  有情塵所翳  無父亦無子

  知聲色如是  亦無于自性

  彼色如是知  喻樂暫和合

  彼自性如是  彼一而言有

  余色鹹不實  此說色下品

  彼一切智心  煩惱悉清淨

  思惟一覺心  彼等彼若無

  愛若虛不實  雲何住于見

  無我而無心  此心喻畫像

  是心智相應  清淨愚癡破

  如是之自心  彼作雲何作

  彼愚癡無行  此我而虛作

  有行自出離  而無惡業果

  破壞業若爲  善果雲何得

  此二之行果  互相破成就

  彼說知不虛  彼自而無事

  因果定相應  惡見要不生

  此行而實住  作受今當說

  過去未來心  彼我無有生

  此心生我破  我無複生起

  如芭蕉作柱  無所能勝任

  我心生亦然  是得善觀察

  有情若不有  此行雲何爲

  彼行今若爲  而爲有癡事

  有情何實無  癡喻其愛事

  若滅于苦惱  當斷于癡事

  我慢爲苦因  癡是得增長

  彼事心不回  觀空爲最上

  無足無胫膝  無腰複無腿

  無臂亦無肩  無臍無胸背

  無肋兼無脅  無手亦無鼻

  無項複無頭  骨鎖等皆爾

  觀此一切身  不行于一處

  彼行于處處  何處自安住

  以彼身手等  一切處皆住

  彼一身如是  乃至于手等

  無內無外身  何獨身手等

  手等無分別  雲何彼複有

  彼既無癡身  甯雲意手等

  住已近殊勝  觀者知人喻

  若彼因和合  木人此可同

  若了如是相  彼身同此見

  如是舍足指  手指亦皆舍

  彼初觀節合  後見節自離

  此身破已竟  彼住分別見

  分別見此身  得喻如虛空

  如是之夢色  智者何所樂

  設施若無身  何有男女等

  若喜真得苦  此者何不解

  觀察此雲何  愛樂深煩惱

  樂者之不實  如彼無執受

  汝苦複雲何  如彼自無得

  彼有苦微細  既微而不說

  以彼微細故  不說令他喜

  因嗔而苦生  既生而有滅

  若于定有見  于生自不受

  如是而既知  如是觀因果

  禅愛或相應  得生彼疑地

  善根之所利  皆爲于何人

  彼此何和合  和合而何得

  人喻于虛空  雖合而無入

  無入而非合  是無分別行

  不求和合名  若見而無見

  和合彼不求  雲何名得生

  有物非和合  如導而先知

  而彼識無相  不住于和合

  彼觸法如是  何受而得生

  我今何所爲  而得于苦害

  若不得所受  苦害而不覺

  此位彼得見  何愛不遠離

  今見此夢觸  自心之幻化

  既見彼觸性  彼受汝亦得

  先世與後世  念念而無受

  若此觀自身  受亦無所得

  所受既不實  彼即知無有

  若此無自身  雲何如是害

  色性之自住  無根無中間

  無內無外色  別處亦不得

  身若無異處  無合無分別

  有情之自性  寂靜彼無所

  智者若先知  雲何而有著

  智者同智故  彼生何得著

  是智是後得  是智雲何得

  如是一切法  雖生而無得

  如是法若無  是法雲何二

  彼余法若是  有情皆寂靜

  彼他心有疑  于自即無有

  彼定彼後有  此法無彼此

  思惟于自心  是二互相住

  如得于正住  一切智者說

  若有諸智者  獲得于智智

  智者得是智  彼即是無位

  智者得是智  有得而無住

  無住即無生  彼說于涅槃

  若彼之二法  如是極難住

  若法由于智  智者何因有

  是智由于知  知者無所得

  二法互相由  是有情無性

  無父定無子  欲子生何得

  有父而有子  彼二法亦爾

  芽從種子生  種子得何求

  知從智所生  彼實何不行

  芽從智種生  知從智芽有

  若彼知不知  何得有智智

  一切人因緣  彼前皆已說

  因果所生起  等喻如蓮花

  因果何由作  皆從于過去

  此果雲何得  由過去業力

  世間因自在  自在彼何說

  如是得後有  彼彼名何雜

  是事唯不定  非心非賢聖

  過惡無善報  彼何得自在

  不見如虛空  不見自過去

  自在不思議  此理不應說

  彼主何最上  彼亦自無定

  善惡各自性  智者知無邊

  因業有苦樂  彼說何等作

  先因若不有  果報誰雲得

  雲何不作恒  彼無于別見

  彼作既無別  何得見彼彼

  若見和合因  無複雲自在

  此和合無主  彼法乃無主

  彼愛不自愛  此愛而無作

  所得而由他  何雲自在作

  彼不作過去  謂若恒不滅

  愛此最上數  謂世間恒常

  有情塵闇蔽  住此惡功德

  謂此說最上  此說世間惡

  一叁之自性  不合而無有

  是德無所有  彼各各叁種

  功德雖無聲  此聲有還遠

  如衣等無心  由此生快樂

  色性之亦然  觀之性無有

  彼等快樂因  有無若衣等

  此衣等快樂  此乃性快樂

  彼等之快樂  不能得久遠

  彼得是微細  雲何彼粗細

  快樂如是實  思惟何不受

  離粗得微細  微細不久遠

  一切物亦然  久遠何不得

  快樂得不粗  快樂不常定

  彼無有所生  此說不真實

  彼真實德生  彼得無欲住

  爲食不淨食  而有于因果

  愛無價之衣  買睹羅種子

  不愛世間癡  彼住真如智

  彼智世間有  雲何而不見

  同彼世間量  若此分明見

  世量而非量  彼無妄言說

  是故觀真如  彼空而不生

  知性之不觸  是性而無執

  彼性實非實  是故非實性

  是故彼夢覺  此疑彼無有

  彼性若見有  乃不實生者

  是故知彼性  無因即無所

  一切皆無主  因緣中安住

  由彼無別異  不住複不去

  于實彼若迷  返爲世間勝

  爲從因所生  爲從幻化作

  何來彼何去  了知而若此

  若此而了知  乃見彼無性

  雲何知假實  同于影像等

  性若雲自有  是因何所立

  彼若是不有  彼因故不用

  有無之性相  因俱胝百千

  彼位雲何性  何得于別性

  彼性無性時  是性何時得

  無性即無生  當依彼性行

  性無…

《菩提行經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