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十五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利。是童子菩薩。以因創發啓蒙入信之首故。自行成名也

  又問曰。五位法中菩薩入定方說。何故信位不入定說

  答曰。信是凡夫生滅心。信未入證。故無定也。以五位是入體應真無作之理智非無思而顯。不可以有情求。故須入定

  菩薩問明品第十

  將釋此品約分叁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叁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爲成十種信根長十種信力。文殊師利覺首等互爲主伴。問十種法明故。故爲問明品

  二釋品來意者。前品如來足下輪中放光。開覺所照佛境遠近。令信心者一一觀之無礙。令心行廣大稱法界故。又文殊師利菩薩以十偈頌歎佛十德。勸令信心者修行故此問明品。即是明十信心者正修行之行及斷疑故。有此品來也

  叁隨文釋義者。于此品一段文中有十一段經明文殊師利覺首等十菩薩互爲主伴。問十種法明。各以菩薩之名。即表十信所行之行。文殊還以名下之行以相咨問。十菩薩等各以自行法以頌答之。令信心者依而仿學。其十問十頌。其文如下。最下一段都結十方同此

  第一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六行經。是文殊菩薩起二十問。善惡因果。或一字問。或一句一問。總有二十問。向下十一行頌。是覺首菩薩答初一行頌。是歎能問之人及勸聽。後十行頌。是答所問之法。文殊善問世間善惡因果不相知業。能成就善惡因果。覺首菩薩。便以法不相知。以真理答。但爲迷真自作業爾。知真者。但以全業是真。末後一行頌。明真妄總亡舉喻及法說故。如文自具。思之可見。文煩理隱不煩更釋于此十一行頌中。義分爲叁。一科頌意。二釋菩薩名。叁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一行頌一行是一頌。初行歎能問及勸聽。次下十行文各自具明。初一行頌。頌法無性。次一行舉喻水流不相知。准意知之。不煩更科

  二釋菩薩名者。爲明覺此隨流生死業體本性恒真而無流轉。眼耳鼻舌身意恒如法。知非流轉生死性故。亦無虛妄。亦無真實。但爲無貪嗔癡愛。真智慧故名之爲真。故說如斯法。利衆生故。名爲自覺覺他大道心衆生者故。爲以此當體無明諸業因果上自覺覺他令知法界自性真理真妄兩亡。名爲覺首。以信此法初。名之爲首。此明十信初心。全信自身眼耳鼻舌身意及以一切衆生全體真妄兩亡唯佛智海故。故以不動智佛等十智如來爲十信位中自己果故。金色世界妙色世界蓮華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十信之中所信之理。文殊師利覺首財首等十菩薩衆。是十信之行以行立名。得名知行。一一菩薩仿行解上而立名故。已下菩薩例然。世界名妙色。即是覺首菩薩所覺之理。無礙智佛即是覺首當位所修佛果。以此信心明諸業因果真妄兩亡。即智用無礙故

  叁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本信心之因以進修得此無礙智佛。是隨位佛果。此乃但依問答及菩薩名號佛名號世界形色。取其意趣。理自分明。勿須疑也

  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五行經。是文殊師利問財首菩薩言。如來十種方便隨時之法。初舉非衆生。即約覺首所答。業體純真。後問如來十種隨時之化。何緣而有。財首爲成信心。約實而答。隨時是假。如下十行頌中具明。于此十行頌中義分爲叁。一科其頌意。二釋菩薩名。叁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一行一頌。初一行頌中初當兩句。歎所問法非小器所堪是多聞者之。境界次兩句今如問當說。及聽已下九行頌是財首以實。而答如文。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爲將如下頌中善達真假法財而惠施衆生故。名爲財首。以十信心中法財初始益生之所行。名之爲首。世界名蓮華色者。明此信中以法聖財饒益衆生令其自他性無染著故。號世界名爲蓮華色。以法施人。破迷成智。名爲滅暗智佛。明當位信中自具法門理行智之因果故。財首是當位之行。已下例然

  叁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文殊師利。爲信心之因。進修得解脫智佛。財首菩薩是隨位之行果故。佛是智果。余者例然仿此

  第叁爾時已下四行半經。是文殊師利問寶首菩薩。先總舉衆生同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已下有十問。業因果法已下有十行頌。是寶首菩薩答前十問故。初明舉體無分別。二明受業之好醜。由行所生。具如經說。大意達體業亡迷真業起故。于此十行頌中。義分爲叁。一科頌意。二釋菩薩名。叁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初兩句是歎果報由行生。次兩句歎業體本真本無所有。是諸佛所說已下九行。一行一頌舉喻顯法。達法無業法業無二由行不同。如文可知

  二釋菩薩名者。明此信位達業即法體不複有業。名之法寶。以法寶益生爲信首故。故名寶首。明此是北方是師位以威儀軌則以利衆生故。佛號威儀智。世界名瞻蔔華色者。此華黃色。明是利衆生之福德色也。黃者福慶之氣內應白淨。外現黃相故。如來爲人天之師衣。缁衣像北方。坎故內應白淨無染之理。外現黃相即明。以利生白淨無染之福相以爲世界之名。以利。衆生德行詳序佛號。威儀。智常以法寶利。生達業性真。名爲寶首菩薩。總是第四信心自所。得法因果理智之號

  問曰。何故北方。爲師爲君

  答曰。像水利潤萬物又。水流慕下像。爲君爲師者說愚濟迷使令發明。又明北方坎爲下位。像爲君爲師者。常以謙下之行。令衆生所歸益之。以道潤之故。君子常謙處下位而濟物發明故。故以北方坎爲君爲師。夫大方無隅。但取其意表德故。余位如名號品已釋。一佛號遍十方故。此以隨方表法。故如周易泰卦乾坤。初九拔茅連茹。爲茅潔白柔弱。其根甘甜。像君子有德。如茅柔弱潔白。甘和可以引接之與仕也。然茅非君子。以物喻之。然此方隅非佛。以法喻之。令如法也。佛智無依。依物名智。其方無方。以法成方也。非東西南北如情所見方故

  叁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始信心之因。進修得威儀智佛。爲次第精進波羅蜜中之果也

  第四爾時已下六行經。是文殊問德首菩薩。如來所悟是一法。雲何已下有十問。如文具明。已下有十行頌。是德首菩薩答。于此說頌中。義分爲叁。一科頌之意。二釋菩薩名。叁配隨位因果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行。歎所問之義。唯甚深智所知。次下九行頌。一行一頌如文具明。大意明不異一法界修行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秖是一法界性。不可滯一不作多。不可滯多不是一。如十玄義思之。以無依住智照之可見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德首。爲明此位不離一法界性以消癡愛及一切煩惱而常修習一切諸功德故。名爲德首。世界名青蓮華色者。明此第五信心是禅波羅蜜故心淨無染無貪恚癡故。此是東北方佛號明相智。明此位進修之果得法心淨。故如艮位醜寅兩。間明相現故。故佛號明相智。用此方隅以表禅定法故。以東北方是艮。艮爲山。山表安靜不動義。是禅定義故

  叁配隨位因果者。常以自心根本不動智佛。爲所信之因進。修得明相智佛爲果也

  第五爾時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問目首菩薩如來福田等一無異。所謂已下有十問。具如經說。已下有十行頌。是目首所答。叁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一行一頌。其頌意答前所問。佛福田是一雲何布施果報不同。其義有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二明衆生所施福田不同。一明佛自福田不同者。明如來身目發绀青身真金色丹唇素齒一身之上色各不同。華藏世界莊嚴萬異者。總明法性理智中具有。以法性理智中本具無量功德故。有隨行報得莊嚴者。如如來身有九十七種大人之相者。是法身智體自具故。如來有無量隨好功德莊嚴。是隨行報得故。如外邊依正報中金剛地。是法性身報得是正報。寶樹莊嚴世界是法性。隨行報得是依報。宮殿樓閣是法性大智隨大慈悲含育衆生。業上報得。師子座。是法性隨智轉法輪報得。蓮華藏世界。是法性隨行教化衆生無染性報得。香水海。是法性隨大悲心謙下饒益行報得。香河右旋。是隨順法性進修教化衆生報得。總不離法性大智隨行報殊。一一行中皆有無量行門。互爲主伴。以此莊嚴。依報正報。一一境界中有無量同異。此是觀因知果。以此准知總是一性中隨用不同故。二衆生布施福田果報不同者。此乃由心輕重有智無智果報不同謙下高心。所求有異。總是一心中隨用不同故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目首。明此位是東南方辰巳之間。像此信心進修智日漸高。善知福田因果等報名爲目首。是故如來常取辰巳以爲齋戒之則。如前名號品已釋。准彼知之

  叁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此位究竟智佛爲進修之果

  第六爾時文殊師利已下五行半經。是文殊問勤首佛教是一。雲何得見者。有斷煩惱不斷煩惱不同等然。其已下十問已下有十行頌。是勤首菩薩所答。于中叁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初一行頌勸聽。次一行頌勸聞法勤修。已下八行頌責其懈怠。如文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勤首。爲前明目首善示福田因果佛號究竟智。此位當須勤而行之。故名勤首。佛號最勝智者。爲明勤修勝進即得最勝智爲果

  叁配隨位因果者。還以本不動智佛爲因。最勝智佛爲進修之果

  第七爾時已下六行經。是文殊問法首。如佛所說。若有衆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于中有十。一問如文具明。于中有十行頌。是法首所答。叁門義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句勸聽。次一句歎能問。次兩句責多聞者不修行。已下九行頌。一行一頌責多聞而心不精專不能斷煩惱。如文具明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法首。爲是西北方戌亥兩間。明愚迷長夜中能以正法自利利他專求無懈。名爲法首。世界名金剛色者。以堅精無怠。是自世界。托西北方乾卦。幹爲堅剛。佛號自在智者。以自精勤觀照達理業亡。名爲自在智佛

  叁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進修得自在智佛爲果

  第八爾時已下有五行經。是文殊問智首。如來唯以一法而得出離。又于佛法中智爲上首。何故贊歎布施等。總有十問。大意明十波羅蜜四無量心畢竟無體何須用爲。已下有十行頌。智首菩薩答。如文具明。于中叁門如前

  一科頌意者。此十行頌中初一行頌。歎能問及勸聽。已下九行。一行一頌如文具明。智首菩薩答意。諸助道法隨根遣病若不修學無性菩提不成。如頌中分明舉喻況說可知。但須依法有病即治之。如除堆阜道自無礙。自病已除還與人服藥之與方終無舍離

  二釋菩薩名者。名爲智首。以明智能知根權施法藥。四攝四無量十波羅蜜叁十七助菩提分。隨病生起。增多之處。而令服之。顯發菩提無作之性。漸令依本。名爲智首。此是下方世界。明以布施戒忍進定等十波羅蜜門如地。能生發一切白淨之法故。世界名頗梨色者。此是白色如水精寶色。佛號梵智者。明心如大地荷負萬有常安靜故。梵者淨也

  叁配隨位因果者。還以自心本不動智佛爲因。進修得心智寂靜爲果表地體安靜故

  第九爾時已下是文殊問賢首。一切諸佛一道而得出離雲。何今見種種不同所。謂已下有十行頌是。賢首答于。中叁門如前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25】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