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二十一 ▪第2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髻中珠。二十五施財寶妻子救衆生牢獄。二十六舍身代命。二十七施蓮膚頂髻。二十八施眼。二十九施鼻。叁十施耳。叁十一施牙齒。叁十二施舌。叁十叁施頭。叁十四施手足。叁十五施血。叁十六施髓肉。叁十七施心。叁十八施肝肺。叁十九施身。四十施支節骨。四十一施皮。四十二施手足指。四十叁施連肉爪甲。四十四爲求法故投身火坑。四十五爲求法。乃至一字一句。舍其王位國城妻子一切所有。四十六菩薩爲自舍屠殺業。四十七見殘忍損諸人畜。慈心救之。所謂去男形也。四十八菩薩見佛出興普告衆生。舍我慢戲論。四十九舍大地。五十舍僮仆。五十一舍身施與一切衆生謙下離慢。五十二施身給侍諸佛。五十叁施土地一切諸物及舍世事。五十四舍都城關防輸稅。五十五舍妓女。五十六施所愛妻子。五十七施舍宅。五十八施園林臺榭。五十九施廣大施會。六十施一切資生物。六十一隨諸衆生所須一切阿僧祇物施。已上此一段回向中。總有六十一種施。一一施中十種大願。六十一願中有。十種回向。以表舍一切所著成一切無所著。諸性無作供養諸佛。教化衆生。行無盡行故。從佛子是爲菩薩摩诃薩。第六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已下。至于諸法中而得自在。有六行經。都結已下回向之功。自爾時金剛幢菩薩已下有六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說頌歎法分。今上下長行及八十二行頌。于中文義自具不煩更釋。且略釋回向名目。雲何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經雲。佛子如是回向時。即爲隨順佛住。隨順法住。隨順智住。隨順菩提住。總明行檀波羅蜜遍周刹海不壞法身智身成就通化長大慈悲等佛所行。故爲名也。又釋以理順行。以行順理。以智順悲。以悲順智。以方便願力引生智海。成就悲門均調自在。名爲隨順堅固善根回向。論主頌曰

  法身理智無體性  平等清淨無造作

  方便以願力莊嚴  神通變化行充滿

  法無自性從緣生  緣生不失無作性

  設興回向大願雲  周遍無邊一切行

  不離緣體性無生  智如影響充法界

  智體如願如普賢  回向大願皆無實

  雖複無實不廢緣  雖複從緣性無作

  菩薩所興諸行雲  智無來去如影現

  假使教化諸群生  猶如化人度幻衆

  大約如世造立宮室要以功成。論其現自施功。功體各無自性。及至成功事畢。還以無功而益人。設宮室有覆養之功。亦複不雲養育。此回向大願亦複如是。爲理智雖有淨煩惱之功。不興回向大願。無覆育饒益大慈悲之功。此之回向從初發心住具足有之。但約升進勝劣言之。亦約說文廣狹言爾。亦以時不遷論也。總五位一時說也。古今無前後義也

  第七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者。以方便波羅蜜爲體主大悲門。前六波羅蜜是修出生死心。此第七已後四波羅蜜是方便。智入生死中教化衆生。是故表法中善財知識觀世音菩薩。以爲此第七隨順一切衆生大悲回向中行故。此新經翻爲觀自在菩薩。不可依也。舊經名觀世音菩薩者。是爲十方世界共爲一佛國。無別西方別有阿彌陀。是如來權設引有爲小蒙方便。隨心專念攝余惡心。隨心念處得見化佛。稱自心量。諸德謬解。謂此娑婆世界無觀世音。此改舊經本作觀自在。雲觀自在者。但約名彰行中。但彰觀照世間出世間無相理智自在非明慈悲之行也。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此叁法是古今叁世一切佛之共行。十方共同。文殊主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明智身知根成萬行之門。觀世音明大慈悲處生死。叁人之法成一人之德。號毗盧遮那。一切衆生總依此叁法。號之爲佛。少一不成。今此一位依舊不依新翻。又依梵雲光世音菩薩。明以教光行光大慈悲之光等衆生而利物。即一切處文殊。一切處普賢。亦得名一切處光世音。今言觀世音者。取正念心成依心應現而立名也。不可以爲觀自在所表法也。觀自在者。約名表法義中。是表第六般若波羅蜜位也。非是方便波羅蜜入生死同衆生行。以四攝四無量不斷煩惱之名。此由翻譯者誤也。觀世音住居補怛洛迦。此雲小白華樹山。觀世音菩薩居之。爲諸菩薩說慈悲經。此山多有小白華樹。其華甚香。經雲。住山西阿者。西爲金。爲白虎。主殺位。明于殺位以主慈悲門正趣。菩薩東來以明智位。至文方釋。經雲。佛子雲何爲菩薩摩诃薩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已下至說頌。長科爲二十段

  一從初佛子已下至一切世間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自集已上叁十二種無邊善根分

  二佛子已下至修習一切善根有十四行經。明菩薩如上所修叁十二種無限福田善根回向爲一切衆生功德之藏分

  叁佛子已下至永不退轉有六行經。明菩薩念如上善根不離無作無依菩提心所積集憐愍一切衆生分

  四佛子已下至亦複如是有十一行半經。明菩薩發願願如上所修無限善根所有果報。盡未來劫所修。如上善根。悉以回向一切衆生。令十方世界衆寶充滿。惠施無限衆生分

  五佛子已下至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有五行經。明菩薩無五種心常行惠施成五種心分。如經自具無虛僞心爲首。已上五段結前叁十二種善根竟

  六佛子已下至皆如是施有十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是等何僧祇象馬王妓女及自身等十種不可數物盡不可數劫而常施分

  七佛子已下至無有一彈指頃生疲倦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施。滿足無限衆生。盡無限劫無一念疲勞分

  八佛子已下至入一切智智心有六行經。明菩薩以如上布施以十種無著解脫心爲施者分

  九佛子已下至得一切智有八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十種無限施。起十種無限願。願一切衆生得一切智分

  十佛子已下至于諸有中最尊勝故有一百一十六行半經。明菩薩以如上兩段無限布施業。普爲一切無限種種衆生起一百一十種。廣大無限所爲衆生等所緣事業而行如上等施願回向故

  此已下總結已前叁十二種無限善根。以次象馬等十種施等及大願回向。及爲衆生等境界竟

  十一佛子已下至具足十力調伏衆生有二十四行經。明菩薩爲慈愍衆生入苦同行以大願接生分

  十二佛子已下至不著無一切法有叁行經。明菩薩雖以施願回向入苦利益衆生其心有十種不著分

  十叁佛子已下至增長成就叁世佛種有叁行經。明菩薩以如上一切善根願一切衆生得智種分

  雲何得入佛智種有四法。一得清淨心。二智慧明了。叁內心寂靜。四外緣不動。如是修治。能增長叁世諸佛智種故

  十四佛子已下至與諸菩薩等同一見有十七行半經。明菩薩修行如上回向之時。神通智力陀羅尼門出過世所稱歎分

  十五佛子已下至神通境界平等清淨有八行經。明菩薩如是修行菩薩行時。功德出過思量。何況得成無上菩提。此段明功德作法報生猶尚無限出過思量。何況無作自在菩提之理智。豈可不能成也。言功過也

  十六佛子已下至不違菩薩行有十五行經。明菩薩見法叁世體相平等分

  十七佛子已下至第七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有十行經。明菩薩如是回向時。得法業刹叁世平等。已得承事一切諸佛。入一切清淨衆會道場分

  十八菩薩摩诃薩已下至等隨願一切衆生如是回向有九行經。明總歎如上回向施願所得之德業用成就分

  十九爾時已下一行經。明金剛幢菩薩觀衆說頌分。

  二十其頌總有四十二行。文義自具。不煩更釋

  第二隨文釋義者。何故名爲等隨順一切衆生回向。爲明第七方便波羅蜜主大悲門。以波羅蜜中所修智慧之力。入于生死海隨一切衆生根品。同行利生故。故名等隨順。如十住中第七住大悲位休舍優婆夷雲我有同行眷屬八萬四千那由他常居此園者是。大意雲。同一切衆生八萬四千及不可說煩惱悉同行故。是此義也。亦是此位第七回向與善財所見觀音。是此位也。可知。如此一段回向總有二十段經文。余十九段。文義自具顯現。不煩更釋。如第十六段。得知法業平等叁世互不相違。約作略釋。經雲。一切佛刹平等清淨。一切衆生平等清淨。此約理智說。一切善根平等清淨。乃至四行經總明。約理智說。如第十七段中。衆生不違一切刹者。明依報相似。刹從心業起故。衆生心差別。如世界成就品具明。思不違心者。以思從心生。即思是心。余心仿此知。業不違報者。報從業生報是業果。余仿此知。如業不違業道者。明來生受生與現世作業相似。余仿此。法性不違相。爲無性爲相。無相爲相。無性中實相即如來身色及妙境。是衆生不了無性妄計之相。即天人龍鬼畜等。是各隨心。自心所生業相稱余仿此。生不違性。明以生是無生無生爲生故。刹平等不違衆生平等。此約理無淨穢。已下例然。一切衆生安住平等。不違離欲際平等者。明衆生報居之境與解脫涅槃際無二理性同時。無二性故。過去不違未來。總明叁世性故。叁世無體。可相違故。余例知。佛平等不違菩薩平等者。明以佛理智及菩薩體用不離無性。菩薩摩诃薩如是回向時。得業平等。得報平等。如是十平等法。明以回向發願力莊嚴自報得此十平等果故。表法中如善財知識十住第七。以優婆夷休舍表慈悲位。十行第七位。表慈悲以滿足。王自化其身作諸罪逆。自化其身捉來殺罰。以息衆生惡逆。此十回向第七。即以觀世音表慈悲位也。夫大教玄悠芳文義廣。法門名句明白宛然。十十之數相從。萬萬千千次第。不可以將小池而添巨海。未足以致其深。炷微燈而益日光。焉能資其遠照。此經義弘言修理具詞豐。且略釋其大意。密智幽潛。聊申少趣。不可加余經之法相滯此妙章。若得意修行者。理由定發。智以理明。悲藉願興。行成願發。理弘智博。願廣悲寬。佛種因此而生。法界以斯緣濟。都結如此余義後文

  第八真如相回向者。以願波羅蜜爲體。明此位同第八地智增勝以願引生智業成大悲故以願防智爲智體淨故利化不弘。表法中如善財童子見東方正趣菩薩是其行也。從空中來至娑婆世界者。明法空智應現普周亦無來去。觀世音指東方正趣。及至見時與觀世音同會而見。表以願會悲智令悲智圓滿故。東方表智。西方表悲。日出照明春陽發生。青龍吉祥表智。日入昏迷秋霜凋零白虎殺害。明以智入悲處苦流濟益衆生故。第八願波羅蜜。明防智體性淨以願會悲成普賢行升進。隨其行位和會…

《新華嚴經論二十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