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严经论》十三 ▪第2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众中。总以名表法即见名知行。如此华藏世界海见果知因。不可别引余经将来证此。此经见名即知法。见果即知因。方可识此经之意趣。余经法相门户。多不与此经相应。余经云。苦谛。此经云圣谛。即义有余。余经说四谛。此经说十圣谛及十十二缘。若广说无量差别。不可卒申。以是义故。此配因果。不可引余教配此经文。此经见名知行以果识因。如文殊师利常随之众云。明练十方仪式主方神。除灭无明黑闇主夜神。一心匪懈阐明佛日主昼神。即其例矣。此华藏世界报得之体。大要总言。大愿法身大智万行大慈大悲。以此五事成满。尽法界虚空界。乃至尘毫之内。重重刹海中。一切众生行皆悉等利。至八地任用无功自常充遍。以此为体。非是滞寂自安及人天自求乐果者之所境界故。亦非乐生净土菩萨者境界故。此净土菩萨设修六波罗蜜得六神通。亦未能生信故。为本不以法界根本智差别智乘发心信修行故
四释华藏世界海形状安立者。以无尽大愿风轮。持大悲水。生无边行华。以法性虚空。能容万境。重叠无碍。于其水上生一大莲华。华周虚空法界。名种种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别智行差别行。名蕊香幢。于莲华内日珠王宝上有大轮围山。经云。日珠王莲华之上者。只是华内有宝。名日珠王。非别有华也。众宝所成林树香水妙华开敷。经自有文具陈其事。其华内地金刚所成。地具众宝间错严饰。经自具言。于其地上无数香水海。众宝为底。如经具说。一一香水海各有四天下微尘数香水河右旋围绕。从南向东。以次绕之。如六甲等为右其河严饰。经自具言。于不可说香水海中一一海内。各有一大世界种而住其中。其世界种者。同流所居名之曰种。种者种类也。如先德释云三千大千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海。海世界数至恒沙为一世界性。性至恒沙为一世界种。此中世界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一一香水海中各有其一世界种。如经且略举世界种。于最中心香水海名无边妙华光明。中道智悲之妙用为作名也。即是风轮向上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内处中香水海也。此中海内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种。于中而住。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此世界种上下有二十重世界。各各相去佛刹微尘数。此娑婆世界在第十三重中。最下重中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次上重中有三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一重增一。至最上二十重。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如是周旋。通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各有二十重。上下相去远近相似。此十一个世界种外周围至轮围山。复有一百个世界种。随方各十。于中布列直往。随方行列而住。近轮围山周匝十个世界种各各上下四重。重数虽少。上下相去极远。每第十三重与此娑婆世界齐等。最上重或言相去七佛刹尘。向下第二重与下相去。多言十佛刹微尘数。计四重世界还与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高下齐等。此近轮围山十个世界种。即有四重。余九十个世界种不言重数。且略举世界种中心有十一个世界种。周围有一百个世界种。共有一百一十一个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而住。大都总数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诸世界种。总于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上诸香水海。各出莲华。诸世界种各各而住。即于其大华之上别华而居。即是第二重各别莲华之上布列而住。最下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而持其上种种庄严。及持其上重重世界。犹如日月众星以风所持处空而住。余广者。经自有文。若广引文烦恐当不见。略陈纲纪。粗而言之
五配华藏世界海安立属因者。夫果不自生从因而得。经云。广大愿云周法界。于一切劫化群生。普贤智地行悉成。所有庄严从此出。如经总举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者。明普贤行摄化之境遍法界故。即是座内众眉间众所行觉行报得之。总是都举果行圆周之境。于彼但言佛世界微尘数众。对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于彼是略举数。此是广数。如说普贤之行且但言万行。此是略言。意在无尽。等法界行也。即此二重举果中。普贤满行即如座内众眉间众。即此华藏庄严世界海。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如天帝网。分布在种种蕊香幢大莲华之中。是其彼果行所摄生报满果所得之境。今在经中不举大数。但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上下二十重。重别相去一佛刹微尘数。最下重世界各有一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而住其中。次上第三重中。即言三佛刹尘数世界周匝围绕。以次向上一重加一。直至最上重世界中。有二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周匝围绕。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总皆如是。此明十一地行门进修摄化境界报得。中心十一个即十一地报得。上下二十重渐渐增广者。明十一地行门中一地有两重因果。为地进修中。皆一正果一向果。其二十重所有佛号。皆是胜进中因果佛也。所有世界。是随位中所化之境界也。即明十一地进修摄化增降佛果故。各随位配之可见。除此十一个世界外。周围别举出一百个世界种者。即明此十一地摄化十波罗蜜行遍轮围山法界内故。且随方次第各有其十。都言一百。明遍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境界满故。近金刚轮围山周围有十个世界种。上下有四重者。明十一地中四摄法遍故。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者。明但是十波罗蜜十中具百所摄化境故。此是一配因果竟。自余十个四重世界配四摄法。更作一配。总举中心十一个世界种并周围。直至金刚轮围山一百个世界种。总共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五位法各有佛因果。都有一百。本五位中本自有十重因果为本。五位中各有两重因果即是十。此为本。五位佛因果与五位中作进修故。即如此初会五位佛因果。是都有一百一十。更有一个世界种。为明佛位。是一遍。一切中作一故。若无此一位。诸位不成故。又明缘生之法皆须有一故。缘生之法始成。如一三五七九与十作缘。但置二四六八十具满数故。是圆数不可加减。是佛法世间法皆相似故。如一日三日五日七日。皆一三五七九为法者。成缘生无尽一多相彻故。明其一者非同时无前后中间故。为一不自。一与万法作一故。为万法不自多。与一作多故。为成缘起法合如是一多自在无作任法相成故。如俗法一为阳二为阴。阳动阴随不可自用。阴若自用即天地两乖。云不兴雨不施。皆主伴阴阳动静相顺。互为主伴。方成缘生。两刚即缺。两柔即离。为不成济故。是如来出世意在利生。真不随俗故。行无所设也。德无所济也。即佛自佛。众生自众生。若为利众生施设法则。即佛为阳德。所设教为阴。是故此经名为圆教。佛处坎之一。而设教即十。以坎为师封故。普贤菩萨为明设教利生因果缘起法须自在。不滞缘生故。举一百一十一世界种。配其五位因果。有一百一十之门。为摄生报得。有一个世界种。明其佛位与五位及一切诸行作一故。还如眉间之众胜音菩萨。独坐莲华台。诸菩萨众坐其华须。明主伴万行一多相即故。定慧观之可见。十下作一。是其士字。明仁士之法。法合十一。令以十一个世界安立十一地法门。四重世界明十波罗蜜四摄法之方便。大意举前座内众及眉间众。明其所行之行。此华藏世界明彼行中报得依果。于中杂类世界即明所摄之众生同住一处而境各异者。约法界理智真俗不殊
六释华藏世界海纯杂无碍者。为佛所行遍法界众生界故。既是行遍所得依果亦遍但业不相应者。同住居而不见。犹如灵神及诸鬼趣与人同处人不能见。如经云。譬如人身常有二天随逐。天常见人。人不见天。此经为佛行圆遍依正亦遍。不同三乘推净。土于余方而致去来自他之相。为彼小心根劣者。且如是权设教网故。毕竟求大菩提心者。还须归此不二之门。兴遍周法界之行愿也
七明华藏世界海圆摄三世业境者。此华藏世界海。明此教法一念三世故。一念者。为无念也。无念即无三世古今等法。以明法身无念。一切众生妄念三世多劫之法。不离无念之中。以是义故。此华藏世界所有庄严境界。能互现诸佛业。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总现其中。或过去业现未来中或未来业现过去中。或过去未来业现现在中。或现在业现过去未来中。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故。为法界之体性无时故。妄系三世之业。顿现无时法中。是故经言。智入三世而无来往。经云。佛子汝应观。刹种威神力。未来诸国土。如梦悉令见。十方诸世界。过去国土海。咸于一刹中。现像犹如化。三世一切佛。及以其国土。于一刹种中。一切悉观见。论主颂曰
三世无有时 妄系三世法
以真无妄想 一念现三世
三世无时者 亦无有一念
系着三世法 总现无时中
了达无时法 一念成正觉
八释佛国本空何为华藏世界海出生所缘者。缘何事意有四缘一为明二乘虽得解脱三界粗业无有福智不利众生滞于涅槃。二为三乘菩萨有乐生净土想常存。障法性如理。染净当情知见不普。情存净土不得自在。不如此法隐现自在。为利众生显胜福德故。即具相万差光明显照。若令众生情无取着。如幻云散一物便无。有所得存其系故。三为怖一切空众生。为法空无相之理。谓言断见空无福智。不乐观空乐取相缚。随境存业不能解脱者。所现福德依正果故。令观空法空却无明成福德业。四总为一切三乘及一切凡夫。现广大愿行福智境界。量度样式令其仿学。不偏执故。经云。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
九明华藏世界海因何得隐现自在者。为从一切法空之。理随智现故得隐现自在。世间龙鬼具有三毒。犹能隐现。何况法空空诸三毒。纯清净智不能隐现自在。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以三昧力具见众妙庄严。从三昧起忽然不见。一相都无。善财白言。此庄严何处去。弥勒答言。从来处去。问曰。从何处来。答曰。从菩萨智慧处来。依菩萨智慧神力而住。无有去处故无住处。非集非常。远离一切。又如幻师作诸幻事。无所从来。无所至去。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彼庄严事亦复如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虽无来去。然以惯习不可思议幻智力故。及往昔…
《新华严经论十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