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十二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下至毗盧遮那品已來。有叁種答前所問。一如下齒間放光集衆現相神通答。二如下眉間毫光出衆現相及十菩薩偈頌答。叁普賢入定出定以言诠示佛業衆生業因果古今相習答。如世界成就品菩薩衆生染淨報業。答前叁十七問佛海菩薩行海。不離其中。又說華藏莊嚴世界海。說佛報得所居之土。答前叁十七問佛境界海衆生海波羅蜜海。總不離其中。又說古往毗盧遮那品。是引古印今。令衆生信承習不斷法不虛來。若古無舊迹。今從何得。以是義故。引古佛用印今時成信。從此初會世主妙嚴品至毗盧遮那品六品經。總明舉果勸修信他已成佛者果德悲智境界行普賢行及報得莊嚴身土。分從佛名號品重問二十八問。即是舉古佛果門。令今世及未來發心者。自信自心佛果不異。及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佛眼耳鼻舌身意不異故。信自今修不異古法。有此二十八種不異之法。具如佛名號品。所問二十八問之法。今古不異。令初發心者應如是依古證修。使令道不謬故。直至法界品。總是其答所問之法故。若依五位法上有一百一十重佛果菩薩行。古今不異。若通信位即一百二十重古今佛因果不異。至位方明。從供具雲中出音說二十行頌。于中義分爲四。初兩行頌。歎佛行滿成佛行遍叁世。次兩行頌。明勸佛爲衆除疑得證。次兩行頌。明大衆已集勸請除疑。次雲何已下十四行頌。明重頌前叁十七問

  問曰。大衆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贊勸請。雲何供雲出音請佛

  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衆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聖衆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故顛倒生也

  第二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已下。有一段長行並一偈頌。是如來放齒光十方。告衆令衆鹹集。現法答前所問分。于此分中大意有十。一如來知衆心念有疑。二齒光普照。叁其光有十名。四明光具眷屬。五陳光色相。六明光照遠近。七明大衆蒙光彼此相見。八明光遍他方衆會。九明光能出聲告衆。十明十方之衆聞告鹹來

  問曰。何故如來面門齒間出光告衆

  答曰。面門及齒。明言出于中故。于中出光。今欲答衆所疑。普告十方佛土大衆來集示法。答前叁十七問中雲何是諸佛地佛境界佛加持佛行佛力等故。須口中齒間放光。光者除暗義。又答前雲何是佛光明。除現在未來衆心疑暗故。口齒者。吐納言音說法處表告之所由也。故于中出光。于此光明說其二十行頌。于中大意。歎如來道滿利生光明出音告衆令集聞法

  第叁從爾時十方世界海一切衆會蒙佛光明所開覺已已下一段。是十方大衆來集示法分于此段中大意有十。一明佛光普照。二明十方衆來。叁明來已興供。四明興供不同。五明衆海影像相參。六明大衆自他同異自在。七明大衆毛孔出光。八明光出菩薩。九明菩薩同事利生。十明衆生發心得果。此之十事如文可知。如毛孔流光衆。明法界體性自在不思議自他無礙。能同能異衆。于中菩薩同行利生。即明古今已成正覺者菩薩行及十波羅蜜海佛地佛持等。舉其已成佛者。悲智境界。答前大衆叁十七疑。用成來世與今同悟身心境界自在無礙如帝網境界門。如此一段。以佛神力放光集衆。答前所問。後之一段。毫光示法。及菩薩偈頌。答前所問。于此十方來衆光明中。同時發聲說二十行頌。于此中大意歎佛光明道行已滿身口意鼻耳總遍周刹海滿普賢行。答前叁十七問。如文可知

  第四從爾時世尊欲令一切菩薩大衆得如來無邊境界已下一段長行。有二十八行半經。于中分爲兩段。一從初十行經明光之德。第二十八行經。明蓮華出現。一從初明光之德。大意有十。一令衆除疑獲益。二顯光出處。叁顯光之名。四顯光之色。五明光所照遠近。六明所照威動世界。七光照塵中現無數佛隨根與益。八光雨十種法輪雲。九光明繞佛。十光入佛足輪以成大衆信心。明足下是初信入。故說十種智佛。以爲自己信心。以不動智爲首

  第二爾時佛前已下十八行半經。明蓮華出現。于此一段文中大意有十。一明華現所由。二明華具十種嚴飾。叁明毫光出衆來坐。四明勝音菩薩。爲主余者爲伴。五明上首菩薩勝音之德。六明諸佛與勝音之力。七明勝音常見諸佛。八明勝音神變自在。九明勝音觀衆說頌。十明正申頌意。此之一段經文。如來眉間毫出光明。名一切菩薩光明普照耀十方藏者。明是十地菩薩智滿中道教行之光。又毫相光中出衆菩薩有世界海微塵數。上首名曰一切法勝音。即是其十地滿足中道果行。將此中道覺行悲智圓滿法界行門毫塵刹海無障礙法。答前大衆叁十七問。使令現在及以未來信此十地法界因果法門行滿十方使令得益。是故經雲。欲令一切菩薩大衆得于如來無邊境界神通力故放眉間光。又光體是法界之理。勝音大衆之海。是其法界之行用故。明從十住初心以理智萬行體用不相離也。故從十信即與果行令修。理智體用法合然故。從果行信進。又勝音菩薩坐蓮華臺諸菩薩衆坐蓮華須。明主伴萬行。明勝音一行遍一切行一切萬行是勝音一行。明法界理智中圓滿無礙自在行故。還如前菩薩毛孔流光出菩薩行。相似體性一多重重自在無體可礙。諸波羅蜜一中具十。乃至無盡故。緣起互爲因果。主伴自在故。以理智照之可見。大意明法界行門一行遍一切行故同別自在。十正申頌意中通勝音菩薩有十一菩薩。各申一段偈頌。初二十行頌。歎佛身充遍普現衆生前及毛孔刹土衆會無盡相入。兩行一頌如文具明。無煩更釋。大體得大綱紀。即得經文自具。此後十段總十行一段總是答前世主所問。又明此會菩薩能入如來之境。最下有叁行經明都結十方世界同然一時雲集。已上現神通及語。答前大衆所疑竟。示業及法答者。如已下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神通法業俱示。若通當類總自具法業答故。普賢叁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此初會六品經。是以佛果勸修門

  普賢叁昧品第叁

  將釋此品。略作叁門分別。一釋品之名。二釋品來意。叁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者。理智無邊名之爲普。智隨根益稱之曰賢。叁之雲正。昧之雲定。亦雲正受。爲正定不亂能受諸法憶持簡擇。故名正受。亦雲等持。爲正定能發生正慧等持諸法。是故名之等持也。爲普賢爲佛紹法界大智之家諸佛萬行遍周之長子。以答前所問叁十七問中雲何一切菩薩行海出離海神通海波羅蜜海世界海等故須入定。善簡衆法答前所問令衆達解。故須入定。然普賢菩薩恒無定亂。以示法則故須如是。又以初舉果勸修中以入定爲法則後十定品中明十地道滿起諸想念方真

  二釋品來意者。明普賢菩薩常在叁昧淨亂總真。然教化衆生故。成法則故。答所問疑故。爲善簡擇諸叁昧出入同異相故。爲善簡擇衆生業海果報佛行業海果報。故須入定。從定起已說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毗盧遮那品。答前所問故此品須來意明初入法須加定業以顯真門。後十定品中明十地真智已終。智隨一切衆生想念。應根接物。方是修道者。應如是知

  叁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經文中。義分爲二。一科其經意。二釋叁昧名

  一科其經意者。其此一段經其意有十一。一從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一行半經。明承佛威神入定。二此叁昧已下八行半經。舉叁昧名及歎叁昧之德。叁如此世界已下可七行經。明都舉普賢入定此界如是十方總然。四爾時一一普賢菩薩已下有十二行半經。明普賢入定諸佛現前佛力所加佛言贊歎普賢之德。五爾時十方一切諸佛已下有七行經。明諸佛與普賢十種智。六如此世界中已下可二行經。明都舉十方世界中普賢一切諸佛一時同與其智。法如是故。七是時已下可六行經。明諸佛以手加持摩普賢頂。八如是一切世界海已下可兩行經。都舉十方世界同然。九爾時普賢菩薩已下九行半經。明普賢從叁昧起並陳叁昧之名。十普賢菩薩從如是叁昧門起時已下十二行半經。明大衆獲益並都結與十方同然。十一爾時十方一切世界海已下至偈頌以來有十二行半經。明佛力叁昧力其地微動及興供末後諸佛毛孔光明說頌歎普賢之德

  問曰。何故前世主妙嚴品末。其地六種十八相大動。此品何故其地微動

  答曰。前明如來始成正覺大衆賀佛及自皆得佛果之益。其益廣大。明位極行終。以此其地大動。此品答世主所問之疑。爲成初信故。其地微動。于中菩薩示有疑問。寄同得益。皆是成其凡夫始信之心。是故名爲舉果勸修生信分。仍是信他佛及菩薩得。然未是信自心得也。第二會中金色世界不動智佛已去。方明信自心得亦然也。至第十二卷中諸世間主。更作二十八問。方明信自心是佛不動智等。至文方明。此經直至法界品覺城東已來。菩薩及一切大衆。皆是寄法同迷示行修證。唯覺城人間五百童子童女優婆塞優婆夷。各具五百。一萬諸龍寄位是凡。表其凡夫有得入者故。若無實得者佛教豈有。虛行者哉。聖者立樣令凡實得。終不虛施。應如是知。不自欺诳。若有人言。此經非是凡夫境界。是菩薩所行。是人當知。滅佛知見。破滅正法。令其正教世不流通。令其世間正見不生。斷滅佛種。諸有智者。不應如是不勸修行。設行不得不失善種。猶成來世積習勝緣故。于此佛毛孔光明說頌中已下有兩段頌。于初二十行頌。明佛毛孔光明贊普賢德。如文具明。毛孔是萬行光。還歎普賢萬行。二爾時一切諸菩薩已下有二十行頌。明大衆歎普賢並請說。後叁品之法。亦如文具明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8】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