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叁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明依宗教別者。夫大覺出興。稱真智而自在。法身無際。等群品以同軀。任器現形應根施教。如空谷響應擊成音。谷響無心亦無處所。但以隨緣而能普應。如來設教亦複如是。稱自根緣得自心之法。隨增廣而成熟之。亦無常宗而成立教。對病施藥。病痊藥除。一念之間雨無量法。稱周法界對現色身。法既無窮宗教無盡。無前後際普備諸根。但爲衆生自分前後。且如毗盧遮那之教無始無終。稱性無方無斷無絕。隨其根類自見入胎出家說始終教行入寂涅槃。其實如來本不如是。即法華經亦說。吾從成佛已來經無量阿僧祇劫。以性海圓智一念即無量劫也。如是圓智何有前後者焉。此經雲。入刹那際叁昧示現初生涅槃。又如經中。兜率天子叁生十地。第二生上猶從惡道中來。蒙光照身生于兜率天上。得離垢叁昧便見如來。住金剛寶地化大菩薩。在閻浮提始入母胎。又法華經雲。衆生見劫盡。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穩。何有前後教之差別也。但隨一期同而且異。約立先德十家之教約爲軌範。余可淮知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
第二陳朝真谛叁藏立二教
第叁後魏光統律師立叁種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種教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種教
第六陳朝南嶽思禅師智者等立四教
第七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叁種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
第一後魏菩提留支立一音教者。謂一切聖教唯是如來一圓音教。但隨根異故種種差殊。如經一雨所潤等。經雲。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
第二陳朝真谛叁藏立二教者。謂一漸。二頓。約漸悟菩薩大由小起。所設具有叁乘之教名爲漸。即涅槃等經。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起。所設教唯菩薩乘。故名爲頓。即華嚴經是。大遠法師亦同此說
第叁後魏光統律師承習佛陀叁藏立叁種教者。一漸。二頓。叁圓。光法師釋意。一爲根未熟。先說無常後乃說常。先說空後說不空等。如是漸次名爲漸教。二爲根熟之輩于一法中具足演說一切法。謂常與無常空不空等教。一切具說。更無由漸故名爲頓。叁爲上達之人分契佛境者說于如來解脫無礙究竟果德圓極秘密自在法。門故名圓。教于前二教之上分爲叁教
第四齊朝大衍法師立四教者。一因緣教。謂小乘薩婆多等部。二假名教。謂成實論及經部等。叁不真教。謂般若說即空理明一切不實等。四真宗。謂華嚴涅槃法界真理佛性等
第五護身法師立五教者。爲于前四教內。真如佛性以爲真教。即涅槃經是。第五法界教。即華嚴經明法界自在無礙門是
第六陳朝南嶽思禅師智者禅師等立四教者。一叁藏教。亦名小乘教。如法華經雲。亦不親近貪著小乘叁藏學者。智論中小乘爲叁藏。大乘爲摩诃衍藏。二名通教亦名漸教。謂大乘經中通說叁乘通備叁根。又如大品經中幹慧地等通叁乘者是。叁名別教。亦名頓教。謂頓說大乘經中所說法門道理。不通小乘者是也。四謂圓教。亦名秘密教。說法界自在具足圓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礙法門。華嚴法華經等是也
第七唐朝海東新羅國元曉法師造此經疏亦立四教者。一叁乘別教。謂如四谛教緣起經等。二叁乘通教。謂如般若解深密經等。叁一乘分教。如璎珞經及梵網經等。四一乘滿教。謂如華嚴經普賢教。釋此四別如彼疏中
第八唐朝吉藏法師立叁種教者。謂叁法輪。一根本法輪。即華嚴經最初說。二枝末法輪。即叁乘等于後所說。叁攝末歸本法輪。即法華經四十年後說回叁入一之教
第九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教者。謂如法華經中。臨門叁車即叁乘。四衢道中所授大白牛車爲第四乘。以臨門牛車亦同羊鹿俱不得故。若不爾長者宅內引諸子時。雲此叁車指在門外。諸子出宅即合得車。如何出已索本所指之車而不得故。後更索耶。故知是權同于羊鹿也。以是大乘權教方便說故。具釋如彼法華疏中
第十唐朝江南印法師立二教者。一釋迦經名屈曲教。以遂機性隨計說故。二華嚴經盧舍那十身平等教。彼法師立二教略有四別。一主別。謂彼釋迦化身所說。此舍那十身所說。二處別。謂彼娑婆世界木樹草座上所說。此于蓮華藏世界寶樹金座上所說。叁衆別。彼與聲聞及菩薩說。此唯菩薩極位同說。四說別。謂彼但是當方所說。此要十方同說。如華嚴經中說。已上十家所釋並依今唐朝藏法師所集。同異各是一家。並是當世英才。智超群品。皆爲統賢靈之法將。開佛日之明燈。不可是非加其名。但知仰敬其高旨。只如思智二德。位已升堂。雲公演法。雨華亭下。悟靈山于即夕。法眼逾明。登果位于今辰。道齊遐古。只如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後有五百阿羅漢。各解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諸人問佛。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爲聖教。有福無罪。況此諸德所說各有典據。然今唐朝藏法師。承習俨法師爲門人。立教深有道理。亦可敘其指趣。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小乘可知。二始教者。深密經中立第叁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會總爲一教。此說未盡大乘法理。是故立爲大乘始教。叁終教者。定性二乘無佛性者及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爲終教。然上始終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俱爲漸教。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從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爲頓教。如思益經雲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一地。楞伽經雲。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又下十地品中十地。猶如空中鳥迹。豈有差別也。具如諸法無行經等說。五圓教者。得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滿心即攝六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此經等說。藏法師作如是和會
又西域戒賢。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經瑜伽等論立叁種教。佛初鹿園說小乘法。雖說生空。猶未說法空真理。以非了義。即四阿含等經是。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自性說諸法空。然猶未說依他圓成唯識道理。故亦非了義。即諸部般若等教是。第叁時中方就大乘正理。具說叁性叁無性等唯識二谛。方爲了義。即解深密經等。又此叁位各以叁義釋。一攝機。二說教。叁顯理。且初唯攝聲聞。唯說小乘唯顯生空。二唯攝菩薩。唯說大乘。唯顯二空。叁普攝諸機通說諸乘具顯空有。是故前二攝機顯理各有阙。故非了義。後一機無不攝教無不具理無不圓故。故爲了義。第二智光法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禀提婆清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叁教。謂佛初鹿園爲諸小根說小乘法。明心境俱有。第二時中爲彼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故。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第叁時中爲上根說無相大乘。辯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爲真了義。又此叁位亦叁義。釋先攝機者。初時唯攝二乘人機。第二通攝大小二機。以此宗許一分二乘不向佛果。叁唯攝菩薩通于漸頓。以諸二乘悉向佛果更無余路故。二約教者。初說小乘。二說通叁。後唯一乘。叁約顯理者。初破外道自性故。說緣生法定是實有。二漸次破二乘緣生實有執。故說此緣生以爲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存假有。而接引之。後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味不礙二谛。是故法相大乘有所得等。屬第二教。非真了義。此叁教次第如智光論師說。此乃西國法將立教各有一途。皆诠聖教。在彼一方軌式。仰惟高旨未可佥量。但通玄自參聖教。以管窺天以述意懷。用呈後哲。准其教旨略立十種教。總該佛日出興始終教意。何者爲十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
第叁時說解深密經爲和會空有明不空不有教
第四時說楞伽經明說假即真教
第五時說維摩經明即俗恒真教
第六時說法華經明引權歸實起信教
第七時說涅槃經令諸叁乘舍權向實教
第八時說華嚴經于刹那之際通攝十世圓融無始終前後通該教
第九共不共教
第十不共共教
第一時說小乘純有教者。爲諸凡夫系著世法以爲實有。隨于色塵作諸不善。以不善故墮于苦趣。還將有法辔勒彼心。以戒防護製諸不善。故名純有教。于小乘中。還說無表性戒等通其大體。但隨根性用事不同。如二乘菩薩亦爾。經雲。若人受佛戒則入諸佛位。亦以性戒論之。又雲。如是千百億各接微塵衆俱來至我所者。初以報化身引接。後以令歸法身實報。若上根者。法身事理一時爲依本故
第二時說般若破有明空教者。既說小乘實有。令成軌範製其身語意得住善法。則說生空等觀。方說法空教。破彼系著。漸向法身
第叁時說解深密經爲和會空有教者。爲于前空有二教和會。令邊見者不滯空有二門。爲不空不有教。爲二乘人滅識證寂住寂無知。爲回彼故。寄說第九阿陀那識爲純淨識。五六七八等識。常依彼九識以爲依止。凡愚不了妄執爲我。如水暴流不離水體。諸波浪等以水爲依。五六七八識。常以淨識爲依故。漸回二乘之心達識成智。何故安立九識爲淨識者。爲二乘人久于生死業種六七八識有怖畏故。恐彼難信方便。于生死種外別立淨識。漸漸引之。意欲使令留惑不滅使令悲智漸漸得生。深密經雲如是菩薩雖由法住以智爲依止。漸令空見者達識成智
第四時說楞伽經說假即真教者。如楞伽經。直爲大乘根堪之者。頓說第八業種之識。名爲如來藏識。又雲。得相者是識。不得相者是智。又經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此經直于無明業種。以明智門。明與無明其性不二。起信論亦同此說。此教雖說無明業種成智。猶希出俗未現同纏也
第五時說維摩經即俗恒真教者。爲維摩經中不以聲聞二乘及叁乘菩薩爲知法者故。是以十大弟子。杜口于毗耶。彌勒光嚴。息芳言于法夕。此經破前四種教中菩薩聲聞染淨未亡常欣出俗即以淨名。身居俗士。明即俗恒真。壞彼淨相常懷染淨。故說無明有愛爲如來種等。使令叁乘之衆淨相心亡。出俗入纏平等無礙。方明實德。爲有實宗。還現實報淨土。如佛以足指接地所現之土是也。爲…
《新華嚴經論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