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华严经论》

「经疏部」经文1739卷36页码: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华严经论》十三 ▪第3页

  长者李通玄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大愿力故。如是显现华藏世界亦复如是。以如来大愿智力法性自体空无性力。隐现自在。若随法性万相都无。随愿智力众相随现。隐现随缘都无作者。但以理智法尔自具不思议功不思议变。无能作者。自在隐现。凡夫执着用作无明执障。既无智用自在。顺法身万像俱寂。随智用万像俱生。随大悲常居生死。但随理智生死恒真。以此三事隐显万端。不离一真之智。化仪百变

  十随文释义者。此一品经。长科为十二段

  一从初尔时普贤菩萨已下长行有二十四行经。并二十行颂。明叹佛往因行菩萨行修大愿力。报得风轮以持华藏世界。及众庄严

  二尔时已下有八行半经。并二十行颂。明叹莲华之上。宝轮围山具众严饰。由如来神力所生

  三尔时已下十行半经。并二十行颂。叹轮围山内平地金刚所成。具足众宝间错其地华网庄严

  四尔时已下一十六行经。二十行颂。明金刚宝地有众香水海。众宝为底妙香严岸。具众严饰

  五尔时已下一十二行经。二十行颂。明各各香海具众香河。其河底岸具诸严饰。右旋绕海

  六尔时已下十五行半经。二十行颂。明香水河两间平地。其地众妙庄严。其树华果众妙庄严。芬陀利华。此云百叶白莲华

  七尔时已下五行经。二十行颂。都结总叹此世界海。如来无量功德庄严

  八尔时已下三十八行经。二十行颂。明世界种体性形状依住

  九尔时已下直至卷末。及初都结诸世界种于此大莲华上分布而住。并别举此中心华藏世界海。有世界种。名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上下二十重世界。于中大意如前已释

  十此第九卷。一卷经都有十个二十重世界种。绕此中心世界种。总都有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于中意况前已释毕

  十一此第十卷中。总举一百个世界种。围绕中心十一个二十重世界种。布列而住。近轮围山十世界种上下四重。高下与此中心十一个世界种相似。中间相去极远。自余九十个世界种不云重数。大数有一百一十个世界种。于中表意如前已释

  十二第十卷末一段颂。都已前诸世界海。安住虚空。或净或秽。纯杂同居。而不相障。皆由业力所起经文广博。不可子细。科文文句乱烦障其义。趣于中义味大意前已略述。余之广义经文自具。不同小经小经。即须多引外文庄饰其义。此大部一乘之典。余经义亦多不相应。意况与三乘全别。不可例此经典。此已上十卷经。明三度举果。一前如来始成正觉及座内众。举佛果行果明佛自证。二眉间众。是举佛中道行果与一切未信者作成信之因。三华藏世界海。明是向前座内众眉间众所行之行报得之果。本意以佛报业之果答前三十七问。见果知因。使后学者如是仿之。行如是行愿。得如是果报

  毗卢遮那品第六

  将释此品。约作三门分别。一释品来意。二释品名目。三随文释义

  一释品来意者。前之五品。以举现世毗卢遮那佛果。恐不成信。何以然者。为古无旧迹今何所来。以此引古证今。明道不谬故。又明古今诸佛三世法相似故。成其信者不狐疑故

  二释品名目者。毗卢遮那品者。此品依主得名。引古佛成今信。还以佛号。以为品名。毗云种种。遮那云光明。言以法身悲智。设种种教行之光。破众生之业闇故

  问曰。古佛今佛。为一为异

  答曰。为一为异。何以然者。为法身智身九十七大人之相。大慈大悲智慧解脱。是一。各各众生发心成佛。是异。又无量三世诸佛。皆同一念成佛。无前后际。是一。然亦不坏一念中见无量众生三世劫量。是异。以十玄门六相义该通可解。经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三随文释义者。于此一品经中。长科总有十五段经文。于此十五段文中。有四佛出世。总明毗卢遮那一号各随世间应缘名异非是佛名号异。此经下文佛名号品。一一佛皆具等法界众生界随缘名号。世间一切名皆是诸佛名。为如来德遍一切法故。犹如虚空遍含众法。无不净故。一切众生名入佛名号。无不净故。又如有香。名为龙斗。因龙斗而生。烧之一丸凝停七日。降金色雨沾人身者。悉皆金色。一切名言入佛名号者悉皆清净。亦复如是。如是佛名号遍一切世界名字故。始名毗卢遮那。以种种教行之光遍照一切。以一切法眼照之。其长科十五段者

  一初尔时已下一段八行经。明普贤告众欲说其法。于此段中复分为十。一举古佛所过之劫数。二举复倍是数有世界海及与世界名。三举世界海中别有世界之号。四举世界所依住处。五举世界周围眷属之数。六举世界形状。七举世界地上庄严。八举世界宝树及山轮围重数。九举世界城邑宫殿。十举世界人饮食衣服随念而至。及举劫名。此已上但随文自具。不烦更解

  二诸佛子已下有八行经。于中大意义分为八。一初明胜音世界中香水海及举其名。二明海中有华山出现形如须弥。三明山庄严有十。四明山上有一大树林及举林名。五举山上五种无量众事庄严。六明都举庄严难记。七明山上诸城之数。八明杂类众共居。云芬陀利华者。此云白莲华也。此上一段文自显著。不烦更解

  三诸佛子已下十九行半经。明林东之城。于此段中义分为十。一举城之名。二人王所居。三举诸城围绕。四明城体众宝所成。五明城广狭。六明城郭庄严悉皆崇丽。七明城上下众事庄严。言橹者。依音解云。城上守御曰檐。出头前引曰敌。众饰高胜曰崇。美而可观曰丽。城下绕而长[浣-二]深广者曰壕。狭者为堑。优钵罗华者。此云青色华。似藕。其叶狭长。近下小圆上渐尖。似佛眼故。其华茎无刺。准叹佛中。目净修广如青莲。即是青莲华叶也。波头摩华者。此云赤莲华。其华茎有刺。拘物头华者。其茎有刺。或云赤白华叶头未开敷时状如郁蹙然也。芬陀利华者。白莲华也。宝多罗树者。或云无忧树。此之未定。检文未得。七重围绕法事中。或一三五七九契阳数也。尸罗云清净。此云清净。宝幢已上庄严总为宝也。八明城中居人。九明人得业报神通也。所念皆至。十明城四绕天龙乾闼婆等七种众诸城所居。及都结无量庄严

  问曰。此中一种是人。非天龙神。何得业报神通衣服饮食随念而至。又所居高胜依报宝严。以何业故报得如是

  答曰。为因广大故。业报广大。为因高胜故。业报所居高胜

  问曰。何者是因广大高胜

  答曰。为于往因。于此毗卢遮那法界智体用无依住门性清净法。而生信心。修信解力。常信自他凡圣一体同如来智。无所依住。无我无我所。心境平等无二相故。无我所故。一切凡圣本唯法界。无造作性。无生灭性。依真而住。住无所住。与一切诸佛众生同一心智。住性真法界。所有分别是一切诸佛本不动智。凡圣一真共同此智。全信自心是佛。种智及一切智故。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亦不于自心之中见自心有佛相故。信如斯法。自力未充。以此是人获诸人中一切胜报。以是信力。还得毗卢遮那佛在国同居。而恒出现神足通力与天同处。一切诸城所居神天龙八部等。皆是同缘。于此法中而生信解故。以信因高胜广大。获得如斯胜妙依正果报故

  四诸佛子已下有九行经。明宝华枝轮林中道场。并陈庄严广大。此林众华严饰。常有妓乐之音

  五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半经。明初劫中佛出现之数。并陈初佛名号。及举华枝大林先现之瑞

  六尔时已下有九行半经。明初佛从莲华中忽然出现。并陈佛身遍坐一切法界道场众生皆见等事

  问曰。何故此佛莲华化现出兴。释迦佛母胎出现

  答曰。随根所现。母胎出现唯劣解众生自根见尔。如离世间品云。为劣解众生母胎出尔。应大根众生皆见莲华出现也

  七尔时已下有八行经。明初佛出现放光集众。并陈光德大众来集

  八诸佛子已下有十四行半经。明焰光明大城有人王名喜见善惠王与眷属俱集。并陈大子威光。以自善根见佛光明。得十种法门。具如经说。最下三句明威光说颂叹佛。于此十行。颂中叹佛之德及。彼佛与众生益如文可知

  九诸佛子已下有两行半经。明威光说颂以佛神力其声遍闻。父王闻之欢喜说颂。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其善惠王敕众令集并令办供具

  十尔时已下有三十四行半经。明十王兴供。见佛并陈所闻修多罗经。威光获益。修多罗者。此为长行经也。最下两句明威光说颂。此十行颂中。明威光闻法获得宿命智力见佛所行往因之事。并自立愿如佛所行

  十一诸佛子已下有十一行经。明威光菩萨。以见初佛承事供养故。得十种显示如来所行法。令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功德山须弥胜云如来。为威光说颂。叹威光之德。于此十一行颂中。明功德山如来叹威光所得如佛所行广大。如文可知

  十二诸佛子已下有十五行经。明庄严劫中佛及人寿命长短。初佛去世第二佛出兴。并明威光见第二佛得十种利。并为眷属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威光叹佛慈悲出世难遇。劝其眷属。同往佛所

  十三诸佛子已下有十六行经。明威光说颂其声遍闻。威光与眷属。同往佛所。得十种利。第二佛为威光说颂。此二十行颂中。明第二如来叹威光入道得益。所得之益是八地法门。如经云。得灌顶智慧海。名无功用。修极妙见

  十四诸佛子已下有十二行经。明第二佛去世。善惠王亦去世。大威光受轮王位。第三如来于旧道场出兴。威光见佛闻法得益。第三如来说颂。叹威光之德。此二十二行颂明。第三如来颂叹威光所得之法

  十五诸佛子已下有八行半经。明第四如来于旧道场中出现。大威光去世生须弥山顶为大天王。还来见佛获益而去。此一品经来文未足。未有结终之处。此品但明引古印今毗卢遮那出世之法古今相习不异。又明所信乐道高法胜。人寿命长远。福德所居。依正果胜见佛闻法所获利益胜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新华严经论》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7】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