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嚴經論》二十五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有十一行半經。明此地菩薩爲衆生善解世間諸雜技藝分。第十叁佛子已下一段。有叁十二行半經。明此地菩薩見佛廣狹及受職分。第十四菩薩四地已清淨已下一段。有四十四行頌。頌前法分
第二隨文釋義者。于初一段十九行頌。複分爲兩段。一從菩薩聞此勝地行已下至瞻仰如來默然住。十七行頌。明大衆聞法歡喜興供稱贊分。二是時已下兩行頌。明解脫月爲諸大衆請第五地法門分。于頌中文義。隨文自具可知
第二爾時金剛藏已下至入第五地有十行經。明以十種平等心入第五地分。如道非道智。明此地治見道疑修行任運八地方終。十地始自在大意。叁地治上界禅粗惑。此五地重治上二界禅細惑。以此能除見道是非疑。第六地明得出世間中世間智慧自在。如十住中第六住海幢比丘。是其樣式。同此第六地。出世間中世間智慧自在故。以比丘表之。此十地第六地位中即以守護一切城夜天神。表以明出世間中世間智慧心城無有邪思惡賊所入。一切邪念總成智慧城故。此明第五地得難勝名者。爲出世間無作本寂用定以終故。第六現前地世出世法皆悉了知智慧現前已終故。以此十地以智成悲故。以夜神表之。是故此五地除見道疑。六地除世間出世間智慧疑
第叁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住第五地法善修十二種法。如文可知
第四佛子已下一段有十四行半經。複分爲兩段。一佛子已下至善知如來智成就谛有六行經。此位菩薩善知十種谛法門分。二此菩薩隨衆生心樂已下八行半經。明便述知谛之所由。經自釋訖。如第一段中善知此苦聖谛者。不同叁乘厭苦忻淨方求聖谛故。但達此世間諸苦體無故。即苦無滅性。道無生性。當知苦體即不生不滅。即與聖道無二性故。故雲善知苦聖谛。已下叁聖谛總如之。已下諸谛義。如經自具
第五此菩薩已下一段有兩行半經。明善知諸谛智已。如實知有爲虛妄诳惑愚夫轉增大慈光明分。如文自具。谛者。實也真也。如實知見不虛。名之爲谛
第六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已下一段有六行半經。明此位菩薩觀諸谛無有谛相。根栽本末無我無人之智。然不舍一切衆生。善知一切衆生皆從十二緣有生居五蘊宅中。複知緣體離我我所分。此一段如經自具。但以說法者以大慈悲心如文稱歎。善知苦縛體性自無爲
第七佛子已下至波濤之所漂溺有八行經。明菩薩念衆生愚癡隨苦漂流分。如文自具
第八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此位菩薩愍苦發獨立志愍接衆生不待伴侶分。如文自具
第九佛子已下一段有五行半經。明所修一切善根皆救護一切衆生令入涅槃不爲自求己樂分。如文可知
第十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七行經明此難勝地于世間出世間自利利他法具足及成就莊嚴佛身語意分
第十一佛子已下一段有八行半經。複分爲兩段。一佛子已下至以種種方便行教化衆生有六行半經。明以布施四攝等十種方便教化衆生分。布施一。四攝二。後有八。通爲十。如文自具。二佛子已下至常勤修學殊勝行法有兩行半經。明教化衆生恒相續分。如文自具
第十二佛子已下一段有十一行半經。明爲利衆生修學世間一切諸技藝分。經雲印玺者。明玄既未萌。及如咒中結手印等。准王用玉爲玺。銅鐵木爲印。此明如龍樹等符印也。地水火風。明五行陰陽。覺鳥情等雲種種。余如文自具足也
第十叁佛子已下一段有叁十二行半經。于中大意有十一種事。一明此地以願力故見佛廣多。二明供養。叁明恭敬聽法隨力修行。四明出家聞法總持。五明住地多積修衆善。六明如真金以砗磲磨瑩轉更明淨。七明下地善不能得及。八明受職爲兜率天王。九明入千億叁昧現身千億事千億佛。十明以願力故其數甚過。十一明金剛藏說頌歎法。如文自具
第十四說頌中有四十四行頌。明重頌前法如文自具。意明難勝地以其禅體。治叁界中寂亂障。契菩提根本無造作禅理不出叁界不在叁界。無有欣求淨穢等障。任理恒寂用自在。以定觀察爲世技之妙能
第六現前地
將釋此地。五門如前
一釋地名目者。何故名爲現前地。爲明此地世間出世間一切智慧皆悉現前。爲善觀十二緣生故。爲得十叁昧故
二明此地修何行者。修般若波羅蜜爲體。余九爲伴
叁明善財表法者。善財于此位中。見夜天號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在菩提場如來會中。坐一切寶摩尼王師子之座。無數夜神所共圍繞。現一切衆生色相身。現普對一切衆生身等。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名守護一切城增長威力者。經雲。善男子。我于生死夜無明昏寐諸衆生中而獨覺悟。令諸衆生守護心城舍叁界住一切智無上法城。明此第六地是所修之法門此主夜神是此六地所行之地行。恐修行者不解其事。以此法行二俱表之。住在菩提場佛衆會者。明行以菩提爲體故。坐一切寶摩尼王師子座者。明以一切差別智慧爲座體故。還依果亦爾。摩尼表智慧離染自他垢故。王者。明智慧自在故。師子者。依主釋。皆須觀知因果故。無數夜神圍繞者。表行遍周也。現一切衆生色相身者。對現色身隨根接俗故。得甚深自在妙音解脫者。明此位智慧自在善說教故。當以名義思之可見大意。此位說教由恐衆生不解其行故。以是聖者舉教及行。總彰令易解故。修行不錯謬故。十住第六住且明出世間中世間智慧。即以比丘表之。以十住且求出世心故。此十地中明長養慈悲。即第六地及余地。以女天表之。准此例隨位升進以知其意
四明此地于叁界中得何界解脫者。此通叁界及叁乘出叁界中世間出世間智慧解脫。爲明善能分別叁界中染淨等智慧自在故。得入明淨。隨順無生忍。如稱理契無生忍。即七地以出世間智慧。善能入世間智慧。隨一切衆生塵勞諸行。不異世間不壞無生。七地創修。八地畢功。九地方能說法自在。十地始悲智。圓成自在。若也取隨分無生。十住創心即分分有之。若也論始終不易。雖同衆生無量劫積修。元不移毫念。還依六相義。總別思之。若也但逐升進。即便乖其本體故。無虧本智了積修升降不遷。即理事非虧。即同異俱濟。即智愚全別。即因果無二
五隨文釋義者。二義如前。一長科經意者。于此第六地一段中。義分爲九段。第一從初一段有十八行經約分爲兩段。一有十七行頌。明聞第五地法門大衆歡喜興供稱贊分。二最下一行。明解脫月更請後地分。經文自具。第二爾時已下一段有九行經。明觀十平等法修六地之向。第叁有十段經。明逆順觀十二緣生觀第四段有七行半經。明觀達十二緣生無體得空解脫分。第五一段有十行半經。觀十二緣大悲轉增精勤修習分。第六一段有六行半經。明此現前地得十空無相無願叁昧分。第七一段有九行半經。明住此現前地複更修習不可壞心入佛智地分。第八一段有二十七行半經。明入此位中見佛廣狹分。第九一段有四十四行頌。明重頌前法
二隨文釋義者。于逆順觀十二緣生法有十段經。具如下列。一如觀十二緣法中義。第一段從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大悲爲首已下有十四行半經。明觀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者則無生處。又明由有我故。常求有無。一切諸惡業邪道。皆由此生。邪道者。九十五種邪道也。罪行者。叁惡趣也。福行者。人中及第六天已來散善福也。不動行者。色無色界八禅是也。及小乘叁果分段生死乃至四果淨土菩薩變易生死。雖免粗苦。分段生死及變易生死。皆名邪道。亦名不動行。積集增長者。叁惡道積集增長惡業。欲界積集增長有爲善業。上二界積集增長有漏八禅。聲聞緣覺淨土菩薩。積集增長淨業。成變易生死之身。一乘菩薩積集增長具佛悲智。雖總十二緣生。乘緣各有差別。若于叁界中具縛凡夫。以十二緣成諸惡業。二乘觀十二緣空無體折伏現行煩惱。得有爲無漏。淨上菩薩。以修四谛十二緣行六度門生于淨土。一乘菩薩以如來知見。修十波羅蜜四攝四無量叁十七品助菩提行。成一切種一切智智。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無限圓滿佛大悲大慈大智佛果法門。及成法界無作自性緣起大圓明普光明智。恒以一切衆生生死海。便爲一個道場。恒以十方佛刹衆生刹。住居毛孔。夫緣生之法性自本無。衆生橫計諸聖嗟歎。枉流生死無自覺知。故勞聖歎大悲示護。是故諸仁應當順理善觀離諸慢業便得識種業謝智果開敷叁界報亡等悲垂俗任性緣起不沒死流對現色身應根利物。經雲。于諸行中植心種子。植者種也。于業田中種識種子爲有取有漏。其漏有七。一見二諸根叁妄四惡五親近六愛七念。複起後有。生來世生老病已下如文自具無明闇覆者。覆謂覆蓋自己如如之本智故。爲智自無性逐境緣迷故。隨迷苦極自覺迷除故。以覺無我智無明即無故。迷我成妄覺我成智。覺之與迷各無自性。皆從緣而有迷悟故。爲根本智自性無性故。不自了知非智。但隨境起。逐境情生。起于我見非至苦極厭苦求真。若自未厭苦源。設聖者化時不信從。斯發起有二種發心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15】個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