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十叁
長者李通玄撰
第二釋叁昧之名者。于此叁昧名之中。義分爲叁。一釋叁昧名。二釋叁昧體用。叁歎叁昧之德
一釋叁昧之名者。名毗盧遮那如來藏身。毗盧雲光明。遮那雲種種。如來是法性之體。藏身是含容衆法。智是明。以理智種種教行之光。照燭衆生之器隨根與益。如經歎德中具明
二釋叁昧之體用者。此叁昧體者。以法界根本智爲體。以差別智爲大用。又以法界根本智爲體。隨衆生智爲用。又以入叁昧爲體。出定爲用。又以無出無入爲體。又入出俱爲用。又以入出俱爲體。以義准之可見。大要言之。且以爲化衆生法則之中以入定明體。後從定起顯示十種定名是用。于十個定名中。總以法界無依住智性爲體。此體亦名首楞嚴定。與不可說一切諸佛叁昧諸智慧門爲體。如歎德中。具如經雲。世界海旋。無不隨入者。是叁昧之用徹遍一切衆生法之名故。海者。廣大義。旋者。甚深義。明此叁昧體用廣大甚深無盡無盡諸佛菩薩及一切十方六道衆生中行皆遍故。此叁昧答前叁十七問。總盡向前。以佛神力。答前叁十七問中。雲何佛地佛海佛眼耳鼻等問。今普賢叁昧答前叁十七問中。雲何菩薩行海叁昧海等。問爲欲明佛行菩薩行體用徹故。以佛爲體。普賢行海爲用。以此體用該通諸法。無法不盡故。佛眼耳鼻舌身意爲體。能遍知衆生事業爲用。以下如來與普賢智。明普賢智契合佛根本智不殊。令後信者自知佛根本智一體無二無疑故。十方諸佛手摩其頂者。明引接忍可言。普賢從叁昧起者。明定體隨根用處。彼複依根獲益。名起其用無盡。略舉其十。以表無盡故。余義經文自具廣明。大意佛根本智是定體。普賢行是用
世界成就品第四
今釋此品略作叁門分別。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叁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爲明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衆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佛菩薩世界海依大願力依自體清淨法性力依諸波羅蜜諸行海等自體清淨力依。爲度衆生。大慈悲智力。以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名世界成就品
二釋品來意者。大意有五。一答前世主叁十七問。佛海衆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示業果報。示法果報。答前所問故。明向前是佛光明神力答。此品示其佛行海眼耳鼻舌波羅蜜海遍法界海衆生業行海故。叁十七問一時總答。令大衆海悟佛所行入普賢菩薩所行也。故號佛華嚴經。二令諸現在未來始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及菩薩行海。佛菩薩大慈悲海。能普遍法界海衆生行業海。而利益之。令到究竟岸故。既見是已而仿[改-己+學]之。學佛行故。令始發心者悲智圓滿行解不錯謬故。叁令始發心菩薩知衆生業報同異差別由心造故四令始發心者知衆生界廣大等法界虛空界如影相入重重無盡依住各別佛菩薩行悉充滿故。五令始發心菩薩知諸佛菩薩境界海衆生境界海一異不可得故。隨衆生自業轉變刹海轉變故。隨自業成壞刹海成壞故。以此衆因緣故。此品須來。發初蒙故。若無此品。初心菩薩雲何知其如來攝生如來行門。及以衆生行業世界廣狹之相。若不知者。依何發心。乘佛大悲普濟願行廣度。以是義故。如下頌雲。離諸谄诳心清淨。常樂慈悲性歡喜。志欲廣大深信人。彼聞此法生欣悅。安住普賢諸願地。修行菩薩清淨道。觀察法界虛空界。此乃能知佛行處。若不說衆生界法界佛界菩薩境界虛空無二無盡如影重重。依住者。所有發心者。設不入二乘道。修菩薩行。但得權教菩薩。心常染淨而有限礙。不入佛境界故。有自佛他佛及以國刹分劑。有往來所依處故。如叁乘中所說淨土。在于他方。菩薩願生其中是也。說此品者。意欲令初發菩提心者知衆生境界諸佛境界廣大之相重重無礙無盡之相佛及菩薩願行含覆利益纖塵無遺故。此品須來
叁隨文釋義者。此之一品有十一段經文。從初一段長行一段偈頌是。此品中敘分。後十段長行及十段偈頌。是正說。及至華藏世界海。總通此品爲世界成就品。總爲正說分。從初敘分中長科爲六
一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普賢觀察十海分
二如是觀察已下可八行經。明普賢告衆歎諸佛十種之智海十不可思議
叁建立演說海已下可六行經。明普賢歎佛十種身業教化不可思議
四從勇猛調伏諸衆生海無空過者已下七行經。是普賢歎佛身智二業隨轉法輪成就之衆入佛之地十不可思議
五如是等一切法已下十八行半經。明普賢乘佛神力說佛智業身業教化饒益。成就衆生海之德。令多菩薩一切衆生入佛境界海故
六明普賢說頌。重明前法。于此二十行頌中兩行爲一頌。于中意有二十。總答前叁十七問。爲頌含多義故。一明佛智慧甚深。二明佛身業隨根普應。叁明佛語業普周。四明佛行多刹遍嚴。五明諸佛大悲成熟衆生。六明佛普現出興與益。七明衆生根劣隨迷。八明大心淨信堅固者堪爲。九明諸佛與力方知。十明離谄慈悲志欲深廣能入。十一明觀察法界如虛空而獲善利。十二簡修余道者不堪普賢行人得入。十叁明衆生界廣大法輪普至。十四明普賢自示身廣大。十五勸衆令觀毛孔。十六明普賢示法與衆之益。十七明普賢行願無邊。十八明普賢自歎行具。十九歎法眼智眼法身智身廣大。二十歎是佛所行應聽。此以上經文自具可知。略科眉目如是。第二段正說分中有十段經。一初段中長行有十八行半經。于中大意有六。一明普賢告衆欲說其法。二正說世界海有十事之法一切叁世諸佛同敷。叁正舉世界形狀體性有十廣大無盡。四正說世界已成現成當成具十種因緣。五正說由如來神力法如是等。如下十事因緣是也。六乘佛神力說頌。于此十八行頌中。重頌前長行之法。明衆生界廣多。佛菩薩悲願含覆故。以行廣大故莊嚴國刹廣大。以衆生業無量故菩薩。行無量以菩薩信心廣大離垢。所住國刹光明寶成清淨無垢。此明淨穢同居業現各異。如文可知。是故經雲。菩薩修行諸願海。普隨衆生心所欲。衆生心行廣無邊。菩薩國土遍十方。第二段中。爾時已下九行半經。並四十四行頌。明世界依住。如文具明。第叁段中。爾時已下有六行經。有二十行頌。明世界差別形由業。如文具明。第四爾時已下有十叁行經十行頌。明世界體差別。第五爾時已下有十一行經二十行頌。明世界莊嚴差別。第六爾時已下有十行經。並有二十行頌。所修行方便願力故。出生諸世界海莊嚴故。業清淨故。莊嚴清淨。業垢濁故。莊嚴垢濁。第七爾時已下有八行經。並二十行頌。明諸世界諸佛出現差別。依衆生業行壽命修短。佛出現不同。第八爾時已下有七行經。並二十行頌。明世界劫住不同由業。第九爾時。已下有十四行經。並十行頌。明劫隨業轉變淨穢。第十爾時已下有十五行經二十行頌。明一切世界海如來出現無差別。一一如文具明。此之一品答前叁十七問。意令現在未來發菩提心者識佛所行。衆生業海無際。如來以普賢行普濟。以法性理智無礙。從初發心興大願雲。悲智普覆。以波羅蜜海刹海無不現其身無行不同其事。塵毫內刹影現重重。平等智身莫不隨入。以法界之體而無往來。法常如是。令學之者仿之。趣求不謬。此乃如大王路法爾常。然更有異求偏僻不當也
華藏世界品第五
將釋此品。略作十門分別。一釋品來意。二釋品名目。叁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七釋華藏世界海圓攝叁世業境。八釋佛國本空何爲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自在。十隨文釋義
一釋品來意者。此品答前叁十七問中佛世界海衆生海波羅蜜海等。此品舉如來五位中行業因果報得。答前叁十七問故此品須來
二釋品名目者。爲說此佛境報得之土蓮華所持。含藏一切淨穢境界。皆在其中故名華藏
叁釋華藏世界海因何報得者。以從初信心至于八地已來。恒以大志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衆生。至于八地任利無功。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衆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爲以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得風輪之體。若不以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爲故。若無志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以叁事爲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任利無功。且取初因大願爲首令持萬境。總以大願智風以爲持境。是故此品下雲。普散摩尼妙寶華。以昔願力空中住。如是華藏世界所有莊嚴。總是風輪上持諸境。由諸福行本從願生。還將本因以持諸果。以此用願波羅蜜。能成一切諸波羅蜜。以本因如此故因果相持。今以第八及初發心時願波羅蜜中十波羅蜜。以成十種風輪。用持其上十種一切莊嚴以。願波羅蜜互體相參能。持其上諸行報得一切莊嚴如最下風輪名平等住。是願波羅蜜中檀波羅蜜報得故。能持其上一切寶焰熾然莊嚴。還是願波羅蜜中檀度門法財惠施之所報生。還自相持。因果相徹。法不虛得。因不唐捐。以准此。用願波羅蜜中十度法門。配之十種風輪。報得因果相持故。還如衆生世間妄想業風最居其下。上持水際金剛地山。令其安住孛像玄光以成天文。運遊不墮。蓮華藏體是法身隨行無依住智體之所報得。及宮殿總大悲含育之所報得。樓閣即是智照觀根順悲濟物之所報得。其地金剛平等自性法身之所報得。但是諸莊嚴中所有金剛爲莊嚴者。皆法身隨行之報得。但是摩尼莊嚴。皆法身成戒體隨行報得。金剛輪圍山即是大。悲戒防護業之所報得。衆華莊嚴。萬行利生。開敷衆善之所報得故。寶樹莊嚴者。建行利生覆蔭含識之所報得。如十行位中功德林等十個菩薩下名悉同名之曰林。爲行覆蔭故。師子座莊嚴者。即是以法身隨智建法輪報得故。略而言之。且複如是廣說報業所因。不可具悉。夫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雲何修果。是此品之初。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于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但雲願者。爲行由願成又下雲。普賢智地行悉成一切莊嚴從此出。如香水海大慈悲。業之所報得。香水河是進修之行所報得。如下文殊師利常隨…
《新華嚴經論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