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新華嚴經論》

「經疏部」經文1739卷36頁碼:P0721
唐 李通玄撰

  《新華嚴經論》叁十叁 ▪第3页

  長者李通玄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中無作之果。以此叁法。成一法界體用自在無礙之門。遍與五位中五十個菩薩。以爲因果。還如前以法界體中十波羅蜜爲所乘之行。隨其勝進中五位上五十重波羅蜜。皆有因果。如是五十善知識中一中有二。五十中有百。通法界中本常行十波羅蜜。爲一百一十。文殊普賢彌勒佛果。此叁法但爲一法界無功用中大用自在門。但與一切勝進菩薩作因果以明勝進之功。然自無因果故。猶如帝王自無階品。但如威德自在。而與一切官屬。隨有功者而作階品故

  問曰。何故在此取彌勒佛爲佛果。何不取毗盧遮那如來以爲佛果

  答曰。明毗盧遮那是已成之果。彌勒是當來之佛果。明如今毗盧遮那佛所初發菩提心。一念成當來彌勒佛果契會相應。故同于彌勒樓閣之內。會叁世時劫日月。總一時故。明以根本智印印叁世古今無前後故。經雲。積集法說一切佛相續法乃至說一切佛次第法。總如上釋說。一切佛衆會清淨法。明一切佛衆會皆同一清淨故。身土衆會不相障礙。重重重重以相映徹故。自余如文自具。如此叁十四行頌。初四行頌。自歎生死由叁有爲首輪回諸苦生老不休。已下有叁十行頌。明善財歎文殊德並及請法。叁有爲城郭者。明善財自歎居叁有中自固其身不出如處城郭。叁有者。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此叁有身一切衆生不能出離。憍慢者。非禮爲憍。輕他曰慢。又有七慢。慢。過慢。慢過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諸趣者。所謂見趣戒趣。又有叁趣。邪定趣。不定趣。正定趣。又有四惡趣。又人天五戒十善趣。又二乘厭苦出世間趣。大乘菩薩淨土趣。一乘菩薩智悲圓會未自在趣。如是等諸趣。隨善惡言之。皆是門戶所入之業。愛水爲池塹者。以愛能津潤生死故。如池塹。愚癡者。能迷真谛號曰愚癡。凡夫有八萬四千。十地菩薩有二十二種隨位不了愚癡。若隨五位上一百一十種愚癡若了。成一百一十種解脫。貪恚火熾然者。叁界煩惱以貪。爲十使之首。恚爲嗔之眷屬。無明爲總。覆慢爲輕。自輕他。疑與五見俱能障道。共成生死之因果。疑亡見謝智乃現前。十使之中。疑與五見俱能障聖道。貪嗔癡慢能障修道者行。若于行中不以道治之。還于生死中隨業流轉不得自在。今以經文略。言其貪恚二門。余八總例其義。以此貪恚二障。一切善根不生故。如火熾然。魔王作君主者。所謂四魔。陰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童。蒙依止住者。所謂覆障令心不明。名爲童蒙。貪愛爲徽纏者。前因貪起恚。此因貪起愛。以自纏縛。徽纏者。執縛罪人之繩。谄诳爲辔勒者。明樂虛诳被製禦故。疑惑覆其明者。以于正道生疑。趣入。諸邪道者。以于無性理智生疑即邪道生也。悭嫉憍盈故者。悭有五種。住處家舍。財物不樂。稱贊他善。于法悕惜。不樂與人。是爲五。嫉者。憎余勝己。憍者。自縱爲憍。不抱禮故。奢者。不儉也。如愛恚慢嫉悭。但爲下界五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通上界下界五結。以如是十使正結四魔。入于叁惡道。生老病死苦不得出世者。已上善財歎叁界生死苦因緣竟。已下叁十行頌。歎德請法。如文自明。如是叁界煩惱。初地二地治下界惑。叁地治上二界惑。四地出叁界。五地習世伎。六地出世慧具足。七地入生死等叁界六道行行大慈悲。八地無功用智悲圓。九地佛用方滿。十地普賢行周。十一地功齊法界理智恒然。十住法則一分與此十地行門法用相似。但勝進不同。十行但論無染行門。十回向中會融悲願。如下五十叁善知識具彰至位具明。第二文殊師利知根與法令其成行發生後學門中。約立五門。一明信心已發。二明聖者攝受。叁明聖者勸親近善友。四明善財請法。五明文殊指授修行所歸

  一明信心已發者。如經雲。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是此信心菩提入位菩提。以叁昧行方能顯得理行。相顯業盡純明

  二明聖者攝受者。經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者。是攝受義。如大聖無方智圓形遍隨根對現不背衆生一切衆生如應見者。皆悉對面時諸衆生各不相知。但謂聖者獨與我語。今言文殊師利見善財所請如象王回者。是知根采顧攝受與法故

  叁明聖者勸親近善友者。經雲。善男子。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足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于此勿生疲厭。此一切智是菩提心無所得。因此而現名根本智。以無所得爲體。而照現萬法爲用

  四明善財請法者。經雲。雲何學菩薩道。有十一問請菩薩道

  問曰。何故但雲求菩薩道。不雲學菩提心

  答曰。爲菩提無所得無所修無所學無所行。是故但求菩薩道學菩薩行。然菩提心自恒明現。如下妙峰山上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者。明托事表法。以艮爲山。爲止。以約止心無念。妄想不生正慧現前。名爲憶念。以正慧與一切諸佛無相妙理合故。以此無相正慧現前普照心境。身邊等五見總亡萬境虛寂。見亡業謝。名曰光明。故言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此明叁昧禅定是方便行。能顯理智體用二門。圓周自在。乃至不可說叁昧。總是現正智之方便行故。如十波羅蜜中唯智波羅蜜。是無功用自在之果。余九波羅蜜。是助顯之行。從初發心住。十十互參。如煉真金轉轉明淨。而令成就種種莊嚴。業亡智滿。行周入因陀羅網法門。方可稱法界。功堪任運。從初發心住。皆以菩提心無作用。無所修無所行爲體。而求修學普賢一切無盡行門。以此但求菩薩道學菩薩行。無作菩提隨行自明。以行行之中常有禅波羅蜜助顯。體用理智轉令明白自在故。大意初發心住以無念無作叁昧加行方便。助顯菩提。以菩提無體無性。與一切諸行作無住之緣。以此求菩薩諸行。以諸行即菩提無體性故。若于行外別修菩提。聲聞緣覺及空觀菩薩菩提。非一乘文殊普賢理智萬行悲願自在菩提。以是如來對權教菩薩。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以權教菩薩修行。法明空觀破叁界有。如來對此說諸行無常。未明叁界諸有即菩提用故。以此一乘實教菩薩。但求菩薩道行菩薩行。即菩提用。明理智體用總該不別求也。若也別求菩提即體用各別二見恒存。不名乘不思議乘故。是故但求菩薩道無別菩提也。以明菩提無求無發心無所行無處所無問無答無得無證。行一切行具普賢道。無行無修。是菩提大用圓滿故。但求菩薩道學菩薩行故。始可得名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五明文殊師利指授修行所歸者。經雲。善男子。于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爲勝樂。其國有山名曰妙峰。于彼山中有一比丘。名曰德雲者是也。又于此知根與法令其成行發生後學門中。直至經末。長科爲八段

  一從爾時文殊師利如象王回已下。至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並頌。有二十二行。明文殊師利勸發善財童子親近善知識。明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即妙峰山上德雲比丘所得憶念諸佛智慧光明門。是以次向下至王女慈行童女。有十個善知識。總是十住位中善知識也。從此妙峰山已下約立七門

  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十住品是

  二依真發起諸行門。即善見比丘並已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行品是

  叁理智大悲願行會融門。即從鬻香長者青蓮花等。已下十善知識。是十回向品是

  四蘊修悲智成德門。即夜神婆珊婆演底並已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地品是

  五悲終起智成佛門。即佛母摩耶夫人並下共有十善知識。是十定品已下共有十品是。

  六修行已滿佛果門。即慈氏如來。是如來出現品經是

  七法界自在無功大用如因陀羅網互參圓融門。無功法界大用。是法界品是。明總法界該括所收。如是五十叁善知識起此行門。方便令發菩提心者識其五位進修行門。令易解故。前雖法說在行恐迷。是故令善財重起行門。表示令學者不錯謬故。第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中。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已下。至願學普賢乘並頌有二十二行經。于此段中分爲四段

  一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回已下。至是故于此勿生疲厭。有五行經。明文殊師利稱歎善財發菩提心勸親近善知識勿生疲厭分

  二善財白言已下。至雲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有五行半經。明善財請問十一問菩薩所行分

  叁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已下。可有一行經。明文殊師利說頌贊歎善財分

  四正申其頌。雲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則具普賢道一切無能壞者。明以生死苦爲菩提即無所壞若離生死苦修菩薩行發菩提心即有所壞。何以故。即有生死涅槃染淨二障所壞。即有是非二見斷常所壞。又雲若入方便海安住佛菩提能隨導師學當成一切智者。明以大願大悲萬行海爲方便方可安住佛菩提。若于一切法一切行。一法不明。一行不行。即菩提心不得圓滿。以菩提心無障礙無體性。一法一行上有取有舍。即有障礙但以法界普光明智印印之。無法不徹。以此但求菩薩行滿。即菩提心圓滿。以菩薩行與菩提心無一不俱無合散故。二俱不可得故。如是而行菩薩行故。生死涅槃二俱不可得故。住于生死安住涅槃。如是修行一切菩薩行。長大慈大悲大願。滿普賢道故。自余如文自明。又第一從信趣入十住以定會理契真門中。從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下。至德雲比丘當爲汝說。有十二行半經。分爲五段

  一從爾時已下。有兩行半經。明文殊師利歎善財發無上菩提心分

  二善男子已下。至倍更爲難。有兩行經。明歎善財求善知識倍更爲難分

  叁善男子已下。至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有一行經。明求一切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分

  四善男子已下。至勿見過失。有兩行半經。明文殊師利教誡善財見善知識勿生厭足勿見過失分

  五善男子已下。至德雲比丘當爲汝說。有四行半經。約有五法。一示善知識所居方面。二示善知識所居國土。叁示善知識所居處所。四舉善知識約德立名。五舉善知識道德堪能演說何法如文具說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新華嚴經論》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