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十叁 ▪第2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衆中。總以名表法即見名知行。如此華藏世界海見果知因。不可別引余經將來證此。此經見名即知法。見果即知因。方可識此經之意趣。余經法相門戶。多不與此經相應。余經雲。苦谛。此經雲聖谛。即義有余。余經說四谛。此經說十聖谛及十十二緣。若廣說無量差別。不可卒申。以是義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經文。此經見名知行以果識因。如文殊師利常隨之衆雲。明練十方儀式主方神。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闡明佛日主晝神。即其例矣。此華藏世界報得之體。大要總言。大願法身大智萬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滿。盡法界虛空界。乃至塵毫之內。重重刹海中。一切衆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無功自常充遍。以此爲體。非是滯寂自安及人天自求樂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樂生淨土菩薩者境界故。此淨土菩薩設修六波羅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爲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別智乘發心信修行故

  四釋華藏世界海形狀安立者。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于其水上生一大蓮華。華周虛空法界。名種種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蕊香幢。于蓮華內日珠王寶上有大輪圍山。經雲。日珠王蓮華之上者。只是華內有寶。名日珠王。非別有華也。衆寶所成林樹香水妙華開敷。經自有文具陳其事。其華內地金剛所成。地具衆寶間錯嚴飾。經自具言。于其地上無數香水海。衆寶爲底。如經具說。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右旋圍繞。從南向東。以次繞之。如六甲等爲右其河嚴飾。經自具言。于不可說香水海中一一海內。各有一大世界種而住其中。其世界種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種。種者種類也。如先德釋雲叁千大千世界數至恒沙爲一世界海。海世界數至恒沙爲一世界性。性至恒沙爲一世界種。此中世界種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種。如經且略舉世界種。于最中心香水海名無邊妙華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爲作名也。即是風輪向上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內處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內出大蓮華。名一切香摩尼王莊嚴。有世界種。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此世界種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刹微塵數。此娑婆世界在第十叁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次上重中有叁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圍繞。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個世界種。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遠近相似。此十一個世界種外周圍至輪圍山。複有一百個世界種。隨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隨方行列而住。近輪圍山周匝十個世界種各各上下四重。重數雖少。上下相去極遠。每第十叁重與此娑婆世界齊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塵。向下第二重與下相去。多言十佛刹微塵數。計四重世界還與中心十一個二十重世界種高下齊等。此近輪圍山十個世界種。即有四重。余九十個世界種不言重數。且略舉世界種中心有十一個世界種。周圍有一百個世界種。共有一百一十一個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而住。大都總數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諸世界種。總于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上諸香水海。各出蓮華。諸世界種各各而住。即于其大華之上別華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別蓮華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須彌山微塵數風輪。而持其上種種莊嚴。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猶如日月衆星以風所持處空而住。余廣者。經自有文。若廣引文煩恐當不見。略陳綱紀。粗而言之

  五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者。夫果不自生從因而得。經雲。廣大願雲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賢智地行悉成。所有莊嚴從此出。如經總舉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者。明普賢行攝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內衆眉間衆所行覺行報得之。總是都舉果行圓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塵數衆。對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于彼是略舉數。此是廣數。如說普賢之行且但言萬行。此是略言。意在無盡。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舉果中。普賢滿行即如座內衆眉間衆。即此華藏莊嚴世界海。不可說佛刹微塵數世界種。如天帝網。分布在種種蕊香幢大蓮華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攝生報滿果所得之境。今在經中不舉大數。但舉中心十一個世界種。上下二十重。重別相去一佛刹微塵數。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而住其中。次上第叁重中。即言叁佛刹塵數世界周匝圍繞。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刹微塵數世界周匝圍繞。此中心十一個世界種。總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門進修攝化境界報得。中心十一個即十一地報得。上下二十重漸漸增廣者。明十一地行門中一地有兩重因果。爲地進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號。皆是勝進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隨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進修攝化增降佛果故。各隨位配之可見。除此十一個世界外。周圍別舉出一百個世界種者。即明此十一地攝化十波羅蜜行遍輪圍山法界內故。且隨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說佛刹微塵數境界滿故。近金剛輪圍山周圍有十個世界種。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攝法遍故。余九十個世界種不雲重數者。明但是十波羅蜜十中具百所攝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個四重世界配四攝法。更作一配。總舉中心十一個世界種並周圍。直至金剛輪圍山一百個世界種。總共有一百一十個世界種。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爲本。五位中各有兩重因果即是十。此爲本。五位佛因果與五位中作進修故。即如此初會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個世界種。爲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無此一位。諸位不成故。又明緣生之法皆須有一故。緣生之法始成。如一叁五七九與十作緣。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滿數故。是圓數不可加減。是佛法世間法皆相似故。如一日叁日五日七日。皆一叁五七九爲法者。成緣生無盡一多相徹故。明其一者非同時無前後中間故。爲一不自。一與萬法作一故。爲萬法不自多。與一作多故。爲成緣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無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爲陽二爲陰。陽動陰隨不可自用。陰若自用即天地兩乖。雲不興雨不施。皆主伴陰陽動靜相順。互爲主伴。方成緣生。兩剛即缺。兩柔即離。爲不成濟故。是如來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隨俗故。行無所設也。德無所濟也。即佛自佛。衆生自衆生。若爲利衆生施設法則。即佛爲陽德。所設教爲陰。是故此經名爲圓教。佛處坎之一。而設教即十。以坎爲師封故。普賢菩薩爲明設教利生因果緣起法須自在。不滯緣生故。舉一百一十一世界種。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門。爲攝生報得。有一個世界種。明其佛位與五位及一切諸行作一故。還如眉間之衆勝音菩薩。獨坐蓮華臺。諸菩薩衆坐其華須。明主伴萬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觀之可見。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個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門。四重世界明十波羅蜜四攝法之方便。大意舉前座內衆及眉間衆。明其所行之行。此華藏世界明彼行中報得依果。于中雜類世界即明所攝之衆生同住一處而境各異者。約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釋華藏世界海純雜無礙者。爲佛所行遍法界衆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業不相應者。同住居而不見。猶如靈神及諸鬼趣與人同處人不能見。如經雲。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隨逐。天常見人。人不見天。此經爲佛行圓遍依正亦遍。不同叁乘推淨。土于余方而致去來自他之相。爲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權設教網故。畢竟求大菩提心者。還須歸此不二之門。興遍周法界之行願也

  七明華藏世界海圓攝叁世業境者。此華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叁世故。一念者。爲無念也。無念即無叁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無念。一切衆生妄念叁世多劫之法。不離無念之中。以是義故。此華藏世界所有莊嚴境界。能互現諸佛業。衆生叁世所行行業因果。總現其中。或過去業現未來中或未來業現過去中。或過去未來業現現在中。或現在業現過去未來中。如百千明鏡俱懸四面前後影像互相徹故。爲法界之體性無時故。妄系叁世之業。頓現無時法中。是故經言。智入叁世而無來往。經雲。佛子汝應觀。刹種威神力。未來諸國土。如夢悉令見。十方諸世界。過去國土海。鹹于一刹中。現像猶如化。叁世一切佛。及以其國土。于一刹種中。一切悉觀見。論主頌曰

  叁世無有時  妄系叁世法

  以真無妄想  一念現叁世

  叁世無時者  亦無有一念

  系著叁世法  總現無時中

  了達無時法  一念成正覺

  八釋佛國本空何爲華藏世界海出生所緣者。緣何事意有四緣一爲明二乘雖得解脫叁界粗業無有福智不利衆生滯于涅槃。二爲叁乘菩薩有樂生淨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淨當情知見不普。情存淨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隱現自在。爲利衆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衆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有所得存其系故。叁爲怖一切空衆生。爲法空無相之理。謂言斷見空無福智。不樂觀空樂取相縛。隨境存業不能解脫者。所現福德依正果故。令觀空法空卻無明成福德業。四總爲一切叁乘及一切凡夫。現廣大願行福智境界。量度樣式令其仿學。不偏執故。經雲。諸佛國土如虛空。無等無生無有相。爲利衆生普嚴淨。本願力故住其

  九明華藏世界海因何得隱現自在者。爲從一切法空之。理隨智現故得隱現自在。世間龍鬼具有叁毒。猶能隱現。何況法空空諸叁毒。純清淨智不能隱現自在。如善財入彌勒樓閣。以叁昧力具見衆妙莊嚴。從叁昧起忽然不見。一相都無。善財白言。此莊嚴何處去。彌勒答言。從來處去。問曰。從何處來。答曰。從菩薩智慧處來。依菩薩智慧神力而住。無有去處故無住處。非集非常。遠離一切。又如幻師作諸幻事。無所從來。無所至去。雖無來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見。彼莊嚴事亦複如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雖無來去。然以慣習不可思議幻智力故。及往昔…

《新華嚴經論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