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叁十一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性自融通。非生滅妄想所知。如是自無心無思無妄想之正智性。自遍周而無往來隨時隨根。爲教化一切衆生故。現作一切等衆生之事業。皆無作者無有處所。任性智用故。如響應聲無有處所作者故。非往來故。已下皆准此智知之修之。如地動興供有叁義。一法威感也。二諸菩薩聞法怿悅。叁如經雲。法如是故經雲持此法者少作功力疾得菩提者。一念無思無依智現即菩提也。如十方各過十不可說世界佛刹微塵數世界外有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摩诃薩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者。此即是普賢行滿。故歎言善哉善哉者。歎教法難遇。故佛子乃能說此諸佛如來最大誓願授記甚深法者。明普賢行願是理智大悲圓滿法果行已終故。以果終是佛授記甚深法故。明法身智身大悲之行塵塵之內具佛普賢無盡行故號曰甚深法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賢者。明法行無二。以此名同。各從普勝世界普幢自在如來所來者。處道謙和名爲普勝世界。能破自他憍慢及諸煩惱。號之爲幢幢者。明心不隨境動理智。悲行重重遍周故。名爲普勝幢。雖處生死不與染。俱名爲自在。此佛世界號是隨行因果之名。來詣此土者。明升位極至此法也。以佛神力故。于一切處演說此法者。前明身業行周此明語業遍周以下如文可見。如經欲開示菩薩行者。普賢行是。欲說如來菩提界者。法身無性根本智是。欲說大願界者。是普賢發興大悲願者是欲說一切世界劫數者。如上文中一劫入一切劫。一切劫入一劫。一念入一切劫者是欲明如來出世功不唐捐者。明應根不失時。欲明所種善根必獲果報者。明佛菩薩應根衆生獲益。欲明大威德菩薩爲一切衆生現形說法者。明理智遍周無往來而對現色身隨根授法。已上十事法。皆以下頌中一一具明。此一段頌有一百二十一行。並一時普頌前十法。明普賢行終因果理智悲願皆圓故。如下頌中自明

  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

  將釋此品。約立四門。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叁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四隨文釋義。

  一釋品名目者。何故名爲如來出現品者。爲從第二會普光明殿說十信心以不動智佛爲初信首。次無礙智佛等余九佛是十信中進修。又明一智中具十種智故。隨行立名。從十信中。信進修行不離根本智不動智體。起大悲願行。修差別智成大慈悲。至此位滿。名爲如來出現品。明前初會菩提場中出現始成正覺者。是毗盧遮那佛出現。此品中出。現是菩薩進修五位行解智悲位滿出現故。故名出現品。亦如善財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表智悲二行滿故。便見慈氏如來。是表如來出現義。是故如來以光加此二人問答說如來出現之門。文殊表現根本智。普賢是差別智。成就饒益衆生之門

  二釋品來意者。前明五位中文殊普賢及佛果叁法已周。此明佛果行圓滿故。此品須來

  叁釋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所由者。明如來眉間光是佛中道。佛果智光以灌文殊之頂者。明佛果智德高勝爲令文殊起問佛果之門。如來放口中光灌普賢口者。明普賢是差別智滿欲令說法故

  問曰。何故如來不自說此品。所以放光加此文殊普賢二人

  答曰。以表法故。令後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不自能說

  問曰。何爲表法

  答曰。爲明文殊是佛法身現根本智者。普賢是佛升進修行差別智者。明至此位根本智及差別智齊滿周圓。方始名爲如來出現。表以法身自性白淨無垢中能現自體無依明淨本智。問差別智自說自己修行行解之心。與古今諸佛合其智德。方是自己所行覺行圓滿佛故。是故如來放光加之。成法則故。明一切菩薩果滿功終。法皆如是。佛所放光許至佛位故。法非謬故。表明如是法身本智差別智利生萬行齊備周圓。方是自己如來出現。表文殊是現根本智者。普賢是說法者佛是果也。思之可見。大意明文殊普賢是成就佛果理智行門。還令說佛出現之法。佛是根本智。自體無言。凡是有言皆是差別智。初會菩提場中毗盧遮那佛出現故。明初會菩提場非是毗盧遮那如來放光成法與初發心修行者爲樣式故。明表法身根本智與差別智利生行周圓滿故。故令此二人說自佛與古佛出興恰相似故。如是文殊普賢是古今諸佛之共法。若初發心者。從初發信心已來。皆悉遊履此之文殊普賢二行。至此方滿故。如是進修皆不離初信中不動智佛十智之體故。以明時不動智不動行不動能遍遊十方不動一入多不動多入一不動小入大不動。大入小乃至如經所明。爲達身心理智無性無依。情識系亡法會常爾故。以此五位升進。或升天表法。或身遍十方終成不離普光明殿本智之體一刹那際。是故此自果已終之法。還不離說信心之處普光明殿說。還如善財至慈氏如來還見文殊。信心初發入普賢身相似。恐後學者迷法。一一以善財將行表之。令易解故。大意依此可知。又約此一部之經有叁終因果二種常道。一從初菩提場至毗盧遮那品。有六品經。至毗盧遮那品是佛自分五位中因果。即以十普賢海月光大明菩薩通神天等五十衆是。二發信心菩薩五位通信心即六位因果者。從第二會于普光明殿說佛名號品已下。至第八會普光明殿如來出現品。有叁十二品經。明菩薩發心因果一終。此叁十二品中。第叁禅佛花叁昧品未來。是此修行中加行之次第。叁自文殊師利。至大塔廟。說普照法界修多羅門。化善財令南求五十叁勝友。明以行勸修五位一終之因果。爲表但說教由。恐在行還迷。以置善財是發心能行行者。五十叁善知識是已行行之人。一一求學升。進與後發菩提心者。作五位升進之樣。令不迷其行故。其中意至文方釋。二種常道者。如法界品離世間品。于出離道常利衆生。恒真法界非虛妄也。是常道佛果故。恒離世間利生無求自利。是佛常道之普賢行也。是明此經叁終因果二種常道。如第二會至第八會中。如來出現品。是明發心菩薩升進五位一終付囑流通。總在此品。明此品是五位升進果圓之末也。有人于法界品終覓付囑流通。此爲未得經之意趣。以法界品總該一部教體及以叁世古今無本末時分寂用之大體。非是安立加行置因果所爲。但以引接。菩薩發心乘法界乘。引接迷徒至此如來出現品。以明經五位加行進修功。就處方說流通付囑故。若論根本法界性自不迷。性自不悟。無出無沒。不成不壞。無流無通也。此付囑流通意。從凡夫未悟。令加行功終處說故。非在法界品後也。如法界品。直論一切諸佛功終之果。是自流通不須付囑。如法界品中如來師子座暨于法界無有邊涯。此明果極也。如此如來出現品明信心者。五位加行功終之力。方始純實。創登功畢二行圓周。便說付囑流通。明果初滿故。方入常道法界。非古今始末之量也。流通此法名曰流通。即法界品。是爲自以法界功滿。常以法界勸衆生。以方便行仿而學之。名爲付囑流通。方便行者。即五位中方法是也。則諸波羅蜜四攝四無量叁十七品大願大智大悲等是。一切諸佛法皆如是方能成也

  四隨文釋義者。于此一品之中長科兩段

  第一從初爾時世尊已下至佛子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于如來。于中並頌有一百叁行經明如來放光加文殊普賢令說如來出現分

  第二佛子譬如叁千大千世界已下有十段經。普賢菩薩說如來出現身境界及所行行十事之法分。于此兩段。長科中從初第一段中分爲五段

  第一從初爾時世尊從眉間放白毫相光已下至而說頌言有十二行半經。明佛放光灌文殊頂令問法分

  第二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稱歎如來德及放光加持之意請問誰堪演說佛境界分

  第叁爾時如來即于口中放大光明已下至頌有叁十五行經。明如來放光入普賢口令文殊知問法所在並舉問如來出現十法分

  第四二十行頌。明文殊師利菩薩重頌請說如來出現十法分

  第五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已下至佛子如是無量阿僧祇法門圓滿成于如來。明普賢告衆如來出現有十無量百千阿僧祇事而得成就分。已上五段是佛光加文殊普賢令相問答說佛出現分。光加之意前已敘竟。大意表法中。明升進修行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慈悲行十方圓終處名爲如來出現故。放光加令文殊普賢二人明理智體用參徹是如來出現。明文殊是十方一切諸佛之法身妙理現根本智慧之門。普賢是十方一切諸佛差別智萬行大悲之門。今明五位進修至此位二法圓滿名自佛出現故。放眉間光灌文殊頂。令問自佛果極至頂法門。放口中光。是說教之光。令說自己佛果極至頂差別萬行智悲十方圓滿法故。以此二人表法令學者易解故。非是如來自不能說。又表根本智非言所及也。此一品經。表明法身根本智差別智悲行圓滿故。十地十一地已前加行此位真俗二法功終。其義如文自明

  第二于長科第二段中演說如來十種出現門中有十段經文。說如來出現有十百千阿僧祇事。其十者。一明如來十無量出現。二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身。叁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音聲。四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心。五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境界。六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所行之行。七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成正覺。八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轉法輪。九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入涅槃。十明如來出現有十無量見聞親近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9】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